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师”刘彬:做一个“挖坑”的学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挖坑和填坑的典故 “新老师”刘彬:做一个“挖坑”的学者

“新老师”刘彬:做一个“挖坑”的学者

2024-07-14 15: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小管 复旦管院 收录于话题#复旦67#Hey!年青人16

FDSM

这里有热爱探索的本硕博和MBA

也有成长迅速的青年教师、校友

欢迎来到

[Hey!年青人] 教师特辑

本系列将带你了解复旦管院的“青椒”们

是如何踏上科研路的

除了课堂上的风采

他们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一面

本期人物

复旦管院统计学系讲师

刘彬

毕业于复旦管院,也任教于复旦管院,作为土生土长的“管院人”,刘彬老师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再次加入了这个大家庭。致力于高维数据统计推断研究,刘彬老师对自己的科研之路有着开创性的期待。“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挖坑的学者,而不是填坑的学者”,他说。

点开视频!看“青椒27问”!

Q

您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当年触发您走上科研道路的是什么?

刘彬:我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高维的数据统计推断问题,集中在变点分析方面,再具体来讲,主要用于检测数据的结构是否在某一些未知的时刻或者位置,受到某些未知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结构性突变,即变点检验。

举例来说,比如某些人患病后基因会发生一些突变,我们称之为异常拷贝,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测出发生这种拷贝的位置。再比如,金融危机前后股票板块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结构之间的连接会发生变化,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变点,同样可以用各种方法去检测出在什么位置发生了结构性的突变。

我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有幸参加了张新生老师的讨论班,当时听到一些师兄师姐分享自己的问题、文章和结果,我对他们建模与数据分析的过程非常感兴趣。当时张新生老师就鼓励我将来可以考虑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最终我也就慢慢地走上了这条道路。

Q

在科研过程中,您觉得什么品质或能力是最为关键的?

刘彬:品质方面,最关键的应该是坚持不懈。我第一篇文章的发表非常坎坷,临近博士毕业那一年才完成。我提出了一种方法,逻辑上是行得通的,但数值结果一直不如意,也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当时我差点就想放弃了,但最后经过大量尝试,终于克服了问题。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一个思路或者想法,不要轻易地放弃它,说不定坚持下去就能成功。

能力方面,我觉得对于我们理科生来讲,首先是数理基础一定要好,第二是编程能力一定要强,最后论文写作能力也非常重要。

Q

如何看待公众对于学者的期待?您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有怎样的期待?希望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彬:大众对于科研工作者在做什么可能并不是很了解。我希望未来的科研工作可以更加接地气一点儿,同时通过现代多媒体的方式,适当向大家普及一些科研小常识,让大家去了解某项研究,让更多人对科研感兴趣。

对自己来讲,我希望在科研方面能够做出一些开创性的成果,而不是在别人基础上再改进。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挖坑”的学者,而不是“填坑”的学者,当别人提到某个研究方向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刘彬是这个方面的专家。

Q

如何看待西方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方法?和东方的有哪些不同?

刘彬:我觉得,对于我们统计学科而言,国内和国外最大的区别就是提出问题的背景不同。国外学者有更强的数据驱动性,会以一个有实际问题的背景为基础,再提出模型解决问题,而国内的研究更多地是从模型和理论本身出发。国内有很多的数据,但我们缺乏机制去交叉合作,导致了在数据背景方面的不足。

Q

作为青年教师,面临着哪些挑战?

刘彬:我觉得最大的压力就是如何平衡科研和教学。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必须兼顾好二者,不能做完一个再去做另一个,必须都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Q

选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您科研生涯的新起点,能与我们分享下您有哪些考虑吗?

刘彬:最终选择管院是出于几个考虑:第一是地理因素,我家在山东,上海离家近一点儿;第二是平台因素,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配套设施,复旦的资源都是一流的;第三是因为管理学院本身,我在学院读书多年,对学院的学术氛围很了解,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高水平的研究学者,并与他们进行合作和交流,而且管理学院很有活力,有各个项目、各个层次的很多优秀的人,让我非常有动力;最后一个考虑就是管理学院有很多的系别,我可以跟一些其他方向的老师进行研究上的交叉。

Q

您在业余时间都有哪些爱好?可以分享一些与爱好有关的小故事吗?

刘彬:我业余时间喜欢打打乒乓球、散散步,喜欢在散步的过程中梳理一天的思路,思考完之后会让我觉得清爽了许多。

Hey!年青人

原标题:《“新老师”刘彬:做一个“挖坑”的学者 | Hey!年青人》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