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10期《周易》观影札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600字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10期《周易》观影札记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10期《周易》观影札记

2023-10-24 14: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9月20日晚央视更新“典籍里的中国”的第10期,这一期是关于《周易》的。10月10日“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完结,因此这几天加紧整理最后两期的摘录札记,争取10月份完结“典籍里的中国”系列的摘录札记,而由于《周易》中的《易传》为孔子及其门人所作,因此王绘春老师本期又被请来扮演孔子。

1、《周易》其书

(1)《周易》简介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承载着中国人感知世界,总结规律的思想成果。《周易》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品质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是指导中国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包含了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哲学智慧。《周易》集中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即使是数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能令世人感受到一种振动心灵的力量。

        古圣先贤,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囊括宇宙,以哲理性的总结和思考,揭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事同一和谐的独特认知,启迪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易》中的精髓,乃华夏文化之根本。其蕴藏着的中华千年文明,值得我们一生品读,而古圣先贤身上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更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当中,《周易》最具有探索未知的精神;且其中蕴含的哲思,深奥精微,包罗万象。而这些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脉和基因之中,观照着中华民族的当下与未来。纵使数千年之后,依然拥有着令人振奋的力量,那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的触动,正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所产生的共鸣 。        

(2)后世影响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五百年之后东汉史学家班固,认为《周易》的成书,离不开伏羲、周文王与孔子等三位先贤,并将此三人合称为三圣。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七百年之后,三国曹魏时期的少年哲学家王弼偏习《周易》研究耽玩,无舍寸阴。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和运行遵循其自身的道理,并不是随意的,一定有其必然的规律,而易道中则蕴含了这天下的道理。其后为易经作注,作《周易略例》,以思辨的哲学高度向世人宣扬三圣留下的易学大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千五百多年之后,北宋思想家张载,和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等四人,以《周易》的思想为依托,建立起了理学的哲学体系,引申出了一套经世之学,并培养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此五人也因此被并称为北宋五子。

        两千多年之后的十七世纪,《易》从明末传到西方。西方学界认为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国哲学的典籍之一,也是代表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典籍。其中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通过阅读发现遥远的东方在数千年前,曾出现了一位叫做伏羲的哲学家,留下了古老的图像,而这东方古老易图中的奥妙联通着一些真理。伏羲通过阴阳两爻演化世间规律的思想和莱布尼茨自己正在研究的新算数——二进制计数法的思想竟然是一致的。

        二进制是只用0和1排列组合而成的进制方式,却成为了如今信息科学的基础,应用到互联网技术当中后,竟可以将浩如烟海的典籍乃至全世界的信息,统统变成0和1进行储存和传递。正如《周易》中用乾和坤作为基础,仅用符号变化,却能表达出世间万物的规律,流传数千年,这些规律至今依然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今的我们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向万物互联的时代大踏步的迈进。

        华夏先祖探寻天道,伏羲仰观俯察天地,画天地之象;文王革故鼎新,将“德”引入到《易》里;孔子学《易》讲《易》,将社会伦常蕴与《易》中;朱熹将理称做太极;王阳明用《易》的体系解释哲学。大道至简,生生不息,穿越数千年时光,周易上溯先民智慧与思想的源头,下启文化的更替与文明的觉醒,整个《易》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当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最哲学,也最世界的一个代表。

(3)名言摘录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养成了中华民族谦逊包容的民族品格。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优良传统作风。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文王受命,凤鸣岐山,圣人出焉。

        【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周易》】君子之德在于爱惜万物;君子之道在于知万物之始,晓万物之终。商汤王之德及于鸟兽,乃成大业。周国当以贤德治世,振兴周国,革故鼎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效法天,自强不息。天运转不息,代表了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为人要效法天之运行,自强不息方为君子。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效法地,厚德载物。地承载万物,代表了一种德行上的厚实。为人要效法地之绵延,厚德载物方为君子。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易》】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

