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祁门傩舞、傩面具的前世今生,包罗万象“活着的传奇”(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二相傩舞面具 探秘祁门傩舞、傩面具的前世今生,包罗万象“活着的传奇”(下)

探秘祁门傩舞、傩面具的前世今生,包罗万象“活着的传奇”(下)

2024-07-17 01: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汪顺庆 (祁门傩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父亲,我伯父,我叔父,我哥哥,传下来,我父亲从民国初期到解放。

四个节目,第一个是魁星开路(魁星开天地),魁星下来用斧子劈开天地,上斧为天,下斧为地,杀四角,四方分东南西北,四拐分春夏秋冬。第二节是有天有地了,有阳光了,老百姓的生活欣欣向荣,天上有一对仙童下来,叫刘海。刘海是“和合二仙”,他们是儿童,下来玩,就叫刘海戏金蟾。第三节是将军杀土地,将军为什么要杀土地?土地他看到老百姓生活好了,心里不服气,他就重新把天搞昏,把水搞干,想把老百姓重新搞到黑暗的社会里。盘古看到,又派将军下来诛杀土地,并不是杀他,让他改邪归正,第四节是狮子保平安,镇守四方。保持人民生活欣欣向上。

明清时期,祁门傩舞有了很大发展。一年之中,正月元日、立春日和端午日至少有规模较大的三次活动,这些活动在《祁门县志·风俗》中都有记载。清末民初,祁门傩舞最为频繁,每逢庙会、祭祀、送灶、秋醮、迎春,南乡芦溪、北乡五都、六都(善和、沙湾)、八都、西乡二都,均有傩戏班参演。其舞蹈动作质朴粗犷、面具形象诡奇生动,富有浓郁的民间想象,彰显出舞蹈和戏曲艺术的原始美。

这是我们芦溪村国家级古村落,前面就是我们祁门傩舞展示馆。这个图片全部都展示出来了,这是我们祁门傩舞的展示厅,这个面具每个都有特写。这个是土地的面具,这个是狮子头的面具,这是四季脸,里面有春夏秋冬。

相传,祁门县城内还有专门制作傩面具的作坊。这些面具大多以桃木、杨柳木、香樟木为原料,采用浅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有后羿、魁星、李斯、夜叉、小鬼、老鼠精等60多种彩绘木雕面具,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

汪尚东今年50岁,从第一次登台跳傩舞到现在,转眼已过了26年。1988年,汪尚东初中毕业,父亲有意让他学跳傩舞。但那时的他,一心想着离开大山,外出务工赚钱。在外地漂泊了六年后,1994年,汪尚东回到家乡,跟随叔叔汪永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宣智学跳傩舞,成为芦溪傩戏班第六代传承人。

汪尚东(祁门傩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每个角色都演过,原来在汪永昌叔叔时,学的魁星、土地两个角色。后来又和国家级传承人汪宣智学刘海和将军。我现在主演刘海和将军。“和合二仙”的引狮,三个角色。我现在主演是刘海和将军。

汪尚东(祁门傩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汪尚东说,每个面具代表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舞蹈动作都不一样。看着简单,实际学起来并不容易。为此,他花花足足两年时间苦练技艺,之后才敢登台表演。

底下看着表演容易得很,演起来复杂不得了,像魁星那个角色,出场要随着锣鼓点,配合锣鼓点做动作,开四方、拜四方,挥剑、斩剑,拜剑,动作复杂得不得了。上了台,面具一戴,心就有点发慌了。

2014年,作为班中骨干,汪尚东当上了芦溪傩戏班的团长。那时候,他的团队仅有10人。此后,班团建设、组织演出、传承授艺,他卯着劲带头做,将戏班发展到18人。2019年,汪尚东又成立了祁门傩舞演艺公司。

20世纪80年代后,在祁门县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和芦溪乡政府的重视下,傩舞,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又焕发出新的生命。1986年,傩舞戏班恢复演出。2006年,傩舞戏班重组扩员。2008年,祁门傩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如大伙期待的那样,芦溪乡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习惯上,原定于正月初二和正月十五在衍正堂跳的“傩舞”,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走进了县里、市里、省里,甚至走进了上海、香港、澳门的大舞台,演出场次也变得更加频繁。这对大伙儿来说,无疑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这是省里来,省里来搞非遗文化遗传,在哪里?在芦溪,演了两天,那些都是。

好事一桩接着一桩,现在,芦溪已建立了傩舞表演戏班,成立了傩舞协会,建立了傩舞传习所、培养了一批国家、省、市、县级傩舞传承人,添置了一批傩舞面具和服饰;在问神、请神仪式等方面,也已整理出相关文字和相关曲谱。

