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坐着轮椅老人进了人民大会堂,全体为他起立!他竟然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为服务器安装linux系统报错代码 这位坐着轮椅老人进了人民大会堂,全体为他起立!他竟然是

这位坐着轮椅老人进了人民大会堂,全体为他起立!他竟然是

2023-11-05 1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2月22日,

当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爷子,

进入人民大会堂,

在场所有人不论官职大小,

全都起立,一起为他鼓掌。

他是谁?

为何能引来所有人的肃然起敬?

此前,

我们的最高领导人,也曾为他弯腰;

钱学森98岁那年,

心里还惦记着刚满80岁的他,

给他写了一封祝寿信:

“您是我当年非常欣赏的一位年轻人······”

他,就是孙家栋,

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

干出了顶天立地的伟业!

1929年4月8日,

孙家栋出生于辽宁一个贫苦山村,

自小就是天赋异禀的“神童”,

年仅13岁,

就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

6年后,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多牛?

隶属中央直管,

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

能进入这所大学的人,

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在大学期间,

当收到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的消息,

孙家栋忍不住开始向往广袤蓝天。

那天是元宵节,

他连食堂的红烧肉都来不及吃,

急匆匆赶去报名,

应召进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

从此,

他的命运不再是修桥铺路,

而是飞跃这九万里青天!

第二年,

孙家栋被派去苏联空军工程学校,

学习飞机制造技术。

1957年,

毛主席来到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

主席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那时,主席在台上,28岁的他在台下,

冥冥之中,

中国未来航天的希望,

真的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在苏联空军工程学校,

孙家栋是一个来自中国的“传奇人物”,

成绩年年满分,他的照片,

占据了学校状元榜最高的位置。

1958年回国时,

他获得一枚金光闪闪的斯大林奖章。

一踏上祖国的土地,

他直接被分配到了,

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个时候,他的顶头上司,

正是刚回国的钱学森。

钱学森特别欣赏孙家栋,

觉得这个年轻人头脑聪明灵活。

曾经钱学森在美国讲课,

密密麻麻的公式写了一黑板,

所有人都举手:老师,我有个问题......

钱学森是个急性子,直接回答:

我不需要你有问题,

只需要你有答案。

而回到国内,孙家栋,

就是钱学森眼中为数不多的,

能跟得上自己思路,

没有问题只会给出正确答案的“三好学生”。

75岁的孙家栋看望93岁的钱学森,他们都老了......

中苏关系变化的那个晚上,

所有人看着苏联专家拿走了全部资料,

孙家栋的心在滴血,

如果没有这些资料,

做了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

就只是一堆废铁!

孙家栋说:“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完全是在黑夜中摸索行走,

这个事情直接刺激了我,

哪怕他们拿走了图纸资料,

好,导弹我们自己搞!”

仅仅17天以后,

担任导弹型号总体设计主任的孙家栋,

和所有同事一起,

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

接着,他又主持设计了,

中国第一枚中程战略导弹!

如此优秀的他,

让钱学森真是越看越喜欢,

钱老一琢磨,

这小子能耐啊,不如让他干票大的!

于是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

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那一年他只有38岁。

放卫星这个事,是又一道天堑,

当年导弹好歹还完成了一半,

卫星,面临的是国外最严密的封锁,

一丁点资料都无从查起,

孙家栋又从未接触过卫星,

而上级给他的时间,

只有短短的三年!

巨大的压力下,孙家栋另辟蹊径,

大胆简化卫星工程,

不要几百人浩浩荡荡,

只精心挑选了“航天18勇士”,

组建了科研团队。

兵不在多贵在精,院领导赞不绝口:

“孙家栋这活儿干得漂亮!

开了一个好头!”

中国航天史上,

一支踏上无中生有征途的队伍,

就这样开拔。

他提出了,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12字方针。

在十年运动时期,

孙家栋更是冒着巨大风险提出建议,

“部件上镶嵌毛主席像章,

由于重量太大影响卫星散热,

能不能取下来。”

周总理一句话完美解决:

“人民大会堂,

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要挂毛主席的像。”

1970年4月24日,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

“东方红一号”一飞冲天,

钱学森激动大笑:

“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

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

那天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

孙家栋都挤不进去。

41岁的他,

同那颗闪耀的卫星一样,

从此成为航天人心目中的巨星!

