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硕主板怎么设置温度保护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藏传佛教 教派 宁玛派 噶舉派 萨迦派 格鲁派 噶当派 觉囊派 雍仲本教 主要人物 释迦牟尼佛 龙树菩萨 松赞干布 蓮花生 无垢友 寂護 阿底峽 馬爾巴 八思巴 宗喀巴 称谓 仁波切 喇嘛 活佛 班智達 堪布 格西 呼圖克圖 转世灵童 活佛系统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章嘉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熱振活佛 策墨林活佛 德木活佛 达察活佛 噶玛巴 夏瑪巴 更多 主要寺庙 喇嘛寺 大昭寺 小昭寺 甘丹寺 哲蚌寺 色拉寺 扎什伦布寺 塔尔寺 拉卜楞寺 昌珠寺 松赞林寺 敏珠林寺 楚布寺 大藏寺 更多 主要节日 新年 传大召 传小召 雪顿节 佛誕 煨桑节 更多 文化 藏曆 藏医 天葬 天珠 唐卡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查论编 佛教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覺音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历史 佛教時間線 结集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语:Decline of Buddhism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语:Buddhist 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经 阿含經 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坛经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艺术 修学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論諍 大乘非佛說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查论编 藏傳佛教法輪之一,飾以五智如來色 藏傳佛教法輪之二,飾以五智如來色

藏傳佛教(藏語: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威利转写:bod brgyud nang bstan,藏语拼音:Pö gyü Nangdän;蒙古語: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1]。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2]。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3]。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4]。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藏传佛教所传承戒律是由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在西藏第一次确立是775年。当时,印度大德寂护和随行三十名比丘造访落成于中部西藏的桑耶寺。出自寂护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传承在九世纪末叶朗达玛灭佛期间几乎断绝。三位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幸存者在两位汉人四分律比丘的帮助下通过贡巴饶赛又复兴了此一传承。贡巴饶赛一系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传承后又被带回中部土蕃,称之为“下部戒律传承”。十世纪末叶在土蕃西部,藏王意希沃向印度求法在其王国建立、或者说重建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传承。他将东印度旁底特(学者)达磨波罗及其数名弟子延请至位于西部土蕃的古格王国,建立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的第二次传承。此一系被称为“上部戒律传承”。1204年,绰浦罗扎瓦(大译师)将印度大德、那烂陀寺最后一任座主释迦希巴札延邀至土蕃以避入侵的廓尔王朝古斯突厥人的破坏。在土蕃,释迦希巴札及其随行的印度僧侣根据萨迦派传统为要出家者施行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从而开始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的第三次传承。此一系分两支系,其一出自释迦希巴札对萨迦班智达之施戒,另 一形式为释迦希巴札为他后来所教训的一僧侣团体施戒,后者最终分裂形成萨迦四大僧伽。

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法王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錫金和达兰萨拉、以及俄羅斯的圖瓦、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目录 1 詞語釋義 1.1 喇嘛教 2 起源 2.1 前弘期 2.2 後弘期 2.3 朝聖之路 3 传播 3.1 元朝鼎盛時期 3.1.1 转轮王傳統 3.1.2 專寵末法時代 3.2 近代發展 3.3 显宗 3.4 密宗 4 教派 5 经典 6 人物 7 僧侣制度 7.1 稱謂 7.2 礼仪 7.3 法器 7.4 法乐 7.5 法舞 7.6 节日及庆典 7.6.1 法会节庆 7.6.2 民间节日 8 艺术文化 9 参考文献 10 扩展阅读 11 外部連結 12 参见 詞語釋義[编辑]

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最初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兩支。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自藏傳佛教出現後,南傳北傳佛教兩支的劃分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劃分法。按教理劃分,南傳佛教即是上座部佛教,而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

喇嘛教[编辑] 主条目:喇嘛教

喇嘛教一词是汉语民间对藏傳佛教的简称。这种称呼在历史上随后也被欧洲语言沿用。该词在藏语中和学术界被认为是一个輕蔑語或貶義詞(即暗示这种宗教是喇嘛揑造,而非传承于佛教),[5][6]因此,中国或相關當局打算弃用这一词,“目前多采用藏传佛教代称喇嘛教”。[7]不過,喇嘛(英語:Lama)一詞也是對西藏藏傳佛教僧侶或上師的尊稱,如達賴喇嘛(藏文:ཏཱ་ལའི་བླ་མ་,藏语拼音:Dalai Lama),因此藏傳佛教一直以來,在民間以及乾隆帝撰的《喇嘛說》,因为藏传密宗以上师高于佛法僧为四皈依(也高於所有護法神),傳統上仍然稱喇嘛教,因藏语的喇嘛译为上师(德語:Lamaismus;英語:lamaism)作為俗稱或代稱。绝大多数正统的藏学家都认为,“喇嘛教”这样的称呼极不严谨,属典型的外来词语,故不再使用。

起源[编辑] 佛教主要教派分布,藍色地区即是藏傳佛教流行的地区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200余年。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前弘期[编辑] 参见:松赞干布、赤祖德贊、蓮華生、寧瑪派、拉萨法诤和朗达玛 扎叶巴寺的松赞干布打坐像

西藏的佛教開始於西元四世紀中葉,藏王拉托托日年赞在位時期,西藏開始出現佛教三宝所依和供奉。[8]根據後代藏傳佛教文獻的說法,藏傳佛教始於西元7世紀中葉。當時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先後娶了尼泊爾毗俱底公主(布裏庫捉,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641年貞觀十五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十二歲等身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他同时也从尼泊尔和迦湿弥罗等国引进诸多经书、佛像和佛塔[9],在他的兩個妻子,文成公主和毗俱底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并为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分建小昭寺,为毗俱底公主攜帶的八歲等身釋尊佛像建立大昭寺。他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8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並為七位藏族貴族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七覺士」),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但此時仍有許多人反對。後嫻曉三藏典籍的大法師寂護大師返印,敦請精通真言的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蓮花生大士來到吐蕃之後,示現多種神通,在折服原來盛行的本地原始宗教苯教同时,也兼吸苯教的一些内容,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開創了西藏密宗。

