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差距读后感总结语(四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出书稿费标准是什么 缩小差距读后感总结语(四篇)

缩小差距读后感总结语(四篇)

2023-03-14 20: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缩小差距读后感总结语篇一

——《唤醒医疗》读后感

张中南教授说人本位医疗,要求护士对病人实行整体护理,护士要完成四大护理任务:

一、治疗处置,二、生活护理,三、教育指导,四、心理护理。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完成这四大护理任务,那么我们的患者一定会受益匪浅,一定能在医院驱去“寒冬”,感受“春天”。我们医院也已经在开展优质护理,今年10月份开始全院所有临床科室都开展了优质护理,有些科室也已经卓有成效,可是是否已经达到了张教授所说的护理要求了呢?我不知道别的科室做得怎么样,可我知道至少我们科室还相差甚远。

一、护士的护理理念有待彻底转变一个受了高等教育的护士要去给病人梳头、洗脸、剪指甲、甚至端屎端尿,这让很多护士都很难接受,尤其现在的年轻护士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更是难以接受。而这些活是一个初中、小学文化的人、甚至是一个文盲的农村妇女都可以完成的,为什么要让一个专科生、本科生去完成呢?这不是浪费人才、浪费资源吗?很多人会这么想。曾经我也对领导的这种规定非常的不理解,但是读了《唤醒医疗》后,我明白了他的目的与用意。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护理去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可以通过生活护理为病人带来舒适感、安心感、被关怀感;我们还可以通过生活护理为医院带来社会效益。而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更是需要我们的爱心、耐心、关心、善心。我想我们都应该转变我们的护理理念,从细节做起,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主动服务为感动服务。

二、过度治疗,使护士忙于治疗处置过度治疗是现在中国医疗

体系的普遍现象,无需输液的给予输液、无需使用抗生素的连续给予抗生素使用、无需补充营养的在输注维生素、氨基酸等等,我们科室也不例外,每天的输液量200瓶左右,外加肌肉注射、静脉推注、皮下注射等,还有每日三餐前、餐中、餐后、睡前的口服药,由于神经内科多数是老年人,合并症、并发症都比较多,所以病人的口服药少的一两种,多的有十几种,甚至有二十种左右。每日查对、执行这些治疗就花费了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我们护士的时间是有限、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希望完成治疗处置外,能有更多的时间让我们去给病人做生活护理、教育指导、心理护理,可是现在我们能用于此的时间很少,我们希望自己能有分身术,可是我们没有,我们只能呼吁尽可能的给病人必须的治疗,不要过度,这样才能真正“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三、护士的知识水平有待不断的拓展与深化护士完成治疗处置必需掌握药物作用、用法、副作用及操作的注意事项,可能并发症等;要给病人做教育指导,首先自己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给病人做好心理护理,除了要善于洞悉病人的心理变化外,必须掌握沟通技巧、语言艺术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要做好优质护理,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并在各个知识面上不断的深化,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完成护理任务。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的任务却是沉重的,相信我们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四、我们的护理收费标准也需要改革 目前我们浙江省制定的护

理收费标准是相当低的,不管是护理费还是护士技能操作收费都是相当低的,有些护理操作收费甚至是亏损的。就说护理费吧,一个特级护理病人96元/天,而家属请一个保姆照顾是120元/天,一个一级、二级、三级护理的病人,我们的护理费只有8元/天,而家属请保姆照顾需要90-110元/天。而现在的优质护理要求无陪护,或者是陪而不护,那么就意味着我们要完成家人或保姆要完成的所有生活照顾,然而我们目前的收费标准依然如故。如此这般,护士的专业价值何在?为什么江苏那边实行优质护理的医院能有那么高的收费标准,而我们只能如此?这也让我们感到很是困惑。

„„

我们科室是今年10月份刚刚开展优质护理的,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很多现存的困难,我们与人本位医疗的护理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的生活护理、教育指导、心理护理都做得还不尽人意,以后我们将以病人的感受为指导,以病人的满意为服务宗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改进后,我们将会做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病人、家属、医院、社会也会对我们越来越满意的。

缩小差距读后感总结语篇二

《差距》读后感:《差距》小故事叙述、《差距》小故事读后感。

《差距》小故事叙述:

甲、乙两个人同时雇佣于一家店铺,他们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以后,不知道怎么回事,甲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而乙却仍在原地踏步。乙不满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甲之间的差别。

“乙”,老板开口说话了,“你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一会儿功夫,乙便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今早集市上只有一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又问。乙说没问,于是赶紧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价格呢?”老板继续问他。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乙委屈地申明。

“好吧”老板接着说:“现在你坐到这里,别出声,看着别人怎么做。”于是老板把甲叫来,吩咐他说:你现在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那有什么卖的。”甲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回来一个,让您看看。甲边说边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售经验,40袋土豆在一

