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元:游侠刘邦如何成就帝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邦活了多大 李开元:游侠刘邦如何成就帝业

李开元:游侠刘邦如何成就帝业

2024-01-24 07: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2岁。62年生涯中,他在战国时代生活了35年,秦帝国时代生活了15年,余下的12年,他参与了新的历史时代—后战国时代的开拓,成功地借助时代的动力,引领刘邦集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王朝。

        4月24日晚,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李开元在三联韬奋书店开讲“游侠刘邦:从战国、帝国到后战国”,讲述盛行于战国时代的游侠风尚,是如何影响了刘邦的整个人生,又是如何地影响西汉王朝的建立,进而影响到后战国时代的精神面貌。

        本文原载于“三联书店三联书情”微信公众号(sanlianshutong),澎湃新闻授权转载,文章略有删节、改动,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李开元教授讲座现场

        我们讲时势造英雄,但同时说,英雄出来以后又会改变时势,叫引领时代。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死于公元前195年,一共活了62岁。以前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刘邦实际上是在战国时代生活了35年,而在秦帝国的时代他只生活了15年,最后的12年就创建了汉帝国。所以在他最后的12年之初,就是他起兵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快50岁的人。我们就想一想,一个像我们自己这样的人,35岁以前你的人格、你的思想都已定型。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刘邦的思想、风格,基本上都是在战国时代定下来的。这是我们以前很忽略的一个问题。

        刘邦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三个时代,时代是怎么把他这个人物塑造出来的,然后他又把以前历史时代的特点怎么带到他新开创的时代当中来?这个问题就是说,在战国时代他的个人的经历和特点,是怎么影响到他后来创建汉帝国的。前面这35年我们以前是不清楚的,不但我们不清楚,实际上2000年以来都是不清楚的,所以这次我们要特别把这一点讲清楚。

一、战国时代的刘邦

        与秦始皇是同一代人:一个皇帝一个小吏

        我们的话从哪里开始呢?就是《秦崩》这本书的开头。

        这本书最初我写完以后没有地方要,交给出版社、杂志社,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不是学术,都没人要。我没有办法,就放到一个网站上,叫“象牙塔”。这个象牙塔网站是我的同学、历史研究所的陈爽所建的。陈爽说,这书的一句话就吸引了他。什么话?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秦汉史学者的感觉中,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人。你想秦始皇经过了战国时代,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而刘邦是把秦帝国推翻以后又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分封诸侯王。这两个人好像根本不在一起,长期以来也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把这两个人物放在同一个时代、放在同一篇论文里(做研究),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后来我自己把这两个人的年表整理到一起,有一个很大的发现。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们之间只有3岁的年龄差。从这个年代的小小的整理,就发现一个大的问题,秦始皇只活了50岁,刘邦活了62岁,就是说,他们实际上在同一个天空下生活了47年,这两个人完全是一个同时代的人!一个成为皇帝,一个是下面的小吏,秦始皇对刘邦其人完全没有印象,根本不知道他;可是,刘邦一直是在秦始皇统治下生活的,秦始皇对他一生影响非常大。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缘于我们老讲断代史,到秦汉就划开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前后时代连起来的话,把这个断代观念打开的话,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断代的成见是一个墙,阻碍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如果拆开以后就会发现有很多以前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新东西。后来我也觉得非常愉快,有这么大的一个快乐的发现,像陈爽,他说研究历史几十年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一点会引起什么后果呢?我们后面就会看到。

        三十年游侠生涯,追随信陵君

        刚才讲到了,刘邦47岁起兵,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他是在战国时代定型的,而战国时代是我们最不熟悉的,因为时代非常乱。秦帝国建立以后,刘邦的生活面貌有了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很小。而到了秦灭以后,时代又回到了战国。所以战国对刘邦、对汉帝国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们现在就开始看,刘邦,汉帝国的创建者,35岁以前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个人一样,35岁基本定型了,可是史书上却读不出来。司马迁写的,说刘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两千年以来我们解释不清楚,很多讲他是一个无赖,流氓,又没有工作,什么事不干,或者干脆是一个农民、平民。两千年来都是这样。可是这种说法怎么也讲不通,是非常表面的。后来我在仔细整理的时候感到,如果没法理解刘邦早年的生涯,就根本没有办法理解后面的历史,后来汉帝国当中的君臣之间、那种非常有意思的英雄人物的关系。简单说他是什么?他早年就是一个游侠,或者我们用现代说法,就是侠客了。这是两千年来都没有注意到的,也可以算是第一次把他定位在这儿。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告诉你,司马迁不能写,后面给你讲为什么不能写,把这个话头留在后面再来解释。

        刘邦三十几岁的时候,是楚国人,他在楚国没有参过军,也没有做过生意,也没有种过田。虽然他两个哥哥都种田、置了一份产业,但他完全没有。一直说他到处浪荡,还有到处喝酒,乱交朋友,不为乡里所喜欢,我们俗话讲地痞流氓。我们重新定位以后发现,他早年游侠的关系可以从他的朋友圈里找到,史书上没有写,可是我们可以从他早年的交往中看出来。刘邦他从成年以后到37岁,他的历史就是游侠的历史。

        我们讲他是游侠,第一,刘邦心中有向往的偶像,就像我们现在追星一样。他追谁?他到处浪荡,是有目的的,他是去追星的,他心中当时最高的境界,就是战国时代的信陵君,那个有名的魏国公子,门客几千人,刘邦以前最敬仰人物就是这个人。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刘邦成功取得天下以后,每次他到大梁,就是到信陵君家乡的时候一定要祭拜他,而刘邦临死那一年,他又去了,还给信陵君专门设了守墓的五户人家。还有就是刘邦后来一直把信陵君的孙子魏无知带在身边。他年轻时代的偶像就是信陵君。