蓮花生的行爲使得後世的藏密諸派皆對他尊崇備至。此外,赤松德贊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廣泛地翻譯經典。其不僅從印度迎請多位譯師入蕃譯經,也派遣藏族才俊前往印度學習教典及翻譯。如此,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印度佛經,亦將佛教推向吐蕃宗教中的最高位。據現存的登嘎爾目錄(布敦認為是赤松德贊王府所編),當時譯出的大小顯密經律論有738種(內從漢文轉譯的32種),故當時佛教流傳是很興盛的。蓮華生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他吸取了許多西藏傳有的傳統與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中,使得佛教信仰得以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獨特的藏傳佛教風格。

尺尊公主(左)、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

當時唐朝禪師摩訶衍,藏文稱其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史称“顿渐之争”、「桑耶論諍」或「西藏諍論」。[10][11]大乘和尚所倡论点是,成佛之道应通过个人突发的顿悟,此顿悟来源于摒除包括善恶在内的一切思考。莲花戒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他坚持只有经过逐渐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评顿悟派不别善恶、不积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实为束手待毙。双方反复争辩,甚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风,但最后败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肃敦煌)[12][13];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14]。因為西藏王室刻意壓抑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使得漢傳佛教無法進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圓滿、大手印傳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漢傳佛教影響的痕跡[15]。

佛教傳入西藏後,與本土的苯教發生衝突,史称“佛苯之争”。841年,吐蕃赤祖德赞在信奉苯教的贵族大臣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其兄朗达玛被拥戴即赞普位后,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内流传,寺廟被毀,佛經被焚,僧人被迫還俗或被殺害。這使得藏傳佛教在往後的百年間陷入了黑暗期。史称朗达玛滅佛。经过此次禁佛运动,至100多年后,佛教才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开始了后弘期。

後弘期[编辑]

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曾有一段時間(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後來由西康地區再度傳入,藏傳佛教又得復甦。在朗達瑪滅佛後,因經典散失,開始有人發掘編輯舊有保留的佛經,稱為伏藏,根據前弘期舊譯經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稱為寧瑪派,又稱舊派(舊譯派)。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的經典,稱新譯。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佛教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岩寺等的學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1203年被突厥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馬爾巴就是在这段印度佛教末期期间,多次往返印度学法,把密法传回西藏的。

1042年,有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傳播中觀應成派大義。同時仁欽桑波(寶賢)在古格翻譯了很多的經論。史稱上路弘傳。桑耶寺僧徒北上宗喀學經後,回到本寺傳教,史稱下路弘傳。[16]

1260年宋元之際,中統元年元世祖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授與玉印,統領吐蕃。於是,薩迦派在當時成為吐蕃的政治與宗教領袖,称为薩迦巴。元末明初,帕木竹巴取代了薩迦巴的勢力,帕竹噶舉派及其支派也在帕竹統治時期興盛起來。

隨著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冊封噶瑪噶舉派第五世法王得銀協巴(哈立麻)為「大寶法王」,而「大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噶舉派」歷代法王所專用。藏傳佛教傳播的另一高潮相當於明神宗時代。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與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面,俺答汗上「達賴喇嘛」的尊號,成為藏傳佛教再次傳入蒙古的契機。到十七世紀中期,大漠南北的大部分蒙古人已信仰藏傳佛教。[17] 此時新起的格魯派聲勢也發展迅速,並不斷擴展。至1652年順治九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呾喇達賴喇嘛」。

印度傳入西藏的顯教,代表性著作有五大部,就是《釋量論》、《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俱舍論》、《入中論》、《現觀莊嚴論》。藏文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豐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經裏,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這些譯著都非常重要。

朝聖之路[编辑] 主条目:藏傳佛教的朝聖

現代西藏的藏傳佛教的朝聖文化是於1980年代才復興的,那時西藏文革結束不久,社會運作恢復。[18][19]

传播[编辑] 蒙古乌兰巴托立佛塑像 元朝鼎盛時期[编辑]

藏傳佛教在元朝時傳入漢地和蒙古。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获得了元朝朝廷相当的尊重,薩迦派法師八思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後升為帝師),賜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統天下佛教,並兼任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使來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務。今天藏傳佛教已经是青藏高原、内蒙古、尼泊爾、不丹、蒙古国、卡爾梅克共和国(位于里海沿岸)、西伯利亞南部,特別是布里亞特共和國和圖瓦共和国最重要的宗教。印度錫金和拉達克地區这些以前的獨立王國,民众也以信仰藏傳佛教为主。[20]

转轮王傳統[编辑]

《重修文殊寺碑》中載有“转轮王”即「多筑精舍会成为金转轮王」。導致近代許多學者紛紛歸納,蒙元帝皇从部落领袖发展壯大,满清皇帝自称文殊菩萨下凡,乾隆皇帝自称为佛教傳說的“轉輪王”的化身,增强统治者地位,大力塑造“转轮王传统”。[21]

專寵末法時代[编辑]

藏密喇嘛教在元朝益漸受寵過度,至晚期釀成極大民怨,喇嘛目無法紀。《元典章》記載云:「侵漁百姓,非理生事。」乃至皇室成員也敢追(打)。《元史·釋老傳》:「泰定二年,西台御史李昌言: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道途,馳騎累百,傳舍至不能容,則假館民舍,因追逐男子,姦污女婦。」「(至大二年),有僧龔柯等十八人,與諸王合幾八刺妃忽禿赤的斤爭道,拉妃墮車毆之,且有犯上等語,事聞,詔釋不問。」「又至大元年,上都開元寺西僧強市民薪,民訴諸留守李壁。壁方詢問其由,僧已率其黨執白挺突入公府,隔案引壁發,捽諸地,捶撲交下,拽之以歸,閉諸空室,久乃得脫。」「世祖遣通事脫脫護送西僧過真定,僧捶驛吏幾死。」 史載元順帝怠於政事,荒於游宴,尤喜十六天魔舞[22]。這種舞蹈原屬內宮秘密戒者參與觀賞,上行下效,開始流行於「浙西」、「浙東」地區並傳入西北邊陲。

近代發展[编辑]

在达赖喇嘛流亡之後,藏傳佛教更是传遍西方和世界各地。现在在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都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寺庙或学习研修中心。在臺灣,藏傳佛教也是日益興盛的教派,臺南市的古剎重慶寺原屬禪宗臨濟宗就因改宗,現在轉為西藏密宗噶舉派(白教)的分院。

显宗[编辑]

藏傳佛教中並沒有部派佛教傳承,但在四部宗義中以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代表部派佛教,以唯識及中觀代表大乘顯教。

