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公文中常用语句有哪些 第四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第四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024-07-10 0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四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一、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语言是公文的基本要素,特殊的应用领域与应用目的,使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练、庄重、平实、规范的特点。

(一)准确

准确是指在表情达意时,语言真实确切,无虚假,无错漏,褒贬得当,语意明确,界限清楚,符合实际,真切表达公文的内容。

公文语言表达要准确,一要正确使用模糊词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语言所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真正把握模糊语言的实质。二要有意识地避免语言歧义。

(二)简练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交流速度,公文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简练风格。简练就是简洁、扼要,没有冗言赘语,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三)庄重

庄重是指公文语言端庄,格调郑重严肃。这是由公文应用的场合和领域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决定的。

公文语言表达要庄重,一要符合公文使用范围的客观需要。二要符合公务活动的特殊规范性要求。三要严格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一定的逻辑规则,使主题明确、逻辑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四要恰当地使用公文专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形成简约典雅的表达效果,提升公文的庄重性。

(四)平实

公文的语言应该平直、朴实。平直是指笔法而言,宜用直笔,采用直陈方式。公文写作多用叙事、说明、议论,少用或不用描写铺陈、渲染夸张等手法。朴实既指风格特色,即不能藻饰铺陈、浓妆艳抹,不追求结构新颖、波澜起伏、穿插呼应等技巧,而着力于通俗易懂、庄重大方、公正平和、言尽意止的自然本色。也指内容要实实在在,反映的事情要真实,引用的数据要核实,做出的判断要切实,提出的措施要扎实。

(五)规范

规范是公文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保障,是指各级语言单位的构成及组合不仅应符合现代汉语(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本民族文字的公文则为民族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一般的逻辑规则,而且应合乎公务活动所提出的特殊规范性要求。合乎规范性要求,可以使公文具有与公务活动特点相适应的表达方法、表达形式和风格,从而使公文更有利、更有效。

二、公文词语方面的特点

1.公文词语大部分为规范化的书面词语,杜绝一般的口语词、方言词,尤其是生造的词语等。

2.词语需有确切的含义,一般不得使用含义不准确的词语。

3.在音节方面,公文词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的使用频率比其他文章稍高。

4.有一部分词形确定、含义精确特定的公文专用词语。

5.介宾词组、联合词组、“的”字词组的使用频率较高。

三、公文词句方面的特点

1.语句含义完整确切,在文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关键性文句在脱离上下文之后仍不产生歧义,不易被歧解或曲解。

2.一般都有专门表达公文主题的主题句,使主题鲜明显露。

3.单句多而复句较少,比较有利于受文者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执行。

4.起铺垫、过渡作用的语句少且简短,有利于直接而精当地表意。

5.陈述句多,祈使句次之,疑问句、感叹句再次之,此外泛指性无主句较多。

6.有较多带限定修饰成分的单句,其中含复杂主语或宾语的单句比一般文章多。

7.判断句中,“是……的……”形式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常用于表达作者对陈述对象的见解、态度和解释。

四、公文表达方面的特点

1.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说明三种。在多数情况下,公文对表达方式是综合运用的。在一篇公文中,叙述、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常常水乳交融,无法截然分开。

2.注重直接表意不渲染、不婉曲,以保证受文者直接快捷地获取有用的认识。

3.公文只表述对解决现实具体事务有价值的事与理,以保证公文具有现实针对性;对现实的反映追求从本质、总体到现象、细节的全面真实,决不做任何虚构。

4.具有较强的程式化、规范性,即对同类对象所使用的表述手法、式样,甚至语句都相对固定,并形成一定的规范。

五、公文修辞方面的特点

1.准确鲜明,反对含糊暧昧。

2.精练简要,反对繁冗堆砌。

3.明白朴实,反对晦涩造作。

4.庄重严谨,反对轻浮浪漫,重内在美而不只求形式美。

5.在修辞手法方面,以消极修辞手法为主,以积极修辞手法为辅。

六、公文词语的选择

(一)公文惯用词语

1.称谓语

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常用“你”,如“你省”、“你部”。如是平行文则宜用敬辞“贵”,如“贵部”、“贵局”、“贵市”、“贵会”、“贵社”、“贵公司”、“贵单位”等。

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常用“我”、“本”,如“我省”、“我部”、“我局”、“本公司”、“本会”等。

