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搭建起链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易班第七批特色项目立项的通知怎么发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搭建起链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搭建起链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搭建起链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北京周口店遗址300平方米的132个“方格子”模拟考古发掘区内,一群小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拿着小铲子在专注地“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挖到“宝贝”的欢呼声,这是近期在周口店遗址举办的第三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的活动之一——“开学第一课——走进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活动现场。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遗址公园和各类主题展览,观看国家考古遗址宣传片、“北京人”4D影片,沉浸式体验“遇见祖先”,参与“我是小小考古学家”互动体验等,了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近年来,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考古遗址公园融合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功能,逐步发展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既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又为公众走近考古发掘、了解遗址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便利,成为链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特定公共空间。

01.

在摸索中找准方向

我国以公园的形式保护遗址、将历史文物保护融入城市建设,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洛阳王城公园和西安兴庆宫公园,但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遗址公园建设是在2006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提出“建设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明确了“初步建成和完善大明宫、秦始皇陵、阳陵、偃师商城、洛南里坊区等10-15处遗址公园”,拉开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序幕。

2010年,国家文物局开展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工作,并公布第一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23家立项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一系列公园管理实践全面展开,公园管理体系由先行试点步入规范化建设。2012年,国家文物局启动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暨启动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的通知》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针对考古与研究不足、定位不清、急于求成、重建设轻保护、重建设轻运营等公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科学性等管理要求。2013年,公布第二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31家立项名单。

2014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导则(试行)》印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入评定评估双轨管理阶段,在此基础上,2019年实现了年度监测评估常态化。

2016年,《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颁布实施,提升“建设遗址公园”为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出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行管理指导性文件,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与监管,新建成10—1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32家立项名单。

202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19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32家立项名单,至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水平显著提升。当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以多样化的保护利用成果,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游客在圆明园游玩

02.

在前进中瞄定目标

自2010年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圆明园一直致力于保护、展示利用、考古、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并对圆明园遗址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考古成果转化、文化遗产传承、生态环境改善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成为外地人游北京必打卡景点、当地人休闲游玩好去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价值体系得到验证。像圆明园一样,近年来,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持续挖掘内涵价值,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助力城市建设、文旅融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2021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加强安阳殷墟、汉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和重要石窟寺等遗址保护,开展江西汉代海昏侯、河南仰韶村、良渚古城、石峁、陶寺、三星堆、曲阜鲁国故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制,提升运营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施‘一园一策’和评估监测”;《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重点部署了“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具体任务。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再次提及“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突出了价值和传播利用导向,引导创建和运营单位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吸引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拓展展示服务内容,提升品牌力和影响力。

一系列文件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管理体系建设阶段步入发展完善和提升引领阶段,为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赋予了新章程、新动能。

03.

在发展中树立品牌

2019年,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诞生,以“共谋、共创、共赢、共享”为恒久主题。据了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采用“1+1”嵌套举办孵化方式,体现了公园建设成果的文化服务意愿与能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由行业管理向文化活动举办、文化品牌塑造、文化生态营建的圈层提升。

古生物学家裴文中于1929年在周口店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周口店遗址是古人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史前遗址。近日,第三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十一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在周口店遗址举办。活动分为文化展映、互动体验、文化展演、专家讲座、虚拟IP形象发布、专业会议六大板块,吸引了1万多名观众打卡周口店遗址、30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开学第一课——走进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等活动,推动周口店遗址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虚拟IP形象是当前诸多领域构建品牌的新技术手段,周口店遗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北京人”形象,经过两年精心打磨,推出了虚拟IP形象“元元”。未来,“元元”将作为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形象与公众互动。据了解,此次文化艺术周的活动之一“博物馆奇妙夜·听‘元元’讲故事”,就是由“元元”为观众讲述“北京人”“山顶洞人”“古动物”等,带领观众进行一场博物馆的奇妙之旅。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遗址管理处副处长钱春峰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现代生活,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兼顾了文物安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是实现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模式和载体。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表示,2023年,以琉璃河遗址被评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为契机,北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作风,全面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海红文/图)