密宗[编辑] 参见:藏傳密宗、松赞干布和莲花生

汉语中,西藏的密宗通称“藏密”。早在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藏传佛教,就传入密部经典。8世纪间印度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其后又有法称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无垢友、施戒等来藏译出《集密》等许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传。但841年赞普朗达玛禁佛时受到了严厉的打击。

直至10世纪,藏地阿里地区统治者智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学习“集密”、“时轮”等经续、注释及仪轨等。并迎请印僧作信恺、作莲密、佛祥静、佛护、莲花密等来藏翻译显密经论,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东印度僧人法护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传。11世纪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峡应请入藏,宣扬显密观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应发展。其弟子续其法灯,弘通无上瑜伽,首开西藏密教噶当一派。此外,弘传密教的,还有宁玛、噶举、萨迦等派。15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下传达赖、班禅两大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无上瑜伽部又分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续”、“疏释”和“仪轨”。藏密的重要法门有大圆满、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西藏密宗一般自稱為金剛乘,因為有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印順法師稱此為「秘密大乘」。

西藏密宗「無上瑜伽密」認為眾生所有淫、怒、痴等情緒,若運用得當,都可被証悟者運用以教導眾生,成為達到真實的「方便法門」,「無上瑜伽密續」視男女雙修法為無上密法之一,詳述雙身法(男女雙修),重點是認識欲望,即貪、嗔、癡的本質,主張在欲望當中能脫離欲樂,才是真了脫生死,但此種密法非常危險,僧侶只要感受到一念的淫樂,死後就墮落金剛地獄。經續裡說,「修行人閉眼時,樹上的果子會落下來;睜眼時,果子又會重長上去,具備這樣的定力時才可以雙修。」

阿底峽進入西藏後,非常反對雙身法,建議眾僧停止此修法。格魯派祖師宗大師則直接將此法廢除,因為依佛教戒律,僧人不可以男女雙修,否則犯淫戒,屬於邪淫。格魯派統一西藏之後,通令各個門派,禁止修煉此法,各門派都堅定同意。但今日在世界各地仍有許多神棍,玷污清規,假借密宗男女雙修之名騙財騙色。[23]

教派[编辑]

现代藏传佛教派别主要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及格魯派。在中文中,这四主流派别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为红教、白教、花教及黄教。其中,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萨迦派是以位于西藏南部的萨迦寺命名的。以下列表不分先后顺序:

宁玛派(红教或古宗派) 噶舉派(白教,主要分为四宗八派) 香巴噶舉(教法的主要持有者為卡盧仁波切)[24][25] 達布噶舉(塔波噶舉) 噶瑪噶舉 帕竹噶舉 直貢噶舉 主巴噶舉(英语:Drukpa Lineage)(竹巴噶舉、竺巴噶举) 雅桑噶舉 達隆噶舉 綽補噶舉 修賽噶舉 葉巴噶舉 瑪倉噶舉 拔戎噶舉 蔡巴噶舉 萨迦派(花教,除了薩迦本派之外,尚有哦巴、茶巴、種巴三支派) 噶当派(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先后都改宗格鲁派) 格鲁派(黄教,由噶当派演變而來) 希解派 觉囊派 觉宇派 廓扎派 夏鲁派

現在一般称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称,是佛教传入以前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是一种祭祀大地山河的泛灵信仰,後來一部分教士吸收了佛法名词及教义,在佛法传入西藏之后,苯术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藏傳佛教勢力較薄弱的地區,如四川、青海一带仍有不少的信徒和寺廟。

经典[编辑]

藏傳佛教分顯教、密宗二者。除翻譯的經典佛語甘珠爾,和印地大師的著作丹珠爾,藏地的著述數目十分地多。佛學院內的學僧按照先顯後密的學習次第,先學習顯教的五部大論:以唯識學觀點解釋般若經的《現觀莊嚴論》、講述戒律的《戒律論》、講述部派佛教的《俱舍論》、講述中觀學的《入中論》、及講述因明學的《釋量論》。而密乘的學習,各派不盡相同,以格魯派為例,需學習:《密宗道次第广论》。

寧瑪派祖師-蓮華生(八世紀)噶舉派祖師-馬爾巴(1012-1097)薩迦派祖師-八思巴(1235-1280)格魯派祖師-宗喀巴(1357-1419) 人物[编辑] 松贊干布 寂護 蓮花生 馬爾巴 八思巴 宗喀巴 黃臺仰 李察·吉爾 僧侣制度[编辑] 稱謂[编辑] 札巴:係指一般僧人,也稱古修或阿科 多傑諾本:即阿闍黎,金剛上師之意 堪布:精通佛學或世間法之教授 格西:精通佛學之博士 祖古:有乘願轉世之能的金剛上師,著名者如噶舉派之大寶法王 礼仪[编辑] 献哈达 谒见礼仪 礼佛 大诵经仪典 降神仪规 密宗祭坛 火坛仪式 祭祀礼仪 军旅礼仪 灌顶传法仪规 活佛坐床礼仪 活佛受戒典礼 法器[编辑] 北京雍和宫的转经轮[26] 礼敬法器 称赞法器 供养用法器 持验法器 护摩法器 祈祷法器 人骨法器 法乐[编辑] 主条目:声明 (藏传佛教) 吹管乐器 筒钦(英语:Tibetan horn)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打击乐器 法舞[编辑]

法舞,藏语称钦木。指舞者带上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面具,在法器的节拍下直接演示佛教教义的舞蹈。

节日及庆典[编辑] 主条目:藏族节日 法会节庆[编辑] 锡金隆德寺的佛事活动 默郎木祈愿大法会 宗喀巴圆寂忌辰 默郎木小会 腊月布拉达跳神大会 酥油灯会 民间节日[编辑] 雪顿节时罗布林卡的藏戏

西藏民间传统节日充满佛教内容或带有佛教色彩,故与佛教本身节日无从严格区别。各地各派的节日活动也不一致。一般说来,纪念佛诞为藏历四月上弦七日,和汉地相近。拉萨每年正月举行祈愿法会长达一月余。六月底七月初举行的雪顿节,系由夏安居衍变而来。七月底举行望果节为庆祝丰收。青海塔尔寺于每年正月十五灯节展出酥油花,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祈愿大法会,四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四月法会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与涅槃。六月初三至初八举行纪念释迦牟尼三转法轮大法会,九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举行纪念释迦牟尼降凡大法会。

