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清肌酐检测的5类因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生肌酐清除值ccr对疾病严重程度的指导意义 影响血清肌酐检测的5类因素

影响血清肌酐检测的5类因素

2023-08-06 08: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血中的肌酐(Cr)由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类组成。Cr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肾小管基本不重吸收且排泌量也较少。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中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能力( glomerlar filration rate, GFR),当肾实质损害,GFR降低到临界点后(GFR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Cr浓度就会明显上升,故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作为GFR受损的指标。敏感性较血尿素(Urea )好,但并非早期诊断指标。

1

生理因素

1,年龄 

老年人的血清肌酐正常水平应低于年轻人。一旦血Cr轻微上升,就要警惕肾功能减退,应进一步做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检测。衰老会使血Cr浓度减低。

2,性别

(1)男、女性别上分析,男性比女性血Cr浓度高。在>60岁的年龄段,同样是男性血Cr浓度高于女性。

(2)在肾没有病的情况下,肌肉发达的男性所产生的肌酐相对高些,肌酐之所以高于正常水平,是因为肌酐是人体肌酸的代谢产物,肌酸量与肌肉量成正比。男性的运动量比女性大,饮食与女性也不太相同,因此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肌酐值比女性高。肌肉消瘦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患者血Cr浓度减低。

3,妊娠 妊娠早期时肾小球滤过率及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Ccr)增加而肌酐产生无变化,导致血清肌酐浓度下降。妊妮期间, 血清“真正肌酐”在4~6mg/L ( 34.6—54.8μmo/L )较常见,因此妊娠时血清肌酐浓度正常时,也可能存在肾功能减退。当妊娠妇女血清肌酐浓度>8mg/L ( 96.1μmol/L )时,就应视为不正常。

2

病理因素

1,肾脏疾病

(1)血清肌酐的浓度变化主要由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肾小球滤过率)决定。滤过能力下降,则肌酐浓度升高。肾脏功能受损时,肌酐的正常排泄受到阻碍,致使血清中肌配含量增加,血清中肌酐含量升高意味着肾功能受到损害,因此血清肌酐是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2)尿毒症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不能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引起的毒害。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在达标范围、较高的文化、高收入、有接受健康教育和规律且充分的透析有助于控制尿毒症患者肌酐稳定(原因:使其血压控制在达标范围,防止血压的波动;同时低蛋白饮食有效减少蛋白尿,防止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减轻肾脏的负担,延缓病程进展;有效地坚持透析并保证透析充分,血液透析一般每周做3次,每次4—6小时,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毒素,防止肌酐在体内积聚,同时也能够透出多余的水分,防止水的潴留,减轻肾脏负担;较高的收入能够负担起较高的医疗费用;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疾病的认识比较深刻,从而在生活上注意疾病,减轻对疾病不利于饮食)。

2,肾脏损伤 

如果两个肾脏都正常,那么只要一个肾脏发挥功能,血清肌酐就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也就是说,肾脏损伤程度占到整个肾脏的1/2以上时,才会引起血肌升高。因此,血肌酐并不能反映早期、轻度的肾功能下降。

3,其他疾病 

临床在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肌酐检测时,往往会出现肌酐结果假性变化的现象。因此,必须规范操作生化分析仪从而进行检测。除肾脏疾病的患者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疾病及外伤、药物的影响都可导致血清肌酐的升高。

3

标本因素

1,采集标本试管

抗凝剂肝素钠对酶法肌酐测定结果有影响,产生正干扰。实验结果显示,肝素抗凝血浆组肌酐水平明显高于血清组,所以用酶法测定肌酐时不能使用肝素钠抗凝。

2,溶血

在红细胞、血清或血浆及尿液中假肌酐物质各约为60%、20%及50%,相当于大量的假肌酐存在于红细胞中,故测定血液肌酶时用血清或血浆为好,红细胞中存在很多肌肝的物质的是造成测定值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为避免结果的误差,血清样品应注意溶血发生。

3.乳糜血

关于乳糜血清对肌酐检测结果的干扰,具体要看生化试剂盒的抗干扰能力。

4,标本放置时间

针对肌酐检测试剂盒(苦味酸法)观察标本放置时间对肌酐结果的影响,发现放置时间越长,肌酐的值越低。其原因可能是样本中有一定量红细胞,红细胞波裂释放血红素造成干扰。因此,标本采集后应尽快进行肌酐的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最好将血清分离保存以避免干扰。

