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师生追忆袁隆平:他曾用“八字秘诀”勉励母校学子做科研路上的有心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字密诀 西大师生追忆袁隆平:他曾用“八字秘诀”勉励母校学子做科研路上的有心人

西大师生追忆袁隆平:他曾用“八字秘诀”勉励母校学子做科研路上的有心人

2024-05-23 10: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西南大学校友。他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西南大学师生袁隆平塑像前献花祭奠。 通讯员 秦廷富摄

母校珍藏着袁老的学籍卡和大学成绩单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2日,坐落在西南大学校园内的袁隆平塑像前,已经有不少小白花,不少师生自发来到袁隆平塑像前表达追思。

袁隆平塑像,材料为石质花岗岩。为了彰显袁隆平院士崇尚真理、敢为人先,积极投身科研事业的伟大科学精神所做。此举旨在激励在校学子及教职工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勇攀科学高峰、服务民生大众的精神。

此外,2016年4月,在西南大学110周年校庆大会期间,西南大学于网上公布了袁隆平的学籍卡和大学成绩单。目前,这些珍贵的物品依然保存在学校博物馆。

从学籍卡上看,袁隆平1950年入读西南农学院(之后的西南农业大学,后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1953年毕业。

袁隆平大学4年八个学期的平均成绩为(百分制):76.5、70.8、74.9、71.3、72.1、76.4、73.8、75.5。

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他几门重要的专业课成绩分别是:

植物学(一上) 65 (一下)75

农场实习(一上) 67 (一下)75

作物栽培学(二下) 75

新遗传学(二上) 63 (二下)63

遗传育种学(三上) 72

▲西南大学珍藏袁隆平的学籍档案和成绩单(西大供图)

上世纪60年代发现天然杂交水稻

“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西南大学大学相关专家介绍,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其为天然杂交水稻。

▲袁隆平大学毕业证书。(西南大学供图)

1964年,袁隆平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数十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在试验田。(图片来自湖南省农科院)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八字秘诀”教学生做科研有心人

▲袁隆平在实验室。(图片来自湖南省农科院)

在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给他写了一封信。

很快,他们收到了回信。在信中,袁老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8个字鼓励他们勇攀科研高峰。

“看到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我和我的同学们兴奋极了。”“您是最朴实的劳动者,也是最真实的偶像。我是祖国新一代青年,正是年少好时光,也要有梦想,勇担当。”

在信中,学生们写信向“老学长”表达了敬佩与祝福之情。

学生们也在信中表达了作为袁隆平院士“直系学弟”的自豪:“脚踏实地的科研让我感受到科学家的严谨朴实,’禾下乘凉梦’让我明白科学心系天下的胸怀。”“我们会向您所说的朝’躬行实践、厚积薄发’的新时代青年的方向而努力。”

“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收到母校的同学来信后,袁隆平院士录制了一段视频作为回信,解答学弟学妹们的困惑,分享自己在禾田道路上的经验。

视频中,袁隆平提到,应用科学研究,实干苦干才能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他鼓励学生们积累知识,把握灵感,抓住机遇,做有心人,勇攀科研高峰。

西大打造原创话剧承继袁老精神

▲西南大学师生袁隆平塑像前献花祭奠。 通讯员 秦廷富摄

“我有一个梦,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要高……我走过去,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西南大学曾以袁隆平科研经历为素材,打造原创诗境话剧《问稻》。

蓝色星空背景下,一位背着行囊的年轻人在寻找“梦想之海”。没有了粮食的他经过一片荒芜的土地,将其开垦、播种……无数路人都来向他借粮。这部原创诗境话剧,取材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西南大学校友袁隆平院士的真实故事。

▲《问稻》演出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在烈日暴晒下的田地里实验;在地震、海啸中抢救科研资料;在重重困难中培育出“雄性不育株”……《问稻》艺术地再现了袁隆平传奇而富有创造力的一生,共有“问星空”“问青春”“问友谊”“问爱情”“问梦想”“问时光”六个篇章。

剧终时,该剧还通过3D全息影像技术,让87岁高龄的袁隆平“真身”出现在舞台上,讲述自己的超级杂交稻新进展,讲述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并采用双线叙事手法,将几位当代大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的经历与袁隆平的故事巧妙串联,进行“诗境对话”。

“有梦才会有力量,才会一直奋斗在路上。”得知袁隆平逝世的消息,《问稻》中袁隆平青年时期扮演者刘沛东说,袁老身上这种精神养料,可以使每位大学生的青春强大起来,将自己的个体梦想与国家、与社会的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承继袁老的遗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闪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