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寻觅函谷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函谷关之战秦国输了吗 【世界博览】寻觅函谷关

【世界博览】寻觅函谷关

2024-07-16 14: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历史上有好几处关城都叫函谷关,但最著名的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函谷关。这 个地方位于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的函谷关镇王垛村,接近河南、陕西和山西三省交界处,再往西五十公里就是陕西,往北过了黄河,则是山西。这个函谷关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大概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处在古代两个重要都城洛阳和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上。这条道中间的潼关至崤山段,因为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盛物的匣子或套子),所以古称函谷,取幽深封闭之意。当时这个函谷关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为它是秦国通往东方最重要的通道,也是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地理因素。当然,这里也曾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战役。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

01

纵横之地

战国中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实力冠居各国,并且逐步开始对外扩张。这让其他各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很多谋略之士和纵横家,奔走各国,向君王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时流行的谋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六国联合一起抗秦,叫合纵;另一种是秦拉拢一些国家,打击另一些国家,瓦解六国联盟,叫连横。这两种谋略的称谓也被认为和“纵与横”的方位有关,秦国位于西部,六国在其东,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合纵与连横”是秦国和各国之间的压制和反压制的斗争。

战国时期的主要矛盾,从前期各国之间的互相征讨,变为了主要是秦和其他国家的对抗。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秦国东大门的函谷关的战略地位就非常突出,它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秦国东出讨伐各国,主要从这里出发,各国西进讨伐秦国,也要到达这里。当时要进出秦国,主要有四种方式。

其一,就是走正东面的函谷关。其二,走东南方向的武关。武关在陕西东南到河南西南的南阳的方向上,春秋中后期,楚国的势力到达南阳一带,南阳有很多楚国贵族墓地,考古也出土过很多楚风的青铜器。这条路,主要是去楚国方向。其三,渡陕西和山西交界处的黄河,但当时水运还不太发达,优良的黄河渡口有限。其四,翻越南面的秦岭,这里大山重叠,过了秦岭可以到达巴蜀地区,即今天的四川和重庆一带。但秦在公元前316年吞并了巴蜀地区,这个方向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函谷关古道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至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二三米。这也是古书中“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说法的由来。

秦岭和黄河包裹着关中地区,形成了天然屏障。守住黄河渡口,守住函谷关和武关,守住秦岭的关键要塞,就可以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地形,只要不犯大错,足以自保,时机成熟,则可以出关逐鹿。这时候,离诸国最近的函谷关通道就成了当时最重要的伐秦战场。东方诸国曾经多次合纵,联合伐秦,但都在函谷关前无功而返。其中,有两次征伐,最为著名,也影响最大。

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资治通鉴》

始皇帝上六年(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资治通鉴》

这两场战役,在《史记》中也有多处记载,各处记载都有出入,主要是伐秦的参与国不同。没有出入的是,两场战役的发生时间,以及联军都攻到函谷关这个事实。这两次战役,历史记载虽然简单,但背后的内容却并不单薄。攻到函谷关,是当时合纵策略最成功的一刻,但无法进入函谷关,也体现了合纵力量仅此而已。

第一次是苏秦张仪的时代,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是苏秦率军,但这是在他力主六国联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讨伐,是诸国执行苏秦合纵路线的体现。第二次的联盟,是由当时东方诸国中最强大的楚国牵头,由楚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主事。此时已到战国末期,各国和秦国的实力差距愈加明显,这是一次各国求生存的抗争,但楚国将领率领的联军依然在函谷关前败给了秦国。也有记载说是六国,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这次输给秦军,导致春申君在楚国遭受了楚王的信任危机,不久后他就被门客杀死了。

这两次函谷关之战间隔近八十年,但却是一样的结果。后世很多政论和文学作品也经常提到函谷关之战,并以此为鉴,对君主提出劝谏。例如,西汉文学家贾谊《过秦论》说:“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函谷关的旧关楼早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关楼是90年代根据汉墓中出土的砖上的画像仿建。虽然是仿建,但还是很有气魄。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还是当年那个地方,地形还在,神韵还在。走到关楼上前后一看地形,就马上明白,为什么这个地方是战略要地。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喇叭口,关前的开阔过了关城,马上就收成了一条小道,这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只要坚守关城,关前纵有雄兵百万,也只能徒呼奈何。

函谷关后面那条小道边上立着“函关古道”的碑,道路在两山之间的深沟里,山上都是树木,确实给人空谷幽深的感觉。这条道路现在修整得很好,在荒郊野外,显得格外干净。景区内应该是会有人来打扫。在谷内可以看到远处很高处有公路跨在谷上。这条路现在大概有三四米宽,根据历史记载,当年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就是车和马都不能并行,秦军东出到函谷关,一般就走这里。

02

逐渐式微的函谷关

秦灭亡后,刘邦进入了关中,他没走函谷关,而是走南面的武关,武关那条道也不容易进入,但当时全赖项羽吸引了秦军主力,刘邦才得以先进入关中。秦函谷关在秦汉后就逐渐式微了,位置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在后世历史记载中,出现也较少。这里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通道增加了,尤其是黄河水运能力的加强,让函谷关不再是东西通道上的必经之路。而对关中地区而言,函谷关“东西锁阴”的地位被古道西头的潼关所取代。之后很多稍强大点的北方王朝如曹魏、前秦、北魏等都能够同时占有关中和中原,这说明崤函一带已经不具有天险优势,函谷关成了内关。

其次,关中地区开发较早,加上战乱,耕地和植被破坏严重,经济逐步衰弱,它的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步被中原和南方更加富饶的平原地区所取代,经济中心的转移,伴随的是政治中心的转移,关中不再是必争之地。唐以后的几个大一统王朝,都不以关中为核心区域,也不在关中定都。

其三,中华大地上的主要军事对峙格局逐渐从早期的东西对峙转变为南北对峙。早期的周伐商,秦统一六国以及楚汉之争,都是东西对峙。但之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成熟和强大,中国的主要军事对峙逐渐变成了南北对峙。这样,函谷关作为军事隘口的地位就急剧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南北对抗中更为重要的雁门关和山海关等。

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大家对函谷关都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地,因为在秦以后,这个函谷关的重要性下降了。虽然它很有名,但在时空上,似乎又离我们很远。在离我们更近的历史里,函谷关的重要性和出镜率远不如其他关隘。前面说了,这个函谷关是秦函谷关,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函谷关。实际上另外还有两个关城用了函谷关这个名。西汉时期,洛阳新安县一带建了个关,也叫函谷关,现在叫汉函谷关。东汉末年,曹操还在这附近建过一个函谷关,叫魏函谷关。魏函谷关已经不存在了,汉函谷关现在还有遗存,是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从函谷关这个关名的转移就可以看出,秦函谷关在汉以后,作为关键隘口地位的下降,甚至连名字也被挪用了。那段刀光剑影历史也随着远去。

本文载于《世界博览》杂志2023年第21期

责编:南名俊岳

购买《世界博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