        【生生之谓易。——《周易》】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周易》】明察天道,同时体察民众的忧患安乐。这是中华古代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本思想。 

2、三古三圣

(1)中华元典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一部典籍,历经三位先贤,跨越了三个时代: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上古、中古、近古)。

(2)上古伏羲

        《周易》之作相传上溯至先祖伏羲。伏羲氏察天观地,带领族群在改造和认识自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对自己从自然当中获得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形成了易经中最早的符号体系,代表了中国在文字出现以前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知。

        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天地之道,蕴藏其于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之中,留于后人领悟。其推演天道告诉世人山泽中自有天道,山中有鸟兽,泽中有鱼鳖,这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宝藏,当善取善用。敬天爱人,是为天道,也是做人的本分,天下应当永世奉行。

(3)中古文王

        《易经》诞生在商周之际,是文王所作。周文王生而贤能,敬天爱人,以伏羲为尊,敬畏天地;其推演天道以作文辞,将天道蕴含在字里行间,向天下传播美德和大道。通过《易经》我们可以学到文王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德行;以及造福世人,利益万民,治国兴邦的良策。

        【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拘:困顿之中)《易》是文王所作,西伯姬昌贤德,引天下贤者投奔,却遭纣王嫉妒,被纣王拘禁在羑里长达七年。但文王身处逆境却不改心志,始终坚守心中的大道。在这七年时间里,文王潜心推演伏羲留下的天地大道,并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加入其中,最终完成了《易经》。让后世能够推易道以明人事,进而可知兴衰。

(4)近古孔子

        春秋末年,孔子学《易》传《易》。《易》为《易经》,孔子对于《易经》的解读,经过弟子后学的不断完善,又集合诸子百家的智慧,最终被整理成为《易传》。《易经》和《易传》在后世被合称为《周易》,位列群经之首,是中华元典。

        孔子对《易经》的思想体系进行了一次哲学的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对于《易经》的改造,从过去更多的关注于天象,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一种转向,逐渐开始关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内心之间的一种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被其后世弟子,总结为今天所见到的《易传》。

        《易传》的出现,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易传》实际上代表了先秦时代,中国人哲学思维的最高境界。它站在人的角度上,对此前的《易经》进行了一种创造性、提升性的转化。至此之后,人们不能再仅从占卜、算卦的角度理解这本书,而应该从正确的角度阅读理解《周易》,关注其中的哲学思想。

3、大道之行

(1)乾坤之道

        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自强不息。行为君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君子相遇相知,同心可攻坚克难,同德可利有攸往。

        坤地厚重,载育万物。一方土地,是生民得以繁衍,文明得以赓续的根源。地势坤即地势顺,君子应该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君子当如大地一般,博大而宽厚,以深厚之德,善待世人,承载万物。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即是乾坤之道,其代表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我们既要遵循必然的客观规律,又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我们当要不忘来处,明知去处;并要努力前行,砥砺奋进;从而才能不断进步!

(2)君子之德

        君子之德,与天地相参合。君子,效法天地,行光明之举,如日月永恒。天就是君子的表率,运转不息,刚健有为;地就是君子的榜样,承载万物,养育众生。

        君子为政,革故鼎新。天命有福祸,为求天下大治,君子亦难避殉道之危;若要有功于天下黎民,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做君子往往是以生命为代价,要做好随时为大道而牺牲的准备。行君子之道,当遵从圣人教诲,至死不悔,以求天下大同。

        君子为学,应传承创新。既生而为人,此生就应学做君子。愿为君子,则需有志于学;学为君子,则首先要勉励为学;学无止境,君子应当力求无悔无过,为世人做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表率。

(3)天命之观

        《周易》中还包含着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天命观。伏羲认为天道的本原是敬天爱人;而周文王继承伏羲的观点,在作《易》的时候,认为天命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德行。周人亦认为西伯之所以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正是因为美德的力量。【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周书·蔡仲之命》】天地跟谁的关系都是一样的,但天会选择有德行的人。

