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区人大代表建议意见范文 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

2023-04-16 01: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杨府〔2023〕6号

市科委:

季昕华代表提出的“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全链条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会办意见函告如下:

近年来,杨浦区始终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核心理念,高起点推进“四高城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科创中国”试点城区和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杨浦坚定不移举创新旗、走创新路、打创新牌,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全力推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链建设。

一、关于完善科技协同创新组织机制

持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推动区内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协同发展,杨浦立足高校资源集聚优势,与复旦、同济等11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不断完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一是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对口联系高校机制,与高校领导定期会晤,研究推进区校合作各项工作。二是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释放高校的带动效应和科技园区的整合效应,进一步发挥高校的创新资源优势、提高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大学科技园发展能级。三是深化区校、创新平台建设,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建国家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联手高校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型平台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打造创新动力引擎。

二、关于在杨浦试点科技协调创新基地工程

发挥杨浦高校院所集聚、创新人才充沛优势,持之以恒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一)强化原始创新攻关。建立“市区校”原始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围绕前沿科技方向,探索市区两级与高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等方式,支持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领域,以及数字经济、元宇宙、智能终端、绿色低碳等新赛道,建设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平台,争取在基础前沿取得突破。以复旦“新工科”为试点,探索风险共担机制,开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高质量打造“复旦未来谷”。

(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复旦大学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智能建造平台、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上海理工)、上海市同济数字城市研究院、中交疏浚装备国家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平台能级。积极承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落地。

(三)强化“科教研”协同创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引导高校院所进一步开放科研成果资源,完善产学研融通创新创业体系。加强“高校、企业、投资机构”之间的创新创业合作,面向企业创新创业需求,支持高校面向社会开放一批集成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和图书文献等科研设施,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服务。

三、关于提升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效能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通过推动大学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建设和企业开放创新,打造较为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夯实全链条加速路径。

(一)营造科技转化生态。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国家级技术要素市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聚焦要素功能汇聚、生态环境构建、服务能级提升,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全国首家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自落户杨浦以来,累计完成技术交易鉴证112亿元、技术合同金额342亿元。持续推动技术转化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创新中心等功能型平台建设,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累积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百余件,带动产业规模2亿元,撬动社会投资3.5亿元,理微医工交叉产业化创新示范平台为12个项目提供支持,促成3个项目产业化,带动投资超2亿元。进一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区科委联合上海长三院共同开展2023年度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征集和申报工作。

(二)持续推进校企合作。自2016年起,区科委组织“走进高校”品牌活动,从单一的带企业进入高校,发展为高校企业互相参观、互相交流,带企业、项目进园区,带项目走进大企业等丰富的活动,逐步形成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推进的新局面。2022年完成“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八场,共有百余家企业参与,来自11所高校院所的26个项目在活动中进行了路演介绍与对接交流,项目领域包括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医疗器械、智能网联汽车等,另征集高校项目100余项,形成项目汇编。

(三)聚焦技术转移人才。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联合同济大学,合作开展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历教育,举办专题班和能力等级认证班,推动技术转移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发展,打造开放式、平台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赋予科研事业单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让科研人员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根据《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有关规定,经过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奖酬支出,以及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酬支出,可以不纳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瓶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

四、关于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深化“双创小巨人”工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

(一)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杨浦现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7家(占上海50%、全国5%),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11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22家,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54家,区级双创小巨人49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专精特新”企业258家。在高校院所、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资源共同发力下,创新协同效应持续显现,区内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发投入强度超5%,杨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0件,位列上海市第二。

(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以研发机构为依托,联合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不断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杨浦现有2家院士(专家)服务中心,3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022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进一步加强高校、企业学术科研思维和产业化思维碰撞互补,促进协同合作。

(三)厚植金融生态土壤。面对科技创新企业资产轻、行业新、阶段早的特征,杨浦提出打造“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链”,围绕创新创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种子(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积极丰富更具特色的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星火燎原”“梦想起航”“天使召唤”“投贷加速”和“天马养成”等五项计划,一方面通过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化解小微企业发展初期融资市场化机制失灵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投资和补偿作用,突破初创企业融资困难瓶颈,吸引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创业实体企业流动,打造形成政府出资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支持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近年,还设立了长阳秀带产业发展资金,围绕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创新项目落地和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着力打造在线新经济千亿集群。

五、关于重视中小企业科技协同创新需求

聚焦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链条,培育崇尚创新的氛围,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定期面向中小企业组织宣贯各类政策,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成本。

(一)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企业融通发展,扩大创新成果辐射范围,大力推进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特制定《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通用通兑管理办法》,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支撑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并给予50%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吸引区内企业使用上海市创新券服务。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同时又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助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二)完善孵育服务模式。深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孵化培育一批源自杨浦、扎根杨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依托国家级技术要素市场,面向中小企业完善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探索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逐步构建技术转移数据库。引导大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完善大企业与初创企业多维度的业务对接机制,形成大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协同创新生态。

(三)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杨浦在政策宣讲会、政策培训推送等方面已经形成常态工作机制,每年会根据不同的工作侧重,开展如“双创加油站”“高企认定培训”“专精特新高质量行动”等专题培训,区科委2022年累计政策培训人员达到5000人次,已形成市区联动政策服务的成功范例。针对企业普遍关注的科技政策,区科委积极做好政策梳理、修订,编制《杨浦科技创新政策申报服务指南》,每年根据市区新出台的政策以及部分政策操作流程变化的情况进行完善,免费向全区科技企业和相关企业服务单位发放。

六、下一步工作

杨浦区将持续在科技创新策源力、创新产业引领力、协同创新聚合力等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一)激发高校创新溢出活力。完善产学研融通创新创业体系,加强“校院企”创新创业合作,支持区内高校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围绕重点学科方向,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领域原始技术创新,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组建校外转化基地等方式,增强中试服务和成果转化等能力,不断扩大创新溢出效应,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更多原创性成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聚焦重点区域,大力推动在线新经济发展,高标准建设“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立市区协同推进机制,引导一批新生代互联网龙头企业和产业功能平台集聚,打造对标国际一流的数字经济新地标。支持大创智示范区等区域以数字化推动科创增效赋智,不断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连续推出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努力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区。

(三)引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阶梯式成长促进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深化“双创小巨人”工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建设,引导一批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数字文化等先导产业,现代设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吸引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形成大中小企业相得益彰、各得其所的集群发展格局。

(四)深化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拓展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功能,不断优化政策设计和运作机制,扩大双创券通用通兑范围,升级创业地图应用功能。推动高校科研能力和双创孵化能力向外辐射,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合作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发展壮大“科创中国”长三角区域创新组织,在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集成运用等方面加强合作。支持和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长三角科技大市场、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等平台开展交流合作,完善创新资源有效对接机制。

以上意见供你单位统一答复代表时参考。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4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