信陵君

        游侠本身并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但是有一个上下的关系,上面是大哥,下面是小弟,大哥照顾小弟各方面的生活,小弟要服从大哥。游侠在战国时代是没有国籍的,在各国之间可以流动,信陵君的门客各国人都有,孟尝君的门客各国人也都有,但是大致有一个不成文的等级,大概是客人有下客、中客、上客,待遇不一样,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吃鱼的,有马车坐的,毛遂自荐,都不一样的。在游侠品格里,最高级的我们称为“国侠”,县里有“县侠”,乡里有“乡侠”。侠中最高的就是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这些都是王公、王子,富可敌国,但是他们还不满足,在门下大量收留了门客,成为国侠。最高等级的都是千人级,像平原君这些都是三千人级,这是中国历史上唯有这个时代出现的新的事物。

        我们刚才讲了信陵君是国侠,次一级的人中非常重要的是张耳,张耳后来是刘邦的亲家,刘邦封他为赵王,一生关系非常密切。另外还有一个人,刘邦在沛县的同乡叫王陵,这两个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土豪,特别是像王陵,他就是沛县人,但是在沛县是什么人?是刘邦的大哥。刘邦是在王陵门下,拜王陵为大哥的。王陵是沛县里的县侠,刘邦在他下面。一县之内的游侠也是有等级的,慕名要附在你门下,数十、一百人都可以。而这种关系就影响到后来,刘邦做皇帝以后王陵做丞相,王陵是不服气的,刘邦起事时王陵并不参加,原来他是做过刘邦大哥的。

        再一类就是乡镇上的乡侠。刘邦在丰邑,他是乡上中等的小侠,他下面还有一帮兄弟,经常带着一帮人三五成群。很有名的事情是,刘邦经常带他们去大嫂那儿吃白食,次数多了,大嫂实在烦了,有一次刘邦的人一来她弄出洗锅的声音,兄弟们知道没饭了,就都散了,可刘邦进屋一看还有饭菜,于是就忌恨他的大嫂。他取了天下以后唯有对大哥是没有分封的,后来太公(刘邦之父)实在看不下去了,一再说情,最后封了“羹颉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饭菜刷锅侯。可见当年的事情对他一直影响非常大。最下面的就是卢绾,刘邦起事之后一直在刘邦身边,从小就是刘邦的跟班。

        刚才我们讲了信陵君,刘邦是他的粉丝,就像现在崇拜周杰伦这样的歌星,把信陵君视为心中的偶像、太阳。但是他没有直接跟过信陵君,信陵君死的时候刘邦才14岁,刘邦只是听说过,他怎么表达对信陵君的敬仰呢?他跟随张耳。张耳年纪比较大,在信陵君门下做过门客,跟过信陵君的,张耳身上很深地感染了信陵君时代的游侠风尚,他是一个典型的游侠。

        张耳故事就很丰富了,信陵君死后门客散了,张耳就流落到地方。我在书里已经写了,他靠的是太太。我们说婚姻非常重要,战国时代英雄人物很多都是靠姻亲的帮助,这是天经地义的。张耳就是靠他太太,他太太那是富家的女儿,她不满意她的前夫,看不上他,没出息。她不愿意,说我不要这个丈夫了,战国时代是可以把他休掉的。怎么办呢?她的父亲说,如果一定要换丈夫,可以介绍一个人,就是张耳。张耳是原来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死后他就很穷,但是游侠的名气还在,最后富家女看上了他,就把原来的丈夫休掉嫁给张耳,张耳由此而发达起来。先是有妻家的财产、势力帮忙,他是魏国人,而且非常有名,在魏国用了信陵君的大旗,做了有名的游侠,被魏王认命为外黄县的县令,混到了魏国的主流社会。所以他是黑、白两道都通吃的。我们讲婚姻,陈平也是靠老婆家,刘邦也靠,所以要找一个好老婆,婚姻就是要讲究实力嘛,吃软饭也是一个很有讲究的事情。读历史就知道,就是这样的。

        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史记•高祖本纪》高帝十二年条十二月,高祖曰:(四月死)“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最后刘邦死之前还去祭拜信陵君。这是从史料里面读到,《史记》里面的史料是非常零碎的,如果一般地读是读不出来的,所以就看你怎么读法。人人都说,我都看过了,可是你要读出来的话,要把非常零碎的东西连接起来。这需要联想的能力、统合力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做历史绝对必要的,特别是古代史,没有想象力、没有推理能力,做不好。

        我们知道刘邦从来不恨秦始皇,秦始皇是他心中另一个偶像。信陵君是他在民间时心中的太阳,进入秦帝国时代,换成了秦始皇。所以后来他对秦的态度,和项羽完全不一样。

        我说刘邦见张耳这个关系,史料上只有简简单单几句话。你读《史记•高祖本纪》,什么也没有,可是《张耳传》谈到高祖,“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这话怎么理解?就是说他多次去跟随张耳,住在张耳家住几个月。我们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刘邦是在丰邑,江苏省的沛县丰邑。张耳在哪儿?在河南的民权县。如果把地图拿来看看的话,可以明白,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为了追星(张耳),要徒步走几百里路要到外黄县去张耳府上去交投名状,说我来参拜大哥,张耳很看中他,一住几个月。