        大地承载万物,顺天势而延绵,广博无边。文王德深,百姓安宁,因此天命所归。因西伯有德,能够体察人民、关注人民,自然被万民敬奉,从而方受命于天,直至最终与武王前赴后继,完成了革故鼎新的壮举。西周人因此提出了诸如敬德保民等一系列民本观念,自此中国文明开始转向人本化思想。

4、《周易》故事

(1)【元亨利贞】伏羲画道

        伏羲氏仰观象于天,日月交替,昼夜变换;俯观法于地,山岳耸立,江河奔流。日月依于天,万物附于地。伏羲生于这天地之间,头顶苍天,脚踏大地。护佑族群,感知乾坤大道,一画开天地,画出大道至简。

        乾元生万物,坤元载万物,元亨利贞。【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和;利者,万物之长;贞者,万物之成。

(2)【潜龙勿用】囚困羑里

        商周时期,周文王的父亲季历,被商王朝封为西方诸侯的首领方伯,但后来季历因战功震主,被商王文丁杀害。后文王继位,为天下安定,放下私仇,依然服从于商王朝。周文王顺应天道,广有威望;且能恩泽及于鸟兽,承袭商汤先王之美德。因此周国治下,野无遗贤;西方诸侯尽皆归顺,大邦小国井井有条。

        于是商王只得仍封其为西方诸侯之长,与九侯和鄂侯一同位列天下三公。但却引起了崇厚虎的嫉妒。一次崇厚虎借朝商之机,谗言惑主,构陷忠臣,历数周文王三大罪状:

        ①减免税收,拉拢人心,赡养老人,以博贤名,伪善之极。

        ②贤者自居,收买人心,假借贤德之名,骗取天下人心。

        ③西伯谤议纣王处死九侯和鄂侯的行为,尝言于左右“训诫臣民要完善仁德,博大宽容。”

        纣王听后大怒,立刻将文王囚禁于羑里,以做处置。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前来劝谏,却反被纣王处死。文王痛失爱子伯邑考,伤心欲绝。但其没有自暴自弃,毅然而坚定的追寻心中的大道。而痛苦和艰辛,反而激发了其智慧的力量,让其能够克服困难,不断探寻天地大道,最终为后世留下了《易》。

(3)【见龙在田】文王求贤

        周文王以敬天爱人为己任。笃行仁义、尊敬长者、爱护幼小,奉养贤能。当时纣王无道,天下贤能只能隐居山野。但文王对贤能之人却皆以礼相待,让贤能之人不用再自食于家。有时为接待贤士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只盼天下能够野无遗贤。文王的奉老尊贤之举,引来天下大贤齐聚周地:

        ①闳(hong3)夭和太颠——结网捕鸟时,网开一面;捕猎野兽时,不伤雌幼;以不绝于天道。

        ②南宫括——早年为将,同袍死于疆场,恤其后、侍其老。

        ③散宜生——一生以诚信行事。

        ④姜子牙——周文王渭水求贤,在渭水之畔寻访到姜子牙,让周国得以兴盛。曲中取鱼乃常人所为,而姜子牙则是直中取贤君,负命者上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凤鸣岐山】文王归周

        君子之德如大地,厚重延绵、承载万物。诸侯与贤臣皆仰慕文王之德,齐心设法营救,有莘氏、骊戎、有熊氏皆献出宝物,贤臣们以此进贡给纣王。向纣王显示文王在诸侯中的威望。纣王忌惮,恐惹怒天下诸侯之怨。不仅释放西伯,还赐其弓矢斧钺,给予他征伐诸侯之权,遣人护送,放归周国。

        回到周国后的文王,治国理政,顺天安民。其广施德政,勤政爱才,敬老慈少;使周国繁盛,百姓安康。遵天道者,天下敬之,天下贤者竞相投奔,而诸侯皆以西伯为贤者,诸侯但有争讼,就纷纷找西伯裁决,以消弭纷争。

