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而河流侵蚀成V型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冰川剥蚀地貌有哪些特征与河流地貌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为什么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而河流侵蚀成V型谷?

为什么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而河流侵蚀成V型谷?

#为什么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而河流侵蚀成V型谷?|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要说明的是:

冰川是陆地上或漂浮于海洋上且与陆地相接的巨大冰体,基于形态、规模和流动特征,一般分为两类——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分布最广,主要形态是冰盖,南极洲和格林兰岛上绝大部分面积就为冰盖所掩埋;山岳冰川应该就是题主所讨论的对象,主要分布在中纬或低纬的高山地区,冰川侵蚀会形成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峡湾等地貌。冰川谷的谷壁平直陡立,故称“U”型谷。

“河流侵蚀成V型谷”指的是河流发育早期深切作用强烈,河床狭窄、两坡陡峭,呈V形,因此这种形态常常在河流上游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河流继续发育,谷坡将不断后退、下切侵蚀作用变弱,两岸逐渐堆积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形成河漫滩,此时河谷并非V形。

“V”型河谷 —— 上游河流(处于发育初期)下蚀形成;

“U”型冰川谷 —— 运动的塑性的冰川磨蚀与拔蚀、两壁岩石冻融作用崩塌,即 下蚀展宽后形成。

依次说明的是:上游河流“V”型河谷的形成过程;冰川的物质组成、冰川运动特征以及冰川谷呈“U”型的原因。

说到河流,不管教科书上对河流这个概念有何定义,我们对河流都有自己的印象,大概就是“地表线性凹槽内汇集了降水或涌出的地下水”。解释河流地貌的形态,首先我们要理解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以及堆积作用:

按照河流的侵蚀方向可分为:

在塑造上游或发育初期的河流河谷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是侵蚀作用中的下切侵蚀。在山区或地壳做上升运动后,河流通常在断裂处沿着倾斜地面开始发育,断裂处岩石较破碎、易被侵蚀搬运,河流不断下切,使得横截面呈狭窄的“V”形。

冰川不是冻结的湖泊或地下冰,而是由不断增加的积雪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经过压实、重结晶以及积累作用之后所形成的致密冰体。因此,冰川冰也是一种岩石(一种或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的块体),冰雪受压力作用、层状堆积、重结晶转变成了“变质岩”。在南极洲,由于气候干燥(降雪量很小),冰川冰大约需要1000年才能形成;但在一些湿润区,由于降雪补给充分,冰川冰的形成只需几年。

雪花(snowflake)→雪粒(granular snow) →粒雪( firn or neve) →冰川冰(glacial ice)

冰川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自身巨大的重力作用下缓慢地移动。冰川也不是简单地沿山坡滑动的刚性块体物质,而是具有一定的塑性(柔韧性)。冰川下部因上有自身重量、下有地形坡度会产生扭曲变形和流动,冰川上部则因冰层脆性而易碎。伴随着冰面下的冰层前移,冰川表面发生破裂,冰川内部发生塑性流动,通常比冰川基底滑移还要快。因此,冰川上层的流动速度要比下层快。由于冰川下伏地形不均匀会导致压力变化,一些底层冰因挤压而融化、又重新冻结成冰,这种融化—再冻结作用还会把岩屑带入冰川内混合。

因此,冰川对陆地的侵蚀方式类似于大型挖掘作业,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岩块进行拔蚀和搬运,岩块与冰川底层冻结在一起伴随冰川移动对地表产生刨蚀和擦磨。冰川的侵蚀与搬运移走了大量风化物(风化底岩)以及河谷表层土壤,两壁上的岩石经过冻融作用后也变得松散、易崩塌。冰川下蚀与展宽,冰川谷两侧谷壁因此也变得平直而直立,冰川消融退缩后就留下了“U”型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