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光照铁衣:汉代甲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越王墓里面的介绍是什么呢图片大全 寒光照铁衣:汉代甲胄

寒光照铁衣:汉代甲胄

2024-07-16 08: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韩魏武卒身穿铁铠,锐不可当。铁铠发端于战国,流行于汉代。虽然铁铠的出现比皮甲稍晚,但凭借出色的可加工性与防护能力,它从汉代开始就在古代军队的甲胄装备史上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铁札甲

汉代是札甲盛行的时代,而札甲是中国铁甲胄中最为普遍的样式,也是实战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铠甲形制。上到将领,下至士兵普遍都披挂札甲。随着技术进步,札甲发展出了四种主要排列方式:一、左片叠右片;二、右片叠左片;三、上片压下片;四、在织物或皮革表面将甲片排列对齐后,将甲片和内衬缝合固定到一起。

西汉尚武,当时的贵族们有以甲胄随葬的习惯,所以在西汉墓葬中出土铁甲数量很多,研究资料较为丰富。依据目前的出土实物来看,西汉铁甲全部是札甲,披挂形式大体分为前开对襟式、侧开系带式和龟甲吊带式三种,领口一般为方领样式,无防护,部分带有与战国皮甲款式相同的盆领。它们特点鲜明,有三大主要识别特征,可以使人一观即知是汉甲。

第一,样式。汉甲通常是方领造型,无腿裙。西汉铁甲与战国和秦代皮甲一样只有披膊、甲衣和甲裳,对人体下肢防护不够重视。

第二,工艺。汉甲工艺考究,甲片细小。甲片越细,代表这领札甲防护能力和灵活性越好,档次越高。汉代一件只有身甲和披膊的铠甲甲片数量就可达3000片之多。

第三,颜色。汉甲的甲叶一般漆成黑色,以红绦连缀,所以西汉铁甲被称为“玄甲”。在《史记正义》等史籍中到处都有关于这个名词的记载。

这件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大鱼鳞铁甲,属于西汉时期的典型铠甲样式。胸甲和背甲的甲片上平下圆,以上排叠下排的方式排列,再用绳索穿缀固定。甲裳用类似甲片以下排叠上排的方式编缀,活动性较好。

西汉札甲为早期铁甲,款式上带有浓重的先秦遗风,对人体下肢的防护相对薄弱。到了东汉末期,由于战乱频仍,札甲样式日臻完善,出现了长度过膝的腿裙,铠甲对军人下肢的防护逐步趋于完善。

穿腿裙时,战士需要在穿身甲之前以丝绦在腰间束好腿裙,再以另一根丝绦绕过肩部打结承重,使腿裙不坠,而后如穿坎肩般将前开对襟带盆领的身甲披挂上身,最后用革带紧紧扎束停当。

【西汉南越王墓铁甲】此领铠甲无袖,无垂缘,形状近似于坎肩,由前身片、后身片和两个肩片组成。领口前低后高,故前身片较短,后身片较长。上图为出土实物,下图为复原铁甲。

鱼鳞甲

鱼鳞甲,顾名思义甲片呈鱼鳞状。这种甲本质上属于札甲,但因甲片的不同又有所区别。鱼鳞甲是一种在鱼鳞形甲片的四个角打孔,并以钢铁环或丝线紧密连缀编织的护甲。因为鳞片交错分布,所以上片鳞甲会将下面两片鳞甲的结合部盖住,整件铠甲看不到任何一根丝线或者铁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连缀点被锐器割断的可能。

鱼鳞甲在汉代已经出现雏形,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中,曾经发现一件鱼鳞札甲。不过那件鱼鳞札甲丝绦外露,因此算是具有鱼鳞甲和札甲的共同属性。在之后的洛阳西晋墓葬中,出现了一尊披着鱼鳞筒袖铠的武士俑,说明在晋代已经有鱼鳞甲出现。

但鱼鳞甲片的编织方式决定其在同等防护面积上要重于札甲,而防御力却没有什么提高,因此鱼鳞甲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西汉齐王墓铁甲(复原)】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了两领铁甲,一领是金银饰铠甲,一领是素面甲,形制十分相似。这种铠甲由甲衣、甲裳、披膊三部分构成,以革、绢为衬里,以麻绳编缀而成,开襟在右肩和右侧腋下。

皮甲

两汉时期,甲胄的制作和装备规模出现了井喷式发展。这一时期,铁铠已经逐渐占据主流,但皮甲并没有被淘汰,而是依然在生产装备部队,并被称为“革甲”。

汉代皮甲制作工艺基本沿袭秦代,但制作更加精良,一般以黑棕漆皮片为材料,用红革绳穿缀,甲片绝大多数呈方圆形或椭圆形,面积比秦代甲片再次缩小。汉代皮甲普遍采用叠编法进行编织组合,这样的好处是甲片重叠可以达到两层皮革的防护效果,并且方便活动。

头盔

汉代官兵多佩戴铁胄,它们大多数是由各种形状的铁片以札甲方式组装而成的。1979年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的一顶铁胄,胄体全部由矩形铁甲片加工成弧形连缀而成,以丝绦如头巾在脑后和下颌打结固定,上不封顶,里侧有织物里衬以防磨伤头皮。而在西汉初期徐州汉墓发现的铁胄,则状如一口倒扣的铁桶,在面部眉眼处开有矩形方口,编织方式类似于秦胄。

【西汉齐王墓铁胄】山东临淄齐王墓出土,出土时已和两领铁铠锈结在一起。这是一顶西汉初期的铁胄,胄顶中空无防护,胄体前高后低,两侧有护耳,造型相当别致。

到了东汉,军人们所佩戴的铁胄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吉林榆树东汉墓出土了一顶铁胄,胄体上半部分以长条锥形铁片弯曲成弧构成一个半球体,下半部分以下缘打磨成弧形的长方形铁片编织成护颊,头顶部位由一杯状铁碗封口。这顶胄形状美观,在工艺上比此前的燕下都胄与齐王胄都有明显进步,而且此后的晋代铁胄也沿袭了它的样式。、

西汉跽坐甲胄俑。该俑头戴的风字形盔垂至双肩,仅露出面部,形制与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铁胄十分相似。

除了札甲胄外,汉代同时还出现了一种新式头盔,它不再由小片札甲连接,而是一体成型,主体部分紧贴头部,体积从下到上逐渐缩小,前端带有帽檐状凸出物。别看这种盔其貌不扬,它可是南北朝时期一种流行盔式的雏形,在后来的日本,根据此盔演化出了一种名为“冲角付胄”的盔形,可谓影响深远。

盾牌

盾牌在汉代的使用程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西汉初期,官兵们多使用传承自战国、秦代的双弧盾。不过到了东汉时期,部分双弧盾被“狭而长”的步盾所取代。这一时期的盾牌,材质上更为丰富,不仅有木质的、革质的、木革复合的,还有铁质的。值得注意的是,汉代还出现了一种防御性武器——铁钩镶。这种武器很适合与环首刀配合使用,但它功能单一,未能长久发展下去,也不可能取代盾牌。

【红漆双弧盾(复原)】根据咸阳杨家湾汉代步盾俑手中所持盾牌复原而成。这是一种从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的双弧盾,从盾牌与陶俑的比例来看,只能护卫士兵的胸腹位置。不过它的优势也十分明显:重量轻,携带方便,适用于进攻作战。在汉代,盾牌通常搭配长剑或环首刀使用。

【西汉丹画盾】这些双弧盾大小相近,纹饰类似,名为“丹画盾”。“丹”指盾牌的主色调—―红色,“画”指在盾牌上面用黑漆和白漆勾勒出的纹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