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上海17岁少年跳桥身亡: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七岁男孩跳桥视频 真相!上海17岁少年跳桥身亡: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真相!上海17岁少年跳桥身亡: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2024-04-27 18: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男孩年仅17岁,但从下车到跳桥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犹豫,甚至不曾回头看过母亲一眼。

他抹着眼泪,踉踉跄跄,哪怕被栏杆绊了一下,都没有想过停止。

生与死之间的距离,不过五秒。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高架桥上车流很大,突然有一辆白色轿车停了在中间车道上。女司机下车来到后车门处,貌似检查车门是否打开,几秒钟后转身回到车内。

之后车却一直没动,3分钟之后,一男孩突然打开后车门冲了下来,跳下了高架桥。

据警方调查,这位17岁的男孩就读于上海某职校。

母亲称,当时她正带孩子回家,孩子因在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自己就一路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批评,气得不行,便直接把车停在了卢浦大桥上。

这个时候两个人的情绪都很激动,孩子一直犟嘴辩解,还拉了一下车门表示要下车,不想活了。自己停车第一次下车就是为了检查车门是否拉开了。

重新上车后,自己更加生气,继续对孩子继续批评和教育,万万没想到3分钟后,孩子真的跳桥身亡。

这个新闻如野火一般,席卷了所有的社交媒体。新闻下面的评论两极分化很严重。

抖音上,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跳桥的男孩,看完让人心寒:

“现在娃娃太极端了”

“现在的小孩太过自我”

“这种小孩不要也罢”

“这个小孩心理素质太差了”

微博上,更多网友却是对男孩被母亲责骂后绝望跳桥的感同身受:

而我们可以从完整版的视频中看到,这位母亲的情绪显然已经失控,不顾身边滚滚车流,冲动地把车停在路中间,持续了长达数分钟。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不难想象,一定是充斥着责备和否定的。

也正是这长达数分钟充满硝烟的、没有温情的母子交流,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着少年决绝的身影,我们无法得知,这花一样年纪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绝望,才会如此孤注一掷。

我们不知道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也不能以恶意来揣测他的人生。但我最不忍心看到的一个结果是,可能最后我们会发现,让孩子付出生命的这件事,不过是我们成年人眼中的“小事”。

到那时候,也许会有网友不理解这个男孩为什么会如此冲动,不就是因为这区区“小事”被批评了两句吗?至于吗?

可是要是知道,有些挫折就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会理解,才会平和,年纪未到,就是理解不了。就好比:

10岁的年纪,还在为进错厕所而尴尬,15岁以后就觉得这不过是一件小事;

15岁喜欢上一个人,因为对方不喜欢自己,觉得世界都黑暗了,可当成年以后,觉得当时的自己太过荒唐;

25岁第一份工作失败,觉得自己超级无用,人生灰暗,可到了30岁的时候,又会觉得这都是人生的一个坎,过去就好了。

可对于这个17岁的男孩来说,他没能懂他30岁时候能懂的道理,没有从母亲的否认中获取成长的能量,反而感受到整个世界的嫌弃,从而导致这个坎没跨过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父母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为人父母,我们在孩子遇到大大小小挫折时的态度,有时候会给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有时候却可能是递给孩子一把上了膛的枪。

网络上指责这位跳桥的孩子心灵脆弱的言论太多,而我觉得有一位网友说得特别好:

“我看到的,

不过是一个崇尚暴力教育的母亲,

一个不懂得控制情绪的母亲,

一个不尊重生命安全的母亲,

教出了一个不会控制情绪、看不到自己生命价值的孩子。”

在泰国,就真的有一位父亲递给孩子一把上了膛的枪。

经营小超市的父亲,有个21岁的儿子,无所事事,偶尔帮忙收银。一天,儿子坐在收银台旁,不停地在玩着游戏,父亲见状,大为不满。他拿出一把上了膛的手枪,放在了儿子的面前,怒不可遏地跟儿子说:“你怎么不去死……你这个垃圾!有种你就别活了!”发泄完自己的愤怒,父亲转身离去。在他的心里,儿子就是个没出息的废物,没出息到连死都不敢。

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他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儿子真的拿起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孩子自杀的时候,老爸还以为孩子是在装“死”,回头扇了孩子一巴掌,直到孩子被扇落在地,父亲才意识到孩子真的自杀了。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都在给孩子递这把枪呢?

以下这些“嫌弃”话语,你是不是耳熟能详:

“你这么小懂个屁” “猪脑子” “你就是皮痒了” “怎么不去死,别在这碍眼” “废物,是个人就比你强” “你居然敢和我顶嘴,找抽是吧”

等到孩子真的没了,他们才后悔不已:我千不该万不该这么说的,我应该多给他一点理解的。

悲剧已经发生,后悔有什么用呢。

当你给孩子一把上了膛的枪,你可曾替他们想过半分。

心理学家科胡特有一句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也就是说,父母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人格环境,孩子将来就容易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那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什么人格环境呢?