湖北

擦亮荆楚大地上的中华文明精神地标

中国文化报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去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结果,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潜江市龙湾遗址被评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武汉市明楚王墓、十堰市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随州市擂鼓墩古墓群获批立项。至此,湖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数及立项、评定数均位居全国第三。

一个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个个中华文明精神地标。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利用,实施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成立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湖北将持续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积极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好、管好、用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我们准备将李家嘴贵族墓葬区、小嘴铸铜作坊区等作为展示提升的重点,活化历史场景,真实、科学地呈现盘龙城遗址本体展示内容,力图更生动全面地向公众阐释遗址的文化内涵。”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说。位于湖北武汉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距今约有3500年历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这里设置了“博物院—遗址区”展示参观路线,既以文物展览激发观众对盘龙城的兴趣和认知,又以遗址展示让观众加深对盘龙城文化的认同。

稻作文明之缘,农耕文化之魂。位于湖北荆门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早发现、极具代表性的大型聚落遗址,主体遗存距今5300年至4500年,发现有稻作遗存和居址、陶窑群、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大量精美文物,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

以保护遗址为前提,以考古科研为支撑,以“展现史前文明,体验农耕文化”为展示目标,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考古发掘现场与山水田园风光相结合,形成了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我们将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建立文化交流合作、在中小学课堂普及考古知识、在研学旅行中开展考古实践、举办国内国际文化论坛、建设智慧博物馆等举措,努力把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主题公园,树立农耕文化品牌,传承发展屈家岭文化,提升屈家岭文化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屈家岭管理区党工委书记曹红姣说。

明楚王墓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龙泉街。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分封武昌,国号楚,是为昭王。自昭王始至定王终,明代楚藩共八代九王陵园皆建于此。明楚王墓与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唐崖土司城等遗址,共同构成了明代湖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实物见证。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以明楚王墓遗址为核心创建了龙泉山风景区。近年来,这里先后实施8项文保工程、2项地方配套工程及系列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为遗址“把脉开方”,对景区提档升级。“自驾到龙泉山观光、游览的游客数量逐年递增。”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郭斌说。

目前,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机构正在积极筹划博物馆、游客中心等综合服务区的设计,打造具有明代风貌和地域特色的集中阐释遗产价值、展示可移动文物、开展学术交流及传播的专门场所,并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正在进行的“智慧公园”项目将借助信息化技术,打造面向游客的虚拟展示平台。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打造新场景 探索新模式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

▲ 大明宫丹凤门

“出站如同上朝,伴随着自动扶梯缓缓上升,一座恢宏的宫殿出现在眼前……”对于第一次从陕西西安火车站北广场出站的旅客,这样的感受让人震撼。西安火车站北站房恢宏、大气的盛唐风格建筑与对面的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城楼遥相呼应,使西安火车站成为全国首个“直面”世界文化遗址的火车站。地处繁华闹市区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成为实现大遗址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双赢典范。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道出了千宫之宫盛世之景,丹凤迎宾、万国来朝的历史盛况展现大明宫恢宏气度。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作为蕴藏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文旅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着力让遗址保护有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有效利用”,让“让文物活起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并跻身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2020年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明宫通过探索保护利用示范经验,结合机制创新与先进运营管理手段,走出了一条具有大明宫特色的大遗址保护路径。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的考古研学活动

“老师,我发现了玉器!”“老师,我的唐三彩来通杯修复好了!”化身为“小小考古家”的孩子们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书院里为自己的考古成绩而骄傲。在大明宫文旅融合热度正盛的文化产业发展上,一大波研学游带领大小游客发现建筑等物质外衣里的精神文明。“我们的模拟考古现场大约有600平方米,这种用白线框起来的小方格叫做‘探方’,一般是5米乘以5米大小,是考古发掘的基本单位。找到中意的一块区域后,孩子们就可以拿着手铲和刷子进行发掘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的一位研学导师介绍。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通过研学课程的多元构建,打造文旅融合新典范。依托考古探索中心、文化研学中心、模拟考古中心等场地资源,大明宫以唐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两大主题为线索,联合国内考古学领域的专家、专业机构、社团组织、大中院校,共同研发“考古达人”“文物保护家”“大唐工匠”“未来遣唐使”四大主题课程,并开设“一日精品主题营”,满足本地及外地高品质研学及夏令营需求。

