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一生中最爱的七个女人,妻子爱娃只排第三,德国第一美女垫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卓别林妻子与中国人的结婚了 希特勒一生中最爱的七个女人,妻子爱娃只排第三,德国第一美女垫底

希特勒一生中最爱的七个女人,妻子爱娃只排第三,德国第一美女垫底

2024-06-04 04: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希特勒作为曾经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其情感生活受到广泛的关注,即使在数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关注热度依旧没有丝毫减弱。他在私下场合对其密友谈到他的爱情观时曾这样陈述:“自从我决定成为一个政治家的时候,我就放弃了我的私人生活。这是非常难的事,特别是当我遇见漂亮的、我也乐于同她们交往的女士时。但是我绝对不是那种沾花惹草、喜欢艳遇的人。如果我起爱慕之心的话,那将是充满激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面对德国我将如何履行我的职责呢?这样就会给我爱的每个女人带来很大的失望。”

希特勒还立下过这样的誓言:“我一生的所有精力和整个生命都会献给德意志。我的新娘,就是德国!”但是以上的豪言壮语并不表示希特勒是一位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同时他的身份和地位注定了他的身边不乏各类优秀的女性资源,长此以往,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有动情的时刻。下面,我们列出希特勒一生中最爱的七个女人,简述一下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爱恨情仇。

最爱第七位:德意志第一美女,英嘉·莱

英嘉·莱(Inga Ley)1916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艺术世家,金发碧眼、身材高挑,具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优越的家庭氛围熏陶更让她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被外界誉为“德意志最美的女人”。英嘉是“帝国劳工阵线”领袖罗伯特·莱的第二任妻子,比她丈夫小26岁,典型的老夫少妻搭配,同时因为莱的外表粗野性格暴躁,人们在私下将他们的组合评论为“美女与野兽”的典型例子。

■在一次外交接待宴会当中的英嘉,她的确具有沉鱼落雁般的容貌,对于男人具有非凡的杀伤力,就连希特勒也不能幸免。

英嘉作为德国高官的配偶自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希特勒,后者对于罗伯特·莱拥有如此漂亮的妻子大加赞赏,并逐渐通过各种场合同英嘉增进了解。英嘉很快发现她完全被这位帝国的最高掌权者所迷住,希特勒同样也对这位德国最著名的美女颇有好感,两人均对对方产生了不一般的兴趣。希特勒曾有一次在参加宴会时目不转睛地盯着身穿华丽狐裘皮草的英嘉,对身旁的秘书脱口而出:“她是不是很美丽,很迷人?”

虽然希特勒多次公开称赞英嘉的美貌,并对罗伯特·莱表示出羡慕之情,但出于自身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考虑,他从未有过出格的言语和行为。随着英嘉对于希特勒的迷恋越来越深,同时对丈夫狂暴的性格和四处寻花问柳的作风越来越感到失望,她的心理逐渐抑郁,这种状况在生下小孩后达到极致。最终在1942年12月29日,绝望无助的英嘉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年仅26岁。英嘉的自杀让希特勒大为震惊,不过这毕竟是别人的家事,另外出于大局考虑,他没有对罗伯特·莱表示出任何责难。

■这是一张著名的彩色照片,希特勒和英嘉在倾心交谈。虽然希特勒背对着镜头,但从他专注的扭头姿势和英嘉沉醉的面部神态可以看出交流双方当时都处于非常愉悦的状态。

最爱第六位:美貌与才华兼具的完美女人,莱妮·里芬施塔尔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是才华与容貌的完美结合体,她于1902年生于柏林,拥有一大堆头衔: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现代纪录片之母,是二十世纪全球100位最重要的艺术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里芬施塔尔的电影剧照,她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往往忽略了她的颜值。

希特勒对他的副官布吕克纳说过:“我在电影中看过的最美的镜头,就是电影《圣山》中里芬施塔尔在海边的舞蹈。”在上台执政之前,希特勒就经常邀请里芬施塔尔参加他的竞选演讲和私人聚会,夺权之后更是助其拍摄了《信仰的胜利》、《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等几部至今令人无法超越的纪录片,将她推上世界著名导演的宝座。里芬施塔尔在回忆录中曾写到她和希特勒的第一次见面,后者在分手时想伸手拥抱她但又自行终止,然后1938年6月的一天希特勒突然到访,和她敞开心扉聊私人生活话题直到很晚才离开,她主观认为当时希特勒是在追求她。

■1937年初夏的一天,希特勒与戈培尔共同到里芬施塔尔的家中做客,三人在花园里漫步。里芬施塔尔在回忆录中反复提到戈培尔对她怀有非分之想,并狂热追求,被她严词拒绝。

