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俱到 点点规范一一解析“初中说明文的阅读理解之考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判断说明方法的句子 面面俱到 点点规范一一解析“初中说明文的阅读理解之考点”

面面俱到 点点规范一一解析“初中说明文的阅读理解之考点”

2024-06-30 1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答: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4、对点训练

(1)《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请指出《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说明对象。

三、考点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解题方法:

1、找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尽量找原词原句,如果没有,则要注意中心句、关键词等,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

2、解读标题: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暗含了事物(事理)的特征。

3、抓住段落中心句:有的段落中心揭示了事物(事理)某一方面的特征,答题时要将这些特征进行总结、概括。

4、筛选关键句:抓住段落首尾句、中心句及关键词(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子进行摘要、总结,即可得出要点。

5、结合一些连接词:抓住“首次”“还”“也”“此外”等词语,对一段或几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即能明确事件(事理)的特征。

(二)考试题型

1、题型一

问:XX有哪些特征,请指出XX的主要特征。

答:(寻找或提炼能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2、题型二

问: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XX”?文章为我们介绍了XX哪几方面的知识。

答:【备选词语有:颜色、气味、声音、味道、形状、质地、成因、概念、特点、类型、XX原理,生活习性、生长习性、用途功能、结构特征、生理特征、结构原理、使用方法……】

四、考点3:概括主要内容

1、题型一

问: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答:(若是事物说明文,应回答为)本文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

(若是事理说明文,应用答成)本文介绍了XX的XX原理。

2、题型二

提取某部分内容的主要信息/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说明:此种“提取主要信息”的题目,动笔做题前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的范围;②准确判别出有效信息;③归纳重新组合有效信息形成答案。

【考纲要求二】判断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一、知识积累

(一)说明方法的种类

1、举例子:列举具体事件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的方法。

2、列数字:用具体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的方法。

3、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4、作比较:用其他事物与被说明的事物作对比的方法。

5、打比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方法。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方法。

7、作诠释:具体解释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方法。

8、列图表:用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的方法。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的方法。

10、作引用:引用诗句、名言、谜语、神话传说等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方法。

【注意1】如何辨析“下定义”与“作诠释”

——“下定义”与“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的句式,如何来区别呢?方法是:

①“某某是……”句式中“是”字前后的内容交换位置后,说得通的是“下定义”,说不通的是“作诠释”。

②“下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侧重于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注意2】各种说明方法常用的标志词

1、“例如”“比如”“据说”“譬如”——举例子。

2、句子中出现数词如:确数、约数、小数、倍数、百分数等,但年代数(比如:2019年)除外,——列数字。

3、“比”“相对于”“和XX不同(相同)”“和XX也是一样”“也”——作比较。

4、“像”“如”“仿佛”——打比方。

5、“一类是……,一类是……”——分类别。

6、“……是……”“这就是……”“……叫做……”——下定义。

7、文中出现图片、表格等——列图表。

8、文中出现了带了引号的名言、诗文或者出现了神话传说,趣闻轶事等——作引用。

9、“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作诠释。

10、文中细致地描绘了事物的形状、样子等——摹状貌。

(二)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具体,使人印象鲜明深刻。

4、作诠释:对某事物的特征(某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分类别:从……等几个方面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6、打比方: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某事理),使说明形象易懂,富有趣味性。

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某事物(某事理)加以揭示,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更准确。

8、作引用:①引用……(名言、诗文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神话传说,趣闻轶事、谜语、新闻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生动活泼。

二、考点1:判断说明方法

1、题型1:本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根据所提供的文字判定所用的说明方法后,直接回答所用的说明方法)

2、题型2:本文(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①XXX(说明方法):例如,“……”

②XXX(说明方法):例如,“……”

三、考点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答题思路:什么说明方法+怎样用的+用了有什么好处

(二)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怎样用的),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

(三)考试题型

1、题型1:

问: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分析是怎样用的),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

2、题型2:

问:本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举例分析:

答:①XXX的说明方法。例如“……”(结合例句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用“题型1”)

四、考点3:给事物(事理)下定义

(一)方法

1、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找出能体现某事物(事理)的本质特征的词语。

2、用找出来的词语作答案的定语。

3、用“被定义的事物+本质特征+种属概念”的格式来组织答案。

4、用“……(被定义的事物)是(就是)……”或“……叫做……(被定义的事物)”的句式作答。(答案只能是一句话即一个单句而不能为复句)

五、对点训练

(一)思考并回答: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答:

2、“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

答:

3、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

答:

4、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答:

5、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答:

6、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合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

答:

(二)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个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

【考纲要求三】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知识积累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总特点:准确

2、具体语言风格:或生动,或平实。

(二)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1、表估计、猜测: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有可能、据说、据推测、至少……

2、表修饰:一丝、漫长、空前……

3、表限制:

①限制范围:全都、所有、大部分、有的、少数、总共、一般、主要、之一、唯一、只(只有)

②限制程度:最、很、非常、格外、几乎、仅、更加、尤其、极其、稍微、相当、比较……

③限制数量:很多、许多、多、有余、很少……

④限制时间:已经、早已、一直、一向、渐渐、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

⑤限制频率:常常、经常、通常、总是、往往、屡次、有时……

4、表明资料来源:据调查、据统计、据资料显示、据专家估计……

5、指代性词语:这、这些、这种、这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

二、判定方法

(一)判定是平实性说明还是生动性说明的方法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说明文中夹杂了许多记叙、描写性文字,则是生动性说明,基本上都是说明性文字,则语言平实。

2、从修辞方法上看:说明文中经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则是生动性说明;而平实性说明一般不使用修辞手法。

3、从选择词语上看:说明文中大量使用描述性的形容词,则为生动性说明;而较少用描述性的形容词,则为平实性说明。

(二)判定加点词是表修饰还是表限制的方法:

加点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一般“表限制”;加点词放在名词或代词前,一般“表修饰”。

三、考试题型

(一)题型一: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加点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形象性)。

(二)题型二: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思路:①表明观点(能删还是不能删);②解释词语(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是……)③分析作用[加点词“表限制(修筛)”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④反面假设(如果删掉加点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显得太绝对就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⑤进行总结(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三)题型三:加点词能否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互换)为什么?