公文中间接称呼有关的人或单位常用“该”,如“该同志”、“该人”、“该地区”、“该单位”等。

2.起首语

对下级机关或人民团体来文有所批复时,起首常用“关于《……的报告》收悉”、“关于……的电文已悉”等。《通知》常用“为了……”开头。

3.承启语

在公文的缘由表述完毕后,常用“为此,特作如下通知”、“特此命令你们”等领起下文。

4.结尾语

是各类公文正式结尾时表收束、强调、祈请等的用语,可用“以上各项,望各地遵照执行”、“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是否有当,请予批复”、“当否,请批示”、“请予审批”、“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二)公文用词的特殊性

所谓公文用词的特殊性,是指公文有一套较常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词语用起来能体现公文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开头用语有:“按照”、“为了”、“根据”、“鉴于”、“依照”、“据查”、“关于”、“报告悉”、“电悉”、“奉”、“查”、“前奉”、“据”、“……报称”、“……电称”、“制定”、“特派”、“任命”、“兹聘”、“派”、“惊悉”、“阅悉”、“谨悉”等。

结尾用语有:“望”、“请”、“特此函告”、“为盼”、“是否可行”、“当否”、“请批示”、“祈请批复”、“盼回复”、“望遵照执行”、“特此通知”、“请批转……执行”、“特此布告”、“此复”、“此致”、“谨呈”、“谨报告”、“特此电陈”、“此令”、“此批”、“此布”、“为荷”等。

过渡用语有:“为此”、“为此……特……”、“对比……”、“为……”、“结合……”等。

称谓用语有:“贵省”、“贵局”、“该地区”、“我市”、“我县”、“本镇”等。

表时间的模糊词语有:“最近”、“近期”、“适当时候”、“现在”、“将来”、“曾经”、“同时”、“有时”、“一直”等。

表范围的模糊词语有:“有关”、“各部门”、“乡(县、市、省)内外”、“国内外”、“左右”、“上下”等。

表条件的模糊词语有:“在……情况下”、“在……基础上”、“符合一定条件”等。

表数量的模糊词语有:“许多”、“多数”、“广大”、“某些”、“有些”、“一些”、“个别”、“部分”等。

表程度的模糊词语有:“很”、“一般”、“更加”、“进一步”、“基本上”、“显著”、“一定……”、“较”等。

表频率的模糊词语有:“经常”、“不断”、“有时”、“反复”、“再三”、“多次”、“偶尔”等。

(三)如何使词语的意义符合客观实际

公文词语的选择就是在充分注意和把握公文词语特点,认真学习和占有丰富词汇的基础上,根据行文目的以及语言环境的需要,遵从语法规则,选取最准确、最贴切而有效表情达意的词语。在选择词语的过程中应注意:

1.认真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

要使公文用语精当,必须注意对词语认真加以辨析,真正掌握其确切含义,否则就很有可能造成表意的失当或失误,影响文件效用的发挥。

在辨析词语含义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不同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在范围大小、性质轻重等方面的差别。如“权利”与“权力”,前者的范围要大于后者;“差错”、“过失”、“过错”的性质是依次严重的。

2.注意根据文种的不同特点选词

在词语的选择上,不同文种有其特殊的限制和要求。一般情况下,规范性公文的词语要求含义高度精确,风格庄重、朴实;领导指导性公文的词语则更注重含义的明确、周密、概括、简洁;公布性公文的词语须讲求准确、通俗,发音响亮上口;陈述澄清性报告、请示的词语要求简洁明了;函的词语更讲究和缓融洽并明确、概括。

3.注意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选词

公文的上下文对词语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有时为了使文气贯通步调一致,上下文的词语需要相互照应配合;有时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必须使用不同的词语。例如:“对于未按标准交费的同志,要由其所在单位的领导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进行补交。”本例句中,“进行”一词的重复出现是不必要的,后一个“进行”应改为“予以”。

4.注意公文具体使用场合对词语风格的要求

为与公文的庄重、严肃的特点相协凋,在选择词语时务必注意词语的风格特点,除特殊情况外,书面词语中带有调侃、诙谐意味以及不够严肃郑重的词语也不应入选。

5.注意针对公文具体收受对象的特点选词

公文所选用的词语应根据公文具体收受对象的理解能力以及与发文机关的关系而有所差别。

一般情况下,如对方具体阅文者为专业人员,则可适当加强词语的专业性、行业性,反之就应避免使用专业的术语;具体阅文者文化程度较高,可以适当使用古语词、外来词,阅文者文化程度较低或高低不一时,则务必注意词语的通俗性。

