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医学事务总监职责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2023-07-29 1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建立这样的体系是繁琐而复杂的,我们借鉴了同行企业的经验,也借鉴了供应商分享的一些模板,好几批同事前赴后继的努力。但是我们觉得这些努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旦出了问题,从小处而言,研究进度缓慢、数据问题多多、研究结果不可靠,为有条件上市开展的项目无法通过监管机构审查,从大处而言,可能导致受试者健康风险、侵犯受试者隐私。所以我们要求,每位从事上市后临床研究的医学部同事,都必须具备质量意识,熟悉本公司上市后临床研究SOP。

预算管理

上市后临床研究的预算管理涉及整个临床研究周期。上市后临床研究发起阶段,医学部同仁通常会遇到公司管理层的“灵魂”三问:

1. 这个项目对公司有什么价值(Value)?

2. 这个项目需要多少预算(Budget)?

3. 这个项目需要多久能完成(Timeline)?

对于第1个问题,大家非常有经验,可以讲讲未满足的医学需求,讲讲这个项目可以回答什么科学问题,讲讲研究设计怎么与公司产品相结合,讲讲研究的创新性、可行性,讲讲研究可能会有什么成果产出,讲讲成果对促进公司产品合理使用怎么有价值,一般都能轻易应对。但第2个问题就复杂了,不单指经费,也包括人力(FTE),或者有价资源(比如研究用药品)。如果与第3个问题纠缠在一起,涉及预算的分配,就更复杂了。新手往往无所适从,预算估计少了,届时不够用,预算估计多了,很难通过审批,或者执行阶段,经常性地被公司财务部Challenge(挑战):医学部这么不靠谱,要了那么多预算,却没法按进度花掉。

为了不继续踩坑,我们设计了一个标准预算模板。首先根据研究设计,明确哪些地方需要投入资源(比如数据管理、随机化系统、研究用药品、药品标签、药品运输、研究用物料、CRO、SMO、研究机构费用、组长单位费用、研究者会、样本运输、中心实验室、数据统计、研究报告)。然后根据预期入组的患者总数、机构数量、预估的入组难度,规划出Timeline,明确从FPI(首例患者入组)到LPO(末例患者出组)间,研究队列中受试者者数量的变化情况。随后参考历史上同类项目的报价数据或者本次询价信息,把供应商的费用,按照付费节点填写到模板中。受试者数量的变化信息,能帮助我们做出较为精确的药品和物料消耗情况,合理安排药品和物料的采购和供应,同时也能估计出公司正式员工人力数量(FTE)。最终我们得到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完善的预算计划。

在一些服务内容比较复杂的供应商,比如CRO、SMO的比价中,我们的建议是,先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工作任务清单,然后请各家供应商去填写,而不是直接拿他们的报价进行比较,因为各家公司的报价体系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经验的同事可能看得眼花缭乱,深陷其中,没有头绪。

在上市后临床研究执行阶段,我们需要密切地关注预算使用情况,督促及时支付费用,以最大程度鼓励研究机构积极入组,做好患者的管理。所以我们安排了助理,协助研究团队管理合同,统计经费支出情况。此外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合理调配人力和有价资源,每季度更新预算计划。总之,我们需要用好公司给予的每一分钱资源,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上市后临床研究项目管理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最常见的情形是:项目Delay(延误)了,甚至严重Delay。这种坑踩多了,我们总结出2类主要原因:

1. 对研究的难度估计不足,进度估计得过于乐观。

2. 研究团队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主动性。

对于第1种情况,我们遇到过好几个经典案例。机构的主要研究者,一般是教授、主任,在选点访视时,说得信心满满的,甚至有的还亲自帮我们算了一笔账:他们省内人口数和新发病率数是多少,他们机构每月有多少门诊量,假设其中有多少比例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然后假设有多少比例能签署知情同意,得出每月有多少受试者可以入组。真正到了执行阶段,这些机构每月能入组1到2个受试者,就已经是极限状态了。怎么会这样呢? 原因其实不复杂,因为教授、主任们往往不在临床第一线,他们不清楚就诊患者的实际情况,不清楚研究的操作流程,过于乐观,就是难免的了。所以我们要求,选点访视时,需要听一下所在机构一线研究者的意见,正确估计入组进度。

