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同步课内外阅读(含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京的春节家庭作业答案 1.《北京的春节》同步课内外阅读(含答案)

1.《北京的春节》同步课内外阅读(含答案)

2024-07-11 05: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1.《北京的春节》同步课内外阅读课内阅读一、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完成问题。北京的春节(节选)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1.选文按照________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________,初一的特点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2.除夕的活动具体有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鞭”字第8画是________,读音是________。“鞭”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鞭”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鞭子;②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③成串的小爆竹。“鞭炮”一词中的“鞭”应选(______)(填序号)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5.古今文人曾写下许多描写春节的诗词,请你试着写出一句。二、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6.选文第一句话中加点的“又”字有什么作用?7.“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8.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灯的______多、______多。9.从选文中可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10.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时要读出什么感情呢?三、现代文阅读与理解分析。北京的春节(片段)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开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11.片段的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回答。1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1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_______、穿_________、贴___________。放_________、吃________,还要________。14.文中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下来:_____________15.“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_________;“截然不同”的意思是__________。16.第3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做什么?17.第3自然段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18.第二段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在整篇文章中是属于详写还是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19.片段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________的特点。课外拓展一、课外阅读。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日:“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20.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21.文中画“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22.文中画“﹏﹏”的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什么作用?23.短文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分析。二、课外阅读。端午日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改)24.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是”,表示双重否定。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端午日赛龙舟人人参与的热闹场景。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龙舟比赛。25.填到第2自然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健康 伶俐 B.结实 伶俐 C.结实 灵敏 D.健康 灵敏26.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关于作者穿插的“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龙舟竞赛激烈、火热的盛况。B.留下“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C.留下“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小说中的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D.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展开的联想,表现出龙舟竞赛场面的热烈。27.下面对短文中描写的茶峒人过端午节的场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短文具体写了茶峒人在端午日尽情享用鱼、肉的场面。B.短文细致描写了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的场面。C.短文细致刻画了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D.短文简略描写了赛船过后军民在河中游泳追鸭子的场面。28.短文描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展现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茶峒人( )的精神面貌。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参考答案1. 时间 热闹 休息2.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3. 横 biān B 革 ③4. 过渡 承上启下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6.“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7.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时处处悬灯结彩,小孩子们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非常热闹,所以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8. 排比 数量 种类9.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10.喜欢。从“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中可以看出来。读这句话时要读出高兴、幸福的感情。11.除夕真热闹。12.比赛不为争名次,只为在观众面前表演。13. 年菜 新衣 对联、年画 鞭炮 团圆饭 祭祖,守岁14.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15. 情景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16.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男人们去拜年、女人们接待客人、小贩们摆摊。17.说明了在春节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各做各的事。18.略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9.热闹20.一共写了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21.环境描写。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22.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23.(1)“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2)“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24.D25.B26.C27.A28.B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