当收文机关为自己的上级时,用词要注意礼貌与语气的和缓;当对方是自己的平级或不相属机关时,用词要注意谦敬和明确,体现平等协作精神;当对方是自己的下级时,应注意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要中肯坚决,毫不婉曲。

6.注意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

按照词语自身的感情色彩,实词部分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三类。前两类感情色彩强烈、爱憎分明,而中性词则在不与其他词语搭配的情况下,没有感情的倾向性。在公文中,对事实的叙述要求客观准确,而在表明立场主张时则要求旗帜鲜明。也就是说,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有明确的态度。为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注意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在某些领导者的庇护下”和“在某些领导者的保护下”两句话中,贬义的“庇护”与褒义的“保护”就表现了作者的不同态度,无须再对所要讲的事情定性,人们即可知晓作者肯定或否定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对鲜明产生重要影响,更需注意避免对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的误用,否则就会造成阅文者的误解或降低文件的严肃性。

7.注意词语声音和语调对语义的影响

词语的声音和语调对语义有一定的影响,如能予以重视,在选词中注意使音节匀称,注意避免因同音异义和语调附加语义带来的歧义,则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

8.注意词语间的正确搭配

词语的选择受事理逻辑、搭配习惯的制约,如随意超越这些制约,就会影响表达效果。词语的搭配最根本的是要使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合乎逻辑,同时又要注意符合语言习惯。

9.注意根据公文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物的特殊性质选词

公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物的地位、事物的性质、出现的年代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以使表达更鲜明、更直接、更有效。如对错误性质严重的事物应用严峻冷酷的词语,对正确的需褒扬的事物则要用有一定热情、能鼓舞人心的词语。

七、公文语句的组织

(一)公文语句的基本要求

1.含义明确、清晰、完整,便于准确理解、无歧义。

2.句子成分搭配得当。

3.句子成分完整。

4.语序安排妥当。

5.合乎事理,合乎逻辑规律。

6.句式内部结构合乎规范,力争有最佳表达效果。

(二)公文语序的安排

在公文中正确地安排语序,主要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尊重语序的习惯性。公文中的词素、词组中的词其先后次序有许多都必须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排列,否则人们就看不懂,不易接受。如表达方位时,习惯称“东西南北”就不能随意变为“西东北南”。二是注意事理的逻辑次序。这一次序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因而是安排语序的主要依据。三是注意语序的强制性,语序既然受语言习惯、事理逻辑的制约,也就具备了强制性。不管是谁,要想利用公文清楚地表意并为人所理解,都必须服从这种约束,不随意改变语序。四是注意语序的选择性。从局部的和具体的情况看,语序的强制性中又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只要不出现语法错误,不改变语义,为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也可对词语的位置做一些调整,如将状语置于主语之前等。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常做如下处理:

第一,当以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

第二,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顺序排列。

第三,当要表达一组并列概念之间轻重、主次、强弱、大小、高低、多少之分时,应依次顺排或倒排;没有这种分别时则按一定标准(如空间分布)分门别类排列。

第四,当以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一般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只有特别申明或突出表现原因时,才先讲结果再讲原因。

第五,当由于语句中的几个成分相互关系不明而出现歧义时,可通过改变语序消除歧义。

第六,当将语句中的一些成分提前或后置不违反语法规则,不改变语意,但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应以此为修辞手段。如定语、状语、谓语的提前。

(三)公文句式的选择

句式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句中词语类别、配置方式等不同,就构成各不相同的句式。不同句式不仅语法结构各异,且有各具特色的修辞功能。在公文写作中如下几组句式的选择与调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一,主谓句与非主谓句。公文要求高度准确,因此多用主谓句。非主谓句中多用无主句,由于公文有定向表述的特点,一些意愿(禁止、希望等)的发出者和情况问题的发现者不言自明,一旦由其充当主语,可以省去。公文中的祈使句以无主句为主。

第二,主动句与被动句。在公文中兼而有之,如果强调动作、作为的发生者,用主动句;反之,采用被动句。主动句中,常以“将”字换“把”字,使语言更庄重、正规。

第三,长句与短句。公文中阐发道理,说明事物性质、状态,叙述复杂或精细的事物,用长句;表示命令、要求和希望,用短句。

第四,完全句与省略句。在公文中完全句是主要的,有时在为使语言简洁而又不会对语义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使用省略句。