希特勒本身很喜欢里芬施塔尔,这样优秀的女人谁又不喜欢呢?可希特勒也很了解她,他曾当面对她说他们都是同样执着专注于事业的人,言下之意是俩人不可能进一步结合。当然像里芬施塔尔这样绝顶才华的聪明女人性格方面非常独立和强势,无法成为一位小鸟依人般的安静妻子和幕后贤内助,这点希特勒是心知肚明的,事实也印证了他的判断。里芬施塔尔经过数段恋情后在1944年与一名德国山地部队军官结婚,1946年离异,其后醉心于非洲努巴人的研究和海底摄影直到2003年逝世,终年101岁。

■里芬施塔尔和丈夫彼得在1944年的合影,这是她唯一的一段婚姻。彼得是德国山地部队的一名校级军官,1941年在希腊荣获骑士十字勋章,之后长期在东线北部作战。1946年两人因为性格不合离婚。

最爱第五位:情窦初开的暗恋对象,施黛芬妮·拉巴齐

施黛芬妮·拉巴齐(Stefanie Rabatsch)是希特勒的老乡,原名施黛芬妮·伊萨克(Stefanie Isak),1887年12月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林茨市,比希特勒大一岁多。在希特勒的回忆中,施黛芬妮外表庄重,身材苗条,个子很高,一头漂亮的金发舒成发髻,像个年轻的“仙女”。他第一次在大街上遇到施黛芬妮便激动地拉住库比席克(希特勒青年时期最好的朋友)的臂膀,坚定地说:“我告诉你,我爱上她了!”

当时年轻的希特勒才17岁,他为施黛芬妮写了很多情诗,其中一首叫《献给爱人的歌》,并大声将这首诗向他的忠实听众库比席克朗诵。希特勒承认他从未与施黛芬妮说过一句话,但他认为用不着一句话,一切都会清楚的,他们是美妙的一对,彼此靠眉目传情即可。他说:“爱情这种事情是无法解释的,我心里有的,施黛芬妮心里也有。”库比席克提出希特勒应该去表白,但后者表示拒绝,并幻想了一出绑架对方的计划。不久之后施黛芬妮与一名叫马克西米连·拉巴齐(Maximilian Rabatsch)的中尉军官订婚,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失望之极,他冲动地告诉库比席克他决定要结束这一切,他要带着施黛芬妮一起跳多瑙河殉情。这种青春期的狂想很快就消失殆尽,随着希特勒将注意力转到成为一名建筑画家,他就很少再提起施黛芬妮。

施黛芬妮是希特勒青少年时期唯一正式表达出过爱意的女孩,不过这是纯粹的一次单相思之旅。施黛芬妮当然也认识年轻的希特勒,虽然彼此之间没有说过话,但青春期的直觉以及对方火辣辣的眼神足以说明问题,更大的可能是她当时只是把希特勒当成一名花痴般的小青年来看待。施黛芬妮活到了二战之后,1973年还接受了外国媒体对她的专访,话题免不了是青少年时期的希特勒,她最后逝世的时间不明。

■施黛芬妮在1907年的留影,时年20岁,照片上看起来略显老气,使得我们对希特勒早年的“仙女”审美观持保留态度。

最爱第四位:最崇拜之人的儿媳,温妮弗雷德·瓦格纳

温妮弗雷德·瓦格纳(Winifred Wagner)原名温妮弗雷德·威廉姆斯(Winifred Williams),她是一名地道的英国人,1915年刚满18岁就远嫁德国,成为瓦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的妻子。温妮弗雷德在1923年时就认识了希特勒,由于后者是瓦格纳的狂热崇拜者,而瓦格纳家族的利益又建立在民族主义德国兴盛的基础上,双方一拍即合。1930年,丈夫和婆婆双双去世的温妮弗雷德开始全盘接管拜罗伊特音乐节,她成为瓦格纳家族的实际掌舵人,并与希特勒及其政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希特勒对于歌剧之神瓦格纳可谓崇拜至极,爱屋及乌,他对温妮弗雷德的感情主要基于她是瓦格纳儿媳这个事实。不可否认的是,温妮自从成为瓦格纳家族成员后便放弃了对祖国英国的情怀,身心完全融入到德意志的怀抱,对于希特勒本人与其执政时期的德国更是具有无限的认同感。两人的共鸣让希特勒甚至生出了要娶温妮为妻的念头,这可让戈培尔、戈林等一众高官慌了手脚,因为以希特勒本人的身份和德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是绝不能迎娶一名英国寡妇担当第一夫人的。在众人的苦劝之下,希特勒最终放弃了成为瓦格纳两名孙子的继父的想法。

