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琨是历史人物吗 文化人物

文化人物

2024-05-14 04: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翻开建筑师刘家琨的作品名单,你会惊异地发现,这位建筑师,早年间曾是一位文人。从1982年从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刘家琨曾有一段时间在西藏和新疆工作,也专门从事过文学创作工作。刘家琨曾说:“(相比建筑)我对其他事情的兴趣更大,我一直想画画……爱好文学,偶尔我也写小说。”自1982起,十年时间里,他写了几部中长篇小说,成了四川小有名气的小说家。

1993年,参加大学同学的个展,给了刘家琨很大的震撼,“一夜突变”他又恢复成建筑人。以画家罗中立的工作室为开端,开始了刘家琨在川西平原的建筑实践。1997年在建筑专业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引发许多注意。刘家琨阐述了自己的建筑观——“所谓低技策略只不过是在处理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注重经济上的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质量,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2018年,因其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获得“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提名。

为一个普通女孩修建纪念馆

自1999年成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之后,刘家琨的建筑作品,从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到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等,往往具备两个鲜明的特点:具有西南的地方特色,又不乏他独特的人文情怀。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刘家琨谈到了他眼中的四川精神——“四川在地理状态上和中央疏离,造成自成一体的政治、价值观上没有一统一贯的森严等级,再加上多民族不同的信仰,也就成了活得自由的精神基础。从前我只看见四川的高山峡谷有多么雄奇多么美丽,5.12以后我才明白这都是地震造出来的。四川人在地震中表现出的乐观、坚韧,确实是他们骨子里的精神。”刘家琨的代表作,无不体现出对故土的情感,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人的热爱。

刘家琨作品中最特别的是胡慧姗纪念馆。2008年汶川地震,胡明刘莉夫妇痛失爱女胡慧姗。夫妻俩淳朴和善良让刘家琨萌生了为胡慧姗建立个人纪念馆,以安慰逝者父母心灵的想法。

胡慧姗纪念馆位于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512地震馆”旁的一片小树林中。纪念馆以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在一个僻静角落里,青灰色的房子异常简朴,墙面采用当地最常用的抹灰砂浆,外壳近乎冷漠,却保护着粉红色、艳丽、柔美的内部。室内的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以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做装饰。光线从一个圆形天窗撒进室内,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这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一个普通的女孩,也为所有普通的生命而修建,纯粹的空间和展陈让很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心灵受到了震撼。

(摄影/家琨建筑)

刘家琨认为,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纪念馆虽然很小,但是在我的设计生涯里仍然是非常深入我内心的一件事。我没用手法,只是朴素到底。”有朋友建议刘家琨用他发明的再生砖来建这个纪念馆,这个想法被他很艰难地排除掉了。“这是为她做的事,我想尽量把自己剔除掉。我做了那么多年设计,要做到无我也是很艰难的,你会本能地还要玩点什么,要把所有那些都放掉的话,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你无我的时候,就在调动其他的力量了。”

红色年代印记的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是位于成都大邑县安仁镇的博物馆聚落,25个博物馆2个主题广场分布在500亩的场地内,分别表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的主题。在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眼中:“建博物馆、收藏文物是为了记录和还原历史,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让每个人的心灵都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

刘家琨在建川博物馆的作品是红色年代章钟印陈列馆。在建川博物馆群造型各异的博物馆聚落中,这座建筑并不起眼。红色的砖墙与混凝土的搭配有点像废弃工厂的感觉。但对于一个关于红色年代的博物馆,使用这种材料再适合不过了。博物馆占据了地块中间部位,让出周边沿街口岸布置商业。地块外围商业的纷杂与地块核心博物馆空间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商业现实和历史遗存各自的感染力,创造出独特的场所感。这样的形态类似于中国传统城市中庙宇与其周边商住的依存关系。临街商住部分呈现出“世俗空间”自由纷繁的状态,博物馆则采用圆、方、十字形等典型的古典平面,营造“神圣空间”,材料均采用清水红砖表现文革时期单一、极端、纯粹、狂热的特殊时代氛围。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的三个主要展区分别是:钟展区、旗展区和印章展区,建筑师营造了三种不同的空间氛围,表达自己对红色年代的理解。

“钟”展区平面方圆相套,两层墙面间有高而狭窄的间隙,凹入处的壁面上满布壁龛,形成四面钟墙。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不置一物,仅有光影(古时计时元素)。圆形空间特有的声学特殊性,形成“回音壁”和“中心聚焦”等特殊建筑声学现象,使人在经过迷宫般曲折回绕的路径后突然进入静谧封闭的声学空间,感受声音、光影与时间。

“旗”展厅为一个平面呈正方形的中庭,四周封闭,红卫兵旗帜悬挂于顶部天光格栅下,在满室投下红色的光影。地面正中设置一个黑色花岗石碑铭。空旷的大厅和垂挂的旗帜使人想到飞扬的时刻。

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印章展厅采用阶梯讲堂作为空间原型。组合于立方柱体内的印章,散布于阶梯之间及讲台之上,使参观者通过所处的空间位置体验宣讲与听众、台上与台下的权力关系。

市井生活中心——西村大院

2015年投入使用的西村大院,是刘家琨尝试塑造成都市井生活的中心。项目没有采取集中式的城市综合体常见模式,而是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建筑环绕街区边缘修建,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成为一个外高内低,容纳纷繁杂陈的公共生活的“绿色盆地”,呼应了四川盆地的原风景。不同大小的竹林院落层层相套,穿行其间,让人重温成都地区传统的生活环境,激发起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刘家琨通过“传统元素的当代表达”,延续了成都人民热爱的竹下休闲传统生活方式,让传统文化、四川地域特色与未来感在这里和谐统一,使得西村大院的“村民”获得极大空间自由的同时,充分享受工作、生活相融的乐趣,在繁杂的城市中探寻心灵的归属。

(摄影/存在建筑)

创意主题酒店、综合展演空间、楼顶跑道等个性化设施填充院空间,最终形成“市井立面”,传达出群体创造的丰富表现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条架空休闲跑道巡遊大院并攀升至屋顶环绕一周,为跑步和骑车人们带来了自由兴奋的超常体验,并赋予建筑动态的能量。西村大院将日常休闲方式与超大尺度的营造结合起来,成为周边社区民众休闲生活的乐园,也为自身带来了丰沛的活力。

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已经广泛参与到国际化的交流对话之中,德中文化年、法中文化年、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多个国际展览及国内展览都曾展示过他的作品。

刘家琨本人也屡获殊荣,荣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作品被海内外多家专业媒体出版,并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巴黎夏佑宫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为弘扬中华文化,表彰华人文化精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自2009年开始,依年度评颁“中华文化人物”。评颁对象为在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和促进文化产业方面成就突出之海内外人士。到今年已累计表彰海内外杰出文化人物百余人,成为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年度盛典和精神标杆。

今年特别推出“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 以表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建筑文化领域贡献突出的建筑师。2019年1月8日,一起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建筑大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