第五,紧密句与舒缓句。紧密句简洁有力,有助于突出句中的某一个重点;舒缓句感染力强,有助于表明几层意思,突出几部分重点。公文中紧密句多,舒缓句主要用于会议文件。

第六,单句与复句。公文中多用单句,便于理解执行;一旦被表述的事理过于复杂,也用复句。

(四)公文写作的句式的选择

公文写作,在造句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1.大量使用陈述句

陈述句是公文运用最多的句子。陈述句是叙述事实、说明情况、判断是非的句子,表义朴实、准确。

公文也常使用祈使句,陈述句便于直接明确陈述事务,而祈使句要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很明确直接。绝大多数公文全文就这两类句子。

公文很少使用疑问句和反问句。

2.恰当运用长句

长句由于有较多的附加成分对意义加以修饰、限制,能使表义更加具体准确。例如:在这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建设、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个句子的基本成分是“邓小平同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之所以形成长句,是因为有三个较复杂的句首状语和一个较复杂的句中状语。这几个状语说明有哪些方面、如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语义的表达十分科学、严密。

3.使用成分共用句

为了使表达清晰与明了,公文经常使用成分共同句。例如:要在总结整党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健全和改革党内生活的各种必要制度。此句的谓语是由三个动词构成的联合词组充当的,共用一个宾语。把三个意思凝聚在一个成分里,就使得句子结构紧凑、简洁。

公文还常常使用“的”字词组。“的”字词组是由“的”附在实词性词语后面构成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其特点是有很强的概括性。例如: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的”字词组在句中做主语,概括说明什么是“故意犯罪”,既简洁又严密。

4.无主句的运用

公文执行主体或遵行者不言自明,写作时不必补足写明,达到简练要求,如“经研究,批复如下”,再如,“你局十月十五日来文收悉”。

5.插入语的运用

插入语是句子的特殊成分,一般表示强调、范围、注释、说明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简称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括号内的是插入语,起注释说明作用,指明“香港地区”的范围,使句子表义具体、明确。

八、公文中若干事物和概念的特殊表达要求

(一)时间的表达

1.除了不必或不允许(如保密的需要)精确表达之外,必须确切地表达时间,要完整地标明年、月、日,特殊时需要标出时、分。

2.避免使用“今年”、“明天”、“本月”、“即日”等需借助其他时间概念才能准确理解的时间代词。

3.禁止使用“上月以前”、“去年之后”等一类不易划定界限的词语。

4.年份一律使用全称,如1985年不得写成85年,如需有关历史年号时,先写公历年份,再次历史年号置于圆括号内。

(二)空间的表达

1.表示地方的专用名词中,城市、地区、县、乡等名称第一次出现在文中时,如属于国外的应冠以国别,属于国内的应冠以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

2.所有国名、地名均应使用国家公布的标准名称(包括标准译名),一般不使用别称,国内地名不用简称。

3.除出于特殊需要(如保密等)或表达对象在文中无重要和必要意义时之外,公文中的空间概念大都需精确表达。

4.慎重使用表示处所的代词(这里、那里等),以防止误解或费解。

(三)职务、姓名的表达

1.各种职务、姓名应用全称。

2.当一个人物担负多种职务时,只列出与文件内容有关的即可。

3.列出一个人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职务时,国内的应按先党内、后党外,由大至小排序,国外的应尊重对方习惯或双方的需要。

4.国外人士的姓名、职务应以新华社公布的标准译名为准,如无标准译名应注意在所有有关文件中使用同一译名,译名之后一般应用圆括号注明其外文名称。

5.若干人物的姓名需同时并列出现在文件中时,应按一定标准排序。如职务高低、姓氏笔画、姓氏字母的规定顺序、与事情相关的程度、归属(属何国、何单位)等均可构成排序的标准。

(四)数量的表达

1.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无必要或不具备条件)使用约数、概数外,公文中的数目概念应用确数(0至无穷数的基数、整数前加“第”字的序数,以数学用语“几分之几”和“百分之几”表示的分数、整数后加“倍”字的倍数)表示。

2.表示增加时用倍数或分数,表示减少时则只用分数而不用倍数。例如:可以说“增加了两倍”而不能说“减少了两倍”。

3.在“增加、提高、上升、扩大”或“减少、降低、缩小”等词语后面有“到、至、为”等字样的句式,与后面带“了”或不带“了”字的句式相比,其语义差别很大,在使用时务必不要错用。

