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直街“簪花如云” 这里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宋时期杭州的名称 小河直街“簪花如云” 这里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小河直街“簪花如云” 这里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小河直街“簪花如云” 这里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宋时期杭州全民戴花

杭州人自古爱花。在南宋时期,杭城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头上簪一枝花。簪花,几乎是南宋杭州的全民风俗。

据史料记载,淳熙三年(1176)五月二十一日,是宋高宗赵构的七十岁生日,文武百官赶到德寿宫为他祝寿。德寿宫内,“自皇帝以下,皆簪花侍宴。”

不只是贵族士大夫,南宋的普通市民也爱簪花,重要节日都要簪花,如端午簪朵石榴花,重阳簪朵大菊花;家逢喜事更要簪花;登科及第的年轻人必会簪花骑马而归;哪怕是逛一逛西湖,南宋词人刘过也要“买花簪帽”。

在小河直街走上一圈,记者留意到了胡女士的店铺。一幢二层小楼,门脸比别家略大些,装潢也更有古风调性,沿街的玻璃柜台上摆满了各式珠钗。

“我们主要做南宋风格的簪花,一天做不了几个客人,节假日的话都抢着预约的,‘五一’基本没位置了。”化妆间隙,胡女士和记者聊了聊。胡女士原先做的是汉服生意,这家店刚开几个月。

和别的“簪花女郎”头顶的花围不太一样,胡女士的客人头上是一顶镶着珍珠的冠,冠的两侧插有鲜花,发髻尾部一左一右插着两支珠钗。妆容也不太一样,额头、两侧酒窝各贴有一颗珍珠,两侧太阳穴还各贴了一小串珍珠。

“这是改良后的南宋珍珠妆,不是百分百复刻。”胡女士解释说,追剧、看书、逛博物馆是她欣赏南宋美学的最直接方式,目前店里主推的妆面造型,也是经过改良的,会更符合年轻人眼光。

“南宋人很雅,我们的造型也是偏清丽的,客人们觉得拍照很有味道。”胡女士说,目前,在小河直街,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不是很多。

“正宗的南宋簪花难寻,这是现实。”专栏作家王珏曾在小河直街有间工作室,泉州簪花走红后,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在唐宋时期出现,为什么泉州的簪花能传承至今,而南宋簪花却消弭于历史之中?

王珏认为,泉州簪花是民俗,有人代代传承,而南宋的簪花其实是一种文化潮流,与那个朝代的礼制、社会氛围息息相关,朝代一更替,簪花的文化自然随之消散。

王群力还给出了另一条思路——城市发展路径的不同。相比于泉州,杭州作为钱塘都会,较早接触了现代城市文明,“现代化”“国际化”必然会冲击、刷新掉一些“本土化”。不太合时宜的南宋簪花风潮,便在其中逐渐消失了。

杭州的“花”如何美下去

如今小河直街“簪花如云”,又一道新课题摆在面前:如何以此为契机经营城市形象。

巧合的是,王群力团队曾以此为主题讨论过一套方案,提出先抓住这波流量,有限度、有规划地保留泉州簪花在小河直街的商业生态,让它就此成为城市一处的特色美景。“当然,商业天生是趋利的,这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水平。”王群力补充道。

除了有序的规划之外,这套方案还提出,可以为“花”提供更广阔的生长土壤,让“花”升级成城市的文化标识。王群力和同事们翻阅了许多书籍后发现,离小河直街不远的大兜路一带,曾是宋代杭州举行“花朝节”的主场地。南宋时期,每年花朝节期间,杭州人结伴游玩赏花。这样的审美情致,时至今日,依然未过时。每年春天一到,哪里花开,哪里就成了杭州“顶流”,近期数次登上热搜的高架月季,更是被无数网友称为“浪漫天花板”。

还原历史也许很难,但在城市空间中,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点、品牌形象、生活美学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基础,打造具备本土审美情致的文化风潮,却是可以做到的。

此前,小河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说,在不改变街区调性的前提下,他们希望街区能百花齐放。目前,街道也正计划开展一系列宋韵活动,给有想法的店主提供参观、学习杭州宋韵美学的机会。

民俗与文化、外来与本土、风雅与野趣,从来都不是相悖的。能成为“网红”,代表它有着符合当下眼光的生命力,而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画像也正在其中。

上一页12全文阅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