对于第2种情况,其中存在客观因素。因为与上市前项目相比,上市后临床研究项目的研究者费标准,是非常非常低的,往往只有前者的20%-30%,但研究设计的复杂性一点都不比上市前项目弱,研究者积极性不高是正常的。我们认为申办方团队的作用尤为重要,要求:

1. 每个机构必须建立研究者群,医学事务经理、临床研究项目经理、对应的CRA(临床监查员)和CRC(临床协调员)、CRA和CRC的上级经理必须加入这些群。

2. 临床研究项目经理每2周一次在每个研究者群里通报整个项目入组情况,希望入组较快的机构,能够促动入组较慢的机构。

3. 研究者有任何需要,在所在机构研究者群里说一下,能立刻得到申办方的响应。

4. 医学事务经理、临床研究项目经理与全体CRA、CRC,包括他们的上级经理,也有一个工作群,作为每2周例会的补充。我们要求机构有任何与受试者相关的事项(包括入组、不良事件、退出)必须第一时间在此工作前中,通知我们,然后发出正式邮件。临床研究项目经理每周通过此群,督促CRC了解所在机构入组情况。

5. 医学事务经理和临床研究项目经理,必须每季度拜访所有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当面沟通,了解入组中存在的困难,探寻申办方需要给予哪些支持和帮助。

除了上述要求外,我们也尝试各种方法加快入组,比如及时制作和摆放招募广告,通过招募公司加快患者入组等。2020年疫情爆发后,有研究项目的受试者被封锁在所在城市,无法到研究机构随访,我们积极与机构沟通,说服机构允许受试者就近寻找合适的医院,完成化验检查,并请研究者通过视频,远程对受试者进行了访视,避免了数据的缺失。疫情略有缓解,有的受试者担心去研究机构随访,可能在公共交通上被传染,我们积极与公司合规、法务沟通,说服他们同意,我们通过SMO为患者报销额外的包车费用,避免了患者脱落。总之,我们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团队是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团队,我们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解决问题,达成预设的研究进度。

质量管理

前文已对上市后临床研究的质量体系做了介绍,我们要求每位参与研究管理的同事认真学习并贯彻SOP的要求。对于供应商,在启用前,我们也会确认对方存在完备的质量体系,其中涉及服务项目的规范,符合我们公司的质量要求。因此总体的研究质量,相比于2011年,有大幅度的提高。现在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预算、进度、质量三者之间达成平衡? 比如临床监查,质量口碑好的CRO,自然会昂贵得多,100%的SDV(原始数据核对),数据质量更为好一些,但监查成本会大幅增加。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

各类数字化系统的应用,也极大地方便了临床研究质量管理。比如服务于CRC的临床研究管理系统,它能够追踪每名受试者的进度,自动计算访视窗口,提醒CRC和研究者,每名受试者当次访视需要完成的事项。当前,CRC人员以刚入行的新手居多,而且人员变更频繁,无法迅速、准确地掌握方案对访视流程的要求,着实是对研究质量的重大挑战。所以我们会偏好那些已经建立电子化管理系统的SMO,要求他们在我们的项目上,应用电子化系统。除此之外电子化的文档管理系统,在各类临床研究项目中,已有很多应用。相信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出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应于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让我们更为高效地开展上市后临床研究的质量管理。

总结

一项上市后临床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2个关键要素,即研究设计和项目管理的水平。虽然每家公司的现况和条件存在差异,但是关于上市后临床研究项目管理的原则是相通的,即建立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管理、进度管理,探索和应用新的数字化方法,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希望我们的分享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避免踩进我们曾经踩过的坑,顺利地达成上市后临床研究的目标。

作者: 王雅杰 雷蕾 张善中

第三届中国临床研究年会&

真实世界研究博鳌乐城实践对话会

2021年6月17-18日 苏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