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有哪几点建议 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2023-03-11 1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1.营造崇尚劳动的风尚,扭转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偏误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对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地位的一次高度提升,是对高等教育营造崇尚劳动风尚的一次强力倡议。然而,劳动教育在有效地塑造人格和规范品德作用目标达成方面,还有不小的距离。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仍然打着问号,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还很令人忧心。例如:在思想层面严重偏离,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端正,追求安逸享乐,厌恶诚实劳动,认为读大学是学习知识,不是劳动干活,狭隘地理解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行动层面严重缺位,内心不热爱劳动,不积极参加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轻视和鄙夷体力劳动者等。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近年来“唯智育至上”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有不同程度的缺位。大学生正处在二十岁上下的成长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劳动观与“三观”紧密相连,是“三观”重要内容。抓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对于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地位不可或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内化为精神境界,为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打好坚实基础。

2.关注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避免劳动教育被空心化和边缘化

当前,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教育属性,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业认识、实训教学、生产实习等与劳动教育有部分交叉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没有必要再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环节。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上的偏离,呈现劳动教育内容空心化和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如同对基础教育一样,教育部没有明确要求高校另开设劳动技术或通用技术课程,但多个文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排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然而,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与达到预设目标还有差距,有些学校散漫管理流于形式,学生粗糙应对并不重视。即便遵循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0学分必修性质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或环节,但有些课程或环节却成了学校完成教育教学计划的形式和应对工勤人员缺口的途径,成了学生积累评优的筹码。学生少有通过劳动教育内省反思完善人格、修正树立价值观、锤炼意志品质,更谈不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情感的培养。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这些现象,折射出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不够精细、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实施不够完整、管理考核不够严谨,更深层次暴露了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和空心化,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被忽视的现实。

劳动教育本身是人才培养的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绝不是学生简单体力劳动甚至重复性机械操作,劳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发挥其教育价值。笔者认为,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思想意识和品德人格层面。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增强热爱和崇尚劳动的情感,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劳动技能和行为习惯层面。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养成劳动习惯,为以后生活和工作做准备;三是个体社会化层面。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更好地了解社会,走进社会和适应社会,学会关怀社会和尊重差异,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以及为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做准备。

3.整合劳动教育资源,避免劳动教育零落分散不成体系

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是高校劳动教育开展落到实处的关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统化,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策文件对劳动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有方向性的指导。各院校结合实际在劳动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有一些创新和发展,普遍将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程,有相应学时、学分要求和管理考核规定。但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开展途径仍需要拓展,潜在劳动教育资源仍有待挖掘利用,劳动教育体系还有待建立。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劳作教育开展有可资借鉴之处,东海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分别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开展劳作教育的典范,秉持劳作教育特色薪火相传,在拓展劳作教育形式、途径和方法,以及整合劳作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成功经验。两所高校劳作教育均以0学分必修性质的课程形式开列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东海大学劳作教育分为基本劳作和助学劳作;朝阳科技大学劳作教育分为基本劳作和团体劳作。两所学校均有校级劳作教育实施办法,对劳作教育有明确规定,劳作教育在校内覆盖了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操场、厕所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区域,伴随学生校内活动随处都有学生可开展劳作的空间,在校外延伸到校园周边和社区服务及义工组织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有两条线:一条线是显性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中,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或活动;另一条线是隐性渗透在学校育人氛围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劳动教育环节。并且,劳动教育课程或者教育环节安排上要体现内容适用,服务于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在学期设置、学时安排上要体现适切性,服务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总目标。历史上曾出现的过度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学时几乎占到总学时近半,在劳动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的同时却严重冲击智育是另一极端,也是应该避免的。

4.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支持保障

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开展,需要机制建设的伴随跟进。高校劳动教育在机制建设有两个层面:在组织机构层面,设立劳动教育相关组织机构,或者现有组织机构加强相关职能;在制度规范层面,建立和完善保障劳动教育运行开展的系列规章,涵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劳动教育实施管理和考核评价、劳动教育师资的遴选配置和提升培训、劳动教育学生考勤管理和请假奖助等。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劳作教育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实验学院(2017年更名为钱学森学院)试水开展劳作教育,面向2014级全体本科生推出“益心益意”劳作教育课程,明确规定该课为1学分必修课程,分为校园服务基本劳作课和社会实践拓展性劳作课两大部分,每学期须修满20学时,并研制了劳作教育考核体系,组织“益心益意”劳作教育成果分享汇报,有力支撑了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开展。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处负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和考核,各专业层培养方案均明确了“公益劳动1周(24学时)0学分、社会服务1周(24学时)0学分”。2018年,该学生处研制了比较详细的《公益劳动课程大纲》,对公益劳动类别、公益劳动时间、公益劳动工作项目与范围、公益劳动过程管理、公益劳动教师和学生要求、公益劳动考核及学生评定等进行详细规定,要求各专业遵照执行。

5.发挥教师示范作用,避免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的“独角戏”

在高校劳动教育开展中教师不可以缺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倡导和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重视劳动教育的源泉。他认为劳动教育目的,在于“谋手脑相长”,在于增强自立能力,在于获得事物之真知,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他不但大力倡导劳动教育,而且常常脱掉长袍、穿上草鞋和学生一起投入劳动。在晓庄师范期间,师生常常看到他开荒种地、担水挑粪的身影,堪称以身示教的典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默默地躬身亲为所形成的感召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更深入。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历任校长都很关注劳作教育,身体力行和学生共同参加劳作,东海大学要求学校各处室负责人、院系主任参加劳作以及聆听学生劳作教育分享;朝阳科技大学在《劳作教育实施办法》中规定“本校全体教职员对劳作教育均有参与推动与辅导之义务与责任”,彰显全校教职员工在劳作教育方面的全力参与和身先示范。笔者认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决不是学生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的“合唱曲”。东海大学“放低身段 不同视野”的劳作教育标志语,不仅适用于学生,而且同样适用于领导和教师。通过劳动教育载体,将大学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集结在一起共同参加劳动,建立课堂之外领导、教师和学生交流对话的平台,其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和深刻影响力会远远超乎劳动教育本身。(作者:梁燕 侯兴蜀,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8-12.

[2]曲铭峰.德里克?博克大学社会责任观评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44-54.

[3]2017-2018年度“益心益意”劳作教育实践服务活动成果汇报会暨2018级劳作教育启动仪式举行[EB/OL].(2018-10-25)[2019-03-22].http://zs.njust.edu.cn/_t158/c7/0a/c4621a182026/page.htm.

《北京教育》杂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