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羊肉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蒙古羊杂厂家 内蒙古自治区羊肉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羊肉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23-09-05 07: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养羊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几年来,我区肉羊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内蒙古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肉羊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于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05年,我区羊存栏5420万只(年末数),比2003年增长了21.8%,占全国的比重从2003年的13.1%提高到14.5%;出栏羊4512万只,比2003年增长了57.3%,占全国的比重从2003年的11%提高到14.6%,羊出栏率达到84.8%;羊肉总产量72.4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59.8%,占全国的比重从2003年的12.7提高到16.6%,居全国第一位。同时羊肉在我区肉类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27.8,提高到31.5%,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3-2005年生产情况表

年度

年末羊存栏(万只)

羊出栏(万只)

羊肉产量(万吨)

全国

内蒙古

内蒙占全国

比重(%)

全国

内蒙古

内蒙占全国

比重(%)

全国

内蒙古

内蒙占全国

比重(%)

2003

34053.7

4450.1

13.1

25958.3

2867.7

11.0

357.2

45.3

12.7

2

2004

36639.1

5318.5

14.5

28343.0

3783.0

13.3

399.3

60.4

15.1

1

2005

37265.9

5420.0

14.5

30804.5

4512.3

14.6

435.5

72.4

16.6

1

 

 

 

 

  2、良种、改良种比例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肉羊业快速发展需要,自治区从澳大利亚组织进口了优质肉用种羊,用于肉羊改良和育种。2005年牧业年度全区羊总头数8713万只。其中良种羊3373.82万只,比重达到38.7%;改良种羊4647.10万只,比重达到53.3%。比2003年分别提高了2.1和0.9个百分点。良种化程度的提高,有效地推动了我区肉羊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3、产品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2005年我区肉羊出栏率为84.8%,比2003年提高了12 个百分点。由于这几年企业的设计加工能力、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能力大幅度提高,开发出了一些健康、功能性的小包装方便食品,品种更加多样化,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再加上国内外羊肉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多年保持稳中有升,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同时,我区羊肉以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绿色有机的优良品质畅销国内市场,并受到中东、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欢迎,出口创汇逐年增加。

  4、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我区羊肉企业在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规模以上的肉类加工企业259家,占全国2544家的10%,其中以加工羊肉为主的肉类加工企业150多家。目前有草原兴发(上市公司)、小肥羊等驰名商标,已形成草原兴发(国家级龙头企业)、乌珠穆沁羊业、草原伊盛、沁绿、小肥羊、苏尼特肉业、奈伦食品、海拉尔元盛等十多个年加工肉羊100万只的加工企业,基本覆盖全区主要羊肉产区。对发展当地羊肉精深加工,带动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饲养方式相对粗放,生产水平较低。

  经营方式相对粗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低成本、低效益的状况,难以适应规模化、集约化育肥生产方式及日益规范的市场环境发展的要求。羊的出栏率、商品率较低,育肥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人工饲草料基地薄弱。羊的个体生产性能与世界差距较大,我区肉羊平均胴体重15公斤,而发达国家20公斤以上,美国高达30公斤。

  2、高档羊肉数量少,良种化程度有待提高。

  种羊生产投入不足,良种率低,繁育和供种方式不能适应现代规模化、集约化育肥生产方式。目前优质肉用种公羊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现有肉羊地方品种整体遗传水平比市场需求的肉用产品低,个体相对偏小,群体繁殖率与国外的150%~220%相比差距甚大。

  3、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产业链条松散。

  我区肉类企业是大群体、小规模,绝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水平低。同时,羊屠宰后的许多副产品是生物制药、化妆品、保健品以及食品企业的主要原料,开发利用程度更低。企业、基地和市场联接的经济合作组织不够完善,没能有效发挥出搞活市场、沟通产业链各环节、促进利益合理分配的作用。

  (三)发展前景

  1、肉羊生产的前景十分光明。

  养羊业不与人争粮争地,饲养成本低,价格、市场平稳,效益显著,是有前途的养殖业。再加上内蒙古优良的地方品种、生产传统、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优势,今后只要解决好草场的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等问题,培育专门化肉羊品种和体系,提高生产效率,我区的羊肉产量与质量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国内羊肉市场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钙、磷、铁等矿物质明显高于牛肉、猪肉和鸡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的肉食结构开始向营养保健、绿色食品方向发展。尽管我国羊肉产量连年上升,仍然供不应求,特别是优质羔羊肉的市场缺口很大。2005年我国羊肉人均占有量已提高到3.3公斤,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羊肉的需求量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出口潜力很大。

  我国的周边国家及地区是牛羊肉的主要进口国和地区,内蒙古从1983年就已开始向中东地区出口活羊,随着我区肉羊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肉羊出口也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未来,我区肉羊业仍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二、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格局特征

  (一)区域布局演变历程

  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漫长的逐水草而徙的游牧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属于自然发展时期。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羊作为家畜已经被内蒙古的先民所饲养。西汉中期开始草原垦殖,至清末,牧区、农区与半农半牧区分布的格局基本形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畜牧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且不稳定,全区仅有羊239.67万只,占牲畜总头数的67.8%。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把畜群的自然再生产同经济再生产结合起来,实行计划调节。我区对牧区生产,根据草场好坏、水源分布、居住情况、劳动力的多少、牲畜的多少等条件确定了三类地区,并对各区内羊群的规模范围进行确定。自1947年自治区成立至1965年的19年间,是我区畜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羊从570.8只(牧业年度,下同),发展到3388.3只,增长了4.9倍。文革时期,畜牧业受到影响,羊的头数处于徘徊的状态,甚至有所下降。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4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畜牧业布局和结构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转移。1985年把草食肉用型或偏肉用型优良品种提到首位。绵羊业要以干草原为中心,以发展毛肉和肉毛兼用细毛羊为主。肉用羊配置在草甸草原区(呼伦贝尔盟西部及锡林郭勒盟东部的9个旗县市),以地方良种为主。90年代初,随着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推进,养羊业以它的经济用途分化为毛绒产业和肉产业。肉羊主要布局在呼伦贝尔西部草甸草原、锡林郭勒东部草甸草原和西部干草原、河套土默川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平原的部分荒漠草原地区。到2002年,全区羊头数为 5675.2万只,比1978年的2860.5万只增长了近1倍。

  第四阶段:2003年以来,随着羊肉供求格局的变化,我区养羊业发展进入黄金阶段。同时,自治区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发展优势农畜产品、全面提高农畜产品竞争力入手,大力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极大地促进了我区肉羊业的快速发展。肉羊被确立为优势主导产业,主要布局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等地区。仅3年时间,到2005年全区羊头数达到8713.0万只,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区域格局现状特征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支撑,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成为肉羊产业发展的趋势。优势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区域布局日趋合理。肉羊主要产区相对集中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潜力也逐步显现,肉羊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产业带的方向发展。

   三、区域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态因素

  羊的生长、发育、繁殖、疫病发生等受生态因素影响。在各种因素中,主要有气温、湿度、光照、季节、海拔、地形、土壤等。

  1、气温:在自然生态因素中,气温是羊影响最大的生态因子。

  适宜温度:8-20℃

  容易掉膘的温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