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湟州04:湟州各寨的位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宋马场 回眸湟州04:湟州各寨的位置

回眸湟州04:湟州各寨的位置

2023-05-23 0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湟州以南诸城

从河州至湟州,由安乡关过黄河,沿线有安川堡、宁洮寨、来宾城、陇朱黑城以及宁川堡等。元符二年,王赡带军过这些寨到邈川。崇宁二年,王厚领南路军达湟州,也曾过这些城堡。这些城堡大多亦见于《地理志》乐州条中。“宁洮砦,故瓦吹砦,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东至通湟砦四十五里,西至来宾城一十七里,南至来宾城界二十里,北至安陇砦界一十七里。安川堡,故ヰ哥堡,在巴金岭上,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东至湟州界七十里,西至来宾城界四十里,南至安乡关三十里,北至宁川堡四十里。宁川堡,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寻弃之。崇宁二年,再收复。”“来宾城,旧名癿当川,崇宁年赐名。东至安川堡分界七十里,西至青丹谷三十里,南至黄河一十里,北至安陇砦七十里。”

“安陇砦原名陇朱黑城,元符二年北宋收复,三年赐名。“北至湟州四十五里。”《长编》载,王赡自河州进邈川时,夜宿陇朱黑,半夜时从该城出发,天明时即到达邈川。巴州正位于川口之南,两者相距正合四十五里。据此断定,安陇砦应在今之民和县巴州镇。巴州亦确有古城遗址,应是宋之安陇寨。

来宾城原名癿当,是王厚二进河湟时筑城取名来宾城的。湟州境内的要冲有三,西有省章峡,北有南宗堡,南为来宾城。其遗址公认为今青海民和中川乡附近的“丹阳城”。该城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44米,高8.6米,厚11米;南北各有瓮城,筑有马面20个。东傍下排沟,西至积石峡约四十里,南至黄河约十里。“癿当川”当指下排沟;“青丹谷”当指今积石峡。

安川堡,当在今永靖县杨塔乡至王塔乡境的山岭(巴金岭)上。

宁洮寨。由于安陇寨和通湟寨位置已定,从地理志记载的宁洮寨距通湟寨四十五里,到安陇寨界十七里,我们很容易确定宁洮寨在民和古鄯镇。

二、湟州以东诸城

《宋史地理志》载,湟州以东兰州方向有通湟砦,通川堡。“通川堡,崇宁二年王厚收复,系湟州管下。东至京玉关四十里,西至通湟砦四十里,南至圆子堡约九里,北至癿六岭分界八十里。”“通湟寨,原名啰(口丌)抹通城,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东至通川堡四十里,西至湟州三十五里,南至安陇砦二十五里,北至临宗砦界六十里。”

《纪事本末》载,熙宁二年北宋王厚二进湟州,北线高永年部出兰州,沿湟水到达湟州。“先是,永年等既出京玉关,以乙丑(六月十八日)收复通川堡,羌贼拒把拶宗之险,前锋王亨、刘仲武等谕之,不肯下。贼党有谋内应者,永年闻之,率大众赴之,力战,夺其险,杀获甚众。内应者见我师得利,皆争倒戈,贼大奔溃,遂克罗瓦抹逋城。罗瓦抹逋城旧名通湟寨。越三日(即二十一日戊辰),永年等先至湟州。”

《地理志》和《纪事本末》相互佐证。我们可以发现,高永年部沿湟水右岸(南岸)进军湟州时,未过湟水。故通川堡、把拶宗、通湟寨均在湟水以南,高永年部当年并未涉足湟水北岸的今兰州市红古区。高永年部依次经过通川堡、把拶宗、通湟寨而到的湟州。

《长编拾补》又记载,熙河路经略司胡宗回曾言“自河州安乡城过黄河入邈川,虽是洮西本路,緣道径迂险,般运艰难。臣近体问得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拶,京玉相近,可以系桥通路,直入邈川,不惟路径平坦,兼道里甚近,可以互相照应,兼可以于宗河行船,漕运直入邈川。其宗河口东岸近北,旧有邈川管下鹅毛瓦都城,迺西番旧防守夏国该珠卓啰等城去处,今城见全备,略行修筑,安置楼橹,可以守御。”。宗河口即今日西固区达川镇,此处黄河与湟水交汇,鹅毛瓦都城在达川稍北一点的地方,应在今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一带。经考平安镇复兴村曾有古城遗址,应是邈川吐蕃的鹅毛瓦都城。因不在战略要地,北宋收复湟州后未曾重用,亦未赐名。

另外,《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三对这条交通线有载。当时,左岸的红古区境内虽地势平坦,车马好行,但盗贼横行,熙河路转运使李复请求朝廷在今红古区境内的额毛瓦都城(额默额多城)设烽火台防盗并供商旅通行。他说:“臣近巡历,自兰州京玉关至通湟寨入州,路经巴拶宗。其路极深峻窄险滑,阔不及二尺,陡临宗河。船贩斛斗客旅,畏其难行、头畜脚乘尽由宗河北路过往,北路是夏国生界,三处有贼马来路,又近夏国盖朱城,沟谷屈曲,贼马隐伏不测出入抄掠,前后披患已十余次。缘客旅往来通湟寨至京玉关四十余里…今京玉关西北约二十里,有旧额默鄂多城,地基下在两城中路…欲乞下本路经略司就披修台,…照管贼马山入。若有掠,客旅可以奔投;若贼马数多,举烽火,京玉、通湟顷刻即到。兰湟二州兵马相接而至。”

