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级文章解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几级危险 重磅级文章解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重磅级文章解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2023-08-08 09: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都知道,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胆固醇密不可分,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发症及新型疗法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本文中,小编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学习!

【1】JACC:不吃早饭会提高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新闻阅读:Skipping breakfast associated with hardening of the arteries

根据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长期不吃早饭会增高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早餐器官对于促进机体健康,尤其是体重与胆固醇含量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此前研究已经表明不吃早饭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但这是首次表明其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长期不吃早饭的相对来说整体的生活习惯都不太健康”,该研究的作者,来自西奈山医学院的Valentin Fuster博士说道:“这篇文章表明通过改善饮食习惯能够降低人们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调查了男性与女性住院者的慢性肾脏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以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志愿者们早饭的饮食习惯。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作者将志愿者分为三组:早饭卡路里摄入不足5%(不吃早饭或早上仅仅喝咖啡、果汁以及其他非酒精饮料),早饭卡路里摄入量5%-20%(低能量早饭)以及早饭卡路里摄入量大于20%(正常早饭)。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群里,上述三组人群的占比分别为2.9%、69.4%以及27.7%。

【2】生科院发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保护作用的磷脂氧化产物

2017年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尹慧勇组的研究论文: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Series of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ve Phospholipid Oxidation Products Containing Cyclopentenone Moiety in vitro and in vivo: Implication in Atherosclerosis。该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发现一类新的磷脂氧化产物,通过细胞、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证明这类氧化产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和氧化应激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现多种磷脂氧化产物,并证实这些氧化产物通过与血管壁中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相互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每个阶段。但是,由于这些氧化产物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所以促进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均有报道。

【3】Science:首次发现血细胞突变与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相关联

doi:10.1126/science.aag1381

一项新的研究首次支持老年人血细胞中相对比较常见的突变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关联。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月19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lonal hematopoiesis associated with Tet2 deficiency accelerates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 mice”。

心血管疾病(CVD)的一种特征是动脉粥样硬化,即动脉中斑块堆积。尽管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将近60%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老年人并没有表现出常规的风险因素,或者仅表现出一种风险因素。这项研究结果和其他的数据提示着迄今为止尚未被鉴定出的年龄相关性风险因素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产生。

科学家们知道尽管很少有关于体细胞DNA突变在除癌症之外的年龄相关疾病中发挥作用的数据存在,但是体细胞DNA突变积累是衰老的一个特征。与此同时,最近的人体研究表明衰老与产生血细胞的造血系统中的体细胞突变增加相关联;这些突变给发生突变的造血细胞提供一种竞争性的生长优势,允许它们发生克隆性增殖(clonal expansion)。这种过程已被证实与更大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存在关联,但是具体是如何存在关联的仍是个未知数。

【4】新研究成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找到新靶标

doi:10.1038/nature20602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黄聿教授与天津医科大学朱毅教授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布于《自然》。

血管内皮细胞是形成血管内壁表面的细胞层,不断受到血液流动机械力的冲刷,不同的剪切力会引发不同的细胞应答,如果出现异常就会引发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YAP/TAZ是细胞内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癌基因,处于Hippo信号通路下游,有研究表明YAP/TAZ的活性受到不同血流动力模式的调控,但其在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的作用尚不清楚。

黄聿和朱毅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层流带来的剪切应力能够抑制YAP/TAZ的活性,减弱JNK信号传导和相关炎症基因的表达,可减少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反之,湍流则会增加YAP/TAZ的活性,从而造成炎症的发生。

【5】Nature子刊:耶鲁大学团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新靶点

日前,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发现一个在低密度脂蛋白(LDL) 胆固醇在血管内沉积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蛋白,这为阻断LDL沉积的创新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启示,从而防止或者减缓导致心脏疾病的血管阻塞。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大致死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是因为脂蛋白,尤其是LDL,与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相结合,并且将它们运输穿过构成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而脂肪和胆固醇在内皮下区域的沉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