4.若需用“以上”、“以下”等词表示数字分界时,为使界限的划分清晰准确,应以各种方式注明本数是否包含在内。

5.注意数词“两”的使用。“两”不能作为序数,也不能用以表达没有零头的多位数(例如,不将“十二”说成“十两”)。

6.量词中的单位必须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公布的中文名称。如文中必须出现历史上使用的、外国使用的或地方性的单位(如石、斗、英寸、磅等)时应折算成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加以说明。

7.使用复合量词(如人次、秒立方米等)时,如词语是不常使用的,应加注简要说明。

8.表示数量时一般应使用阿拉伯数字,特殊情况下用汉字。同一文件中同类数量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五)范围的表达

范围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事物的界限,这个界限可以从量的方面规定或反映一个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在使用上述词语时应注意:

1.当事物是被全面肯定或否定时,才能用表示全部的词语,稍有保留或无法最终确定时只能用表示部分的词语。

2.公文中表示部分时,常要求精确,此时应使用词义精确的词语。

3.不能在一个语句中同时出现表示全部或部分的词语。

4.前后句子中出现的表示范围的词语不能自相矛盾。

(六)程度的表达

在公文中常需对肯定或否定的程度加以表述,这时务求得体,即注意把握分寸。公文中做这种表达时,大都是直言式的,不含糊其词,不绕圈子,不旁敲侧击。当然这并不排除在特殊场合对己方的意见以委婉一些的提法说出,这时,应注意留有一定的余地,特别是自己所做的肯定或否定仅仅是针对一些只具有可能性的事物时更应如此。

(七)语气、神态的表达

公文表达的正确有效还有赖于语气得体、神态自然贴切。如果语气不对或神态的强弱缓急出了格,那么也会影响阅文者对语义的正确理解,影响文件效用的正常发挥。

1.陈述语气

公文中的基本语气是平直而坚定不移的陈述语气,以有效地叙事说理。

2.祈使语气

公文中常要表达一些主张,要求对方做某些事情或制止、禁绝对方做某些事情,这时的语气自然是祈使语气。根据这些主张性质的不同,具体神态有刚柔缓急之别。其中表示命令、训诫的,语气强烈,神态严厉,无可置疑;表示请求希望的,则语气稍缓,神态有劝慰、商洽、召唤等分别。

3.疑问语气

公文中有时也需提出一些疑问请对方回答,征询其意见或反映,有时还自问自答,以问代答,这时的语气即疑问语气。公文中的疑问语气种类较多,神态变化也较复杂。

4.感叹语气

公文中带强烈感情的感叹语气虽不多见,但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语句中,其神态也有喜、怒、哀、乐、惊、忧等分别。

九、修辞格在公文中的应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公文文体中,比喻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公文中恰当使用比喻,可以使公文语言形象生动,公文中的比喻常常是以客观形象来象征某种主观意识,以典型的类型化来阐明客观、普遍的真理。

例文: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探究建立“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和许可管理、监督机制。

“一个窗口对外”是比喻物,这里隐去了被比喻物,即一揽子的审批和许可管理监督机制,是借喻。比喻物是办理手续常见的“窗口”,形象贴切而便于理解。常见的还有“上一个台阶”、“两条腿走路”、“条条块块”、“解剖麻雀”等,都是采用了现成的比喻物。有时候比喻物固定下来,发展为带有比喻义的词语。如:“开绿灯”、“走后门”、“老黄牛”、“大锅饭”、“一刀切”、“保护伞”、“踢皮球”等,都是公文中用比喻创造出的新的词语。

(二)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把物拟成人;拟物是把人拟成物,或把此物拟成彼物。公文常常采用拟人手法。

拟人,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事物人格化。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人的感情与景物的感情达到高度的统一。公文语体中运用比拟使语言生动形象,并使得一些深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

例文:

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犯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部关系,甚至失去民心,失去政权。

例文把“党组织”比拟成人的“肌体”,形象生动,说理更容易让人接受。

类似的还有给干部队伍“输血”、“造血”,为企业“松绑”,机构“消肿”,“内部消化”,公文“旅行”,经济“疲软”,部件“老化”,等等。

有时候也用拟物。

例文: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适合自己情况的具体形式,使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生根、开花、结果。

