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文言文概括文本内容解题指导(共27张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切尔诺贝利事件原因概括 专题 文言文概括文本内容解题指导(共27张PPT)

专题 文言文概括文本内容解题指导(共27张PPT)

2022-12-31 2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文言文阅读之概括文本内容解题指导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的选择题选项命制时,大都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文中相关事例印证分析,且一般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每一选项的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理解,因此应将这一部分仔细分层,认真比对,逐一攻破,作出判断。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做了什么事?(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第二步:梳理分层,了解事迹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在哪里做官。(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第三步:局部细查,仔细比较(1)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读)(2)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找)(3)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文言文考查的文体一般是传记,而传记中的主人公一般在品德、修养、能力、忠孝等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辩证的看待问题方面 、经验主义和理论主义方面等,基本是非常完美的人。这类人做官目的是效忠皇帝,发展国家经济和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但凡选项当中对传主有反面的、过分的、不合理的、牵强的等描述内容,一般是错误的选项。解题思路1、找准文章事件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根据上述方法,可大致解决一下四个问题。问题1:查看每个陈述的选项中,论据部分有几个分号“;”?有1个分号就是关联到传主的两件事;有2个分号就是关联到传主的三件事。问题2:传主是否属于正常陈述性死亡?问题3:最终确定了几件事?问题4:在何时、何地、做了何官,用圆圈标出来。【注意1:选项提到哪些事就抠哪些事】【注意2:拿着确定好的事件与原文对应的事件进行对比、抠。】2、读懂文言文的一般思路第一步:读完题的选项之后,再去读文章。第二步:解决那四个问题。第三步:根据题的选项内容,去对比传主做的何事和产生的何影响。再具体抠事件情节是否完全吻合。第四步:一定得知道一个前提,所有的论据都必须服务于论点。若选项中有的一些论据不是这个论点的事件,再合理也是错误的。3.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第一步:审准题目,明确本题选“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第二步:抓住选项,结合原文,在原文中标注关键词语,从“五大比对角度”着手,看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第三步:综合权衡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解析】A项对应的原文是“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解析】B项对应的原文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解析】C项对应的原文是“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并且,也不是赵憙将他们迁往异地,而是赵憙请求皇帝把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解析】D项对应的原文是“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概括题的规律探究】1.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往往涉及人物行为举止特点、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人物道德品行、人物性格和情感等方面。2.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且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上设误。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试题特点:(1)各选项的表述,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试题特点:(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试题特点: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试题特点: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