雪顿节 望果节 沐浴节 香浪节 插箭节 浴佛节 赏花节 采花节 艺术文化[编辑] 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达赖喇嘛住处 桑耶寺远景 参见:佛教艺术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西藏,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前弘期中,汉、印两系佛教在西藏都有影响。汉、印两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也一并传入,故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取精用宏的作风在西藏民族文化中随处可见。西藏文字虽仿梵文字母制造,但书法汲取汉字的正、行、草三体并行的方式,尤以草体迅捷酣畅,别具一格。西藏医学以《四部续》集其大成,其中医药理论及医疗技术明显地综合会通了汉、印、藏的医学成果,并吸收当时西域、中亚的医术,形成独具特色的“藏医”;以后传入蒙古,又发展而成“蒙医”。后弘期之初,北宋已完成统一大业,而西藏统一的地方政权已经解体。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唃斯罗遣使入贡,宋朝以对藩属之礼给予厚赐。元、明、清三代藏族与内地关系更加密切,政治、经济日益融合为一体。故此期藏传佛教虽以全盘接受当时印度流行之无上瑜伽部密宗为主,但文化上受汉文化之影响更大。寺院等建筑,大多采取汉地宫殿形式而又有所发展,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备极精巧。如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青海塔尔寺等为古代伟大建筑中的杰作。尤其因为密宗注重像设,因而使藏传佛教发展了雕塑、绘画的技巧。藏地各种佛教造像,无论雕、镂、塑、铸都能注重体型比例,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大型造像如扎什伦布寺大弥勒铜像高26米,北京雍和宫旃檀木雕大弥勒像高18米,造型生动庄严,工艺巧妙精湛,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西藏各种刻版佛经,雕印工艺也很精美,尤以各种御赐及藏地金字藏经写工之精妙,装潢之瑰丽,为民族文化之奇珍。至于彩绘画像更以布局设色见长,纤细入微,形成特殊的艺术风格。另外,藏族使用的历法,以无上瑜伽部时轮金刚经所传历法为主,参用汉地传入的历法,从1027年(丁卯)开始,每60年为一“繞迥”。

繪畫 唐卡 壁畫 雕塑 金銅佛像 泥塑 擦擦 油塑 瑪尼石刻 石雕 木雕 夾紵像 其它藝術 面具 印經板 参考文献[编辑] ^ 有关全体西藏民族实现名符其实自治的建议(全文).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7).  ^ 達賴喇嘛尊者在3 • 10西藏和平抗暴五十二周年紀念集會上的講話.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官方國際華文網站.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 章太炎《中華民國解》(1907年)[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釋聖嚴:《西藏佛教史》,法鼓文化,1998年9月,第123页 ^ Lopez, Donald S. Jr. 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ISBN 0226493113.  ^ Conze, Edward. A Short History of Buddhism 2nd. Oneworld. 1993. ISBN 1851680667.  ^ 高文德,卢勋,史金波,白滨等.《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ISBN 978-7-5383-2805-9: 第2571頁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總集編著小組. 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兩冊). 商周出版. 2017-07-04: 41. ISBN 978-986-477-272-8.  ^ Liting Xu, Xiyuan Zhao, Xifan Wen. 中华五千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14 (中文(中国大陆)).  ^ 釋慧嚴. 中國禪宗在西藏. 中華佛學學報 (臺北: 中華佛學研究所): 213–261頁. [民國83年]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也被叫做「桑耶諍論」,因是發生在 bSam yas 的 chan chub lin ) 的緣故 ( 杜奇說 Giuseppe Tucci: "Minor Buddhist Texts" Part II Chapter I. Roma 1958 pp. 3-155)。後來戴密微( 依據 "bKa' than sde lna" 五部教誡等的資料 ) 認為諍論的進行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多次,且地點並不是局限在桑耶寺或拉薩,故主張改為「西藏諍論」(P. Demiévill;Bibliographic;Guiseppe Tucci,Minor Buddhist Texts part II. Toung Pao,Vol. XLVI,Leiden,1958,pp. 402-408  ^ 黃敏浩; 劉宇光. 桑耶論諍中的「大乘和尚見」—「頓入」說的考察.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151–180頁.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巴·赛囊《巴协》;布顿仁钦珠的《布顿佛教史》以及《贤者喜宴》。吐蕃时期的藏文史料(包括金石铭文)几乎不见这次印汉僧诤事件,上述的藏文佛教史料都写于后弘期以后,关于赤松德赞时期印汉僧诤事件,他们主要依据吐蕃时期在卫藏传教的印度高僧莲花戒(kamala-sila)所著《修习次第》中的记述。莲花戒是与汉僧摩诃衍辩论的印度中观派僧人,在《修习次第》记述了这次僧诤事件及印度佛教的胜利。参照(法)戴密微著《吐蕃僧诤记》,耿升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5-21页。 ^ (法)今枝由郎《有关吐蕃僧诤会的藏文文书》,一民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二辑,第82页 ^ 《布頓佛教史》:「其後蓮花戒法師到來。國王坐在中間,大乘和尚在其右,而蓮花戒在其左邊。漸派的徒眾環列,藉以形成蓮花戒的侍從。國王將花環給與兩位首領後,說道:『你們兩位主持爭論。失敗者一定要向勝利者獻花環,且不許居留此地!』」後摩訶衍和尚被判定失敗,他的一群弟子包括柯麻麻Co-ma-ma覺得深受羞辱,「據傳說他們以巨石撞擊其身,遂死」。參見巴宙《大乘二十二問之研究》 ^ 藏族禅师用藏文直接撰写的禅宗写卷,明确反映出吐蕃特有的禅宗法脉,如《大乘无分别修习义》、《大瑜伽修习义》、《唯一无想义》等等。参照(日)冲木克己《敦煌出土的藏文禅宗文献的内容》,李德龙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8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9页。 ^ 石碩. 从《拔协》的记载看藏传佛教后弘期上、下两路弘传的不同特点及历史作用. 《西藏研究》. 2008年, (第二期) [202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通过中国西藏网.  ^ 佛教教育基金會,http://www.budaedu.org.tw/budaedu/buda1_24.ph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ffetrille, Katia. The Great Pilgrimage of A myes rma chen. Written Tradition, Living Realities. (PDF). MacDonald, Alexander W. (编). Mandala and Landscape. Delhi: DK Printworld. 1997 [2021-04-10]. ISBN 978-81246006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7-10).  ^ Buffetrille, Katia. The Evolution of a Tibetan Pilgrimage: The Pilgrimage to A myes rMa chen Mountain in the 21st Century. 當代藏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 21世紀西藏議題. 台北: 蒙藏委員會. 2004 [2021-04-10]. ISBN 95701851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0).  ^ Statement by H.H. Penor Rinpoche Regarding the Recognition of Steven Seagal as a Reincarnation of the Treasure Revealer Chungdrag Dorje of Palyul Monastery. [201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9).  ^ 何启龙:质疑元代佛教能提供的“政治合法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元史·哈麻傳》 ^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關於的問題.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0).  ^ 香巴噶舉. 金法林利生佛學中心.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 西藏噶舉派. 香港: 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 《无上如意宝续》:“转六字大明咒经轮的人,将得诸师加持和本尊赐予证悟,得诸佛菩萨忆念,及得护法的护佑而离诸障难。” 扩展阅读[编辑] (英文) Cabezón, José Ignacio. "Tibetan Buddhist 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Juergensmeyer, Mark (edito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Religions. October 2006. Published online in September 2009.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137989.003.0010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藏傳佛教 沈衛榮:〈西藏、藏傳佛教的真實與傳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 佛教网络共修交流社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藏傳佛教直貢噶舉 中文官方網站 寶吉祥佛法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格鲁教法集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薩迦法王暨薩迦學院官方中文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宗薩佛學院官方中文站 ─ 正法源學佛會 喇嘛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教噶舉派噶瑪巴大寶法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紅教寧瑪噶陀巴 《与西藏有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林聪 噶瑪噶舉網絡世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卡廬網 介紹藏傳佛教藝術 卡廬書店 藏傳佛教藝術專門書店 強巴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的西藏佛教寺院 参见[编辑]