这里把承包责任制比拟为植物。类似的有对小集团“掺沙子”,对同志“和风细雨”等。

公文中的比拟一般是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描述;一般多用比拟造词,而较少大段用比拟句;一般是动词比拟,而很少用名词、形容词比拟。

(三)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人和事,而用另外一种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使语言表达更加活泼、鲜明、形象,加深人们的感受。本体和借体事物之间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借体有充分的代表性。事物的特征、标志以及事物的所在、产生、材料等都可用来做借体,事物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现象,如部分和整体、结果和原因、抽象和具体、特指和泛指等也可相互代替。

例文:

“要抓紧落实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定切实措施,稳定‘菜篮子’、‘米袋子’、‘火炉子’的价格。”

这里用“菜篮子”代蔬菜和副食品,用“米袋子”代粮食,用“火炉子”代燃料,皆为借代辞格,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公文中的借代,以保证公文语体特点为前提,不够庄重严肃和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借体,不适于在公文中运用。

(四)引用

引用是公文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辞格。为了说明自己的见解,公文中常常引用上级的文件或领导的讲话。引用有明引和暗引两种。

明引是照原文引用,一般打上引号,有的没有用引号,但指出引文的来源和出处。

例文:

1.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四个坚决纠正”、“四个加大力度”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专项治理。(温家宝《深化改革 健全制度 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11号第4页)

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温家宝《深化改革 健全制度 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11号第4页)

暗引是不说明出处,而把引文编织在自己的讲话或文件中,有的引原文,有的只引大意。

例文: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直接“三通”。(《国务院2005年工作要点》,《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14号第11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八项主张”是1995年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提出的。以上引用没有明确提出来源和出处,但人们都知道这是在引用,所以是暗引。公文中暗引名人名言和著名的方针、政策是常见的。

(五)映衬

映衬是把两个相对待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对待的方面放在一起对比,在相互映衬中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映衬主要利用反义词语构成,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文:

1.宣传廉洁奉公光荣,遵纪守法光荣,贪污受贿可耻,走私盗窃可耻,反对坏人坏事光荣,包庇坏人坏事可耻。

2.共产党员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

例1是异体映衬,把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好坏分明,对比强烈;例2是同体映衬,把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描述,对比鲜明突出。

(六)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本质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大大增强公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公文中运用对比可以使读者鲜明地分清是非曲直,同时也可使正确的判断和理论凸现出来。

例文: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应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各地必须严格执行计划,不准随意扩大试点范围和增加面积。‘退耕还草’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对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农民不愿意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

这里连用了多个“坚持……”、“不准……”、“不得……”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意见非常清楚明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对比的运用比一般的叙述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同异

同异是在句子中,故意把语素有同有异的词语组合在相对待的结构中,也有的称为“同素”、“同字”。在通知、报告、领导讲话中经常见到。

例文:

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不仅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例文中的“增产”、“增效”、“增收”前面都有一“增”字,属前同后异。类似的还有“现在有极少数青年处于这样的状况:有文凭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不靠优惠靠优质,不搞花招搞花色”。类似的还有“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三水’冲掉了官气、娇气,增添了继续革命的朝气”。

同异辞格的使用增添了语言的趣味,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八)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使公文文气贯通,增强语势,引起读者对所说问题的重视。

例文:

1.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2.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前一例共用状语“倍加”,后一例连用“更加”,一气呵成。而尾句字数与前几句不同,使句子结构错落有致,整齐中有变化。使得语气有所舒缓,有利于句子的结束。

(九)层递

层递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语句,按照事理或情感层层递升或步步递降的关系排列起来。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小类。在公文中,层递常常用来表达一种激昂的情绪,或者步步深入地分析事理。公文中的层递与排比一样,语句不要求那么整齐,分句结构可以有局部的错综。

例文:

产品的品种、等级、质量,有国家标准的,按国家标准执行;无国家标准而有部颁标准的,按部颁标准执行;无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的,按地区标准执行;无上述标准的,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

例文在内容上是逐步递降的,但分句的字数不相等,结构也不完全相同。这说明公文中的层递重在说明事理,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次序,而不是看重形式美。

(十)换算

换算是把难识的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加以形象化地换算,使人们容易接受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公文中运用换算有助于将枯燥乏味的数字形象化,给阅文者的理解创造一定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给其以更深刻清晰的印象。换算在领导讲话、报告、总结中用得较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