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的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 “公园+”,“+”的是什么

“公园+”,“+”的是什么

2024-07-12 0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海为推进“生态之城”建设先后编制了“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和“生态空间专项规划”,这两项规划都为完善市域生态空间结构布局提供了基本遵循。公园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优先的导向,着力推进生态系统建设,继续重点抓好“两道”(生态廊道、城市绿道)、“两网”(城区主体绿网、郊区农田林网)、“两园”(城市公园体系、郊野公园体系)建设,并将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多样化的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当前,要想方设法突破用地和政策上的瓶颈,拓展植树造林及生态廊道建设的空间。

杨文悦:在上海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心城区成片的城市更新,还是101个遗忘空间再次活化利用的微更新、无论是居住小区改造还是产业园区升级,都可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目标,通过“公园+”和“+公园”,牵引形成城市发展的新格局。

公园城市的核心要义在于“融合发展”,当前应着力加强公园城市的系统性建设。比如,加快社会绿地街面化推进力度,加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机构以及生产创新要素与公园绿地的融合,加快实现“+公园”的社会绿地街面化目标。在中心城区,经遥感和实地踏勘初步可见,较高或一般可开放利用的单位附属绿地53块,涉及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数量虽不大,一旦改建开放出来,将有助于促进融通共享,缓解绿化系统中绿地服务半径扫盲压力。再如,让“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成为“公园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将农田风貌、乡村风貌与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落地实施有机结合,在美丽乡村建设的200座乡村公园的基础上,将绿色田园、美丽庭院中的“小三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建设,一并纳入生态空间系统网络规划,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各类人群,都能共享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成果。

围绕公园城市建设,还加快打造一批先行示范引领的区域案例。如,结合黄浦区复兴公园大门出入口位置与路幅的调整改善,统筹推进“黄浦电竞之都——量子体育复兴广场电竞中心”项目,打造“公园+新业态”的公园城市建设典范。结合徐汇区光启公园围墙打开和道路拓宽,打造形成徐家汇街区“文化+公园、旅游 +道路”的景区文化导引氛围示范。

在上海超大型城市高密度发展和资源环境紧约束背景下,建议成立公园城市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加强部门联动、社会协调、全民参与、开放合作,做到“握指成拳”,协同推进。

陈春兰:上海中心城区作为城市建成区,可供公园绿地开发建设的存量土地资源并不多,如何提高利用效率,兼顾环境品质提升和便民服务功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新出台的文件提出以“公园+”推动全面功能融合的建设模式,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功能的互补与联动整体提升城市品质。

当前,本市“公园+”或“+公园”项目,均以“公园建设”为名目,进行设计和报建审批,势必按照《公园设计规范》,对包括绿化、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等内容的公园用地比例进行规定,严格限制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规模。这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而言,基本可以满足用房需求。

但是,随着“公园+”概念提出,商业、文化、体育、旅游等多元设施平行开放,“+”号部分却无法按照相应类目进行报建审批,只能算作公园的配套用房,打包纳入公园整体建设项目的一部分,由此,功能用房不可避免地挤占公园管理服务建筑用房指标,这不但满足不了文体商旅基本活动开展的需要,反而还压缩了公园管理用房空间,导致新型公园建筑总量需求匹配与政策要求不相一致,拉低了“公园+”建设服务实效。

建议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探索拓展“公园+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尤其可选择在城郊接合部街镇开展试点,并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加快修订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在规划、建设、管理上拓宽思路与创新完善本市标准,不断提升公园绿地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

问:如何发挥公园城市的大片“绿色空间”的作用,为提升市民品质服务?

裘索:上海可以通过公园城市建设,为儿童创造更友好的城市户外活动空间。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就提出建设适宜儿童成长生活的城市空间。《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全面构建儿童友好型环境,推进儿童高质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使得家长对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和儿童成长环境等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儿童的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新挑战。2004—2017年的84项研究综述发现,高质量和数量的绿色空间与儿童心理健康与幸福度密切相关。2013—2019年间80项流行病学研究的系统分析认为,儿童户外游戏/户外时间的减少与肥胖、近视高发病率有关。在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城市背景下,上海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规划,为儿童创造更友好的城市户外活动空间,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未来上海城市规划继续加强以外环绿带、近郊绿环锚固市域发展格局,绿色规划主要集中在郊野。因而,中心城区的儿童光靠步行或短途公交“够不到”,制约了居住在狭小生活空间、处于主城区的儿童对绿化空间的感受度和可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正常成长。在中心城区中离儿童居住区域较近的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规模偏小,高达八成以上的社区公园中,儿童活动区的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比例偏低;约1/3的儿童活动区域设置远离社区公园的出入口,可达性较差。由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无法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加上家长重视学业且对儿童健康问题、游戏价值等认识不够,导致大龄儿童参与户外活动时间急剧减少,儿童活动空间配置呈“低龄化主导”局面。儿童外出活动受到制约,又造成儿童运动量远远不够,进一步导致儿童的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问题产生。

儿童的活动时长、频次、强度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宜步行可达、邻近居住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改造中,有关职能部门应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保障和推进户外公共空间的适儿化。未来,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居住区域周边的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绿色空间,打通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壁垒,推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共建共享。在儿童步行可达的生活空间中营造绿化共享、场地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参与共享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满足儿童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在布局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神经元项目”时,组织专业设计团队,开展符合上海文化和市情、适合亲子多代互动的空间设计,打造自然、野趣、参与式、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活动环境,提升儿童们对绿化空间的感受度和可及性。

臧熹:上海可借助公园城市建设的契机,建设一批党史主题公园、绿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目前已梳理出600多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不过,上海的红色资源仍存在相对集中,却零散分布的状态,没有串珠成串,缺少片区发力,尤其缺少大空间、大格局的党史主题园区。

为此,上海可将部分公园、绿地建设成为党史主题公园、绿地,既拓展展馆展示空间外延,也提升公园、绿地文化内核。一方面,可以创新党史主题公园、绿地展示形式,吸引更多人群。除了传统的雕塑、展板等展示形式外,可以引入更多沉浸式、体验式的互动展示形式或展演活动,活化党史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党史主题公园、绿地功能,使之成为更优质公共空间。除休闲功能外,可进一步强化其教育功能、文化展示功能、市民集会功能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