        周国之中,官员皆有美德,周国众贤代西伯行善,泽于黎民。周国军队纪律严明、勤于操练、不扰黎民。周国国内敬老慈少;年长者得以奉养,长寿者逐年增多;年少者喜学文,爱习武,且皆精于农艺。百姓安定,路不拾遗。一日芮国与虞国因为鹿群之争,前来找文王评理,但到周国后发现周国之民尽皆谦让,双方大惭,和好如初,半途而归。

(5)【龙跃在渊】伐崇讨逆

        奸人作恶,不循天道,自取灭亡。崇厚虎不仅助纣为虐,还对崇国黎民施以暴政,引得黎民受苦,诸侯不满。西伯善易道而知天理,认为当行天道,应民心,伐灭崇国,革除暴虐。于是文王修教军民,严明军纪,振奋军心。后周文王为救崇国黎民于水火,起兵伐崇,因其遵循天道、顺天而行,因此一呼百应。

        但崇国城坚池深,伐崇之战,战事宏大,困难重重。但文王伐崇,顺天应民,上下一心,最终依然是成功灭崇,并诛杀助纣为虐的崇厚虎。至此三分天下有其二,亦为后来的武王伐纣,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不过伐崇胜利几年后,文武双全的的贤王姬昌就病逝于西岐。

        人生有限,周文王效法伏羲,推演大道,身处逆境,亦不改节操。又礼敬天、护佑人,行君子之道;以仁德治国,心系黎民,修德振兵;使周国礼乐教化,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文王毕生以民心为鉴,不辜负德行和表率,振兴周国,护佑天下。

        周文王的众子中,有三人能传承其衣钵。分别是伯邑考、姬发与姬旦。可惜其中最善良也最受文王钟意的伯邑考被纣王所害,以生命践行了他自己的君子之道。在临终前,文王经过考察权衡后决定,将君位传给次子姬发,即为周武王;同时也将父亲季历交给自己的未竟事业传给了武王;望其能继承先君遗志,以殷商为鉴,护佑黎民。

(6)【飞龙在天】灭商兴周

        纣王凶残暴虐,滥杀忠臣;其昏庸无道,以致生灵涂炭。若要保国安民,唯有变革一途,此需有大贤能者出,取商而代之。因为变革的目的,不仅要推翻暴政,还要建立新的统一,从而让各诸侯国统一于新的礼制、美德与法度之下。即不仅要革其故,还要鼎其新;此之为革故鼎新之义,非大贤之士不可为。

        昔日蚩尤暴虐,而轩辕氏修德振兵,挥云师以讨暴虐。至此华夏既立,万民乃安。此非为己,是为替天行道。而商纣王帝辛对天下行残暴之举,伤黎民损天道;以致天下之贤聚于周地,天下之民盼周代商。为王者,当以造福天下万民为己任,最终周武王决定为百姓请命,兴兵灭商,革故鼎新。

        此时的周国,民生安乐,贤能汇聚,诸侯悦服。而周武王姬发与周公姬旦谨记文王教诲继承文王美德,敬天爱人,厚德载物,崇敬贤能,爱惜百姓。后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断斗争,周武王终于在革故鼎新之际,推翻了纣王的暴政,建立了周朝,鼎力了新的大一统王朝,开创了礼乐治邦的大一统盛世。

(7)【自强不息】陈蔡绝粮

        孔丘字仲尼,为传承先贤留下的大道,周游列国。却遭奸人所忌,和众弟子被蔡国司马困于陈蔡之地,断粮七日(详见第5期CV11811381)。困顿之中,子路问孔子,“君子跟着你追求大道,难道就是这个结果吗?”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越是穷困越要坚守节操,当愈挫反强,刚健有为。