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此时老板转向乙说:“现在可知道为什么甲的薪水比你高了吧”乙无语。

寻找差距缩小差距

——《差距》读后感

炎炎烈日下,2013年的高考终于落幕,高考成绩也陆续公布,网络上、报刊上充斥着各种高考信息,几家欢喜几家忧——这是自古至今、从科举到高考亘古不变的情形。

高考结束后,2013年的七月也已经到来,在这分手的季节,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拉着行李各奔东西,有的满怀信心、斗志昂扬的奔赴新的前程,有的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的继续寻找出路。

工作后,他们会和往届师兄师姐一样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有的人满脸笑容、激情澎湃的奋斗在岗位的第一线,被领导重任或已成为领导,有的则哀声叹气、心灰意冷的蜷缩在一角,被领导放弃或自我放弃。

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金榜题名、功成名就之人,还是名落孙山、一事无成之辈,无不显示出人与人的差距。差距,字面意思是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那造成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就值得人们深思。

在《差距》小故事中,老板让甲和乙同时做同一件事,两者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乙是做一步算一步,老板推一步就前进一步,没有一

点积极性和主动性;甲则是充分体现出做事的自主性,在领导抛出问题时,他能举一反三,将一件事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这样,老板放心,自己也轻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差距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的思维模式和自主性的不同。在故事中,甲找老板理论,并在甲完成工作后,乙表现出的无语说明甲并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他只是还未反应过来自己差在哪里,或者说他的观察力不够,再深层次剖析的话,就是他的主动性不强。我们反过来思考问题,当乙发现甲又是升职又是加薪时,首要的是不是找老板理论,而是要学会观察,观察甲为何一再升职又加薪,在发现不同后,对比自身找出差距,并在往后工作中一步一步缩小差距,若老板还是以前在态度,再找他理论不迟。所以,缩小差距的前提条件就是学会善于观察。

史迈尔曾经说过: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善于观察并最终取得成就的例子很多。

如果牛顿不善于观察,就不会思考苹果为何会掉在地上,进而不会进行缜密的研究,最终就不会出现万有引力。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军事学家在作战前都要对敌方情报做精密刺探,而刺探的首要工作就是观察,观察敌方作战地形、人文环境、政治形势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在学会善于观察后,方能使我们感受到与他人的差距,但不能说只要做到“观察”、“感受”就可以缩小差距了,还要主动思考为何会造成差距,怎么缩小差距,从自身找问题,学习他人优点,改掉

自身缺点,也许过程需要时间,但最终会缩小与他人差距或赶超他人。

有时,能否缩小差距只在自己一念之间,在《差距》小故事中,大部分人读完会觉得应该向乙学习,但仍有一小部分人会觉得甲考虑的太多了,这就是思维模式有问题,这一小部分人在觉得甲多事的时候,有没有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在一个企业中老板是不会想要一个什么事都要自己操心的员工。

一点小差距,会造成一场大不同。生活中的差距随处可见,不同的时间段寻找差距的对象不同,只有学会善于观察,寻找与他人的差距,提高自身积极主动性,才能做让老板放心的“甲”。

缩小差距读后感总结语篇三

读王冲后有感

一片反日砸车声中,开卷读这部书稿,仿佛夏日饮冰。作者王冲先生因工作关系周游世界各国,将所见所闻娓娓道来:美国的民主、日本的国民素质、德国的效率、俄罗斯的务实、瑞典的福利、以色列的智慧„„解析丝丝入扣,品之口有余甘。愿略借他几张页面,与读者谈谈我读此书引发的思绪。

新闻记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读此书稿,常有种“被撞了一下”的感觉,很多问题与作者想到一块了。他的工作是新闻,我的专业是历史,两个貌似相去甚远的行当,有此灵犀不谓无由。

今天的新闻,明天就开始变旧,最终将变成历史学者的研究对象。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契刻,记者与史家原是同一工种,后来才逐渐有了分工。记者是新闻记录者和观察者,史家是旧闻编纂者和研究者。二者的工作对象虽不在同一时空,工作性质却十分相近。

人们熟悉的一些著名记者,退休后转型为历史学者。例如老报人陶菊隐、徐铸成、萧乾诸先生,从长期记者生涯的深厚积累中提取精华,留下了不少文史著述。当今最成功的范例,是老记者杨继绳先生,其著作填补了当代史研究的重大空白。

王冲年富力强,网上资料称其为“资深国际事务记者”,其实年方三十七岁,更“资深”者肯定大有人在,难得的是他那份老成冷峻。从字里行间的思考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贵的潜质。

缺乏软实力:就永远是“世界工厂”