答题模板:不可以,因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换了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就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所以不能替换(互换)。

(四)题型四:“这”(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方法:重点读这类指代性词语前面的几句话,这类词一般指代的内容就是前面的词或句子,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句子中的部分文字,要注意准确摘录,摘录出来的文字替换这类代词,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正确。

(五)题型五: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分析体会。

答题方法:1、怎样找:找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可以找下列三种句子: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约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怎样分析:①如果找到的是“列数字”的句子,就可按照分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格式来分析;②如果找到的是使用了限制性词语的句子,就可以分析“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六)题型六:赏析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答题思路:①指出整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②列举具体语句来佐证;③分析所列举的语句的语言特点。

2、答题模版: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平实简明(或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一句,准确而简明平实(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

四、对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2)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3)近几年,《琅琊榜》《择天记》等几乎所有热播电视剧,都改编自网络小说。

(4)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

(5)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

(6)在南极形成荷叶状浮,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

(8)蜂蜜PH值大约介于3-4.5之间时的酸度将杀死任何想要在蜂蜜内部生长的细菌。

(9)风景永久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

(10)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11)因为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条,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

(12)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13)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桦卯。

(14)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考纲要求四]把握说明顺序,指出结构方式

一、知识积累

(一)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2、空间顺序:远近(从远到近、从近到远)内外(从内到外,从外到内)高低(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上下(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前后(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左右(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东南西北,从中心到四周。

3、逻辑顺序:主次(从主要到次要、从次要到主要)因果(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总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个别。

(二)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2、递进式: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连贯式:前后文互相承接。

二、判定方法

(一)判定说明顺序的方法

1、找准语言标志:先寻找有无表示时间、方位的标志词,据此判定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若无此两类标志词,则排除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就是逻辑顺序了。

2、借助说明对象来判断:①介绍事物发展演变过程的说明文,多用时间顺序;②介绍建筑物、名胜等的说明文,多用空间顺序;③说明事物内在规律和道理,常用逻辑顺序。

(二)判定说明文的结构方式(特点)的方法

1、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采用“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的说明文。

2、递进式结构常见于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

3、连贯式结构多见于采用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三、考试题型

(一)题型一:选文或选文的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使用了从……到……的XX顺序对XX事物(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二)题型二:选文(某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本文(某段)运用了从……到……的XX顺序对XX事物(事理)加以说明:先介绍……,再介绍……,这就说明本文(某段)采用了从……到……的XX顺序。

(三)题型三:选文某几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采用从……到……的XX顺序来介绍事物事理的,调换后,不符合逻辑。

(四)题型四:选文(选段)运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选文采用了……的结构方式,在内容安排上,“开头”介绍说明了……,“主体”介绍说明了……,“结尾”介绍说明了……,这属于……的结构方式。

【考纲要求五】关注链接材料解决实际问题

一、阅读方法:

说明文的拓展延伸类试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对阅读材料的评价能力以及同学们的文化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让同学们进行与链接材料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这需要平时的训练、提高。近年来,说明文中的拓展延伸类试题有所增加,因此应在训练时注意。

1、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多收集科技发展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2、要准确把握选文和链接材料,善于从选文和链接材料中找有用信息。作者有时会在选文和链接材料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来答题。

3、要从原文意旨出发,联系现实,视角独到,对待问题的看法要与原文的主旨相符。

4、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所提建议要以文本为基础,要合情合理,合乎科学,容易操作。

5、启示类型,既要与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联,又要联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

6、广告、标语类题目要注意语言生动、简洁,要有一定的文采。

7、要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一)核心考点:

1、分析选文和链接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2、运用选文和链接材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常见题型:

1、运用文本中的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3、结合文本、链接材料,提取信息进行评价,或谈感受和启示。

4、根据文本、链接材料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

(三)解题思路或答题模式:

1、运用选文知识类题。

此类题要求运用选文中说明的道理、原理或规律来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类似现象或问题。

解题思路:首先要仔细阅读选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找出选文说明的对象或现象与所给材料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选择选文中相应的答题知识点。最后运用选文中的知识点,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2、列举类题。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列举出与选文内容相关的材料。

解题思路:首先要审肖题干要求。然后要弄懂吃透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最后参照文中所举的例子,打开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新事物、新科技和文章的科学原理相关的事例,简洁地写出即可。注意所举例子不能与文中的例子重复,一定要有科技含量。

3、材料链接题。

解题思路:

(1)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

(2)析材料。明确材料和文章的联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抓筛选点、提炼点。

(3)看原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

(4)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

4、献策类题。

此类试题一般要求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的问题,提出建议、措施或对策。

解题思路:所提对策必须合乎情理,具有科学性,与文本所说明的知识、道理、原理等有关联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5、标语、广告类题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选文中说明的问题拟写广告或标语。

解题思路:力求紧扣扣选文内容,或呼吁,或警示,或劝告,避免语言暴力。表述时应尽力做到用语简洁、准确,最好用警句,可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