        刀兵在旁,前途未卜。但困于陈蔡的孔子并未放弃追寻大道,毅然拒绝了蔡国司马让孔子放弃去楚国传道践道的要求。困厄之中,不断用“文王囚于羑里,却依然推演天道作《易经》的故事”勉励自己、激励弟子“身处逆境,更要自强不息。”

        君子之道,与天地相参合。先贤的故事,即使数千年后,依然如天地般永存,闻之令人神往。周文王与文宣王,一位追慕美德,困居羑里七年;一位周游列国、风雨颠沛十四年。这两位身处相似的逆境,但都选择了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去探寻天地大道。历经困苦,但初心不改,依然坚持大道。这共同的精神追求,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动容。

(8)【厚德载物】杏坛讲学

        春秋末期,孔子晚年,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在杏坛讲学,广收弟子三千,孔子删述六经作为教材,其中《易》成为孔子最重视的典籍之一。(六经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易》指的则是《易经》)孔子认为,每读一遍《易》,自己就都会有新的收获。

        孔子早年看不起占卜算卦之人。认为,“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去占卜,只有没有德行的人才去算卦;我跟他们是同途而殊归。”即看似走的是一条路,但归去的目的地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但等到孔子晚年看过周文王作的《易经》后才知道自己以前狭隘了,从此非常推崇《易经》,甚至到了手不释《易》的地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再给我几年的时间,哪怕从五十岁我才开始读《易》,我的人生也可以少犯错误。

        周文王羑里作《易》时,追随文王寻道的伯邑考被杀;文宣王杏坛传《易》时,自幼拜其为师的颜回和最早跟随的弟子仲由先后离世。但肝肠寸断的两人却均未选择放弃大道,而是重整旗鼓,继续求道传道,最终完成了《易经》与《易传》。而经传合一后的《周易》更是蕴含着大道真理,当得起“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样的赞誉。我们读《周易》就是要通晓世间的大道真理;传承传统文化,是吾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9)【含章可贞】拨云见日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帛书;1974年运往北京展出。专家从中发现了五十余种,十三余万字的帛书文献。帛书里包括《周易》和《道德经》等重要的古代典籍,涉及了战国到西汉初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学等各个领域。

        其中的《周易》抄本是目前为止最古老的抄本之一。现在《周易》的通行本由《易经》《易传》组成。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个巨大争议,根据史书记载,《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但后世却有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读过《易》,也就更不可能作《易传》。

        而此次的考古发现,却对“孔子是否是易传的真正作者”这个争议问题做出了盖棺论定式的结论。因为专家竟然在帛书《周易》中发现了不少失传的字句,其中就有子贡向孔子请教《易》的对话。而我们根据这些字句可以确定,孔子不仅仔细研读过《易》,并且在晚年其对《易经》已经有着非常深厚的研究。因此《易传》是孔子及其门人所作,自然包含了孔子这位智者对于《易经》的全部理解和思考。

        【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马王堆帛书《易传》之《要》篇】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马王堆帛书《易传》之《要》篇】说明孔子对《易经》有深入研读,甚至是手不离《易》勤于翻阅,以致于韦编三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见于《史记孔子世家韦》,韦是牛皮做的绳子,绝是断的意思。

5、观后感

        一如既往的精彩,尤其是这一次因为《周易》中的《易传》,又将王绘春先生给安排了。当时典读会上看到王绘春先生再次出场,我就很好奇,这一次撒贝宁再见孔夫子,孔夫子是否还记得以前那个告诉他《论语》的未来青年?答案是,不记得了。这就比较合理了,穿越返回后自动消除所遇人的记忆,可以防止由于穿越而改变平行宇宙的时间线。

        另外,剧情安排时,姜子牙的出场太早了。虽然史书中并没有十分确定姜子牙的出场时间,例如太史公提供了三种姜子牙的出场说法,其中只有一个说法明确了姜子牙是在文王被囚之后才在周国出仕,另外两个说法则没有明确指出姜子牙的出场时间。