2012年反日游行,钓鱼岛还没收回,中国人自己先打起来了。爱国愤青们砸了上千日系车,不仅同胞财产受损,日资企业的损失也得赔偿。这笔帐当局是怎么算的,我搞不明白,但赔偿肯定得由纳税人负担。难怪有句老话: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其实是一种悲哀。以中日贸易为例,利润大都流向日本,中国不过赚了点加工费。2011年日本海啸过后,今年原本有望扭转连年逆差的局面,现在是彻底没戏了。

那么,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如何呢?作者说:“看着北京、上海的大街上的本田、丰田、日产,使用着佳能、尼康、索尼的产品,中国人实际上很难找到胜利的感觉。敢问,2009年日本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比1936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鉴于此,有日本人说,中日不会再度开战,因为日本通过战争未能得到的利益,早已在中国得到了。”

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者却认为,中日经济差距至少有50年,因为技术差距至少50年。技术的差距,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技术水平赶不上去,就难免处于给人“打工”的地位。中国在亚洲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但经济上的强势并没有开花结果。这个角度的观察,我十分认同。

强国软实力:源自思想自由

身为记者,作者善于从别人的故事中捕捉秘密。以色列大作家阿摩 司·奥兹讲述的两段经历,解开了犹太民族在强敌环伺下的生存玄机。

一是奥兹发表反对政府决策的主张后,奥尔默特总理邀他到总理府喝咖啡(章注:不是“请喝茶”),激辩一个半小时,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二是奥兹坐出租车被司机认出,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司机滔滔不绝陈述观点,他只有听的份儿。奥兹先生告诉作者:“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

“两个犹太人有三个脑袋。”作者说: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在思考,个体之间的观点强烈碰撞,于是整个社会在不断修正中平稳地前行。借助发达的媒体,各种思想、见解都可以传播。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仅仅有过两次:一次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次是清末开始的中西文化对撞时代,历经民国的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后重新定于一尊。

不容异见的国度,经受不起思想的自由交锋碰撞,也不会拥有真正的软实力。思想上的一元化会扼杀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这样的常识常常被有意忽视。

国民教育:强国的“底层设计”

前一时期热议改革的 “顶层设计”,我曾提出一个疑问:中国教育制度从根本上就不是为公民社会设计的,只是为大机器生产标准件,不需要独立思考。无论是官是民,都是同一教育生产线的产品。没有坚实的“底层设计”,再好的“顶层设计”恐怕也是空中楼阁。

书中以不少篇幅谈国外教育。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就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二战后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颁布《儿童福利法》,孤儿不问国籍,全部由政府收养,保证完成高中教育;日本的诚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企业,贯穿于人的一生。作者感慨道:“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她竞争?”

作者认为,国与国差距的根本在于人,人的差距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出现的微小差别,会在未来无限放大,像手电筒的光一样,照得越远,散射越大,影响面越广。国家的强大与否、国民的幸福与否根本不在制度,而是制定制度、遵守制度的芸芸众生。人始终是一切变数中最大的要素。

有比较才有鉴别,书中也谈及教育投入对比:2010年中国教育支出2159.9亿元,平均每人不到200元;以色列人均教育支出近10000元人民币,是中国的50倍。而中国每年维稳支出达到7000多亿,是政府教育投入的2.5倍。

我的感慨是:维稳与教育投入的反差,昭示了制度设计上的本末倒置:底层设计越差,维护顶层稳定的成本就越高;头重脚轻的体制,难免有倾覆之虞。

弱国无外交:强国有乎哉?

作为国际事务记者,作者对中国对外关系有较多的观察。他谈及建政之初外交部门有一批记者出身的官员,记者的经历也大大帮助了外交事业。而今,外交越来越专业,和其他行业的交集也越来越少,外交和传媒之间的互动也欠缺了许多。他直言外交工作中有“弱国心态”:“太在意别人的话,对外界的表扬心花怒放,对外界的批评心生郁闷”。我由此连想起胡耀邦对外交工作“授权有限”的质疑。1981年3月9日,胡在谈到外事工作改革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外交部培养了一批好翻译和守纪律的工作人员,但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的外交家。”

作者详尽分析了日本在与邻国中、俄、韩的岛屿争端中步步为营、稳步推进的历程:“和中国的大度相比,日本在岛屿问题上可谓锱铢必较,这么做,有民族文化的原因,有经济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因素。” 作者还认为:“联俄抗美”将是中国最大的战略错误,并指出中美之间软硬实力的差距:

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也是重要原因。美国可以携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横扫全球,可以用好莱坞大片吸纳各国主流人群的关注,可以用ipad等产品让大家自愿打开钱包,但中国却没有这方面的杀手锏,中国和亚洲邻国之间,缺乏超乎利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这段话令人彻底无语。环视中国在亚洲和全世界的孤立状态,过去常说“弱国无外交”,如今号称强国了,又当如何呢?

自由民主: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吗?

