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电影里“女巫”的形象差距怎么这么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女巫的电影黑女巫白女巫 东西方电影里“女巫”的形象差距怎么这么大

东西方电影里“女巫”的形象差距怎么这么大

2024-05-11 12: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魔女宅急便》,骑着扫帚的小魔女琪琪

而如果你去看关于女巫的中世纪插画,十有八九,她们都骑着一把扫帚。但是,为什么呢?女巫为什么要骑扫帚呢?

这件事,真是一言难尽又非常污。

15世纪一幅骑扫帚的女巫画

Witch(女巫)一词源自Whicce,原指那些拥有一定能力,智慧、且精通草药的女性。远自古希腊、古罗马时候起,欧洲就有了一些近似草药治疗、炼金术等泛神论的相关风俗。

到了中世纪,那些生活在乡野间,有着比寻常人更多草药知识,帮助别人看病治疗或行占卜的女人,就成了早期“女巫”所表之意。

女巫们给女人的身体涂药

而在她们常用的草药中,类似曼陀罗、天仙子、曼德拉草以及菖蒲等等都是有致幻或者催情作用的。包括当时人们日常食用的黑麦面包,里面所含的麦角也是一种很强的致幻剂。所以,当时欧洲常常出现一种人们在大街上手舞足蹈的“舞蹈狂热”现象。

而那些精通草药知识的女巫们在慢慢发现规律后,便开始有效地主动利用草药来达到迷幻效果了。但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如果直接食用,人们往往会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于是,她们出奇招,想到了用扫帚——来往腋下以及隐私部位涂抹。

又众所周知的,中世纪是基督教一神论统治,且又禁欲主义的黑暗时代。而黑麦面包里的麦焦毒素等大量食用,又会引起区域性群体幻觉的传染症。

这样,女巫就成了教会矛头指向的异端和替罪羊——在他们口中,女巫和撒旦结盟,偷偷施展魔法,散布了瘟疫和死亡。

那些对女巫的想象性描述,都变成了他们口中证据凿凿的事实:女巫们都会调制爱之迷药,在身体上涂抹魔法油膏,然后乘坐着扫帚、铲子等工具飞上天空,往布洛克山参加安息日巫魔盛会。

1927年,威廉·莫滕森的《安息日的飞离》

飞翔的扫帚,由此被和女巫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对女巫对直观的印象。

作为使者的黑猫

女巫身边似乎又总有一只黑猫。还记得《魔女宅急便》里,琪琪身旁那只叫吉吉的黑猫,是和她去到陌生城市修行唯一的陪伴。

《魔女宅急便》,琪琪和黑猫

黑猫会和琪琪对话,在琪琪宅急送时一直在她身边,而且时不时帮她解围。到了《玛丽与魔女之花》里,小黑猫虽然不会讲话了,但成了让小魔女玛丽遇到魔女之花的引路人。

《玛丽与魔女之花》,玛丽和小黑猫

黑猫,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女巫的向导和使者。不比当下,人人皆是猫奴的空前盛景,在中世纪时,黑猫是不洁和厄运的象征。

本来,在遥远的古埃及时候,黑猫也曾有过被奉为神明的辉煌时代。但到了中世纪,莫名和女巫联系到了一起,就成了一起被唾弃和猎杀的可怜人。

刚开始时,是被揪出来审判的中年女巫中,总有一些人会养猫,养黑猫的还格外很多。后来,人们越发相信,每个女巫都有专属为自己服务的精灵/使者,它们来自地狱,是恶魔的使者,负责和女巫联络。

中世纪典型的女巫和黑猫形象

而黑猫,由于它黑色皮毛、清澈眼睛带来的神秘感和惊悚感,很快从乌鸦、猫头鹰等各种猜想中胜出,成了所谓的“女巫专宠”。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说:

一对父子在夜晚的街上被一只突然窜出的黑猫惊吓到,于是捡起石头砸中了它的后脚,受伤的黑猫逃到了路边房子里。过了不一会,一个传闻说是女巫的单脚瘸腿老太太就从屋内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迅速在街头流传开来,相信女巫可以变身黑猫的人越来越多,各种耸动的传闻也就越层出不穷。包括在教会对女巫盛会和撒旦崇拜的各种想象和描述中,黑猫永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通灵生物。

13世纪,一封名为《罗马之声》的信件中,这样描述一场恶魔崇拜的仪式:

在秘密会堂,亲吻魔鬼之后,他们进行邪恶崇拜的高潮到了,这就是叩拜一尊黑猫的塑像。这座塑像会逐渐变活,竖着尾巴倒退着走在人群中,而人们就会匍匐在地上亲吻黑猫的肛门和尾巴。

黑猫的形象和女巫、和恶魔仪式联系在一起。于是,一场如火如荼的猎巫和屠猫运动,一并开始了。

被丢进火场的黑猫

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广场上,点起高高的篝火,女巫被绑在火刑柱上,一只只的黑猫被丢进熊熊燃烧的火苗中。好一对难兄难弟难姐妹。

黑袍子和尖顶帽

尖顶帽,又叫巫师帽,有着长长的、细锐的尖头,就像是把哥特式建筑的房顶戴到了头上。而黑袍子,可参见《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学生们每天上课穿着的黑袍。或是《绿野仙踪》里的北方女巫,黑袍子、尖顶帽、绿色皮肤,典型的黑暗女巫形象。

《绿野仙踪》里的北方女巫

《魔女宅急便》里,小魔女曾经给妈妈抱怨,为什么一定要穿黑色袍子,显得丑唧唧。

是的,的确是丑的。因为本身这一套装扮就是对女巫形象的丑化。

在中世纪表现女巫形象的木刻画里,她们还没有尖顶帽+黑袍的标配。在女巫审判运动中,也从来没有提过女巫有这样的装扮。而是到了18世纪及往后,越多越多的绘画和童话绘本里,这一身才成了标配。

18世纪末的一幅画已经开始女巫头上画尖顶帽

基本上属于童话故事里的再创作,当然,跟女巫成了童话故事的邪恶反派有关。

《白雪公主》里拿着有毒红苹果的女巫,《绿野仙踪》里声音嘶哑、又老又丑的北方女巫,都是女巫留给人这种刻板印象的代表作。

《白雪公主》里的女巫

事实上,尖顶帽在历史上,曾是威尔士女士间短暂流行的一种时尚,后来,也被用于笨学生身上,称作“傻瓜帽”。然后,这种带有一定羞辱含义的尖顶帽,慢慢成了女巫标志。

而黑袍子,在历史上,向来和魔鬼的形象息息相关。在最早的传说中,撒旦本身就是一团黑色的,又高又黑,有脚有爪,两眼发光,牙齿咯咯作响。

这样,披着一身黑袍子的女巫,就是魔鬼的代言人。可以说,这一形象显示着中世纪以来女巫被污名化、被屠杀的历史和人们对女巫的普遍厌弃。

当西方童话里还在描写这样的女巫时,所幸日本动画人早都将魔女定义成天真烂漫、又纯真善良的美少女了。

西方《韩塞尔与格蕾特:女巫猎人》中的黑女巫形象

东方《小魔女学园》里的魔女形象

邪恶的、被排斥的、受压抑的魔鬼,和童真的、善良的、美好的天使。

东西方对女巫这一形象,分化出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两种文化,两种视角,你信哪一个呢?

E N D

魔女骑扫帚是为了“飞叶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