一切,都欣欣向荣起来。但汪尚东野也很清楚,傩舞传承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平日里演出,六七十岁的老人是主力军,工资一个人150元一天,年轻人大多不为所动,实在找不到人的时候,汪尚东就只能自己上。

像这个刘海面具,他是笑脸,眉毛太细了一点,要是粗一点就好了,是哦,浓眉一点,你说的是浓眉,浓眉大眼,看这个木头也开裂了,下次我们做面具的时候,也要慢慢改进,包括面具开裂我们在做彩绘的时候,就要把它处理好了,你以后帮我们雕刻面具,一定要采用樟木,樟木的,樟木的木材棉得很,不容易开裂,对,这个是最老的。这一批面具全部都做过贴纱处理,防裂,像这个老面具他不会开裂。

现在,重新复制的那批傩面具也用了20年,汪尚东寻思着如果有条件的话,道具和服装还可以再改进。

这是个老古董,这是魁星面具,我感觉要改进,这两个角还要长一点,这个额头要突出一点,脸部也要突出一点,立体感要强一点,哎。要突出,凶相就表示出来了。这个毕竟做了20多年了。

无论如何,在大伙儿看来,祁门傩舞的保护始终在于人,在于沉心静气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虽然这条路漫长而艰难,但只要人心在,敬畏在,傩舞不会消失,傩戏班不会解散,傩面具也会创新不辍,拥有一种和时代更契合的表达方式。

2022年10月,汪尚东从浙江安吉做外贸转椅的工厂辞职回家,决定一门心思管理好傩戏班。如果有可能,他希望能带着傩戏班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去表演,这是祁门傩舞宣传推广的最好方式,也是他们的生活,可能被改变的最好机会。

章四海 祁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党组成员

傩舞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列入之后戏班就提出,没有合适的场所,来进行传承,包括平时排练,我们就和当地村组协商,找到组里的一个仓库,我们就把仓库申报了项目资金来进行改建,分成两层。楼上是化妆间,展示了服装道具,楼下是展示展览,介绍祁门傩舞的历史,渊源,文化,以及芦溪戏班这些演员传承的脉络,可以在传习所里直观看到。

汪尚东(祁门傩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每个舞台都不一样,观众最多的时候是上海,那有1000多观众,在上海大剧院里面,可以容纳1000多人。刘海戏金蟾的时候,观众很热闹,就是喜欢,因为刘海的面具是一个笑脸,大家都喜欢笑脸,像我戴着刘海面具,一些小孩都喜欢。全部就往前面拥。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刘海。刘海和小孩一样,戏金蟾,斗金蟾。像两个小孩一样,动作活泼得很。

汪尚东(祁门傩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整个傩舞戏班都是业余的,时间长了,不排练,动作忘了,所以我要回来,把他们召集起来,头个两天排练一下,再去外面表演。我希望把我们傩舞失传的恢复起来。像请神,跑五猖,前面还有两节没有恢复,我希望在我手上把前面两节恢复出来。

这个面具有的破损了,能不能修复?这个要加工处理,就可以修复起来了。

主要是开裂了,可能使用中发生碰撞,年份也长了。这次来看到木头开裂,我们下次也要做改进,我们在没有彩绘也要处理好,要用樟木,樟木木材绵得很,不同意开裂。上额和下颌要长一点,不然抵到难受。这是四季脸,分为春夏秋冬,这是红色是夏天。这个以前贴纱布的。全部都做过贴纱处理,像这个老面具不会开裂,这个没有贴纱布的,这个贴纱布的不会开裂。纱布起到保护作用,不会断裂。

章四海 祁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党组成员

祁门傩舞是国家级非遗,但是它的知名度还不算人人皆知,到我们这来的很多是研究的,高校的师生教授和我们的演员,慕名来做一些研究,写学术论文,做课题来的。所以它的传播度还不广,具体上成为顶流IP,目前还不成熟,但是我们还可以在做,如何扩大傩的影响力,一个就是傩舞的演出,既要把当地居民知道,做一些口碑宣传,同时我们还要走出去演,还要解决年轻演员如何传承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剧目的挖掘整理,我们现在四出戏,这四出戏总的演完,完完整整演玩,不超过一个小时,有时候为了演出,还要压缩,一刻钟、十分钟演完,因为游客不可能慢慢等,慢慢研究。这样的话,我们在剧目这一块,我们想能不能打造更为经典,更为大众接受的剧目。就是四出戏融合串一个故事,剧情故事创作我们还要下功夫,让游客知道你演什么?你的动作表现什么?首先我们自己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我们要重视、保护好,传承好,讲好我们祁门傩舞故事,才能让我们的祁门傩舞重放异彩。

来源丨 黄山台家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