(西藏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史略亚历山大·伯金博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佛教:佛教历史、佛教派别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汉传佛教 密宗 藏傳密宗 佛教主题 西藏主题 查论编 佛教主题佛學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三宝 佛 諸佛 法 僧 四圣谛 苦 集 滅 道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色 受 想 行 識 十八界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罗密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中道 釋迦牟尼佛 佛陀 如来 佛誕 四門遊觀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足印 神迹(英语:Miracles of Gautama Buddha) 家庭(英语:Family of Gautama Buddha) 净饭王(父亲) 摩耶夫人 (母亲) 摩訶波闍波提(姨母,庶母) 耶输陀罗 (妻子) 罗睺罗 (儿子) 阿难 (堂弟) 提婆達多 (堂弟) 佛陀弟子 十大弟子 大迦葉 目犍連 富樓那 須菩提 舍利弗 羅睺羅 阿難陀 優婆離 阿那律 迦旃延 五比丘 憍陳如 跋提 跋波 阿說示 摩訶男 周利槃特 央掘魔羅 迦旃延 佛教人物列表(英语:List of Buddhists) 术语 三相 无常 苦 無我 緣起 蕴 因果论 結生 轮回 行 烦恼 无明 贪爱 五蓋 結 根 無上正等正覺 般涅槃 真如 二諦 空性 菩提心 菩萨 佛性 心相續 大圆满 倫理和世界觀 佛教伦理(英语:Buddhist ethics)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维摩经 維摩詰菩薩 善生經 居士戒 五戒 八戒 十善業戒 菩薩戒 佛教因果論 業與業力 六因五果 無我 無常 菩薩道 慈悲 佈施 轮回 轉世 亡人落道 金瓶掣籤 活佛 转世灵童 法界 世間 出世間 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须弥山 四大部洲 十法界 三界 欲界 欲界天 五道/六道 天道 人道 阿修罗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功德 佛性 供养 佛教神話 佛教與暴力(英语:Buddhism and violence) 佛教與墮胎(英语:Buddhism and abortion) 佛教與自盡(英语:Buddhism and euthanasia) 斋食 放生 佛教環保運動 佛教中的女性(英语:Women in Buddhism) 八敬法 善女子佛教女眾國際協會 佛教与身体(英语:Buddhism and the body) 佛教和性(英语:Buddhism and sexuality) 同性戀與佛教 佛教经济学 佛教哲学 佛教和西方哲学(英语:Buddhism and Western philosophy) 佛教和心理学(英语:Buddhism and psychology) 佛教和科学(英语:Buddhism and science) 佛教聖地 修行制度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出家人 阿姜 西亞多 三藏法师 禪師 老师(英语:Rōshi) 喇嘛 仁波切 格西 祖古(活佛) 菩萨 在家眾/ 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声闻 修行法门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罗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 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语:Offering (Buddhism)) 跪拜(英语:Prostration (Buddhism)) 持戒 五戒 菩薩戒 波羅提木叉 功德 护卫经(英语:Paritta) 出離 五学力 信 禅学 諦 (印度哲學) 諦 (佛教) 禪定 曼怛羅 四十业处 随念 安那般那念 奢摩他 觀 (佛教) 默照禪 禪坐 公案 曼荼羅 自他交換法 怛特羅密教 伏藏師 伏藏 念佛 淨土法門 忏悔 苦行 頭陀 證量 佛陀 辟支佛 菩萨位 四向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涅槃/般涅槃 悉地 九次第定 神通 三明六通 果位 即生成佛 肉身菩薩 經典 三藏 经藏 律藏 論藏 大藏经 巴利三藏 大正藏 乾隆大藏經 藏文大藏经 原始佛教 阿含經/巴利經藏 法句經 本生經 四分律/五分律/巴利律藏 阿毘達磨 大乘佛教 華嚴經 維摩經 大般若经 金剛經 心經 六祖坛经 妙法莲华经 淨土三經 梵網經 金剛乘佛教 大日經 金光明經 九分教 十二分教 判教 天台宗判教 流派與系統 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道 南传菩萨道 一佛乘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北傳佛教 漢傳大乘佛教十宗 漢傳密宗 唐密 东密 台密 禅宗 淨土宗 律宗 天台宗 唯識宗 藏傳金刚乘佛教 宁玛派 噶舉派 佛教组织 佛教现代主义 歷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金剛乘佛教 結集 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十事非法 根本分裂 法難 三武一宗滅佛 大乘非佛說論諍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三期法运 地区/国别 南亞佛教(英语:Buddhism in South Asia) 印度佛教 阿富汗佛教 孟加拉國佛教 尼泊尔佛教 巴基斯坦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 东南亚佛教 泰國佛教 緬甸佛教 柬埔寨佛教 寮國佛教 越南佛教中、南部 印尼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 新加坡佛教 菲律宾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Philippines) 文莱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runei) 