4

药物因素

1,影响机体内肌酐水平的药物

(1)在肾功能正常时,干扰肾小管分泌的药物可使Ccr下降和血清肌酐浓度升高。在中度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肌酐分泌量占总排泄量的60%,如此时肾小管肌酐分泌完全被抑制,则血清肌酐浓度可上升2倍多。

(2)抗惊厥药苯乙酰脲使血清肌酐浓度升高的同时,尿肌酐排泄量亦升高, Ccr仅轻微下降,说明苯乙酰脲可使肌酐产生量增加。

(3)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肌肉量减少,尿肌酐排泄量下降说明肌酐产生量减少。

2,影响酶法检测的药物

(1)肌氨酸氧化酶法(简称酶法)已成为实验室测定Cr的主流方法。羟苯磺酸钙作为改善微循环的血管保护药,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冠心病等疾病。肌氨酸氧化酶法说明书明确提到,羟苯磺酸钙[进口药物如导开明,国产药物如多贝斯、安多明]的内源性代谢物可抑制肌氨酸氧化酶法反应过程中的生色酚氧化显色,会导致44.2umolL.肌酐标准回收假性降低,但未见羟苯磺酸钙对苦味酸法干扰的说明和报道。研究显示,患者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半年前开始口服羟磺酸钙治疗,提示该患者血肌酐检测结果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羟苯磺酸钙致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肌酐结果偏低。鉴于肌氨酸氧化酶法肌酐检测受羟苯磺酸钙干扰,高度提醒命床医生在送检血肌酐时,应关注患者是否服用羟苯磺酸钙,并应结合血尿素检测结果综合判断病情。若临床科室在送检时能同时告知实验室患者是否服用羟苯磺酸钙,则实验室可尤先选择血肌酐检测方法,以规避血肌酐检测结果假性偏低的误差。目前试剂公司(迈克生物)已开发的酶法试剂盒,能够抗羟苯磺酸钙的干扰。

(2)酚磺乙胺对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产生负干扰,可能是由于酚磺乙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过氧化物酶( POD )反应中,酚磺乙胺将会消耗POD反应中的H2O2,产生无色产物,从而使酚磺乙胺对基于Trider反应的检测产生负干扰

3,影响碱性苦味酸法的药物

碱性苦味酸法的原理是利用肌酐与碱性苦味酸产生Jaffe反应,生成橙黄色的苦味酸酐复合物,在520nm检测吸光度,与肌酐含量成正比。

(1)国内测定肌酐常用的方法是碱性苦味酸法,此方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但也存在干扰物质的影响,可导致血清肌酐的偏高,比如一些肌酐的同系物或生物如胍基乙酸内酰胺及乙酰乙酸、丙酮酸、丙酮酸钠、α—酮戊二酸等物质均能和苦味酸发生反应,这些物质称为“假肌酐",可导致肌测定结果偏高。

(2) Jaffe 反应受“假肌酐”的影响最大,特异性差。药物对肌酐测定的影响因方法不同而不同,使用头孢甲氧霉素、头孢菌素Ⅰ、头孢唑林、头孢孟多均可使Jaffe反应测得值假升高,采用酶法可避免。肌酐的同系物或生物如胍基乙酸内酰胺及乙酰乙酸、丙酮酸、丙酮酸钠、蛋白质、α—酮戊二酸( ≥0.061 5 g/L)、抗坏血酸( ≥0.82 mmol/L )、丙酮酸钠(≥0.186mmol/ L)对测定有正效应,因为少量的丙酮酸钠与少量的苦味酸反应生成红色的化合物,使反应的吸光度增强,可能引起结果增高,对该法有正干扰

(3)高胆红素对测定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往往使结果偏低,尤其新生儿血清中的高胆红素,常会出现结果负值。胆红素( ≥165.5μmo/ L)则有明显负干扰。其可能的机制是因为胆红素在500—520nm处时有较强吸收,大大减弱了苦味酸法在520mm的吸收,导致黄疽患者血清肌测定值偏低。同时经NaOH作用后,胆红素转化为在620mm处有较强的吸收的胆绿素,使原吸收减弱,掩盖肌酐与苦味酸的显色,使肌酐的测定值偏低。

