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生态文化“双面绣”织就共富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卜崇兴简历 上海张江:生态文化“双面绣”织就共富图

上海张江:生态文化“双面绣”织就共富图

2023-03-30 06: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里,面朝“绿色田园”,是浦东新区张江镇唯一一个保留村;这里,背靠张江科学城,是大师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图为环东村桥弄里鸟览图

环东,上海浦东新城老村的“毛细血管”,这里流淌不光有美丽家园,还有老上海的历史文脉。

回溯过往,聚焦当下。当“科创中心”遇上“乡村振兴”,如何疏通激活这条“毛细血管”?如何蹚出一条上海特大型城市产村融合创新发展新路子?

“既要生态擦亮发展底色,也要共富增添文化亮色”,更要在城乡流动中找寻新机。”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党委书记王庆话语铿锵。

村民和白领“共享厨房”,把时尚幸福“种”进桥弄里

“来了还想来!这里给了我们丰富的创作灵感。”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孙珏婷被当地恬静安逸的田园生活吸引

图为风貌园一角

桃红柳绿满园“村”。屋前小院鲜花盛开,一湾清水顺着村口绿道静静流淌,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漫步桥弄里,风貌园、桃花渡、荷风堤、海派水上大戏台、古村怀旧寻梦里……白墙黛瓦,沪风古韵浸透环东。

从早年“灶间厕所靠板搭,污水横流把鼻捂”,到前些年破除私搭乱建、回归整洁有序,再到现在其乐融融。“这背后是精细谋划,精准施策是关键。”张江镇环东村党支部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刀口向内的勇气,有了为村上干事诀心和信心,有了党员干部先拆除,‘党员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就落实了。”

“过去村里‘板房’林立,房前屋后私搭乱建严重,断头路好几条……村民们细数着“短平快”给环东带来的变化,现在空间、视野大幅提升,打通断头路,有了漫步道,多了石板路,主干道弱电下地、景观绿化,建起村民服务中心,搭起水上大戏台……

“拆了,更要建好。”该负责人介绍说,建设美丽庭院,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是关键。美丽庭院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村里都从登门征求乡亲们的意见做起。靠着这一条,美丽庭院建设实现了村域人文特点、农户想法和美化效果的有机结合。

夜晚,步道、绿植、桥梁、亲水平台上的彩色灯带一齐点亮,璀璨灯光映照河面,附近的居民惬意地遛弯儿休闲,还有青年才俊和游客举起手机留存美景……

如今,村民院子俨然成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庭院”。古老的磨盘石碾、旧时的水车蓑衣、修补过的坛坛罐罐……在各种绿植映衬下,一件件老物件焕发了新生机。

农耕文化留住了乡愁,美丽田园舒畅了心情。“现在一套房租一年多了三四万,每隔两年租金递增3%。。”张江镇环东中心村桥弄里居民孙佩华一脸幸福地说。目前村内有集体资产租赁28处,仅2020年环东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798.87万元。

“科创环东、田美张江”。张江画卷徐徐铺展,建设脉动有力有序。按照“一心三区五园”总规,镇党委书记任总园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园长,脚踏实地,共富路上,张江蹄疾步稳。

离尘不离城老是到处都。科学城的“诗意”栖居地。图为张江乡村人才公寓一角。

“开窗便是诗画田园白鹭飞,出门便是淳朴百姓迎。”桥弄里变身新潮人才公寓:从共享厨房、农家菜馆、健身场馆,到”密码门锁、电子围栏等安全设施,再到露天电影、烧烤、“微”音乐会……

“乡村人才既要引得回又要留得住。”张江综合服务公司总经理金云卿介绍说,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住房打造“乡村人才公寓”,实现人才安居和村民增收“两不误”,同时让年轻人才真正走入乡村,了解乡村,进而主动为乡村治理出谋划策。

在一般人眼中,上海农村小、农民少、农业经济比重低。从乡村人才公寓走进“田间地头”,这里一片生机盎然。

“老好秋格”,自从搭上张江科学城“叮咚”数字化快车,一颗小番茄变身“如此多娇”。“合作前番茄销售只有总产量50%,合作后销量约增长10倍,并获得了99.8%的超高用户好评率。”环东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孙桥溢佳)总经理卜崇兴算了一笔细账。

搭建政企合作“连心桥”共绘乡村振兴“同心圆”。依托“科学城”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引进“最强大脑”,让科创型企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图为叮咚房东数字农业合作基地

“叮咚买菜”在环东建立了上海首个叮咚环东数字农业合作基地,通过“1+4+X”模式,即用一个镇企合作平台,涵盖花卉、蔬菜、水果、水产4大农业条线,带动农业企业向基地农业、数字农业跨越式转型,实现农业有品牌、农民有增收、农企有效益。

“绿色生活,源于智慧农业。”卜崇兴介绍,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土壤可持续发展难题,配备潮汐式槽栽/桶栽系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相比常规玻璃温室产量提高30%以上,人工效率则提高30%”。

“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靠技术。”走进孙桥溢佳无土栽培新技术种植示范中心基地,凌琳正手把手教授新人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这个根系埋下去,还要压实,否则不容易接触到水分和养料……“凌琳是一名地道环东村的新农人。“在这里有技术,平时照顾家里也方便。”凌琳一脸笑容。

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古村“活起来“乡愁“有寄处”

“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面哈哈笑。”讲述皮影戏历史起源与发展、教授皮影戏道具制作技艺、演绎非遗经典剧目片段……