        此后他和张耳的关系终生不断,张耳有难就投靠他,而且他们以后是儿女亲家,吕后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就是嫁给张耳的儿子张敖,战国时代留下的关系一直影响到汉帝国时代,其实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我们简单地清理一下,刘邦在沛县的大哥是王陵,在《王陵传》里有两句话,“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都是一个县的,王陵是县里的豪强,刘邦是普通人家,刘邦还在沛县混的时候,他奉王陵为大哥。后来这层关系影响很大。还有一个人,雍齿,是刘邦一生的死对头。在沛县黑道的时候他们俩就是对头,一直到后来起兵、刘邦做皇帝以后,都是恨不得随时杀了他,但是杀不了。在沛县这批人里,旧的关系限制了刘邦。取得天下后,有一天他和张良在一起,将士在那儿议论纷纷。他问张良,他们干嘛?张良说,要谋反,怕你封的不公平,不公平就造反。张良建议,你一生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这个雍齿。张良说,你就封他,这样大家就都安定了。雍齿从他在沛县的时候就是对头,是死跟王陵的。而卢绾,是刘邦的跟班。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讲一下司马迁,他对游侠是非常赞赏的。

        司马迁对于游侠的赞美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在古代,后来的历史学都批评他,说司马迁怎么还赞美刺客游侠?司马迁讲,游侠的行为虽然不合于主流,不为正义,但正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价值观的判断有所不同,游侠的行为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只要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且做完以后他不求回报,他觉得达到一个仁人的境界,就完美了,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司马迁说,“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说这辈子谁没点事儿?有事的时候,特别是在主流社会迫害你的时候,怎么办?司马迁自己就是受害最大的,那个时候如果只是按照法律的说法、按照官方的说法,司马迁就该完蛋。这个时候另一种势力出来帮助你,那就是民间社会的游侠,他们就敢于蔑视法律,从另一种价值观的角度伸出援手,司马迁感叹的就是这个。他说道,以前的圣人,帝舜、伊尹、傅说、吕尚、管仲、百里奚、孔子都有灾难,他们遇到灾难的时候都有主流价值观以外的援手帮助,所以司马迁说,圣人况且都这样,我们这些中等人才,在一个乱世里面,遇到迫害的时候怎么办?感叹万千。司马迁这样说,这和他自己个人的经历有关系,所以他把游侠捧的非常高。

        战国时代的游侠风尚

        我们今天讲讲,从社会更高的角度来看,游侠是什么东西?我们刚才讲的是一些事实,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一点总结。游侠,是民间的震慑力量,政府和法治总有力所不及的地方,而一旦达不到,就留下一个真空,这个真空一定会有力量来填补,这是一个隐形的力量,这就是民间的震慑力量。换句话说,游侠就是黑道,政府就是白道,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就是一个强迫性的、压制性的人间的统治体系。其中一个在主流上,一个在潜流里面,这两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我们在刘邦身上就可以看到,他就是由黑道转变到了白道,庄子很有名的话就是这么说的,“窃国者为诸侯”。

        古代是没有游侠的,商周以来都没有,哪里听说过?游侠是在战国时代出现的。什么原因呢?天下是氏族国家的邦联体制,社会是世袭氏族的宗法社会,政治是分封氏族的世卿世禄,经济是氏族共同体的井田邑里,一切一切,都在氏族血缘的网络之中。古代社会就是血缘关系完全占据了所有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到了战国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人间关系的变化。

        战国时代,因为列国之间的战争、兼并,古代国家的崩溃,原来的血缘关系崩溃了,经济关系、社会关系都崩溃了。各国都纷纷实行变法,全民皆兵,开始建立一个王权官僚体制。这个时候重新以官僚制和法治来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和人之间必须有一个规范,血缘关系逐渐瓦解以后就要用法治来规范。可是在这个过渡期里,刚好就在次序混乱中留下了一个活动的余地,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战国时代别的我们就不讲了,就特别讲诸子百家,这是在社会“文”的一面;另一面,就是游侠,这是“武”的一面。诸子百家,从官学——也就是以前贵族掌握的学问——崩溃以后,民间人士重新开始在文的方面得到自由,这当然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讲的是武的方面。

        游侠是战国时代一个新风尚,在社会的这种新旧交替之中,一部分从旧有的氏族血缘关系网中解脱出来的武士,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被新的官僚法制体系编入吸收,成为脱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游民。他们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缝隙间,以自身的行动寻求新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连接关系,开始构筑新的民间社会。在这种变化当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就是任侠的风气,由此构筑成的民间社会,就是游侠的社会。

        所以“游侠”同时是一个新的价值观,是一个以前我们没有见过的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以后的两千年。用简单说的话,个人基于互相之间的理解,成为知己,我们就互相拜托了,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游侠是一定要动武的,感恩图报,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哥们儿义气”,这个东西提升以后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男儿之间的友情。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组织,但是有一种非常柔性的网络状的社会连接关系。游侠的最高境界就是“士为知己者死”,这是非常高的理想,所有东西都在这之外,什么大道理,什么法律,没有关系,只要你是我的知己,我可以为你死!这是最高的境界,这是一个新的东西。

        战国时代的任侠风气,根植于人性中个人自由放任。人性的一个方面是,我们需要有秩序,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自己不要有人管。所以人本来就有一种自然放任、不受社会群体约束的天性,游侠就是这种表现。而且战国社会第一次出现的对法制吏治的反动,我不服你那个,我一定要讲究我个人的自由!所以我们说,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非常重要的自由的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友情,既非血缘的,又非政治的,也不是官方的,这是个自由的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也讲,游侠到改朝换代的时代就是变动革命的力量。而刘邦,我们最后的结论就是,他属于战国时体制之外的时代潮流,非常重要,而且他和他那个时代的战国的游侠风气是连为一体的,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到了这儿,刘邦在战国时代,35岁以前,他就是一个游侠。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作这个结论。