(4)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均有干扰。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测定肌酐有正干扰,浓度为0.3g/L时可使肌酐的结果偏高18.5% (97/523 ),苦味酸法测定肌酐时由于肌酐在碱性介质中均以烯醇式肌酐形式存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碱性苦味酸反应,产生一种橘红色苦味酸肌酐复合物。而酚磺乙胺与维生素C、丙酮酸、丙酮、葡萄糖、氨基马尿酸等一样作为假肌酐直接与苦味酸反应生成橘红色而产生正相干扰

(5)氟胞嘧啶可使亚胺水解法的肌酐测得值假性增高。

(6)患者接受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用于降低颅内压。该例患者为甘露醇注射150ml静脉滴注,甘露醇24小时用量为120g使用量在正常用量范围内,患者共使用4天,其血肌酐逐渐上升,当改用甘油果糖注射液5天后,其血肌酐值恢复正常,从用药时间看,存在明确的时间关联性;当停用甘露醇改用甘油果糖,其他并用药品未变治疗5天后,血肌酐恢复正常,故认定因果评价为“很可能”。

(7)替普瑞酮灌胃可诱导DN大鼠。肾组织表达HSP72,并可显著降低其尿蛋白和血肌酐水平。

5

检测方法因素

1,碱性苦味酸法的影响因素

利用肌酐与碱性苦味酸产生Jaffe反应,生成橙黄色的苦味酸酐复合物,在520mm检测吸光度,与肌酐含量成正比。

一些肌酐的同系物或生物如肌基乙酸内酰胺及乙酰乙酸、丙酮酸、丙酮酸钠、a—酮戊二酸等物质均能和苦味酸发生反应,这些物质称为“假肌酐”,可导致肌酐测定结果偏高。

2,酶法检测的影响因素

(1)酶法从方法学上克服了“假肌酐”对试验的影响,但由于酶法在测定原理上的差异,使不同酶法在测定肌酐时又表现出不同的抗干扰能力。干扰试验也反映出酶法测定肌酐比碱性苦味酸法受到“假肌酐”的干扰要小得多。

(2)酶法可分为紫外测定法、比色测定法和电极法:@紫外测定法:不受“假肌酐”的影响,基本不受干扰物影响;②比色测定法:线性范围较宽,且受常见“假肌酐”影响的种类较Jaffe反应少,受到肌酸( ≥0.21mmol/L )的正干扰和多巴胺(≥0.28mmol/L )的负干扰;③电极法:线性范围较窄,但操作简便、快速,适合急诊工作,受到肌酸( ≥0.62mmol/L )的正干扰。

3,碱性苦味酸法与酶法比较

(1)假肌酐的干扰:肌酐在碱性溶液中与苦味酸形成的红色反应,此法的主要缺点是特异性不高,血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等)、维生素C、丙酮酸、丙酮、葡萄糖、乙酰乙酸、果糖、蛋白质、氨基马尿酸及很多其他化合物亦能与碱性苦味酸生成红色这些不是肌酐而能起红色反应的物质统称为假肌酐。目前医院普遍使用酶法双试剂盒,此试剂盒利用试剂2中的亚铁氰化钾或者亚硝基铁氰化钾消除胆红素的干扰;利用试剂1中的抗维生素C氧化酶和肌酸酶,能同时有效去除抗维生素C和内源性肌酸的干扰,抗维生素C氧化酶的存在,能减少维生素C对酶法测定血清肌酐的结果干扰。因此,在实验诊断中,应尽量选择含有抗维生素C氧化酶的试剂。但如何减少谷胱甘肽对酶法测定血清肌酐结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2)苦味酸法与酶法结果对比:苦味酸法与酶法对78例患者血清肌酐测检测结果表 明,两种方法有差异,苦味酸法结果高于酶法结果,同时苦味酸速率法对标准血清的测定结果与靶值存在差异,结果也偏高,而酶法结果与靶值无差异。产生这种结果原因可能是血清中与碱性苦味酸盐发生反应的物质还有蛋白质、葡萄糖、抗坏血酸、a—酮酸、胆红素等,特异性不高而造成结果的假性偏差;同时,空气中Co2易被碱性试剂NaOH溶液吸收而降低试剂的pH,从而影响结果;另外,苦味酸法分析特异性低,大约50种物质可与碱性苦味酸盐发生反应,使肌酐测定结果假性偏高。氧化酶法特异性高,不受其他物质干扰,结果较为准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