“掌声不停,‘吸粉’无数。”一场“活起来的非遗皮影文化”主题研学活动,让上海市浦东新区盐仓小学沸腾了。“传统文化进校园,助力‘双减’。也有我们一份社会责任。”海派皮影代表性传承人郑李雪女士话语质朴。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施湾中学,海派皮影老师在幕后教授学生皮影戏操作。

“从黄浦江畔校园走向张江海派文化园,这里同样演绎着别样精彩。”

在人工智能全球化的今天,怎样把传统文化精粹更好的传承?“数字技术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

戏风中国气质、技术细节精致、故事传递价值、”十年磨一剑”的精心制作……步入张江海派皮影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眼前一辆海派皮影无人驾驶工程车正驶向“西天取经”路上,“智能悟空”矫健灵活,时尚音乐相伴“大圣归来”。

“不仅有‘智能驱动’,更有‘精彩演绎’。”威盛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冠承说,孙悟空无人驾驶车融合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更保留了皮影戏特点及互动体验乐趣,国潮文化才得以精彩诠释。

“AI技术与皮影戏融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教育共赢。”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党委委员朱斌说,“将海派皮影戏与人工智能融合,就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科技融合,用科学技术传承海派皮影非遗文脉。”

让“新意”爱不释手,让“经典”历久弥新。刘冠承介绍说,智能皮影,依托AT技术可实现投影虚拟画面与皮影艺术完美融合:源码编辑器制作的虚拟场景投放到智能皮影舞台上,同时还可做为小型皮影表演舞台和windows电子大屏使用。

“非遗+旅游”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图为桥弄里景观提升后,皮影文化走入生活。

“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将皮影与全球大热的高新科技人工智能相结合,开发出适合中小学“学、研、做、演”为教学体系的基础框架课程,让更多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意识,”郑李雪目光坚毅地说。

“千年灯影舞动古今百态,十里山歌唱响浦江两岸。”

图为村民在环东生态园练习自创山歌《采菱新曲》。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时代开启新征程,乡村振兴闹腾腾,乡村振兴满呀满园春……随着《乡村振兴满园春》嘹亮歌声,环东中心村海派水上 大戏台上,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舞动着身姿。

浦东山歌是流传于浦东民间数百年的民间歌谣,于2013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浦东山歌”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不断融入新元素,焕发新光彩。

“山歌换了新歌词,农村有了新变化。”81岁的奚保国,是上海“非遗”浦东山歌传承人,这位深情跨越半个世纪的“山歌王子”,领着乡亲们一路踏歌来:《问答山歌》《百岁华诞忆当年》《张江姑娘》《亲亲河水水清清》……从设立“浦东山歌工作室”、组建“环东村浦东山歌队”,到组织编制的《浦东山歌》教材、录制“微课程”视频,再到如今由村民自编、自演、自导,嘹亮的山歌响彻大江南北。

图为整治实施后的桥弄里新风貌

海派皮影文化、张江山歌只是现代都城上海“皇城根儿”环东一角,作为上海“年代乡村”重要“一环”,环东人文自然多:“环东三医”、顾家兄弟造石桥、侨胞王广量夫妇建校……今天,环东从历经久远的古建桃花渡、孙氏老宅,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色”老宅,再到本世纪新民宅,可谓几代变迁“桥”依旧。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日常相遇,如何让乡村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修旧如旧’”,读懂乡村历史文脉是关键。”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规划师张野平说。

“深挖,桥弄底蕴齐步走;绘就,粉墙黛瓦齐发力。”带着兴奋与憧憬、带着国家特色村镇改造课题:同济大学建景观园林学院师生来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专家团队来了、张江海派皮影文化园“非遗”传承人来了……大家围聚在“张江文化新地标”——共谋环东乡村古建及民俗文化等传统村落保护。

“‘诗意栖居环东来’,‘桃花渡口埠海出’。”琉璃瓦房新印记、水乡独特筒瓦设计,苏浙园林建造遗风……一路探寻、一路畅谈。同学们紧随老师的脚步,“等我大三、大四了,也想把这里作为:“落脚点”与“出发点”,近距离感受这‘桥里江南’,还可捎带上毕业设计呢。”同学们坚定眼神,望向远方。

“铺展‘一座古村立桥头’新图景,绘就“一湾清水绕环东”新画卷。”王庆坚定地说,下好张江“一村一品规划先行、环境再造文化引领、村居营造古村活化“一盘棋”。

“党建引领聚合力,文化润心张江畔。”据介绍,自开展“镇校合作”以来,张江先后邀请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人文专家团队扎根环东,深挖古村古蕴,从“桥弄颜值”到“严家气质”“内外兼修”。同时,邀请张江企业“喜马拉雅”,利用“iBeacon”技术将每一景点的人文故事、商贸传奇娓娓道来,绘声绘色浸润人心。

晨曦,驱车返程,一路上阳光扫过苍茫蜿蜒的乡路,扫过中心大厦之巅,扫过科学会堂,也扫过洒落在桥弄里的古老村落和缓缓开门的农家。

车行至张江现代农业园旁,一座古朴雅致的乡村人才公寓就闯入眼帘,栀子花开,满天星草,在阳光的照耀下,透着金色的光芒,周围是处处希望的田野,一股浓浓的“沪风古韵”在这个“上海滩”弥漫开来。(文:应飞舟  图: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