        来看一点照片,我们讲到哪儿算哪儿吧。

        我自己做历史的比较喜欢行走,以前我也不喜欢,后来我做历史叙事,有了改变。现在看《史记》是看不清楚的,一是受语言的限制,还有受材料的限制、受体裁的限制,年代、人物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不要说一般人,就连专家都是糊里糊涂的。没人把事情很清晰地用现代的方式叙述出来。所以我们说历史是今天现在和过去的对话,我们怎么对话?就是历史需要不断地重新叙事,所以我后来就做这个工作。历史在时间中已经消失了,可是在空间上还留下了东西,特别是文物。对文物,我们讲有两重定义,既属于古代,两千年秦始皇的墓是秦始皇的,可是又属于我们,就是一种穿越。所以我们做历史研究的时候,就需要有这种穿越的精神,穿越的特点在哪里?你要去,一是你要利用出土的文物,还有你要去现场。特别是现在,我这书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就是,所有我写的地方我一定会去。特别是去了以后才知道到现场的时候那种感受,有的时候一脚踏上那片土地,历史就浮现在你的眼前。那种乐趣!这些年做历史最大的乐趣就是这个,乐不可支,而且做历史兴趣越来越大。现在还有很多人说要跟着我去走,但是我们比较艰苦一点。

        我去过沛县,刘邦有个传说,说他母亲在水边上遇见龙了,才生下他。我们去沛县一看,这完全是一个乡野,非常穷的乡野。现在看,那都是我们中国最穷的农村之一,县里都不知道土到什么程度,之后才明白刘邦为什么后来见到秦始皇,连路都走不动了。到了咸阳,就像今天到了北京,从来没有出过乡的人到北京天安门一看,绝对是这样。这是沛县的一个亭,因为有宋代的碑,被挖出来了,纪念刘邦的诞生。

龙雾桥碑亭

        这是后来修的汉皇陵,是刘邦的陵,也在沛县。门口几位就是号称刘邦的后代子孙们,不过你过想想,这么样的一个地方出了一个刘邦这样的人物,几千年就这一个,那真是!

丰县汉皇故陵

        这是在开封,我们知道信陵君是在魏国的首都开封活动的。开封的大相国,据说是当年信陵君的府第,他当年宴请豪绅都在这儿,如果你读过《史记》,去了以后就会感受不一样。

        信陵君故宅

        再看这个(夷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中特别有名的夷门侯生,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今天的开封,是当年魏国的首都。这就是夷门。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叫“夷山”,所以称夷门。黄河反复地泛滥,把所有东西全部淹了,魏国实际上在地下25米以下的地方,现在的开封都是后来建的。这个地方是夷山,夷山经过黄河泛滥以后,它的山顶现在变成平地了,所以在夷山山顶上修建的建筑还在,这是非常重要的。站在这儿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好像听得见信陵君驾着马车叮叮当当地接侯生,侯生说我有一个朋友叫朱亥,一定要见他。就感觉进入那个境界了。所以我在书里尽量想把这种交融的境界,通过这种实地的考察表现出来。这是我感觉到的一个极大的乐趣,以前纯粹写论文是没有的。当然我的论文也在写,只是更大的乐趣在那里面。   

 夷门故址

二、秦帝国时代的刘邦

        下面我们讲帝国时代,秦帝国的影响非常大。我们除了讲历史细节以外,有的时候也适当地做一点概括。秦帝国有一个特点,它是天下唯一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国家,世界上也没有。这个国家没有外交。你想一想,罗马帝国也不是这样,罗马虽然是一个大帝国,它还有很多外国,我们秦始皇老先生,把战国诸雄灭了以后,他所知道的世界就是这么大,他认为他统一了全世界。他不知道西方还有罗马,他也不知道还有丝绸之路,他听说北方有一个匈奴,派30万大军把匈奴赶走;听说南方还有部落,又去把他们打走。所以秦是一个没有外交的国家,而秦始皇是认为他统一了全世界的。可能历史上也只有他这一个人,或者还有某小岛上的岛民会这样认为。

        他建立了一个体制,叫皇权官僚体制,非常厉害,影响两千年直到今天,这个内容就太多了。

        然后他又把所有人重新编户,我们的户口政策就从这儿来。给你编上户口,不许动,固定在户口上。刘邦怎么办,你到处流浪还行吗?这个时候秩序就有了。诸子百家彻底消灭了,因为所有人一律都去学法律,这是李斯的手法,要学习就到法官那儿去学法律,“以吏为师”,大家都遵守法律了,诸子百家、文学艺术完全没有了。另一方面,我们今天讲游侠,游侠也就灭绝了,以前不知道游侠是怎么灭绝的,把刘邦案例一看,就一清二楚。一文一武,都彻底灭绝了,秦帝国就是一个大监狱或者大医院。

        公元前223年,秦就把刘邦的家乡淮北攻下来了。可以想一想,楚国灭亡,对于地方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革命,解放前到解放后了,一下子就变了,可是关键问题。对于游侠刘邦来说这个影响还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为什么?战国七雄唯有秦国没有游侠,秦国一开始就实行了严密的法治政策,在法治之下游侠是失去了生存的根基的。秦是法治国家,严密的法律、高效率的官僚机构,是它战胜六国的最根本保障。秦军占领淮北以后,依照多年来推行的政策,摧毁旧有的楚国地方政府,设置泗水郡统领淮北,沛县作为泗水郡属县的编制,也开始于这个时候。

        再按照秦的办法编户籍,每个人都要登记,写个竹片,要登记你姓名、财产、住所,包括肤色,全部都要记下来。这比我们现在见到的任何户籍制度都详细,你的爵位、你的家庭成员构成非常清楚,全部要登记。登记以后,每年要查,要重新来一次,老年人走不动,车子推了也要去政府那儿,本人一定要来。秦是非常严密的,那种法治的严密超出我们想象,超出两千年来的想象。特别是近年出土的秦简,一看吓了一跳,那么严密的法律,那么苛刻的法律!

