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一个外国人眼中的90年代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宗罪恐怖经典语段有哪些 《江城》:一个外国人眼中的90年代中国

《江城》:一个外国人眼中的90年代中国

2024-07-14 03: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视角对我们来说,何伟笔下的中国陌生而又熟悉

1996年8月,彼得•海斯勒和他的同事亚当•梅勒以美中友好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重庆附近的小城涪陵教书两年。那一年他27岁,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他之前从未听过涪陵,涪陵在这之前五十多年没有见过外国人,他们互不相闻,却千里相会,他还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叫何伟。    在那年8月底的那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彼得•海勒斯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两年里,他接触也记录下了众生相,从“最幸福的涪陵人”张小龙,到“小姐”李佳丽,再到饭店老板黄小强,以及他的学生们。他写出了我们司空见惯从而熟视无睹的场景,有媒体评价道,“那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在《江城》中,何伟捕捉涪陵的细枝末节。何伟在刚到涪陵时,说到了一个强烈的、无时无刻不处在被围观状态的印象,“我所见的第一样物事,乃是我自己和亚当。这有点吓人,因为在我人生中从未被人如此密切观察过,一举一动都被复述,被评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被谈论,被记录。”这种怪异的经验,也是我们阅读《江城》的经验。我们从一个外国人眼中看到了自己的一切都被描慕出来。这种吊诡之处在于,我们从别人的眼中看到的那一幕幕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其实是被陌生化的。何伟写出了他的异质经验,我们阅读的时候产生了陌生感。这种陌生不是因为真的不熟悉,而是因为距离――距离不仅仅能产生美,还能引发我们对这种熟悉事物陌生的沉思。

描写冷静客观而又细腻,真实到哀伤

他可以花很大篇幅描写一次酒局,“每一幅关于可爱河流的长卷图画中,都有十处在描绘关于白酒的争吵。张书记想要把赛老师的手挪开,服务生耐心地站在一旁,手里握着酒瓶。这是一幅地道的四川景致,两个男人在争夺杯子,一个年轻女人持着酒瓶等候。”    他也可以极有耐心地观察山城棒棒军,“通常在冬天,棒棒军的队伍尤其庞大。他们是一群悄无声息的人,有时即使是最惨不忍睹的事故,也唤不起他们开口的欲望,他们也不出面干预,只是在看。”    一场在学校展开的审判大会,在他眼里却变得充满戏剧性,“警察把上铐的男人带出了前门,一辆巴士在那儿等候;干部们消失了;桌子消失了;横幅被取下了;学生们回到了教室。涪陵的人们在公开事件中极其有组织性,他们的集会可以在一个钟头内完成,以及消失。十五分钟内,广场上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即便是印在学生证背后的学生守则也能纳入他的视野,“学生守则的头几条是:热爱中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服务社会主义、服务人民;勤奋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思想,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掌握基本理论工作和知识职业技能。”他注意到,守则中,学习功课等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要紧的是保证学生们用正确的术语和政治框架来看周围的世界。”    没有评论,没有预设,一切细节被冷静、客观地描述出来,甚至不乏幽默,如此熟悉,如此真实,真实到哀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