第一章 印刷发展简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被称为什么 第一章 印刷发展简史

第一章 印刷发展简史

2024-07-01 1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国古代文字除刻在甲骨上和铸造在青铜器上以外,从战国至魏晋时代,著作和文件书写在竹片上,称竹简(bamboo strip),写在稍宽的长方形木片上为牍。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编简成策的绳子或皮条叫做编。简牍上的文字用毛笔蘸墨书写。在竹简、木简盛行的同时,出现了将文字写在白色细绢(缣帛)上,缣帛容易书写,长短可根据文字多少裁剪,可折叠,收藏容易,携带方便、胜过竹木,但产量不多,成本太高,不能普遍使用。此外,还有将文字刻在石头上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是秦代石鼓,因刻石形状像鼓,所以叫“石鼓”。每块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共十块,后人把石鼓上的这种文字叫“石鼓文”,其字形结构大体保持西周的写法。这些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在考古发掘中,发掘出许多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缣帛,它们都是宝贵的历史文物。

    书写文字或者画画需要有用具,在公元前3~4世纪就出现了以兔毫做笔头、细竹做笔杆的毛笔,经历代相传,沿用至今。

    大约在公元3世纪,我国以松烟和动物胶等为原料制成松烟墨,为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从而取代了在这以前使用的朱砂、石墨、漆以及墨鱼的墨汁等天然物质。

    东汉时,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创造性地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作原料造纸,为造纸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变了竹简太重,缣帛太贵,不便于推广使用的缺点。

    笔、墨、纸的发明,为印刷术的必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一、印刷术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时,已经有了印章。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把印益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当时都是刻成凹入的阴文,公元1世纪(两汉时代)以后逐渐改刻成凸起的阳文,后简牍改为纸张之后,封泥失去效用,印章改用朱色钤盖,阳文印章的流行更广。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阳文印章的作用,就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仅能容纳姓名或官衔等几个字。公元4世纪(东晋时代)时的道教徒,扩大了印章的面积,使之容纳比较长的符咒,曾有刻过120个字的符咒,可见当时已经能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

    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有了石刻文字。为了免去从石刻上抄写的劳动,至公元4世纪左右,就发明了以湿纸紧覆在石碑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方法,叫做“拓石”。后来,又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进行传拓、所以开始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是供传拓用的。石刻文字是阴文正写,这就提供了从阴文正写取得正字的复制技术。

    使用印章的方法是盖印,是印章先蘸色,再印到纸上面,如使用的是阳文印章时,印在纸上是白底黑字,明显易读。拓石的方法是刷印,把柔软的薄纸浸湿铺在石碑上,轻轻敲使纸嵌入石碑刻字的凹陷部分,待纸完全干燥后,用刷子蘸墨均匀地刷在纸上,由于凹下的文字部分刷不到墨,仍为纸的白色,将纸揭下来后,就得到黑底白字的拓本。黑底白字不如白底黑字醒目。因此,如果将碑上的阴文正写的字,仿照印章的办法,换成阳文反写的字,在版上刷墨再转印到纸上,或者扩大印章的面积,成为一块小木板,在版上刷墨铺纸,仿照拓石方法来拓印,就能得到清楚的白底黑字了,这就是雕刻印刷。雕刻印刷是我国的印刷术的最早形式,是印章盖印和捶拓碑石两种方法的结合和逐步演变,所以印章和拓石为印刷技术的发明准备了技术条件,是印刷术发明的先驱。

    二、雕版印刷的发展

    印刷术究竟是什么年代发明的?根据现有资料,已经无法确定。但它是由拓石和盖印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合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现存最早文献和最早的印刷实物来看,我国雕版印刷术是在公元7世纪出现的,即唐朝初期。

    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书始于唐贞观,其主要依据是明史学家邵经邦的《弘简录》,因唐太宗令梓行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约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印刷,是世界雕版印刷之始。书中还引唐冯贽《云仙散录》:唐玄奘印施普贤菩萨像(约公元645~664年)施送四方为旁证。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雕本《开元杂报》是世界最早的报纸(图1一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