        有了户籍以后,征兵是按这个,征税也是按这个,五家一伍,互相监视,都不能随便走,外出要发通行证。你不能走了,五家之间互相是监督的,全部固定好,你的财产、所有爵位都固定好,大家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就是在这种新制度的推行中谁受的影响最大?游民,像张耳、刘邦,他们不喜欢生产,也不做生意,什么也不做,到处流浪,互相之间串联。可是这批人现在串不了了,因为让户口给定下来了,要出去得在乡政府开证明。那可不开给你。如果私自离开户籍所在地那是非常严重的犯罪。我们在这个时候才理解了法家,法家的理论就认为诸子百家,还有游侠,这批人是扰乱国家秩序的,一定要严厉取缔。沛县原来就是一个吏治比较松弛的地区,游侠是老大难问题,新政权到来以后,打击游侠是当然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张耳。秦军攻占大梁以后,第一个通缉的就是张耳,张耳就逃亡躲起来了,到一个小区当看门的了,躲了很多年。

       做泗水亭长,成就刘邦的朋友圈

        刚才我们说了秦的坏话,我们要说说秦的好话。秦是法治国家,按章程办事,我们看了秦简就知道,这是非常严格地按法律办事。法律虽然很冷酷,但非常公正,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关系的人一视同仁,没有例外。楚国不行,原来是贵族社会,刘邦上不去啊,所以沛县归了秦国以后,按照秦国的制度,县长是中央派来的,但是地方的官僚都是在当地招募的。当地有选拔考试,非常公正。通过推荐和考试来选拔小吏, 这是秦政府成功的关键——为当地人参与当地政权打开了门户,也为一般的编户齐民进入政权开通了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年过三十的刘邦,游侠的路被堵死了,要种田他不愿意,也没有别的出路,这个时候他选择了通过考试出仕。怎么考?考两方面,一是要能写会算。我们刚才没有讲,刘邦早年是一个非常好学上进的人,读书写字都很好,他和卢绾都是在私塾里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还有一个是考武功,刘邦也是武功很好的人。所以他通过考试都没有问题,在诸种因素交错之下,他就被任命为沛县泗水亭的亭长,这年刘邦34岁。当了亭长对刘邦一生意义非常重大,他以前是体制外的反抗人士,他现在进入体制了,虽然是一个小官,可是对于对抗体制和统治人民两面都有了经验,而且他的交友关系也由地痞流氓变成下层官员。

        书里照片的泗水亭,就是离沛县很近的亭。这个“亭”非常重要,是一定要解释的。我们也听各种讲座,什么亭长就是村长,一听就是外行话。亭是什么?亭就是交通站兼警察署,本来是一个军事组织,主要是设置在交通线上,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

        亭因为有交通的职能,所以有亭舍(宿舍),要接待往来的使者,然后有政府邮件的转发。你看秦简它是非常精密的,需要几天到,什么时候到,一个一个传递之间都签字,很严密。亭,大概3公里有一个,称亭部,亭长是邮政局长或者交通站长兼派出所所长,刘邦就是这个人。亭一般设有亭长一人,下属有求盗一人,负责治安,有亭父一人,负责亭舍的开闭扫除管理等杂务。亭是准军事机构,弓弩、戟盾、刀剑、甲铠等武器是日常配备的, 亭长是武职,或者由退役军人担任,或者由选考合格的武吏出任,因为是派出机构,由县主吏掾,也就是县政府办公室直接统辖。这个时候沛县的办公室主任就是萧何,所以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是萧何。后面会讲,很多事都是萧何替他掩盖过去的。

        一个亭长的形象是这样的,佩印着冠,披甲带剑,一手持竹简命令,一手持捆人绳索,手下还有两三下属丁卒使唤。刘邦就是这个形象,你看美国电影中的西部保安官就知道,当年刘邦就是那么威风的,而且很豪爽。

        还有我们要讲一个故事,史书里记了一个事儿:

        酒店“折卷弃责”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做亭长的时候好酒好色,他经常到王大妈、武大娘开的店喝酒,喝完酒就有异相,王大妈、武大娘一看,说他背上有龙的影子。说刘邦每一次到那儿喝酒,店里的生意就特别好,到了年底这两家就“折券弃责”,券就是赊账的记录,责就是债,折券弃责,就是把账一笔勾销了。刘邦是泗水亭的派出所长、招待所长,泗水亭来来往往的人,都到这个亭,一定要到这儿停歇。你想王大妈、武大娘要开店,开店最怕地方上有人闹事,可是刘亭长有事没事就在店里坐着,谁还敢闹,第一就镇住了。第二,刘亭长又是招待所长,来往的关系户,都带到王大妈、武大娘的店里吃,你想生意能不红火嘛。还有地方上来什么人、办什么事,都到王大妈、武大娘这儿,生意自然好。他从来不交钱的,一年都不交钱,说记个账,账还是要记的。到了年底,王大妈、武大娘说,你看我们生意这么好,而且见到异相,账就不要了。史书里有这样的记载,我们把场景连起来,需要联想。

        刘亭长新的朋友圈。刚才说刘邦当游侠的时候都是和体制外的人交往,体制内没有关系。当了派出所的小所长以后就是不一样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邦从来就不是一个好官,经常喝酒不做事,撒谎,什么都干,他就是这个习惯。游侠基本上云游四方交朋友,到了秦朝有严格的规定,他改不过来。所以他受了诸多限制,经常犯错误,很多次都是萧何,他的顶头上司,给他掩盖过去。萧何和他关系非常特殊。但刘邦还是照样喝酒、交朋友,用现在的政府来看,这是一个要出事的官员。这个时候刘邦交往的圈子完全变成沛县的官吏了,特别是沛县的下级官员。后来汉帝国的政府都是这批人,我们读《史记》感到特别有意思。

