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再现初心使命:劳动最光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劳动最光荣素描画图片大全简单 艺术再现初心使命:劳动最光荣

艺术再现初心使命:劳动最光荣

2024-07-14 07: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轧钢

林风眠

20世纪50年代

45×45cm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业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们深入工厂体验生活,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和描绘上海工业化的进程。《轧钢》和《检修平炉得高产》便是此题材美术作品的有力体现。《轧钢》由林风眠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手法再现钢铁车间中热火朝天的景象。他并未对钢铁厂巨大的钢铁设备做具体描绘,而是寥寥数笔以极简的线条概括而成,使众多钢铁器械融汇在深色背景之中,目光聚焦在工人劳作的细小场景,采用凝练的黑色线条对人物轮廓进行概括,并以白粉赋色,火红的钢水穿插于工人之间,人物、钢铁设备与钢水红白黑三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车间火热的劳作场景及工人力量之感展现无疑。

检修平炉夺高产

朱梅邨

1961.2 120.5×57

《检修平炉夺高产》由朱梅邨创作于1961年,是画家考察上钢一厂时所作。画家选取了上海钢铁工人们劳作之景,袅袅升腾的烟雾将我们的视线从最下方散落的砖块、提桶的妇人,到右侧两名挥铲铲除废渣的工人,再到最上方转动铁链的四人,自下而上的七名工人看似各自劳作,但却形成了内在的配合与互动,正是在这样井然有序的配合之下,才能使如火如荼的炼钢工作顺利进行。画中远处喷射而出的火焰、升腾的烟雾以及全神贯注的工人营造出检修平炉赶生产的刻不容缓之景。

万吨水压机

谢之光

20世纪60年代

157×101cm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当时中国的重工业发展所需的设备条件和技术能力严重不足,中央决定在上海制造一台万吨水压机,经过四年艰苦奋战,江南造船厂在1962年6月成功研制生产出一万二千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填补了此项领域的空白。这不但标志着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步入了新的水平,中国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更是成为“大国工匠”一词的最佳诠释。万吨水压机的投产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画院画师谢之光的画作《万吨水压机》记录下这个历史瞬间。为创作这幅画作,谢之光几次带领学生深入厂区写生构图,与工人弟兄同吃同住,在现场反复画了几幅素描后,仔细推敲,将传统中国画笔墨线条运用于现代题材美术创作,完成了这件巨制。画家在画面上运用大透视,呈现出恢弘广阔的工业建设宏大场面和激昂气氛,用传统笔墨表现庞大复杂的金属构造、机器设备厂房结构、工人操作,推动了工业题材中国画新表现手法的发展。

平板车组画(之三)

无款

20世纪70年代

191.5×117.5cm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满足国内电力、钢铁工业建设和运输的需要,上海首先试制出载重150吨的大型平板挂车。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大成就,也是支援内地建设的重要交通运输设施。1972年7月,画院组织创作人员姚有信、钱茂生等四人,跟随当时上海市交通运输模范尖兵、150吨重型平板车运输大队赴四川宜宾等山区,进行实地写生。回沪后,四人共同创作了《平板车组画》。画面中,平板车装载着大型的工业设备正行驶在盘山公路上,右侧是陡峭的山崖,运输工人站在车头,举着红旗为车辆指挥着道路,平板车司机驾驶车辆、神情专注。四位画师创作一幅画,不太突出个人风格,而是把每个人的优势体现出来。这组历久弥新的工业题材作品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画中所体现出的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和工人昂扬的精神风貌,至今仍带来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

造船组画之毛主席视察船厂

无款

无年款

134×222cm

造船组画之冲压螺旋桨

无款

无年款

104×192cm

1971年,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的我国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下水。这是我国造船工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画院画师程十发、张桂铭、严国基等人几次到船厂深入生活,与谢之光、姚有信等画师集体创作了《上海造船工业大打翻身仗》组画。画师张桂铭回忆说:“当时强调集体创作,创作的方式也还是先下厂体验生活,然后再回来画。画师们一起起草、讨论构图、开观摩会,最后讨论定稿。这套组画主要执笔除了我们4个人,还有谢之光先生,谢先生有生活积累,他表现工业题材很成功。”《造船组画》用大量的篇幅表现了正在建造巨轮船体的情景,造船的工人干的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努力完成生产计划。正在建造的船体被表现得体量巨大,体现了造船事业的伟大和任务的艰巨,记录了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

赶装脱粒机

朱梅邨

1960年

135×63cm

挑泥

陆俨少

无年款

64.5×44.5cm

朱梅邨的《赶装脱粒机》描写的是1960年麦收时节上钢厂工人支援农业、帮助农民赶装脱粒机、抓紧秋收的场景,一眼望去满是金黄的麦穗与原野。画面的主体部分是正在劳作的农民、妇女孩童、正在赶装脱粒机的工人,画家抓住这一瞬间的动态,对人物及其衣着做出了细致地描绘,用画笔记录下了普通劳动者的忙碌身影。

与《赶装脱粒机》对人物、景物进行细致描绘不同的是,陆俨少创作的《挑泥》截取了一个宏大的场景,将众多人物置身山水田园之间。画面主要采用“C”字形构图,连绵的山峦将内部平旷的土地与人物包围起来,对于众多人物的处理,作者并未对其一一细致刻画,而是寥寥数笔简单概括,却将每个人物的动态描绘得准确生动,足见其技艺的高超。

满载而归

吴青霞

1963年

132×67cm

渔业丰收

潘志云

1964年

108.5×83cm

除了反映农业劳动者们的作品外,还有不少描绘渔业的作品。如吴青霞创作于1963年的《满载而归》、潘志云创作于1964年的《渔业丰收》。这两幅同为反映打鱼归来场景的绘画,在对题材的描绘和表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吴青霞《满载而归》描绘了妇女们在江面上撑船归来的场景。画面采用竖向构图,在画面按的近景处作者画了8艘船只,作者借用船只上大量的鸬鹚来凸显满载而归的喜悦。潘志云《渔业丰收》则是对近景的描绘,画面中将渔民和两条等身高的大鱼作为主体,工写结合,以粗细变化合理的线条勾勒人物衣着,对于人物的面部刻画得十分精细,展现了长期待在海面上风吹日晒劳动人民的特有神韵,略显沧桑的面庞上挂满丰收的喜悦,远处海面上方的红色曙光预示着未来美好生活到来。

饮水思源

——上海中国画院藏红色主题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上海中国画院

展览时间:

2021年6月29日—2021年8月22日

(周一馆休,逢节假日正常开放)

展览地点:

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

(岳阳路197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