据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经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西安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大明宫书院考古研学组项目被评为2021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 小朋友们在大明宫展示乐舞之美

目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经形成了包含历史文化展示、精品研学游、艺术展陈的三大特色博物馆领域,共同促进大明宫博物馆文化发展繁荣。在场景运用上,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周边,正在培育形成精品文创、特色展示展陈、文化演绎、多元研学课程等多样化的文旅融合业态。“结合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等大明宫文化品牌,以大明宫遗址为核心,包含沉浸式、体验式等多元的研学游将走进更多游客的心头,成为人们的价值选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以“大遗址保护利用”为理念,大明宫将以大遗址为核心,构建多元化、沉浸式、集群化发展的大明宫文化研学产业,形成集文化、旅游、商业、消费、居住场景为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全新的文化价值助力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陕西将着力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围绕大遗址的价值属性与空间属性,在游憩休闲、传播教育、环境提升、社会服务、产业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综合考虑大遗址区位和周边环境,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城市公园、线上展览、文创产品和社会活动等渠道,展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社会价值。

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历史与现代光影交错

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 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受访者供图

作为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所在地,河南新郑将于今年10月中旬承办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十二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议。届时,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全景式展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成果以及新郑市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郑地处中原腹地,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之久。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周围,是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与韩国的国都遗址,遗址内留存至今的宫殿区、各类手工业作坊、墓葬区等,向世人展示了一座距今2700年左右的诸侯国都城的面貌。

郑韩故城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首批国家重点扶持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也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2013年,郑韩故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揭开了故城发展的崭新篇章。2017年12月,郑韩故城遗址公园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要由城墙遗址公园、宫城遗址公园、大吴楼手工作坊遗址公园、后端湾综合遗址公园四部分组成。对郑韩故城遗址的保护,新郑市坚持规划引领。根据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新郑市文物部门委托编制了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战略布局下,相继编制了《郑国贵族墓葬博物馆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等工程方案,这些规划方案的编制,确保了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在遗址公园建设期间,新郑市紧紧围绕“文化强市、文物惠民、文明传承”战略,成立了由新郑市领导牵头的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指挥部,发布《关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强化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并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各项要求,确保各类项目建设首先要通过文物保护关。强效的保护机制、多元的保护措施,使得郑韩故城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经过多次科学论证和研判,新郑市确定在遗址的环境整治、保护展示和有效利用上寻找“平衡点”。从确定公园内部的花草树木到布局各类景观小品,在遗址公园建设的方方面面,新郑市都首先考虑如何降低建设对遗址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郑韩故城遗址。

新郑市相关部门在保护的前提下增加遗址的观赏性和体验性。通过对城墙本体进行保护提升颜值,如今,虽历经2000多年风雨洗礼,郑韩故城最高处依然高达18米,最宽处60多米。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城市“绿肺”。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时伟超介绍,近年来,新郑市多措并举推进文化遗产“活”起来,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新郑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支持郑韩故城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开展,积极推动与河南大学或郑州大学联合建立学生考古发掘实习基地,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年度考古发掘成果分享会;不断提升文化遗产宣传普及能力,利用“博物馆日”“旅游日”等重大节日,在遗址公园开展文物展、文创展、非遗产品项目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遗址公园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原创古风歌曲《莲鹤方壶》、原创情景古乐剧《郑风·意象》、非遗剪纸、原创视频《听文物讲故事》、小小讲解员、中小学生研学游等活动吸引公众走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今的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白天绿树葱茏,鸟鸣啾啾,城墙下,三三两两的人在步道上悠闲漫步,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入夜,数百盏小夜灯闪烁在郑韩故城栈道上,宛如一条金色的“腰带”闪耀在郑韩大地。“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舒琪介绍,今后,新郑将继续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国家文物局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将其建设成一座集保护、研究、展示、观光为一体,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3年3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搭建起链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

责编:陈晓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