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汉帝国的整个制度就是他建立的,这个人也是秦帝国时代的一个小吏,能力非常强。秦国既严格,又公正,有能力就被推荐。萧何通过几次严格考试,推荐他到中央去做秘书,他婉言谢绝,舍不得离开,他就一直在沛县当办公室主任。所以刘邦和县里的人事升迁都是他管。

        另外一个人是夏侯婴,他是沛县县政府的司机,送邮件都是他。他每次到泗水亭,和刘邦特别谈得来,经常一天一天地谈,佩服刘邦佩服得不得了。经过一个事,他后来成了刘邦的铁哥们儿。夏侯婴是县政府正式的公务员,《史记》只写了他和刘邦“戏”,“戏”就是对剑,说他们俩“戏”,夏侯婴就受了剑伤。这两个人拿着剑在那儿比谁厉害,结果刘邦失手把夏侯婴砍伤了。我们现在想象一下,政府司机的膀子突然被砍了一刀,这是要追究的,究竟是什么原因?秦代法律对于官吏之间这类事情特别严厉,于是就把他抓起来,他说不出理由。后来有人就说,他们两个打架砍伤了。那还得了!就相当于今天,两个人拿枪,一个是派出所所长,一个是哪位首长的司机,打伤了,这得要追究啊,所以就把夏侯婴押起来,刘邦也审问。夏侯婴坚决不承认,说当时打200鞭,皮开肉绽,关了好久,就是死不承认。我们就知道秦政府追究官吏之间的互相包庇是非常的严厉,是加倍处罚的,夏侯婴也知道一说出来都没好处,他忍住了。后来,实在拿不出证据,秦律也很公正,拿不出证据,就把他放了。夏侯婴一辈子就跟着刘邦,他是驾马车的,刘邦起兵以后他就一直给刘邦驾马车。汉帝国建立以后刘邦给他一个官,汉帝国的交通部长。他当了交通部长以后,最大的乐趣是什么?继续为刘邦驾马车,刘邦走到哪儿,他这位交通部长还要亲自去拿缰绳。所以我们就明白,早年的这种关系对刘邦后来的影响非常大。

        任敖也是刘邦在泗水亭的另外一位兄弟,他是沛县监狱的一个小官吏。因为刘邦一逃亡,他的老婆(吕后)就被抓起来了,关到监狱里。当时据说有的人对吕后不礼貌,任敖这个人很义气,非常愤怒,就把对吕后不礼貌的人痛打一顿,打伤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在监狱里敢对吕后不礼貌。后来他也跟着刘邦一起起兵了。吕后当政以后,她说,当年的事我都记得呢,现在我们国家的司法由你来管,就提拔任敖,不但当司法部长,而且是主管司法的副总理。

        刘邦交友关系中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刘邦对张耳、王陵是下对上,是很服的,他能低头。刘邦这个本事大,别看他对下面颐指气使,对上面他就能低头。所以鸿门宴时该低头他就低头,不像项羽永远不低下那个高傲的头。刘邦这一点是他早年经历所形成的。他对卢绾、夏侯婴,都是上对下,要打要骂,这就是当年主从的关系。他与萧何之间,没什么私交,但是互相敬重。萧何看得出来,这个人虽然经常越轨,但是敢于担当、敢做事。在刘邦眼里,萧何是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所以,刘邦善于处理这种人际关系,对上低头,对下面指使,中间他会礼尚往来,对萧何、张良,就是这种关系。他对不同的人的这种能力,项羽完全不具备。

        仰望秦始皇,继信陵君之后的又一个偶像

        这个话稍微岔开一点点,我们还要讲到他和秦始皇。刘邦见过秦始皇,我们刚才讲了,虽然秦始皇不会关注泗水县的一个小亭长,但是刘邦天天生活在秦始皇的命令之下,他对秦始皇是非常关注的,而且特别重要的是,他还亲自见过一次。

        我们先要提一下,有一年他到咸阳去服徭役。这个事比较大,徭役就是去修阿房宫,秦代的徭役是非常重的,每个人一生当中一定有一年要到边疆服兵役或者是到外地去服徭役,兵役和徭役是一样的,刘邦这一年就摊上了,这就是大役。秦的法律是非常严厉的,官吏也躲不掉: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

        他走以前,大家就要来送礼,这是官吏之间的人际关系。大家都送三百钱,唯有萧何是五百钱。当年的工资是多少?根据出土的汉简,西汉末年像刘邦这种官员月俸是九百钱,在汉宣帝的时候(西汉的中期),所有的小吏工资,皇帝专门发了一个诏书,工资太低了,小吏都加50%,所以可以知道在加薪以前是六百钱,汉宣帝距离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有一百年,宣帝的时候亭长是六百钱,我们推断,刘邦那时的月俸大概是三百钱。大家都送了一个月的工资,萧何另外还加了二百钱,大概是他工资稍微高一点。这个事刘邦记下了。当他做了皇帝以后,分封列侯,万户侯、千户侯,对萧何就说,我要给你加二千户,为什么加?说当年大家送我三百钱,你送我五百,多了二百,这两千户就是酬谢你这二百钱。又是当年游侠的习气,好事坏事我都会记住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

秦始皇

        刘邦见过秦始皇,就是这一次他去修阿房宫的时候。秦始皇出来巡游,允许大家围观。这是政府特别允许的,皇帝的马车、车队要出来了,那种仪仗,比我们拍的电视剧、电影要壮观得多,如果要想象,可以想一想兵马俑的气势。刘邦刚好在咸阳看见了。他是什么感觉?只有一句话,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感叹,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刘邦是沛县乡里的一个老土,没见过什么世面,最多只到过大梁城。这次到了首都,我们就想象,一个从来没出过门的人,到了北京,到了天安门,要见到毛主席,他是什么感觉。刘邦真是走不动了,就好象突然见到太阳,眩目的光彩让他眼睛都睁不开,这也决定了他一生。在信陵君之后他又有了新的崇拜对象——秦始皇才是做人的榜样!