这段历史记载更明确地告诉我们,通川堡、把拶宗、通湟寨均在湟水右岸,且把拶宗在京玉关与通湟寨之中间位置。另外兰州至湟州不从平缓的湟水左岸红古区通行,反而从右岸翻山越岭的原因,一是离西夏近,二是盗贼多。其中有盗贼来去自由的大道有三条。

今民和县川口镇以东,距川口三十五里之地,有民和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村内台地有古城遗址。又下川口之西南为巴州,距离二十五里左右,因巴州即安陇寨,由此推断通湟砦就在民和县下川口村。

下川口至川口镇地势平坦宽阔,是青海省的民和工业园区。下川口以东,湟水阶地被湟水切割成不连续的几块平地,自西向东分别是西河乡白川村,二房村,红城寺村等。由于湟水的切割作用,几块平地已互相不联通,通行时从对岸的红古区绕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千年之前的北宋,应该是能够勉强通行人马的。通川堡位于京玉关与通湟寨的正中,应就在西河乡境内的红城寺村。笔者实地考证,在红城寺二级阶地果有古城堡一座,长五十丈,宽五十米,占地四十亩。城堡四周有角楼。应是通川堡无疑。笔者另在永靖县西河镇白川村考证,在台村台地又发现古城一座,长约五十丈,宽约三十丈,城南有大道,城北临湟水,设东西两门,有马面六座,地势险要,系咽喉之地,完全符合史书对把拶宗的记载,当是把拶宗城无疑。

三、湟州以北诸城

湟州以北诸城中,最易定位的是震武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永登西部水磨沟内发现了北宋陕西提点刑狱使郭仲荀于宣和七年巡按震武军时的题壁诗,从而可确定震武城在今连城水磨沟口的连城古城。

《宋史  地理志》载,“震武军。政和六年,建筑古骨龙城,赐名震武城。未几,改为震武军。不见四至,据童贯奏,古骨龙元属湟州。通济桥,震武城浮桥,政和六年赐名。善治堡,政和六年,震武城通济桥堡赐名。”“德通城,本瞎令古城,政和七年,刘法既解震武军围,建筑,赐名。石门堡。瞎令古城北,地名石门子,政和七年赐名。”

永登连城史学爱好者杨善德考得,通济桥在永登连城水磨沟稍西的大通河上,善治堡在大通河西岸的连城丰乐村。本人又考得德通城为永登县民乐乡铁丰村的羊胸子城,是笔者家乡所在。石门堡为永登县民乐乡中川村的三角城。

湟州以北诸城,南宗堡最为险要。王赡一进湟州时,随即收复湟州十寨,其中含南宗堡。在宋代史书中有称南宗堡为“鼐宗堡”者,也有称“厮归丁南宗堡”和“斯噜丹鼐宗堡”的。北宋占领南宗堡后未按惯例赐名,只是简化了名称而已。

北宋收复南宗堡意义重大。由于该城乃西夏命门,占据南宗堡不仅切断了西夏右厢军联系吐蕃的通道,而且还威胁到西夏的安全,使其腹背受敌。南宗堡战略价值极高,于是北宋又在南宗堡以南十五里的地方又修筑了临宗寨。《宋史 地理志》对南宗堡和临宗寨的记载是,“临宗砦,崇宁三年赐名。南宗堡稍南一十五里乳骆河之西。东至三诺巩哥岭五十余里,西至丁星原约三十余里,南至湟州分界二十一里,北至界首抹牟岭七十里。峡口堡。(与通川、南宗堡皆崇宁二年王厚收复。)《地理志》又载,“大同堡,本名古骨龙城应接堡,政和六年赐名。”《皇宋十朝纲要》也载,“熙河路筑旧南宗,连大同堡通作一城。丁巳,赐名大同。”

这些记载,标明南宗堡即大同堡,在大通河西岸。做为震武军的接应堡,离震武军一定不远。本人考证,南宗堡在连城牛站村,临宗寨在河桥镇七里村。

北宋刘法占领今永登连城的西夏古骨龙城后赐名震武城,随后前出占领西夏仁多泉城。由于北宋粮草供应困难,刘法在攻克仁多泉城后,为减少粮草开支而屠杀了已投降的西夏俘虏三千人,成为千年丑闻。北宋朝廷不愿过多提及该城,也未赐名。本人考得今永登民乐登登城即仁多泉城。

另外,史书载湟州以北四十里,南宋堡以西三十里有块地方叫丁星原。本人实地走访,天祝县东坪乡一带地势开阔,与民和川口、永登牛站的距离与史书基本相符,应是丁星原。

四、湟州以西诸城

《地理志》载,“绥远关,旧名洒金平,崇宁二年建筑,赐今名。东至湟州二十里,西至胜宗谷口三十里,南至麻宗山脚五十五里,北至丁星原四十里。”“德固砦,旧名胜铎谷,崇宁三年筑五百步城,后赐名德固砦。东至绥远关界一十里,西至龙支城界二十里,南至渴驴岭一十里,北至清江山脚二十里。”

绥远关,在民和县松树乡莲花台。莲花台对岸的湖拉海为洒金坪。前文已经细说,不再赘述。

德固寨,在老鸦峡西口的鲁班亭北。胜铎谷当指大冰沟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