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情感 与美的表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初恋的情怀抒情诗句 美的情感 与美的表达

美的情感 与美的表达

2024-07-09 0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岁月从此悠长

作者:左晓光(湖北武汉)

谁的青春

迷茫在三月的雨季

蓦然的爱情绿了江南

醉了斜阳

满山的红杜鹃呼吸着兰花香

斜风细雨中

雏燕的轻唱掠过垂柳丝条

杨花曼舞

飘逸成柔美灵动的诗行

谁的记忆

定格在那一年那一天

闹市街头车流如织

人声鼎沸

刹那间的回眸

那个无忧无虑的阳光少年

为爱所伤

烟雾弥漫双眼

芭蕉夜雨泛滥成一片汪洋

梦中的岁月从此悠长

谁的思念

漫过月色朦胧的荷塘

竹影婆娑摇碎一池清辉

蛙鼓尚在耳畔回响

蝉声早已浸染了稻花香

留恋处

惊雷炸响

闪电女神白裤朱裳

挥舞七彩长鞭划破夜空

惊起鸥鹭无数

演一曲梦里离殇

谁的故事

飘散摇曳在秋风

叙说着沧桑

忧伤流淌成河

曾经的少年两鬓微霜

幻化万千雪花漫天轻舞飞扬

粉白了平原

隐没了村庄

绘就巨幅洁净无瑕的画卷

一树红梅悄然绽放

上面所选的范例是一首从语言到画面到意境到情感都十分优美的现代抒情诗。并且,这还是一首让人得意忘荃、妙不可言的十分隽永的现代抒情诗——我真惶恐因为自己的肤浅解读而影响了这首诗的整体美感,可又忍不住想说说自己读了这首令人心动令人遐想的好诗的感受。

品味诗题“岁月从此悠长”,再联系全诗内容,我发现这一整首诗并非是在表现自然界的一种时间和岁月的长度,而是在表现诗作者的某些记忆和思念的深度——正由于某些记忆之深和某种思念之深,才绵延、显出了岁月之悠和时间之长。

那么,对于诗歌欣赏者和情感体验者来说,一定会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究,可能会是哪种记忆和思念能令一个人在“悠长”的“岁月”里如此刻骨铭心地时常回味呢?联系全诗内容,我觉得应非一个人的“初恋”之情莫属!

我查阅了关于“初恋”的解释:“顾名思义是说,人的爱情萌发的最初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第一次尝到‘情’的滋味,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比如一个人喜欢上另一个人,ta不一定要爱ta,但是ta对ta的喜欢是独一无二不能被别人轻易替代的。”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也曾说过:“道德纯洁的少男少女的初恋,永远趋向崇高的目的。”(引自网络《百度百科》:“初恋(人类情感)”词条)所以,应该肯定地说,初恋是无可非议的。初恋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如初升的朝阳一样美好。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平心而论,谁没有过少年时初恋的美好回忆?初恋是刻骨铭心的,是单纯的爱,纯洁的爱,因此每个人都会是忘不了自己的初恋的。但在这里,我并不想过多地探讨初恋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特征,而只想着重看看诗人们是如何表现人类这一美好的情感的。

《岁月从此悠长》全诗共有四个小节,每一小节全是用设问句来起头——“谁的青春”、“谁的记忆”、“谁的思念”、“谁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以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

诗的第一小节首先以“谁的青春/迷茫在三月的雨季”交代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初恋开始的时间——是在一个春天里。“三月的雨季”应是一个春雨滋润万物的季节——这是不是在艺术而含蓄地说明,人类在青春期萌发的初恋情感如同自然界里的春天春雨孕育万物一样呢——既是一种自然产物,也是一种必然产物。这种少男或少女突然产生的初恋的感觉,是那么的令人陶醉——“蓦然的爱情绿了江南/醉了斜阳”。初恋中的少男或少女,他们能用所有感受器官来感受这种无以言表的美妙——就像看到和嗅到了“满山的红杜鹃呼吸着兰花香”,就像听到和看到了“雏燕的轻唱掠过垂柳丝条”,连那“杨花曼舞”和“飘逸”也仿佛是“柔美灵动的诗行”……当然我知道,所有这些都是诗歌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技巧——“移情手法”。“移情手法”就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得物人一体,情景交融,从而能够更集中地表达诗人的强烈情感。