        但是在这一次的剧情中,将姜子牙出场就鼓动造反的情节安排在文王被囚前,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姜子牙一见面就劝文王造反,而文王不仅不斥责,还虚心请教,并请其为师,这已经是妥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后来的崇厚虎举报和纣王降罪,不管纣王与崇厚虎的真实动机如何,都不能算是陷害忠良,甚至可以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文王被拘羑里就成了咎由自取。后面表现文王在羑里的苦情戏就完全是矫情了。而文王与姜子牙会面讨论谋反时,伯邑考也在场且一直是赞许之色,那戏剧中其被纣王以谋反的罪名处死,已不能算是冤枉,甚至可以说是罪有应得。 

        由此可见,虽然历史上姜子牙究竟什么时候见文王并没有非常肯定明确的记载,但在这部剧中姜子牙见面谈造反应该安排在文王脱困后才合适。这时候纣王昏庸无道迫害忠良,文王国仇家恨不共戴天,两相结合就使得周国造反的理由可以站住脚。否则文王兴周伐崇的剧情,就直接变成了“崇厚虎不畏强权勇敢揭发三公罪行,商纣王审时度势小惩大诫乱臣贼子,周文王狼心弗革对检举人打击报复”的故事。

        看这一期我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当节目介绍到“北宋五子”时,我竟然意外的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名——邵雍。这个人之前我是完全不知道的,但我对他却很熟悉。我的说法听起来有些矛盾。说熟悉是因为距离我所在约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就有一个大型的邵雍铜像,我以前经常路过。说陌生是因为广场靠近城中村,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是居住在城中村的某位大佬带头集资,在村里买了一大块儿地为自己祖宗修像立祠,因此没怎么在意其生平详情。就连铜像底座的铭文也只扫过一眼标题和落款,只知道铜像是邵雍像,铭文作者是安乐窝邵氏宗亲会成员,至于其他就没再关注过。我虽时常从铜像旁路过,却从未仔细看过,一直视若无睹,匆匆而过。只知道铜像南侧小路上有个馒头铺量足实惠,且买十个再送一个……

        看过节目后,我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跑到小广场,打算瞻仰一番,到了才想起来,前一段时间疫情反复,有施工队趁着防疫戒严之机,将小广场围了起来进行改建,此时尚未完工。我去看时,广场西侧的临街面部分已经完工,是新修了一座亭廊,重要的是在亭廊上写上了四个大字“邵雍广场”,以前没有这四个字,我一直以为这里是大佬给家族修的私人族祠的门前空地。

        当时本来打算仔细阅读一下邵雍铜像的底座铭文,但当时邵雍铜像的翻新工程还没有完工,脚手架还没有拆,因此未能如愿。以前的邵雍铜像经过风吹日晒,已不再光亮,而这一次的翻新是先除去邵雍铜像旧的保护层,清洁整理之后再重新镀上新的保护层。昨天又去广场看了一下,铜像翻新已经完工,上次看时旧保护层刚揭掉,露出了铜像金黄色的真容,可谓是金光四溢,现在完工后再去看,铜像已重新镀上了黑色保护层,且低调又不失儒雅。

         此时广场尚处于半封闭状态,并没有完全开放,观察了一下,现在正在对小广场南侧的小路两边商铺进行仿古修饰。另外小路西口新修了一座牌楼,匾额尚被红布遮住,不知写的什么,估计要等到揭幕时才能知道。看进度整个工程应该快要完工了,根据本地的传统习俗,我估计会在寒衣节祭祖时正式揭幕。没几天了,等到其彻底开放后,我再去仔细认真的游览一番。

6、附录

主持人:王嘉宁、撒贝宁

访谈间: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

        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震

典读会:

        艺术总监——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总编剧——张昆鹏

        孔子扮演者——王绘春

        周文王姬昌扮演者——邵兵

(20210920——1:29:1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