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嫦娥六号背后的中国太空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中国太空发展的作文英语翻译 下午察:嫦娥六号背后的中国太空梦

下午察:嫦娥六号背后的中国太空梦

2024-07-05 06: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探月飞行器嫦娥六号本周完成人类首次在月背“挖宝”之旅,显示中国的航天领域正步入下一个里程碑。

嫦娥六号5月3日从文昌发射场升空后,在太空上演一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四重奏。目前四重奏已接近尾声,嫦娥六号的上升器已在环月轨道上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的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运回地球。

外界对嫦娥六号月背“挖宝”之旅之所以关注,除了因为它标志人类首次从月背采集样本,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太空探索雄心的一个重要垫脚石。

中国的太空雄心

嫦娥六号的月背之旅有四个阶段:飞行器进入绕月轨道后,着陆器从轨道器分离;着陆器降落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样本;样本由上升器运送回环月轨道,与轨道器和返回器交会对接;返回地球。

星期四(6月6日)下午2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并于3时24分将月球样品容器转移至返回器。(新华社)

曾参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与中国合作研究嫦娥六号着陆区的布朗大学教授海德(James Head)告诉《华尔街日报》,上述四个阶段与载人登月的步骤“完全相同”,中国正进行大量的实践。

他研判,此次任务成功与否,将决定中国能否在本十年末将航天员送上月球。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嫦娥六号复杂的交会对接过程,并不是运送月球样本时的必要步骤,但如果要让航天员从月球安全返回,这一过程至关重要。

中国去年宣布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初步计划是将两名航天员送到月球表面,采集样本后乘坐着陆器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对接,再乘坐飞船返回,这正是嫦娥六号返回的流程。

然而,中国的太空梦可不只是载人登月、采集样品。

月球南极盆地有水冰资源,可转化成水和氧气供人类使用,也能转化成氢当作火箭燃料,且一些地区全天候都有阳光,是太阳能的潜在来源。这些优势让该地极具战略意义,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和俄罗斯已计划2035年前联手在月球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以研发能在黑夜提供能源的核反应堆;美国也计划2026年前在月球南极建立阿尔忒弥斯大本营。

两国的目标都是在月球建立一个可持续存在的基地,让月球充当载人火星任务的跳板。中国力争在2033年进行首次载人火星探测。

这么看来,嫦娥六号任务只是中国雄心勃勃太空梦的冰山一角。

赛道转向商业竞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太空赛道上,中国政府已着眼开拓新赛道――商业竞争,而不只是依赖国家队主导的项目来推进航天目标。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新增关于商业航天的内容,提出要打造包括商业航天在内的“未来产业新赛道”。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地过去几年也陆续出台针对航空航天产业的支持政策。

北京今年1月发布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就提出,到了2028年要引进和培育500家以上商业航天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等。

法新社称,中国政府寄望能在商业赛道赶上以美国SpaceX为首的航天领头羊。因为无论是国有或民营航天企业,目前都难以在航天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创立的太空公司SpaceX具备制造、发射、回收、复用运载火箭的能力,其研发的可重复使用重型火箭“星舰”星期四(6月6日)刚宣布成功试飞。

《纽约时报》形容,这类复用重型火箭可能将再次改变全球航天行业,且有助美国提前实现登月计划,并有朝一日在火星着陆。

星舰火箭星期四(6月6日)早上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附近的星际基地发射,发射几分钟后,火箭助推器成功在墨西哥湾软着陆。星舰运载火箭系统被认为是人类目前建造过的最大、最强的运载火箭。(路透社)

其他美国民营航天公司如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等都已实现商业太空旅游的项目。

但法新社引述的航天领域分析师陈蓝认为,随着中国政府意识到一个稳固的商业部门能为国家太空发展计划增值,中美航空技术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可能演变为类似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陈蓝是英文电子杂志“Go Taikonauts”创办人之一。他说,“当一头狮子(特斯拉或SpaceX)面对一群狼(中国企业)时,今天电动汽车市场的局面很可能会再次发生”,“五年后,SpaceX可能会感到压力”。

中国是在2014年才开放民营资本进驻航天领域。据《2023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统计,截至去年,国内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达537家。

时至今年,包括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东方空间在内已至少有六家民营航天企业成功将火箭发射入轨。

其中蓝箭航天去年7月发射的朱雀二号火箭,是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燃料火箭。甲烷被认为能够帮助削减成本,并以更清洁有效的方式支持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去年7月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互联网)

北京天兵科技星期四也宣布,已完成超15亿元人民币(2.79亿新元)融资,用于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

咨询公司轨道门户创始人库尔西奥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规模之大和深度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他说,虽然SpaceX仍“遥遥领先”,但“如果比较中美最先进的前五名或前十名发射公司,中国可能更胜一筹”。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统计,中国航天去年轨道级航天发射总量达67发,其中26次是商业发射。总发射量占全球发射总量的三成,仅次于美国的116发,位居全球第二。

空间新闻网站SpaceNews.com编辑琼斯写道,商业发射可“帮助传统的国有企业专注于民用和军用项目……同时还能提升中国的整体发射和航天能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中美博弈下的航天竞争

正如其他科技领域一样,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也引来美国的担忧,尤其当技术可能被用于军事用途的时候。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纳尔逊今年4月说,过去10年中国太空领域的发展迅速,但缺乏透明度。“他们很多所谓的民用太空计划其实都是军事计划,我认为我们实际上正处于一场竞赛中。”

他称,尽管美国在这场竞赛中占优势,但若不积极采取行动,中国会在几年内反超。“我认为我们有责任首先到达那里(月球),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用于和平目的。”

“我担心如果中国先到了那里(月球南极),然后突然说‘好了,这是我们的领土。你们不能进来’。”

中国外交部则强调中国反对太空武器化,并反指美国对和平利用太空构成威胁。

英国莱斯特大学太空政策学者布鲍恩向BBC分析:“所有国家追求太空项目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大多数最终落到战争、发展及威望这几项上。”

鲍恩认为,有些项目如嫦娥计划是为了科学实验,但大多项目都是为了增强军事实力。如中国北斗和美国GPS系统都旨在提高导弹制导能力,往全球投射力量。

中美地缘政治分裂加剧,已让两国科技冷战的阵地转移至距离地表38万公里的上空。中美两国为了太空武器、月球阵地、民族主义而展开的斗争,让单纯的太空科学探索不可避免地染上地缘政治的色彩。

不过,即便是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恐怕也难以容下国与国之间在激烈竞争中无限膨胀的安全焦虑。人们只能祈求这把悬挂在上层空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会那么快就掉落在地表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