马尔代夫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Maldives) 東亞佛教 中国佛教 日本佛教 朝鲜佛教 台灣佛教 越南佛教北部 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不丹佛教 蒙古佛教 內蒙古佛教(英语: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俄罗斯佛教西、南部 中亞佛教(英语: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烏茲別克斯坦佛教 中东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Middle East) 伊朗佛教 西方佛教 美国佛教 英国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 法国佛教(英语:Buddhism in France) 比利时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elgium) 澳大利亚佛教(英语:Buddhism in Australia) 阿根廷佛教(英语:Buddhism in Argentina) 巴西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razil) 委内瑞拉佛教(英语:Buddhism in Venezuela) 藝術 佛教藝術 符号(英语:Buddhist symbolism) 佛教建築(英语:Buddhist architecture) 寺院 日本佛教建築 藏地佛教建築(英语: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佛教音樂 梵唄 法器 佛像 中国佛教雕塑 佛足石 佛教題材作品 佛教電影節 提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分类 詞表 索引(英语:Index of Buddhism-related articles) 共享 语录 查论编金剛乘佛教母分類 北傳佛教 大乘與金剛乘 顯宗與密宗 宗派和地域  北  漢傳密宗 雜密 唐密  東  日本密教 東密 古義 東寺真言宗 高野山真言宗 真言宗善通寺派 真言宗醍醐派 真言宗御室派 真言宗大覺寺派 真言宗泉涌寺派 真言宗山階派 信貴山真言宗 真言宗中山寺派(日语:真言宗中山寺派) 真言三宝宗(日语:真言三宝宗) 真言宗須磨寺派(日语:真言宗須磨寺派) 真言宗東寺派 新義 真言宗智山派 真言宗豐山派 真言宗室生寺派(日语:真言宗室生寺派) 台密 真言律宗 立川流  西  藏传密宗 藏地(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宁玛派 噶舉派 萨迦派 格鲁派 噶当派 希解派 觉囊派 觉宇派 郭扎派 夏鲁派 錫金 錫金王國 不丹 蒙古國 中國內蒙古(英语: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俄羅斯 裕固族區  南  東南亞和南亞(英语:Buddhism in South Asia)密教 南傳上座部密教(英语:Tantric Theravada) 滇密 阿利僧派 印尼(英语:Indonesian Esoteric Buddhism) 馬來(英语:Malaysian Vajrayana) 菲律賓(英语:Philippine Esoteric Buddhism) 尼泊爾尼瓦爾族區 歷史和人物 怛特羅密教 婆羅門教性力派 雜密/事續/事密 胎藏界/行續/行密 金剛界/瑜伽續/瑜伽密 無上瑜伽續 八十四大成就者 上师/阿闍黎/阿姜/瓦吉拉查爾亞 霎哈嘉(英语:Sahaja) 金剛薩埵 龍樹 漢傳密宗 开元三大士 善無畏 金剛智 不空 僧一行 法天 天息灾 施護 三武一宗法難 漢傳獨部密法 惠果 東密空海 台密最澄 台密圆仁 真言律宗叡尊(日语:叡尊) 持松 藏傳密宗 蓮花生 无垢友 寂護 拉薩漸頓法諍 蓮花戒 堪布摩訶衍 朗达玛滅佛法難 仁欽桑布 阿底峽 馬爾巴 八思巴 宗喀巴 贾曹杰與克主杰 靈童轉世與金瓶掣籤 達賴喇嘛 班禪額爾德尼 聖者和神祇 佛陀 毗卢遮那佛 普賢王如來 普賢王佛母 多杰羌佛 五方佛 白衣佛母 事業佛母 金剛佛母 佛眼佛母 尊勝佛母 菩薩 觀世音菩薩 白衣觀音 多羅菩薩 葉衣菩薩 准提菩萨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金剛手菩薩 金剛藏王菩薩 明王 烏蒭沙摩明王 大威德明王 不动明王 军荼利明王 降三世明王 穢跡金剛 密集金刚 密跡金剛 馬頭明王 孔雀明王 勝樂金剛 金剛亥母 普巴金剛 五大明王 八大明王 十大明王 天部 十二天 二十诸天 本尊 明妃 文武百尊 忿怒尊 寂靜尊 重要教義 三密相應 口密 真言咒 曼怛羅 陀罗尼 身密 氣脈 明點 中脉 脈輪 拙火 瑜伽 天瑜伽 夢瑜伽 手印 意密 四加行 前行(英语:Ngöndro) 佛慢 入我我入 入我我入觀 大圆满 那洛六法 大手印 虹光化身 即身成佛 中陰身 时轮 生起次第 道次第 心性本淨 密技(英语:Tantra techniques (Vajrayana)) 破瓦法 男女雙修 歡喜法 事業手印 壇城曼荼羅 瑜伽行中观派(日语:瑜伽行中観派) 中觀應成派 如來藏學派 九乘判教 判教 外密 內密 四皈依 三昧耶戒(日语:三昧耶戒) 汉传三昧耶戒 藏传三昧耶戒 經咒和儀軌 大日經 金剛頂經 蘇悉地經 理趣經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密續 伏藏 二勝六莊嚴 菩提道燈論 入中论 現觀莊嚴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密宗道次第廣論 大圓滿直指教授(英语:Pointing-out instruction) 八十四句大悲咒和千句大悲咒 大隨求菩薩 尊勝咒 宝箧印咒 楞嚴咒 准提咒 药师灌顶咒 秽迹金刚咒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六字大明咒 蒙山施食 放焰口 五壇法(日语:五壇法) 火供 煙供 八吉祥 金剛杵 三棱杵(英语:Kīla (Buddhism)) 金剛鈴(英语:Ghanta) 轉經筒 达玛如皮鼓(英语:Damaru) 摩尼寶 唐卡 筒欽(英语:Tibetan horn) 佛教主題 相關模板:藏傳佛教、漢傳密宗 查论编藏传佛教主要祖古系统格鲁派(黃敎)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章嘉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駐京八大呼圖克圖:章嘉呼圖克圖、噶勒丹錫埒圖呼圖克圖、敏珠爾呼圖克圖、濟嚨呼圖克圖、那木喀呼圖克圖、阿嘉呼圖克圖、喇果呼圖克圖、察罕達爾汗呼圖克圖