科胡特说了一句名言:“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关于子女教育,这是我最推崇的一句话。

什么是“不带敌意的坚决”呢?

一是不带敌意的拒绝。

比如小孩想买一件玩具,但你没有带那么多钱,或者说这个玩具太贵了。

有敌意的拒绝就是,板着个脸要骂人要打人:

“跟你说了今天没带够钱,再闹我就揍你。”

“再哭的话,我就不要你了。”

“家里穷你不知道吗,真是个坏孩子。”

不带敌意的拒绝就是:

“我知道你很想要,但妈妈今天没带够钱,我们下次再来买好吗?”

“我知道这件玩具对你很重要,但实在是太贵了,现在妈妈买不起,我们一起凑钱吧,凑够了再来买。”

二是不带敌意的管教。

前段时间,上面这段父女交谈的视频,在YouTube上好评如潮:

这位父亲在和女儿开玩笑的时候,女儿突然发起脾气来。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发火:“开个玩笑而已,你干嘛那么当真啊?”

他蹲了下来,很温柔地跟孩子进行了一场对话。

他教孩子“如何和情绪共处”,告诉孩子“生气是ok的”。

“我尊重你和你的感受,但你要告诉我你的底线在哪里。”

他看着孩子的眼睛,无比温柔地对孩子说:“You are still loved,You are still safe.”

尊重,接纳,同理心,情绪疏导。

这位父亲的教育引导方式,简直就是一场“不带敌意的管教”的经典教学。

有敌意的坚决就是:黑脸,威胁,指责,愤怒,打骂。

但在这种含有敌意的回应下,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和被打压,所以很容易就会陷入对抗。

不带敌意的坚决就是:尊重,接纳,冷静,平等,温柔。

就是不带情绪地坚守底线——我不答应你时,态度虽很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无价值。

“我爱你,但是不可以。”

这样温柔而坚定的沟通,孩子反而很容易接受现实,“父母是爱我的,只是暂时无法满足我。”

所以,科胡特说:“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

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呢?

一是不能用诱惑去激励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特别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你把地扫了,我给你10块钱。”

“期末考好了,我奖励一千块钱。”

这样的鼓励和激励,实际上就是“带着诱惑的深情”。

这种激励方式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梁实秋先生说的:

“孩子未来可能会把一切关系,都处理成金钱关系: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以钱为动力,

一切事情都用钱来度量与衡量。”

比较好的激励方式应该是不含诱惑的鼓励。

就以我自己为例子,我把孩子的劳动分为三种。

第一种:你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的功课、收拾自己的玩具等,

我不会奖励,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种:为爱而做的事情。

“洗洗碗、扫扫地等家务事,这是为爱而做的事情,

我不会奖励,这也是你应该参与的。”

第三种:为报酬而做的事情。

“你捡瓶子卖,我会给予奖励。

你修剪草坪,我会给予奖励。

我只奖励他利行为,不奖励自利行为。”

之所以这样划分劳动和进行奖励,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三件事情:

● 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

● 为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事

● 我劳动,我光荣

二是不能用爱去绑架孩子。

我们非常喜欢且擅长以爱之名,去诱惑孩子、裹挟孩子、绑架孩子。

“听妈妈的话,赶紧考公务员。”

“听妈妈的话,这个男生不行。”

每当孩子们想反抗时,我们就会说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我辛辛苦苦养大你,你却……”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生活往往过得很不如意:

读着不想读的专业,

干着不喜欢的工作,

结着不想结的婚姻,

喜欢委屈自己迎合别人,

……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迫接受。

父母给子女最好的爱是什么?

是不含诱惑的深情:

“我对你好,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不求任何回报。

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孩子。

我从来不把我认为好的给你,而是帮助你获得你想要的。”

所以,科胡特说:“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

有一则寓言:

有位妈妈很是郁闷,因为儿子非常不听话,她就去求教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问:“您影印过文件吗?”

妈妈答:“影印过。”

星云大师问:“如果影印件上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妈妈答:“当然改原稿。”

星云大师说:“这就对了。孩子的问题,都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

写到最后,再想起那个17岁男生跳桥的瞬间,不禁想说:

父母子女一场,有今生无来世。

每个父母都应该抓紧这唯一的机会,告诉自己,更应该告诉孩子:

“我爱你,与你的成绩无关”

“我爱你,与你有无出息无关”

“我爱你,与你有没有好的婚姻无关”……

而不是一声声的否定,一句句的嫌弃。

就像科胡特的那句话: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

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