        那个时候项羽也见过一次秦始皇。秦始皇也是驾着马车过来,项羽和项梁远远看着,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子可以取而代之!充满了恨。所以,后来项羽对秦是烧了一把大火;而刘邦到了咸阳,对秦国十分厚待,他对秦有好感,所以他能把秦律整个接受下来。项羽、刘邦胜败的关键就是在对秦国、对秦人、对于秦国整个体制和价值观的不同态度。项羽有贵族的高傲、仇恨,刘邦则能接受这个帝国。

        芒砀山武装割据的历史意义

        刘邦当亭长本来当得好好的,可是这个时候世事发生变化了。他如果一直当下去的话,刘邦顶多当一个亭长,弄不好还会进去,他在县里县一级都没有希望。史书上记载,秦始皇死了以后,秦二世有重大的失策,当时的形势已经非常紧张,他还要继续修秦始皇陵,继续征讨徭役,搞的全国形势更危急。这个时候刘邦要送修秦始皇陵的民工到咸阳去,就是一年服大役的民工,但此时天下已经不太安稳了,民工纷纷跑了。要知道送的这批人都是乡亲,都是知根知底的。父老说,刘亭长,你要照顾一下我儿子。可是路上就跑了好几个。这是要追究刘邦的责任,所以刘邦说,我也跑。他做过游侠,他敢走出体制。最后就在泽中亭设了酒宴,招待大家,说从此以后我也不会对不住各位了,都是乡亲,我也讲义气,你们都走,我从此以后就躲了。结果有十几个人不愿意走,其中很有名的就是樊哙,鸿门宴的主角,说我们回去也没活路,就跟着你。刘邦带着这十几个人躲到了一个地方,芒砀山,就落草了。他从体制内又到了体制外。

        在秦代落草江湖就是对抗体制了。根据秦代的法律,脱离户籍就是犯罪,不纳税、不服兵役、没有固定居所都是要处罚的;而且刘邦作为泗水的派出所长,带头释放役夫,集体逃亡,罪上加罪,公然对抗政府,成为政府通缉犯,所以把他老婆也抓了。在史书上,同一类的集团此时已经出现了,像很有名的英布,就是很有名的巨鹿之战的先锋,他是从骊山跑了,也是带了一批人。还有一个彭越。这两人都是因为他们后来封了王,所以历史记下来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没有记的。

        这个芒砀山,离沛县是很近的,又是在几个郡交界的地方,很不好管。它的位置很重要,刘邦起兵后又可以很快回到沛县。非常有名的汉代的梁王墓,就在芒砀山,现在已经开发成旅游区了。在我的书里,我怎么去,我走到哪里,怎么走,都写了,这个照片是我自己照的,这就是芒砀山。

芒砀山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芒砀山还有一个墓,陈胜的墓。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的墓在芒砀山,埋在这儿了。秦末起义的陈胜墓,和刘邦落草都在这儿,很不可思议!陈胜不是死在这里,却葬在这里,感觉其中是不是有灵气相通的东西?《秦崩》的三联版,我增加了关于陈胜身世的一节,“贵族后裔陈胜”,陈胜揭竿而起,普通的农民做不了这种事,像我们刘亭长又有文化、又有武功,体制内、体制外都混过,所以他后来能如鱼得水,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做不了这种事。

陈胜墓

        芒砀山是刘邦最初落草、武装割据的地方,中国历史第一次武装割据出现在这个时代。秦始皇统一以后,中国结束了多国并争的列国时代,进入王朝交替的帝国时代。列国时代,政权交替的动力来自于外国,这个国家把那个国家打了,是在同样一个统治阶层,各国的贵族阶层之间做政权的移动,所以即使有大的变动,震动不是很大,不会很疯狂。因为它是在平行的移动,动力来自于国与国之间,这个国不行了那个国来救你。可是在帝国时代没有这个条件,遇到危机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办法,只能由民间的武装来做政权交替的动力,权力是在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上下移动,这就比较剧烈,就会引起很多剧烈的变化。越是这种上下变动,破坏就越彻底,破坏得干干净净。这就形成了中华帝国两千年政权交替的特点,我们叫王朝循环和农民战争、民众暴乱。

        我们王朝改朝换代,是两千年来的特点,而且只在中国是这样,外国没有。中国天经地义的就是王朝交替,政权大规模动乱以后新的王朝建立。你看国外没有这个事,像日本,几千年就没有这种变化,为什么?因为统一帝国和这种周期性动乱,是因果关系。这就比较深一点,我们不多讲了,稍微提纲挈领提一句就可以了。两千年来,聚众造反的武装割据,与王朝兴衰的历史相随。王朝强大兴盛,割据造反消亡,王朝解体衰落,割据造反蜂起。

        两千年来,聚众造反的武装割据何止万万千千,最后成就帝业者不过一二三四,绝大部分或者被政府消灭,或者被政府招安,或者自然消亡。

陈胜吴广起义的绘画作品

        刘邦到了芒砀山以后,就发生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当时的沛县县令感觉不行了,准备响应,他是外地人(秦国政府规定的县令不用本地人),在本地没有基础,就和萧何商量。萧何说,我们给你推荐一个人,就是刘邦。说这个人在本地,早就在造反闹革命了,把他请过来比较好。县令开始同意,后来反悔,但结果刘邦也回来了。芒砀山离沛县很近,回来以后他们一起把县令杀了,就成了举县造反。举县造反,要推选一个人出来。