四大林 熱振活佛 策墨林活佛 德木活佛 达察活佛 哲蚌寺系统 文吉色活佛 洛桑巴活佛 勒隆活佛 色拉寺系统 珠康活佛 擦珠活佛 夏坝活佛 拉尊活佛 甘丹寺系统波米活佛扎什伦布寺系统 罗青活佛 妥瓦活佛 丁杰活佛 必隆活佛 竹吐卓汪活佛 贡那活佛 热珠活佛 班登生格活佛 阿里活佛 丹伯活佛 妥洼活佛 恩久活佛 继仲活佛 生钦活佛 恰扎活佛 塔尔寺系统 阿嘉活佛 土观活佛 却西活佛 赛赤活佛 拉科活佛 赛朵活佛 却藏活佛 西纳活佛 嘉雅活佛 当彩活佛 香萨活佛 扎西活佛 杨嘉活佛 东科活佛 米纳活佛 拉卜楞寺系统 嘉木样活佛 贡唐仓活佛 霍尔藏仓活佛 萨木察仓活佛 德哇仓活佛 阿莽仓活佛 赛仓活佛 喇嘛噶绕活佛 佑宁寺系统 嘉色活佛 松巴活佛 王佛活佛 巴仑台黄庙系统 宫明活佛 阿昴嘉喇嘛 森勤活佛 夏律宛活佛 强巴林寺系统 帕巴拉活佛 谢瓦拉活佛 甲热活佛 贡多活佛 嘉热活佛 隆务寺系统 夏日仓活佛 赛赤仓活佛 隆务仓活佛 卡苏乎仓活佛 全都仓活佛 色仓活佛 叶什姜仓活佛 夏琼寺系统 堪布仓活佛 德央仓活佛 见斯仓活佛 夏玛尔仓活佛 广惠寺系统 敏珠尔活佛 甘珠尔瓦活佛 沙里瓦活佛 松赞林寺系统 松谋活佛 更觉活佛 邦龙活佛 阿布活佛 喀斯活佛 崩主活佛 喀占活佛 江茂活佛 西藏及四川、云南其他诸系统 德珠活佛 香根活佛 祈竹活佛 达扎活佛 格达活佛 那仓活佛 雨洛活佛 琼布活佛 贡巴萨活佛 青海其他诸系统 夏茸尕布活佛 贡依仓活佛 才旺活佛 内蒙古诸系统 乌兰活佛 席力图活佛 洞阔尔活佛 迭斯尔德活佛 内齐托音活佛 诺彦活佛 达尔罕活佛 察罕殿齐活佛 西活佛 杨松活佛 查干活佛 外蒙古诸系统 扎勒堪扎活佛 迪鲁瓦活佛 纳鲁班钦活佛 莫日根汗布活佛 噶举派(白敎)香巴噶举派桑顶·多吉帕姆活佛塔波噶举派噶玛噶举派 噶玛巴 夏玛巴 大司徒活佛 嘉察活佛 东宝·仲巴活佛 蒋贡康楚活佛 巴沃活佛 贾曹活佛 新杂活佛 竹巴噶举派竹钦活佛帕竹噶举派直贡噶举派 直贡琼仓活佛 直贡切仓活佛 达隆噶举派 吉仲活佛 帕确活佛 夏仲活佛 宁玛派(紅敎) (敏林赤钦) (敏林堪千) 多吉扎活佛 萨迦派(花敎) 萨迦崔津法王 萨迦达钦法王 查论编西藏主题拉萨市(自治区首府)、印度达兰萨拉(藏人行政中央所在地)历史概述 年表 欧洲人在西藏的探险史(英语:History of European exploration in Tibet) 護照史 货币史 藏尼银钱贸易 攝影史 分期 史前(新石器时期) 象雄 吐蕃 年表 分裂时期 古格王朝 蒙古统治 蒙古入侵 薩迦派 帕木竹巴 仁蚌巴 夏瑪巴 噶玛巴 藏巴汗王朝 与明朝关系 和硕特汗国 甘丹颇章 格鲁派 清朝统治 清朝征服西藏 駐藏大臣 藏區分治 清朝藏軍 1912-1951年 第一次驅漢事件 藏军 西姆拉條約 康藏边界纠纷 第二次驅漢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统治 昌都战役 十七条协议 解放军进驻西藏 七萬言書 抗议和骚乱(英语:Protests and uprisings in Tibet since 1950) 1959年 1989年 2008年 2012年 地理 植物 湖泊 山脉 喜马拉雅山 洛子峰 / 章子峰 南迦巴瓦峰 唐古拉 河流 雅鲁藏布江 大峡谷 绒布冰川 青藏高原 羌塘 自然保护区 峡谷 传统地区 安多地区 康區 乌思藏 政治 西藏自治区 政府 党委 人大 人大常委会 政协 西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 领导人 西藏君主列表 吐蕃君主列表 自治区行政长官列表 自治区党委书记列表 藏人行政中央 议会 名称 对外关系(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Tibet) 檀越关系(英语:Patron and priest relationship) 藏印关系(英语:India–Tibet relations) 中情局西藏项目 人权 LGBT权益(英语:LGBT rights in Tibet) 藏独 农奴 西藏问题 经济 邮票和邮政史 货币史 藏币 西藏交通 旅游业 社會 教育 语言 宗教 藏傳佛教 达赖喇嘛 班禅喇嘛 拉姆拉错 轉經筒 煨桑 金瓶掣籤 苯教 汉化 社会阶层(英语:Social class in Tibet) 藏族 羌巴(英语:Changpa) 由牧族(英语:Yolmo) 海外藏人 姓名 文化 艺术 历法 饮食 宗 国徽 节日 旗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达(礼敬围巾) 文学 吐蕃大事纪年 吐蕃贊普傳記 格萨尔王传 倉央嘉措詩歌 作家(英语:List of Tibetan writers) 音乐 藏学 藏医 四部医典 分类 查论编藏区自然