诗的第二小节仍是以“谁的记忆/定格在那一年那一天”来交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初恋发生的时间。虽然这里的“那一年那一天”没有告诉我们读者的具体时间,但是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心里,其“记忆”则一定是异常深刻的,不然就不会“定格在那一年那一天”。紧接着,诗中写到“闹市街头车流如织/人声鼎沸/刹那间的回眸”——这是在说明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初恋发生的地点和大致过程——它起缘于一次偶遇而非邂逅。之所以说是“偶遇”而非“邂逅”,是因为“邂逅”的前提是指两个人之前互相认识而突然相遇;而“偶遇”则应是两个人之前互不认识而偶然碰到。从诗中的描述来看,应该是两个人之前互不认识而偶然碰到更符合诗中的语境和生活的情景。因为如果之前相识的两位男女人士(或同学、或同事、或朋友、或战友……)在一个“车流如织/人声鼎沸”的“闹市街头”相遇,那么俩人一定会互相招呼、热情寒暄,而绝不会是无言地“回眸”一眼就擦身而过——除非这之前相识的两位男女人士之间存在着某种“宿怨夙嫌”。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初恋对象,一定是他或她此前并不认识的人。在“车流如织/人声鼎沸”的“闹市街头”,只因一个“刹那间的回眸”,竟让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对他或她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两位陌生男女虽未开口说一句话,但是从此“那个无忧无虑的阳光少年/为爱所伤”,并产生了像“烟雾弥漫双眼/芭蕉夜雨泛滥成一片汪洋”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以异性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最纯洁、最真挚、不含有任何杂念的初恋的情感特征和迷醉心理。至于为什么人们会对自己的初恋有那么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同诗中抒情主人公能把自己产生初恋的时间“定格在那一年那一天”呢?这就不得不用爱情心理学的原理来作阐释了。青年男女到了青春期,一般都会为自己虚构一个“梦中情人”,创造一个抽象的理想对象,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择偶的“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是很具体的,有时是以一个真实的人为模特,有时是把几个人凑在一起。并且,都会按照这个“完美的异性模型”,在生活中去寻觅、在人群中去探索。不知不觉,终于有那么一天,那个朝思暮想的时刻到来了,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你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好面熟啊!”——如同小说《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有“一见如故,心灵相通”的感觉,于是眼前的她或他同自己心目中的审美理想发生了奇妙的吻合。初恋便是异性爱由抽象的意识转变为现实的开始。但初恋往往又是无果而终,记忆中的那个人,便成为一个他人永远也无法取代的人了,甚至变成了与他人比较的一个标准。而这个人并非是最初的那个真实的人,但却是被我们自己偶像化的一个标准。正由于初恋是美好的但往往没有结果,因此初恋情人往往也就会成为了人们心中长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诗中第二小节的结尾句——“梦中的岁月从此悠长”——既可以看作是在点明或照应这首诗歌的标题,也可以看作是在描述或记录诗中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写法,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诗的第三小节,应全是在具体描述诗中抒情主人公在初恋过程中“思念”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既有动有静——“漫过月色朦胧的荷塘/竹影婆娑摇碎一池清辉”;又有声有色——“蛙鼓尚在耳畔回响/蝉声早已浸染了稻花香”;更有情有趣——“留恋处/惊雷炸响/闪电女神白裤朱裳/挥舞七彩长鞭划破夜空/惊起鸥鹭无数/演一曲梦里离殇”。总之,无论是人的心境,还是诗的意境,都能让我们每一位读者感到爽心悦目,充满美感。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初恋之所以令人难忘、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因为初恋是一个人永远抹不掉的回忆。由此我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人倘若没有经历深切的初恋过程,怎么会有如此真切的心理感受呢!这是否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定律——艺术的真实是一定有生活的真实作为基础的。

诗的第四小节,应该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在激情过后回归理性的一种心情状态。“谁的故事/飘散摇曳在秋风/叙说着沧桑”——能够把美好的过往当成一个“故事”来“叙说”,可见随着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当年初恋的蓓蕾并没有开花结果。这里的“飘散摇曳在秋风”中一句,非常巧妙而又毫无痕迹地照应了诗的第一小节中的“谁的青春/迷茫在三月的雨季”,表明人世间的情生情移,也与自然界的春去秋来一样,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事情。另外根据资料介绍,20世纪20年代的一位德国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曾做过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5版)人们对于初恋的记忆,就十分符合这种“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即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初恋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既是深刻的也是长久的,如同诗中所描述的:“忧伤流淌成河/曾经的少年两鬓微霜”。从这“曾经的少年”到”两鬓微霜”,既含蓄地表现了初恋之情的刻骨铭心,也形象地凸显了初恋之情的“岁月悠长”。如前所述,初恋是最容易开的花,却也是最不容易结果的花,无论何其美丽,何其凄婉,何其壮阔,这份美好也只能存在于一个人的心底记忆中,或存在于文人骚客的深情诗章中。一个人可以拥有很多段感情,或许很多段感情都是认真的,但初恋则是一段很难被更替的记忆,不管是第一次的美妙迷醉,还是第一次的兴奋不已,抑或是第一次的痛彻心扉,那都是初恋带来的感觉。正如中国现代女作家三毛曾说过的:“初恋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引自练琳:《才女三毛》,时代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所以,在诗的最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将这个“谁的故事”与一段纯洁无瑕的初恋之情,以一种极抒情、极浪漫的方式,画上了一个既雄阔壮美又余音袅袅的句号——“幻化万千雪花漫天轻舞飞扬/粉白了平原/隐没了村庄/绘就巨幅洁净无瑕的画卷/一树红梅悄然绽放”……显然这是在通过运用联想、想象、比拟、夸张、隐喻等艺术技巧,来营造和表现一种诗的美妙意境,从而进一步衬托和渲染人的初恋之情的美好,并且预示着这种美好情感必将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与精神成长终生相伴。

综上所述,创作者在《岁月从此悠长》这首诗里,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特别是一些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情有趣、有章有法的表现技巧,非常值得诗歌爱好者们学习和借鉴。

(编辑:李保全 审核:熊立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