而孙家栋这一生最沉痛的一天,

是1974年,

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当时,进入发射的最后一刻意外突生,

孙家栋明确感觉到电压处理不太好,

插头自己脱下来自动给电,

地面无法管理卫星,

他预感到了情况的严重性,

发布了“自毁”命令,

随着他一声大喊,“停止发射!”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在升空后20秒爆炸......

数年心血,

随着空中飞落的卫星残片化为灰烬,

沙漠里一片火海,

孙家栋脑子一片空白,禁不住失声痛哭,

他和团队在零下30度的沙地里,

捡了三天火箭残骸,

用手抠,拿筛子筛,

边掉泪边寻找碎块,

一颗小螺丝钉,一个小线头都不放过,

最后查清原因,

竟然是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个小小的铜丝,

就关系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

孙家栋痛定思痛,更加狠抓细节,

第二年,

他终于将第一颗遥感式卫星送上太空,

这是当时国际航天最尖端复杂的技术。

那几天,孙家栋身心俱疲,

实在熬不住昏倒了......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

接下来,

孙家栋发射了“东方红二号”、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商业火箭“长征三号”等等。

1999年,为中国制造了9年导弹、

发射了32年卫星的孙家栋,

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

可他仍然没有停下脚步。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

这一工程难度更大,

孙家栋心里,

比谁都清楚这份担子的重量:

千钧之责,让我来扛。

75岁的他出山,

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很多人不理解,

孙家栋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如果失败了,那么他一生辉煌,

都将毁于一旦!

孙家栋回答: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航天探月,

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

测控通信、应用等多个系统构成,

每个系统,

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

而“带头大哥”孙家栋,

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肩负大事业,

需要大智慧需要好记性。

据说,

孙家栋工作一生竟没有一个笔记本,

到了七、八十岁高龄,

开两天大会,

总结时只凭记忆就能游刃有余。

为了探月工程,

孙家栋一年里10次进入发射场,

生病晕倒四五次,跑烂了四五双布鞋,

快80岁了,

不顾腰疼直接趴在地上去看发动机。

2007年,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嫦娥1号发射成功,

获得全月面三维影像,

38万公里外的月球,

我们中国人的卫星来了!

中华民族,

实现了追逐千年的奔月梦想!

当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月的消息传来,

指挥中心人人欢呼雀跃,

孙家栋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说着:

“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随后镜头捕捉了这样一幕:

满头白发的孙家栋,

突然悄悄背过身子,擦去眼角的泪水......

孩子嫦娥一号“长大了”,

父亲孙家栋,真的老了......

2009年4月15日,

中国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北斗导航卫星总师的孙家栋,

刚刚过完他80岁的生日。

2018年,

90岁的孙家栋将风云二号系列,

最后一颗卫星送上太空。

嫦娥探月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

北斗导航卫星,

这一切奇迹的背后,

都凝聚成了一个闪亮的名字,

孙家栋。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开创者,

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

是我国月球探测的工程领导者.....

他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导弹、

第一颗人造卫星、

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

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第一颗通信卫星、

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

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第一颗探月卫星……

中国共自主研制发射了,

100个航天飞行器,

这100个航天飞行器中,

有34个是孙家栋的“孩子”!

90岁了,

孙家栋还会来北京航天科技大厦,

看新的报告和资料,

他说:“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这是要做到死的事情。”

2020年7月31日,

91岁高龄的孙家栋坐着轮椅,

出席国家勋章授勋仪式,

他把人民放在心上,

人民将他高高举起。

今年2月22日,

最高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

会见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

当92岁的孙家栋坐着轮椅出现,

全场所有人起立鼓掌,向这位老人,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左手嫦娥,右手北斗,

因为他,

我们上得青天揽月,手可摘星辰,

29岁造导弹;

38岁放卫星;

75岁探月;

81岁布局北斗。

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

为中国航天燃尽了毕生!

满天星斗的璀璨,

是他为中华民族写下的传奇。

从今往后,

每当我们仰望夜空时,请不要忘记,

这万里星空之外的每一颗“星星”,

都来自一位伟大的传奇: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华人星光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