青藏高原 · 藏北高原 · 藏区八大神山 · 喜马拉雅山脉 · 横断山脉 · 念青唐古拉山 · 唐古拉山脉 · 巴颜喀拉山脉 · 冈底斯山脉 · 昆仑山脉 · 柴达木盆地 · 藏南谷地 · 雅鲁藏布大峡谷 · 雅鲁藏布江 · 怒江 · 金沙江 · 澜沧江 · 纳木错 · 羊卓雍错 · 玛旁雍错 · 班公湖 · 巴松措 · 森里错

历史

古羌人 → 发羌入藏 · 氐 · 象雄 · 唐旄 · 吐谷浑 → 吐蕃 → 古格王朝 · 唃厮啰国 → 蒙古征服 → 元(薩迦巴、宣政院) → 帕木竹巴(仁蚌巴)/明(烏思藏) → 清(藏區分治、理藩院、驻藏大臣、噶厦) → 西藏(第一次驅漢事件、藏軍、西姆拉條約、中藏戰爭、第二次驅漢事件)/民国(蒙藏会、西藏地方、西康省) → 共和国(昌都战役 → 解放軍入藏 → 1959年藏区骚乱 → 土地改革) · 达赖喇嘛、護照、貨幣、郵政、农奴制争议、攝影、藏人行政中央

传统分区

衛藏(卫 | 藏 | 阿里 | 羌塘) | 多康(安多 | 康區

现行政区 西藏自治区 四省藏区 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甘肃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四川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云南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中印爭議地區 阿鲁纳恰尔邦 藏南地区 现居族群 官方识别: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 羌族 汉族 蒙古族 回族 官方未识别 僜人 嘉絨人 白馬人 夏尔巴人 古格人 藏回  羌塘(藏北)自然 藏北高原 三江源 长江源 黄河源 澜沧江源 历史 霍爾三十九族 绛曲基巧 现行政区那曲拉萨:当雄县文化康方言 阿里(纳里、俄力思)自然 阿里高原 班公错 历史 象雄 古格王朝 乌思藏宣慰司 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现行政区西藏:阿里地区(南疆军区阿里军分区) 卫(前藏)自然拉萨河历史 唐旄 乌思藏宣慰司 烏思藏都司 西藏地方 现行政区

西藏:拉萨市 | 山南市 | 林芝市(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市、朗县)

文化衛藏方言宗教达赖喇嘛(冬宫、夏宫) 藏(后藏)历史

帕木竹巴 · 仁蚌巴 · 乌思藏宣慰司 · 烏思藏都司 · 和硕特汗国 · 西藏地方

现行政区西藏:日喀则市文化衛藏方言宗教班禅额尔德尼(扎什伦布寺) 康(喀木、多朵)自然 雅鲁藏布江 藏南 历史

吐蕃等路 · 朵甘行都司 · 巴塘事变 · 川边经略使 → 川边镇守使 → 川邊特別區 → 康藏边界纠纷 → 西康建省 → 西康解放 → 昌都战役

现行政区

西藏:昌都地区 | 那曲市(聂荣县、巴青县、索县、比如县、嘉黎县) | 林芝市(察隅县、波密县、墨脱县)青海:玉树州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

文化 康方言 四川康巴藏语卫视 嘉绒语支 宗教 帕巴拉活佛 强巴林寺  安多(多麦)历史 唃厮啰国 吐蕃等處 现行政区青海: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果洛州甘肃:甘南州四川:阿坝州(北部)文化 安多方言 安多卫视 拉卜楞寺 查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 中国宗教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自由 法规政策 宪法 原文 婚姻法 原文 教育法 原文 宗教事务条例 原文 反渗透 基督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 有关部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官方组织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 中国宗教学会 中国无神论学会 中国反邪教协会 凯风网 全国性合法宗教及其团体(院校)道教 中国道教协会 道观 名山 重点宫观 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世界佛教论坛 名山 寺院 佛像 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藏傳佛教 藏密 祖古转世傳承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 活佛证 高级佛学院 寺庙法制教育 南传佛教 伊斯兰教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团体朝觐 门宦制度 尼卡、塔立甫 解经工作 新编卧尔兹演讲集 清真寺 | 清真女寺 院校 天主教 一会一团: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中梵关系 敘任權鬥爭/自选自圣 地上教会/地下教会 中华殉道圣人 教区 主教 圣堂列表 宗座圣殿 主教座堂 修院 圣母朝圣地 河北东闾 上海佘山 基督教(新教) “两会”:全国三自、中国基督教协会(爱德基金会、爱德印刷公司、金陵协和神学院) 三自教会/地下教会 中国自立教会、地方教会、真耶稣教会、安息日会 《三自宣言》、献堂献庙、联合礼拜、控诉运动、《赞美诗(新编)》、神学思想建设 教堂、神学院校 非全国性合法宗教及其团体东正教 中华东正教会 黑龙江 哈尔滨 内蒙古 新疆 北京 上海 香港 中华殉道圣人 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及信仰 萨满教(满族 | 蒙古族) 苯教(藏族) 赛玛教(佤族) 本主教(白族) 毕摩教(彝族) 东巴教(纳西族) 师公教(壮族) 麽教(壮族) 摩教(布依族) 羌族传统信仰(羌族) 瑶族道教(瑶族) 苗族传统信仰(英语:Miao folk religion)(苗族) 汉族传统宗教 孔教 香港 澳門 深圳 三一教 福建 中国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 其他信仰及其组织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 儒教 墨教 法轮功 中國祕密宗教 羅教 先天道 一貫道 犹太教 神道教 摩尼教 摩门教 新纪元运动 巴哈伊信仰 中国印度教(英语:Hinduism in China) 中国锡克教(英语:Sikhism in China) 非法教派或团体行政认定的邪教佛教相关 觀音法門(派生:圆顿法门) 灵仙真佛宗 华藏宗门 心灵法门 新教異端 呼喊派(派生:地方召會運動、地方教会、中华大陆行政执事站、全能神教會/东方闪电、被立王及其派生的主神教) 门徒会 全范围教会 灵灵教 新约教会(派生:血水圣灵) 統一教 三班仆人派 天父的儿女 达米宣教会 世界以利亚福音宣教会 法院认定的邪教 华藏宗门(华藏功) 银河联邦 日月气功 生命禅院 净宗学会 部分基督教家庭教會 氣功团体 中功 华藏功 日月气功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區佛教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賽普勒斯 埃及 格鲁吉亚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萨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蒙古 缅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塔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观察员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茲 阿尔察赫 中華民國(臺灣) 北賽普勒斯 南奥塞梯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英属印度洋领地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岛 香港 澳门 规范控制 AAT: 300265647 GND: 4034157-4 LNB: 000083209 NDL: 00569271 NKC: ph11645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