■二战爆发之前,希特勒和温妮弗雷德以及她的两个儿子在一起,希特勒曾有意成为这两个孩子的继父。

最爱第三位:长伴赴死的忠诚爱妻,爱娃·布劳恩

爱娃·布劳恩(Eva Braun)是希特勒身边所有女人当中大家最熟悉的一位,因为她最后成为了希特勒正式合法的太太。爱娃1912年出生于慕尼黑,1929年年仅17岁就认识了希特勒,当时她正在后者的御用摄影师霍夫曼的照相馆里帮工。一开始希特勒并没有把这个小姑娘当回事,可爱娃早就熟知希特勒的大名,并主动开展爱情攻势。1931年,希特勒的侄女格莉自杀身亡,她在自杀之前几小时看过爱娃写给希特勒的一封情书。格莉死后半年,爱娃在霍夫曼等人的帮助下乘虚而入,试图获取希特勒的芳心。经过爱娃两次以自杀相威胁,希特勒终于妥协,从1934年起认可了与爱娃的恋爱关系,但不对外公开。

作为希特勒身后的女人,爱娃的生活是相对单调的。十几年间她无法抛头露面,长期居住在慕尼黑的小楼以及贝希特斯加登的别墅内,有时需要等待很多天才能见到希特勒一面。爱娃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具备戈培尔夫人或戈林夫人那样的贵族气质,但她并不傻,戈培尔曾评价她是个对希特勒来说意义重大的聪明女孩。爱娃的单纯与忠诚让希特勒很安心,在二战后期希特勒曾这样诉说:“只有我的牧羊犬和布劳恩小姐忠于我并且属于我。”爱娃至死都对希特勒绝对忠诚,而后者可能正是将这种无条件的忠诚视为高于其他一切东西,并最终违背了自己在战争胜利之前不结婚的誓言,给予了爱娃一个正式的名分。

1945年2月爱娃不顾希特勒的严令来到苏军威胁下的柏林,要与她心爱的人共存亡。4月29日凌晨,希特勒与爱娃在地下室内举行婚礼,公证人为一名叫瓦格纳的柏林议员,证婚人为戈培尔和鲍曼。爱娃兴奋异常,因为婚礼过后周围人终于称呼她为“希特勒太太”。30日下午三点半,爱娃和希特勒服下氰化钾自杀,希特勒服毒后还用手枪往太阳穴开了一枪。爱娃用16年的等待以及舍弃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希特勒妻子的身份,即使这个身份她只享受了一天。

■有着一张天使般可爱娃娃脸的爱娃,她最终如偿所愿成为希特勒的妻子,即使只有一天。

■希特勒弯腰深情地准备亲吻爱娃的手背,能得到这位处于权力巅峰的大人物的垂青,爱娃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希特勒私下称爱娃为“小可爱”。

最爱第二位: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格莉·劳巴尔

格莉·劳巴尔(Geli Raubal)生于1908年,她是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姐姐安吉拉的二女儿。1928年,希特勒在见到这位芳龄20岁的外甥女后春心焕发,开始了一段历时3年多的感情纠葛。希特勒参加集会和会议、在山间散步、上咖啡馆和剧院时都会带上格莉,即便是党内开始流传两人的流言蜚语也在所不顾。希特勒的摄影师霍夫曼回忆说:“她是一个逗人喜爱的姑娘,那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神态令所有人倾倒。”希特勒早期的支持者汉夫施坦格尔提到此事时说:“希特勒对格莉是如此迷恋,以致经常围着她的屁股转,眼中含着痴情,显出热恋的样子。”希特勒还明知格莉购物时非常啰嗦,但每次都像一头温顺的羔羊跟着她。

格莉和她的“大人物舅舅”年龄相差19岁,两人之间不可避免存在各种的隔阂。格莉对希特勒注意别的女人,尤其是温妮弗雷德·瓦格纳十分不满,还对他限制自己与别的男人接触深感不悦,希特勒则怀疑她与自己的保镖莫里斯有暧昧关系。霍夫曼曾警告希特勒,格莉对她参加社交活动的很多限制极不高兴,希特勒却回答道:“我有责任对外甥女严加看管。我爱格莉,我可与她结婚。她认为的限制,其实是明智之举,我决心不让她落入冒险家或骗子之手。”