【6】Nat Commun:双基因激活或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直接相关

doi:10.1038/ncomms12849

近日,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两个治疗动脉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药物靶点,通过利用蛋白质组学对大量分子进行筛选,研究者鉴别出了两种PARP家族蛋白:PARP9和PARP14,这两种蛋白或许能够作为巨噬细胞激活的调节子,而巨噬细胞的激活同动脉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虽然巨噬细胞的激活机制至今仍然没有被完全阐明,此前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其血栓并发症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文中研究者Masanori Aikawa博士及其同事在蛋白质水平上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研究,来确定到底是哪种分子参与了巨噬细胞的调节。

最后研究者将目光锁定到了两种蛋白质上,他们沉默了巨噬细胞中每一种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抑制PARP14或许就能够增加巨噬细胞的表达,同时抑制PARP9就会产生相反的效应。研究者希望这种基于假设产生的方法能够简化药物开发的漫长过程;同时他们还利用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而这取决于网络分析,这种分析就能够帮助预测哪种通路很有可能会控制所研究的效应以便研究者能够优先考虑这些途径。

【7】Nat Med:新研究颠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认知

doi:10.1038/nm.3866

在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杀手是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我们的动脉中形成。当这种斑块破裂时,尤其是发生在大的冠状动脉时,这将是一件灾难性的事件。这种斑块一旦破裂,将会诱导大的血凝块形成,从而能够阻止血液流向下游区域。这是导致大多数心脏病发作的原因。这种血凝块也能够移动,当它进入大脑中的血管时,就能够导致中风。因此,了解是什么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之前,医生们一直相信作为有助血管收缩和扩张的细胞,平滑肌细胞有助于抵抗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它们被认为从血管壁中的正常位置迁移进正在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并在那里,它们尝试将除斑块中堆积的脂肪、死亡的细胞和其他有害的组分屏蔽开来。因此,传统认知就是在血管壁---特别是在被称作纤维帽(fibrous cap)的最内层---中存在更多的平滑肌细胞,那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更加稳定,它带来的危险就越小。医生们也是基于这些观念来治疗这种疾病的。

【8】Science: 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DOI:10.1126/science.aaa8064

近日,来自伦敦Francis Cric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网状结构,并将其称为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 (NETs)。这种结构在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体内,可以促进炎症反应。NETs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在慢性炎症中的作用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Science杂志上。

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肪或其他物质,在动脉血管管壁黏附及 堆积所形成的。它的存在对健康有害,因为会引起心脏病或中风。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引起慢性炎症,这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包括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抵御微生物的入侵。在中性粒细胞与微生物持续战斗一段时间后,机体会发出增援信号,以组蛋白,DNA及髓过氧化物酶等形式,支援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这些物质一起形成了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 (NETs)。研究人员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模型中,胆固醇结晶可以引发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NETs接着会激活巨噬细胞,分泌出细胞因子,白介素-1β (IL-1β), 从而激活了辅助性T细胞17 (TH17),扩大了免疫细胞在粥样硬化灶的聚集,最后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9】BMC Genom: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基因的表达改变

doi:10.1186/1471-2164-15-1176

尽管有研究显示,高脂肪饮食和特定细菌的暴露会引发机体动脉粥样硬化,但近日一篇刊登于国际杂志BMC Genomic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鉴别出了因不同刺激影响而改变的不同的基因路径,相关研究为开发治疗疾病的个体化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和心衰及中风相关的常见人类疾病,而特定的细菌和高脂饮食往往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直接相关,研究人员曾经在牙周病患者的口腔中发现了一种名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细菌,以及一种引发肺炎的肺炎衣原体。

【10】Atherosclerosis: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新策略

doi: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4.05.042

近日,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策略,其可以帮助个体预防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大脑和心肌缺血,研究人员发现脂肪酸结合蛋白4的低表达突变体或许会减少个体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风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Atherosclerosis上,该研究为开发新型药物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研究者Perttu Lindsberg教授表示,个体如果从父母身上遗传了表达水平降低的FABP4的突变体,那么其心肌梗死的风险要比正常个体低8倍;而携带保护型突变基因的颈动脉狭窄病人,其遭受脑缺血的频率也相比那些没有携带保护性突变基因的病人要低很多。

“降低细胞的压力、缓解炎症及降低胆固醇和其它脂质的积累或许可以使得个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无症状表现,”研究者说道;此前在实验室对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显示,口服抑制肪酸结合蛋白4活性的药物可以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且减少动脉的狭窄,但是这种现象至今在人类机体中还没有研究过。(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