作者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各州采访总统大选,采访过民主党候选人爱德华兹和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是第一位采访奥巴马的中国记者。几年后再度赴美考察,又广泛接触了包括赖斯、伍德沃德在内的政界、媒体界人士。

作者认为:性格即命运,国民性即国家的命运。美国人的性格造就美国式民主,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美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选择。读至此不免掩卷反思: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呢?我们有权选择命运吗?

近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普世价值的波澜,不仅反对三权分立式的民主宪政,甚至连公民社会都成了“西方陷阱”。持此论调者不是无知就是数典忘祖,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回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时明确承诺:

“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当年的中国共产党,所尊崇的是普世价值,从而赢得民心。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却走了一段弯路,走上了“一边倒”的“以俄为师”之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走出苏式计划经济阴影,但至今尚未摆脱斯大林主义的魔咒。对于历史上的“苏联模式”,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有着清醒的认识,作者引用了一句他的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读之不免扼腕再三:值此“大国崛起”之际,领导者太需要这样的见识,中国不应自外于人类共同文明。

睁眼看世界:百年中国学到什么?

这部书稿,犹如一部21世纪版的《新大陆游记》,读后既熟悉又遗憾。清末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 的徐继畲、魏源、林则徐那一代人,虽以著述介绍泰西文明,毕竟没有亲历亲见;比起容闳、梁启超、孙中山等周游列国并在西方长期生活过的思想者,对世界仍嫌隔膜。

清廷试行“新政”时,曾派大小官员赴欧美考察,涌现了一批游历者的日记、笔记和游记,视角观点见仁见智,有的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见森林不见树木。而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真知灼见者,无人能超越政治流亡者梁启超,难怪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政改奏折却要请朝廷通缉要犯梁启超捉刀。

竞争,就是学习并超越强者;出国考察,要派“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据说21世纪是个学习型社会,以改革的名义出国考察,成了部分官员的项目。但除了购物,浮光掠影式的考察外,可供学习的机会还很多!

自19世纪中叶起,闭关锁国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学坚船利炮等科学技术,逐渐接受了自由贸易,学习宪政制度;后来转而以俄为师专搞社会主义,孤立三十年闭门造车,最终不得不重新改革开放„„。一个多世纪中,中国历史走了个大循环,诚如黑格尔所言:“从未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

一个不会学习的民族,是没有资格侈谈软实力的。我们还要再循环一百年吗?

缩小差距读后感总结语篇四

《差距》读后感

姜汝祥先生的这本《差距》从当今国外知名企业,如众所周知的诺基亚,全世界人民都在喝的可口可乐等行业的领导者,加上如今中国的tcl,娃哈哈等国内大牌企业为背景,分析阐述各自经营之道。

很有幸能收获并拜读这样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完这样一本书都有着不同的收获与见解,做为一个有着很深民族情结的我很自豪,正因为有了像诸如,tcl,华为,联想,海尔等这样的民族工业做好了,走出去,才使得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来依赖农业为命脉的国家终于在当今世界有了引以为豪的工业品牌。

书中第一章就提到一句“目前中国成功的大部分企业,都不是战略成功,而是机会性的成功”讲的很精辟,改革开放时的中国的确造就了很多机会性的企业,后来通过适时的转型与创新,一些企业,生存了下来,也有一些因为战略上的失策而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这让我想到陕西曾经叱咤一时的名酒“秦池酒业”因为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把在央视做广告红极一时的品牌很快送进坟墓,现在很难再有人能想起来。

随着时间的变迁与“地球村”的变化像刚提到的这种机会性的企业诞生与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做为一个长期在九龙工作的我来讲,一龙选择做殡葬业是一次成功的战略选择,而再后来进军房地产业,短短几年间地产俨然已经是一龙集团的支柱产业,这更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型。

看完这本书后面部分写到it业,不仅让人联想到前不久往生的一代传奇商业巨子乔布斯,苹果公司现在市值已超越微软位居世界第一。一款苹果手机+本苹果平板电脑,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一种观念,更是奇迹般的改变了一个行业的思考方式。逝者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一句:“我们不需要了解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只需要告诉市场现在流行什么。”我却一直记忆犹新。现在我们姑且不论苹果产品本身有哪些缺点,企业管理有哪些漏洞,单只讲战略决策它是极其成功的。

综上所述战略决策决定一个企业未来的出路,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命脉。这是我从这本书收获最深的一点,对九龙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见解,在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殡葬业,九龙已经在这一行业中走在了前面,如不断创新,这不仅符合国家科技创新的思路,也更符合企业的发展。

但从书中也看到了很多目前我们要去改变的地方,比如人才储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以人断本的企业发展战略等等。当然以上仅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认识,也许因为对企业了解有限,有很多公司战略方面的考量并不能深入了解,故有不到之处请领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金山责任区

袁明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