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育人共同体角度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创新创业logo设计理念 从实践育人共同体角度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从实践育人共同体角度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23-12-28 0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时代,党和国家把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台了一揽子激励、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和举措。大学生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创业浪潮的生力军。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新修订的教育部41号令,为鼓励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保学资格、学分认定、转专业等改革支持,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充分体现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紧迫新和必要性。

一、动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努力构建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汇集各方力量,协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业求生存、创业求发展”的时代。创业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旨在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更好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业作为经济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无疑是响应国家号召、切实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高校学生创业的主要优势就是自身智力资源的优势。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有助于创业青年学生瞄准高科技、高技术领域,努力用智力换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实现高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创新创业是推动当代大学生成就事业的“新引擎”。将创新创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实现真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高校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旨在培养出既有社会责任感、认同感又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的特点,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建设和国民经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当代大学生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大学生+创新创业,两种力量相加,不仅仅是1+1那么简单。青年学生都是文明与进步的风向标,也是社会理想的实践者、创新重任的担当者,青年学生的梦想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必将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困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短板

目前,一些高校对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新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没有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全面贯彻”的局面。机制运行不彻底、内在动力不足、实操品台短缺、保障体系匮乏等问题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成效。

1.发展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目标理念短视

目标理念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培养理念存在局限性;其二,教师层面的教学目标存在局限性,理念较为落后;其三,高校顶层设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理念存在局限性。从教师层面来讲,在国家“双创”政策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共同压力下,各大高校在短时间内开设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课程主讲老师大多没有经历过创业实践和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指导培训,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意识,讲授的纯知识多于实践经验,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得到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导致大学生虽然学习相关课程却无法获得解决创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师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内在动力不足

内在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单调、课程师资薄弱、课程内容匮乏、课程体系单一。当前,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完全不足以让学生运用到实际中去。创新创业类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方式主要以选修课为主,不能实现全覆盖,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力度也不够。还有课程师资薄弱,主要表现在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导致课堂传授书面知识较多、实践经验较少的现象。由于网络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学生接受课程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变化,而单调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最不能与当代学生产生共鸣的,由此而导致学生主动性欠缺、学习热情不高。

4.运行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实操平台短缺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工厂。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实操平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一,目前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实习等竞赛平台主要是一种体验式、模拟式训练,属于第二课堂,在创业创业实践上的育人效果不佳。与此同时,多数国内高校建立的创业基地平台在专业性和操作性运用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二,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匮乏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不论是来自社会资源还是高校的支持,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创项目成果的转化中拥有绝对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限的社会孵化平台很难服务于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原创项目。因此,高校建立社会化孵化平台受场地、经费、师资等条件限制,成功案例并不多。

4.保障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保障体系匮乏

首先,在我国当前的大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服务资源十分有限,无法完全实现高校与行业或企业之间及时而准确的统一,导致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无法有效转化;另外,我国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保障机制不能够与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接轨,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培养和社会发展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无法高度契合;最后,由于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的保障体系并且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没有好的发展方向和提升路线,从而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化、全程化展开。

三、路径:“四位一体”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

高校应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健全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平台、做好保障体系“四位一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

1.坚持育人为本的导向,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体系构建、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关键主导作用。”[1]高校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时,要坚持“培育创新精神”这个导向,不断优化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明确培养目标。第一,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底限,综合学校对应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和培养模式改革方向,面向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二,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发展,建立各类专业创新专利权保护机制,鼓励新结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专业,关、停、并、转一批落后淘汰专业。第三,教师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课堂,让学生将创新创业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们获得更加透彻的理解。

2.坚持全程育人导向,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业创业实践育人第一课堂是结合专业教育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品质,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高校要依托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界定和规范化的操作。”第一,应将重点放在创业创新教育系统的全面化、专业化改革,组织开设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建设,并纳入学分管理。第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可充分借鉴圆桌会议、MIT创业课程实验、斯坦福模拟商业谈判等创课程新形式,结合灌输相关创业知识,使得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自觉地克服创业困难,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第三,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结合各高校和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Mooc、Spoc等线上课程教育,并对线上课程学分予以认定。

3.坚持实践育人导向,打造创新创业实操平台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体验与能力提升的主渠道。一要全面落实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系统助推创新创业的实践和教学,给潜力无限的学生打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定期对学生的项目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二要加强高校创业基地建设和高科技创业孵化器的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通过聚集效应促进各类平台共享、协同,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其创业成功率。另外通过孵化科技产品,加快项目转化,能有效提升创业实操平台孵化成功率。三要举办各类创业竞赛活动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实践社团,定期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四要深入实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各专业类科技创新竞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类赛事,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意识,磨炼创业能力。

4.坚持协同育人导向,构筑全方位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按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的要求,大力发展“校企协同育人”功能,搞清楚政府、企业以及学校三者之间的具体联系,吸收政府与企业的相关资源,促进社会供求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一,应设立专门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的相关部门,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化、合理化指导。创业学院应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如市场最新动态、国家政策改革内容等等,同时完善相关的业务办理。第二,应从不同渠道吸纳扩宽创新创业基金,给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公益组织以及社会机构来学校开设创业基金项目,通过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创业目标。第三,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积极联合各地区组织机构推出相关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把握商机,甄别机遇。第四,应邀请企业家来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老师,不断健全完善优质的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