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兰州地理区位分析 佳文赏析

佳文赏析

2024-07-13 01: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表2.1|长三角空间范围的历史演变表

从政策层面对长三角区域界定的变化演进趋势可以明显的看出,长三角空间范围随时间推移在不断地扩大。从最初的10市到扩展至16市,并进一步提出“两省一市”的“泛长三角”概念,到2016年纳入安徽省部分城市,长三角区域覆盖城市范围达到26个城市,2019提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全部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空间范围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城市群空间范围演变的同时,其辖区地域内的城镇系统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变化,而确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是长三角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2 长三角主要城市空间扩张趋势

长三角的区域概念源自于长江入海口形成的冲击平原—长江三角洲这一自然地理概念

图2.2|长三角主要城市空间演变趋势—安徽部分

图2.3|长三角主要城市空间演变趋势—江苏部分

图2.4|长三角主要城市空间演变趋势—浙江部分

图2.5|长三角主要城市空间演变趋势—上海部分

2.3 长三角城市群2014-2018年城市首位度指数变化

城市首位度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城市群中的城市发展条件在最大城市的聚集程度。引入城市首位度指数中的2城市指数(S2)和4城市指数(S4)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用地规模在首位城市中的集聚程度。其中,2城市指数是指最大城市规模与第二位城市规模的比值,4城市指数是指最大城市与第2、3、4位城市规模之和的比值,公式为:

S2=P1/P2

S4=P1/(P2+P3+P4)

式中P1、P2、P3、P4是指城市用地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的第1、2、3、4位城市的规模。当处于理想情况时,第二位城市规模是最大城市规模的1/2,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规模的1/3,第四位城市是最大城市规模的1/4。一般情况下,2城市指数的理想值为2,4城市指数的理想值为1,此时首位城市所发挥的辐射影响趋近于理想状态。

图2.6|长三角城市群2014-2018城市首位度

由图2.6(a)可见,长三角城市群2014-2018年的二城市指数都在2以下,2014-2017年呈现下降趋势,2017-2018年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总体上呈现下降,合计下降6.01%。由图2.6(b)可见,长三角城市群2014-2018年的四城市指数都在1以下,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合计下降9.24%。

从上述结果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用地规模的首位度指数明显低于理想情况下的理论值,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上海辐射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需要注意的是1.从用地规模上看,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优势地位呈现出减弱趋势。2.长三角地区第二、三、四位序的城市用地规模的增大也符合国家提出的“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

2.4 长三角城市群2014-2018年位序-规模法则验证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是研究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中提取出的用地规模进行量化研究。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规模时空演变的研究。该法则的公式为:

lg Pi= lg P1-q lg R i

式中: P i为第i个城市的用地规模;lgP1为最大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R i为按照用地规模排列的第i个城市;q为捷夫系数。如果|q|≈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差异较小;若|q|>1,表明大城市发育较好且规模集中,中小城市发育欠佳,城市规模首位度较高;若|q|<1,表明城市规模分布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突出,中小城市较发育。对|q|值进行时序动态分析,若|q|增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集中力大于分散力;若|q|减小,说明集中力小于分散力。

图2.7| 长三角城市群位序-规模双对数图与|q|时间序列

由图2.7可知,2014-2018年|q|均大于1,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用地规模分布为首位型,首位度较高,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比较集中,高位序城市——上海等很突出,中小城市发育不够,高位序城市对周围中小城市带动作用不够,城市体系发展较为不平衡和出现断层现象。但是,总的来说,整个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由高位序城市独大的极不均衡状态逐渐向多城市全方位共同发展的均衡状态转变。从|q|时间位序来看,2014-2017年间|q|值逐渐下降,2018年出现反复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2014-2018年间|q|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逐渐由集中向分散状态发展,城市规模分散趋势明显强于集中趋势,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逐步扩增,因此大城市首位度降低。

2.5 长三角城市群2014-2018年城市基尼系数变化

基尼系数是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后被Marshall教授应用于研究不同规模城市的发育成长状况,由此,城市基尼系数成为城市体系研究中反映城市规模集散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引入城市基尼系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用地规模的集散程度,弥补位序-规模法则在区域城市规模差距较大时线性回归拟合度有所欠缺的不足。设某城市群由n个城市组成,S是这n个城市的城市用地规模总和,T是城市群中每个城市之间城市用地规模之差的绝对值总和,则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G为:

G=T/2S(n-1)

式中:基尼系数G的取值范围为0~1,G值越接近0,表明各城市之间城市用地规模分布越分散,城市用地规模差异越小;G值越接近1,则各城市之间城市用地规模分布越集中,城市用地规模差异越大。通常情况下,城市地理学领域中认为,城市基尼系数在0.6以上时表示城市规模分布非常不平衡。

图2.8|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变化(2014-2018)

由图2.8可见,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用地规模从2014年0.71下降到2018年0.65,下降了8%。以上结果表明:1.2014-2018年城市用地规模的城市基尼指数均大于0.6,说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用地规模分布非常不均衡,城市用地规模分布较为集中,大城市用地规模过大,中小城市用地规模较小,2.长三角地区城市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用地规模都在趋于分散,中小型城市用地规模增长的速度大于大型城市用地规模增长的速度,城市规模分布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2.6 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Global Moran's I指数

Global Moran's I是最为常用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 可用来测度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差异特征。若Moran's I 为正, 表示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集聚, 形成城市密集区;若Moran's I为负, 表明规模不等的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分散格局,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较强;若Moran's I接近期望值-1/(n-1)时,说明城市在空间上随机分布,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格局。

表2.9| 长三角城市群Global Moran's I指数

从表2.9可以看出2014-2018年长三角地区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在总体上呈现空间聚集的特征,形成了城市密集区,从Moran's I总体上下降的趋势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空间差异有所减小。

2.7 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变趋势:标准差椭圆

城市群空间范围及重心动态变化是城市群空间演变过程中重要的形态特征体现,本研究利用标准差椭圆方法揭示城市群地理要素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过程多个形态特征。椭圆面积变化可反映城市群在空间上的扩张和收缩状态,椭圆重心表示要素空间分布的重心位置,长短轴和方位角变化表示城市群演变的主驱动力方向。

根据标准差椭圆的分析结果(图2.10)可知,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变总体上呈现向西向北的发展态势,标准差椭圆的面积逐年增大,反应出长三角城市群用地规模整体上呈现出扩张的态势。西北方向变化幅度较大,在该方向上的城市起到了推动城市群时空演变的主要拉力作用,东北部滨海,所以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他方向变化幅度较小,说明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幅度没有西北方向大。

图2.10| 长三角城市群标准差椭圆(2014-2018)

2.8 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2.8.1 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类型演进

按照城市活动服务对象不同,城市职能可以分为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基本职能是为城市以外的区域服务的职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非基本职能是为本城市服务的职能。根据区位商计算得出(表2.11)发现,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职能、房地产职能、软件信息职能、租赁商业职能、其他服务职能、交通运输职能规模减少,其他职能都在上升,表明长三角的城市职能整体还处于增强状态。2018年长江三角洲的租赁商务服务、制造业、房地产、商业、软件信息在全国的区位商均>1,属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的基本职能,而采矿业、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教育文卫、金融、其他服务的区位商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