1931年6月和9月,格莉先后两次收到求婚,前一次来自莫里斯,后一次来自一名她新认识的奥地利画家,两次都被希特勒所禁止。格莉陷入痛苦和精神恍惚之中,9月17日晚,她在发现一封爱娃写给希特勒的情书后开枪自杀,年仅23岁。希特勒得知消息悲痛至极,两天两夜不饮不食,烦躁不安颇有寻短见迹象。格莉下葬后希特勒来到她的墓边,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并郁郁寡欢长达几个月之久。此后他再也没有认真考虑过结婚,直到1945年4月29日自尽的前一天。希特勒一直对亲信部下说格莉是他一生中唯一真爱过的女人,谈到她总是极其郑重,有时甚至潸然泪下。

■希特勒与同僚在海边的一次游玩中带着格莉(右二),她的个子挺高,有1米8左右,笑容纯真无邪。

■一次夏季的野外休憩当中希特勒在躺椅上熟睡,格莉在旁边看着舅舅的睡姿偷笑不止,摄影师霍夫曼捕捉到了这一瞬间。

最爱第一位:无可取代之人,克拉拉·希特勒

希特勒彪悍的一生横扫欧陆,同时与世界上最强大的三国作战毫不畏惧,战争末期指挥德军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战斗至死也没有认怂,在政治和军事上他毫无疑问是个不折不扣的铁腕强人。但做人强如希特勒也有弱点,那就是他最爱的人,他的母亲克拉拉·希特勒(Klara Hitler)。希特勒对他母亲的亲情之爱超越了所有周围的人,因为克拉拉为他付出了一切,也成全了他,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克拉拉·希特勒原名克拉拉·波尔茨尔(Klara Polzl),1860年生于奥地利帝国时期的瓦尔德威尔特尔,1885年成为阿洛伊斯·希特勒(Alois Hitler)的第三任太太。克拉拉成为家庭主妇过后,对丈夫前妻生的小阿洛伊斯和安吉拉全心全意,视为己出。希特勒长大后非常喜欢谈论身为家庭妇女的母亲是多么勤奋能干,使家境日益殷实。克拉拉为老阿洛伊斯先后生育有6个孩子,其中只有四儿子阿道夫·希特勒和六女儿保拉·希特勒长大成人,这也使得她对唯一的儿子十分溺爱。老阿洛伊斯希望希特勒长大后成为一名公务员,但后者一心想当“伟大的画家”,父子间关系紧张,克拉拉常常在希特勒因为此事挨打时偷偷落泪。

老阿洛伊斯去世后,希特勒成为家里的唯一男丁(小阿洛伊斯早已因和父亲不和离家自谋生路),克拉拉更是对他惟命是从。在她的眼里,希特勒是一位年轻的王子,其天才尚未苏醒,将来注定要功成名就。她还抽出丈夫的一部分遗产为希特勒买了一架海兹曼大钢琴,看到儿子在钢琴前一座就是几个小时,心中高兴地感叹:“有这样一个孩子,花钱再多也不为过!”17岁生日过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希特勒先后两次前往维也纳,一边准备报考艺术学院,一边利用母亲给他的钱潇洒地出入博物馆、歌剧院和剧场,或是整天在街头闲逛,瞻仰市内的宏伟建筑和饰物。

1907年初,克拉拉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并接受了手术治疗。10月,她的病情恶化,希特勒知情后迅速从维也纳返回家中,全心照顾生病的母亲。在众人眼中希特勒像变了一个人,没有了一句粗话,没有半句怨言,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训斥妹妹保拉在学校成绩不好,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克拉拉心里好受一些。12月21日,克拉拉在难熬的疼痛中离世,希特勒一直守在身旁,脸色惨白。曾经目睹过许多生离死别场景的布洛克医生回忆说:“在我的整个生涯中,从没有见过有人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样悲痛。”操办完母亲葬礼,希特勒专程拜访布洛克医生付清医药费用,他抓住这位犹太医生的手,目光落在医生的脸上:“我将永远感谢您!”他一边说,一边深深鞠一个躬。自此之后,希特勒身边一直带着母亲的肖像,不论是在维也纳街头流浪的困难时期,还是在兰茨贝格的铁窗生涯,以及在炮火连天的柏林地堡中的最后时光,因为她才是他心中无可取代之人,他的最爱。

■克拉拉在19世纪80年代的一张照片,当时她刚成为一名年轻的少妇。

■克拉拉的肖像画,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得最广的希特勒母亲的画像,也是希特勒几十年来身边所带之物。画中可见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遗传了母亲的五官,尤其是那双淡蓝色、仿佛具有魔力般的眼睛。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