        当时沛县有三种力量左右大局,其一是以萧何和曹参为代表的沛县旧政权的中下级官吏,其二是沛县地方的父老豪杰,即民间政治势力,可以举出名字来的有王陵和雍齿,其三就是刘邦从芒砀上带来的数十百人的队伍,主要是沛县出身的年青人,如樊哙。萧何和曹参是县吏中的头面人物,地位高,人缘广,组织能力强,算是人选,不过,二人都是文法之吏,辅佐型的人物,长于在既有的组织中行动,再说二人家族大,顾虑也多,不愿意承头起事。王陵是沛县的豪强,民间游侠社会的领袖,他从来视刘邦为小兄弟,对于萧何、曹参类的沛县属吏,也是不大放在眼里,承头主事,他敢当敢干,绝不会推辞。不过,王陵不曾出任过官府吏职,不是沛县属吏圈子里的人,役吏们对他有戒心,王陵性格过于鲠直,是炮筒子,办事直杠杠,说话呛死人,托付事情可靠,领导众人求活路怕是不行。最后就到刘邦了。

        综合衡量,刘邦是最合适人选。理由有三:一是,刘邦曾经作过泗水亭长,是武吏,虽然地位在萧何曹参之下,毕竟是旧日沛县吏圈子里的人物,役吏们易于接受。二是,刘邦过去是游侠,兄事过王陵,在江湖民间有交往浪迹,如今陈王麾下的魏国名士张耳,当年算是刘邦的门主,由刘邦主事,与内外的民间豪杰便于勾通。三是,沛县人中,刘邦最早在秦政权的体制外拉起队伍,武装割据一方山头,作了草莽英雄,他敢干敢当。如今是举县造反求存,沛县地方万千老老少少的身家性命,都系于起事后行动的成败,由他来领头,最能为各方接受,无疑是最佳选择。

三 、刘邦与后战国时代

        刘邦与刘邦集团的发展过程,就是汉王朝政权建立的过程,大致有四个阶段:最初是芒砀山群盗集团(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元年):刘邦集团为一独立的武装亡命集团,既没有政治目的,也无所归属,其性质乃属于秦王朝政权体制外的非法组织。首领刘邦为一有罪的群盗首。然后是楚国郡县期(秦二世元年到三年):刘邦集团归属于楚国,成为楚国政权的一部分,其建制先为(沛)县,后为(砀)郡政权。其首领刘邦先为县之长官县公,后为郡之长官郡长,并授有侯的爵位。第三阶段是汉王国期(汉元年到四年):到了项羽占了天下以后,刘邦又升了一级,脱离楚国独立建立汉王国,其组织形式转化汉王国政权,其成员成为汉王国的统治阶层。刘邦也成为汉王国之最高统治者——汉王。最后是汉帝国期(高帝五年起):刘邦集团取得支配天下的政治霸权,建立汉王朝,其组织形式转化为汉帝国政权,其成员为汉帝国的统治阶层。刘邦也成为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这个汉帝国不是我们想象的统一帝国,它就是一个汉和六国,这从最近出土汉简里看的很清楚,国界线都很清楚,互相往来需要护照,这个新的时代是“后战国时代”,刘邦的皇权决不是专制的皇权,是非常有限度的皇权,这是历史学界新的认识,而且得到了出土文献的证实,我们以前的理解是有错误的。

        后战国时代,大致是从秦二世,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六国复国以后,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这六十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我们新的研究称它为“后战国时代”,这个时代绝不是统一的帝国,这个一定要清楚。这个时候的关系是一个强国和其他的六国,完全就是战国末年秦国和六国的关系。汉初皇帝的皇权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候我们叫联合帝国,是很多国家连起来的联合体,不是一个统一帝国。所以在这个时代诸子百家再一次复兴了,又有很多诸子百家的东西是在这个时代出现,而且游侠再一次兴起,所以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后战国时代”。到了汉武帝以后,重新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统一帝国时代。

        我们这就回到刚才说的,为什么司马迁没有把刘邦是游侠这句话写出来?因为汉武帝时代和秦朝一样,对游侠是严厉打击的,他不敢说这个。

        我们最后讲刘邦一生角色的转换。他35岁以前是游侠,在战国时代;帝国时代他是亭长;到帝国末期他是一个盗贼。到了后战国时代,最初当了楚国的县长、楚国的郡长,然后成为汉国的国王,最后当了皇帝。

        人有两种命运,你能决定你的命运吗?你能在哪个范围以内把握命运?人有一个大命运,宿命,这是历史环境决定了的,如果是在战国时代,刘邦就是一个游侠,混到头了也就是张耳那个程度,就算是顶到天了,没有可能再往上走,时代就决定了。在帝国时代,刚才说了,刘邦混到顶还是个亭长,弄不好就进去了,再无可能发展,环境决定了他的命运。在这个形势下,人没有更多的余地。这个时候我们就常常说,历史决定命运、时代决定命运,这个时候人人都不过是时代的工具。

        但人还有一个小的命运,使命。在历史提供的可能的范围之中,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或者独特的性格,可以达到这个时代给你空下来的那个位置的最高点。刚好在后战国时代,历史就需要刘邦这样一个人,相当于最高的权力者,以前没有这个可能,这个时候提供给他了这个可能。因缘际会,通过种种关系、种种能力、种种偶然命运的汇合,他最终走上了人生的顶点。

        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们的命运。我也想我自己的梦想,如果没有邓小平上台的话,我可能还在成都卖药。在恢复高考以前,我完全没有想过能上大学,那个时候还想上什么大学,能够找个工作活下去就不错了,就在工厂里,做过好多年采购,谁想到突然有一天高考恢复了,我就到了北京,到了北大。这个时候我们就感觉到,是历史的转折提供了这种可能,我们才能在可能的范围内活动。由此想到刘邦,也是这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