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全解析,先看文章再看电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佰电影梗概600字 《八佰》全解析,先看文章再看电影

《八佰》全解析,先看文章再看电影

2023-12-11 16: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人可能会觉得,就一个两分半的招聘视频而已,你至于吗?

感动千万粉丝的,当然不是管虎导演的话术和颜值。

而是他想在《八佰》这片子里,还原的一段中华民族悲惨史。

四行仓库保卫战

或许有人跟我一样,在这之前完全不知道四行仓库究竟是什么。

不过只要我提起八百壮士,估计全中国就没几个会说一句不知道的。

这八百壮士,听上去好像有八百号战士在前线奋勇抗敌。

可实际上,八百壮士其实只有四百余人。

之所以声称有八百个人,是因为日军实力实在太过强大。

团副谢晋元无奈之下,只能为了迷惑敌人,扯出来个幌子。

当时,淞沪会战打的十分惨烈。

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离,谢晋元自愿请命,愿带领八百个壮士守卫疆土。

但仅以区区这点人马,对抗日军的数万人大军。

这种去了就要“挨打送死”的局面,那四百多人怎么可能会不清楚?

四天四夜的拼死战斗,全军将士没有一个人想过要退出阵地。

眼看日军已经冲到四行仓库的门口,将士们依旧没放弃。

甚至,战士陈树生还捆着一圈手榴弹,从六楼的窗口纵身跃下。

一个人的性命,换来了与20多个日军的同归于尽。

这份骁勇,怎么可以被人遗忘?

不过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年代,一定会有杠精跳出来质疑:

你说他捆手榴弹自爆牺牲,证据呢?

别急,这一次,他们还真的有证人。

四行仓库其实正位于苏州河的边上。

苏州河的这边,是中日焦灼的战火滔天;

苏州河的那边,是日军暂时不敢侵入的英美租界。

这样的局面,导致的后果只有一个:

租界里灯红酒绿的人们,被迫观看了一次现场版的背水一战。

不管刚开始是怎样的不屑一顾,人的心到底都是肉长的。

租界里渐渐有人在河对岸聚集,慢慢地还形成了支不小的队伍。

他们不顾流弹横飞,只要见到我军消灭了日兵,就立马齐声叫好。

要是给他们看见了敌军想要偷袭,一众人便齐声大声喊叫。

不论是用大黑板写字、画图,还是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方式。

只要能告知对岸注意预防,他们什么都能做得出来。

一时之间,观战人群川流不息。

甚至最高峰时段,苏州河岸竟然汇聚了数万人。

不仅如此,租界里开始有人自发捐赠起了食物和药品。

这一次,真的是万众一心,只对敌寇。

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

是我军四百多人阵亡9人,伤二十余人;

而敌军数万人大军,死二百余人。

现在,再来看这面布满了弹孔的四行仓库墙壁旧址。

我就想问一句,这样的历史难道不配被拍出来?

去年的6月,《八佰》被列为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影界一片欢呼叫好。

所有人都在呐喊,说这一次,终于能看到无删减的真实了!

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

因为谢晋元的这队八百壮士,其实列属于国军阵营。

这么多年过去,抗日战争中的另一股神奇力量终于要登场了!

你让我们这些老影迷,怎么能不亢奋?

但就在这么多影迷兴奋的欢呼声中,噩耗来了。

19年6月14日,上影节开幕的前一天。

《八佰》官微突然放出声明,说影片因技术原因取消。

技术原因撤档?

我本着求知精神,第一时间赶去百度搜了答案。

不过就算是万能的百度,这次也没能答得上这道难题。

连百度都没有具体定义的“技术原因”,到底是什么样神秘的存在?

我再仔细一搜,原来去年因技术问题撤档的影片,还不止《八佰》这一部。

比如说张艺谋导演的《一分钟》;

奉俊昊夺冠金棕榈的《寄生虫》;

还有四字弟弟一度引起热议的《少年的你》……

这些影片,全都是因为技术问题全面下映。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这个纯粹的技术小白真有些不懂。

但时隔一年,《八佰》好歹算是定了档。

既然已经苦尽甘来,作为影迷我也计较不了那么多了。

可等我一点开豆瓣简介:

原本号称3个小时完全无删减的《八佰》,突然就被削了35分钟。

时隔一年,《八佰》成了一百六十五。

我说不堵心,你们信吗?

这时候,再想想那些年被删了49分钟的《黑社会》。

为了在大陆上映,还专门改了个名字,叫《龙城岁月》

至于被阉了将近40分钟的《云图》,我当时也看得“舒畅”的很!

《八佰》这次据说被删减了多达150处。

怎么着?

这是怕全片太长,我们会看睡着了?

我是真有些不懂。

从什么时候开始,像这样正面积极的主旋律片,也需要面对切割机了?

近些年,历史正剧拍得不多。

抗日神剧的创作倒是更新了不少。

从之前八百里开外的秒杀,到现在的让子弹拐弯。

什么蔬菜雷、激光剑,啥都能给你翻出新花来。

你说你这么能,咋就不上天呢?

而且就算是这,人都敢拍,拍都给上。

一旦到了历史正剧,还没映呢,一堆破事就能把你烦死。

什么这个旗不能用,那个景不能拍。

一部打着主旋律号令的片子,突然就被阉成了个残次品。

神剧可以有,正剧不能有。

难道我以后打开电视,只能看到满屏的手撕鬼子?

千呼万唤中,《八佰》终于与观众见面。

首轮提前点映过后,影片在豆瓣上已经开分,目前8.1的评分证明了影片的口碑。

吴京说,这是他8个月来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看哭了好几次:

《八佰》,让中国战争片又上了一个台阶。

黄渤看完则是感慨万千,他说:

中国现在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

这部影片到底凭什么?

《八佰》

The Eight Hundred

Part

1

谈《八佰》之前,绕不开影片复杂又坎坷的拍摄上映之路。

时间倒回2017年的9月9日,《八佰》于苏州正式开机。在此之前,剧组已经不惜耗费重金,在当时尚未开业的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按照1:1的规模搭建了电影的主要场景四行仓库与苏州河的两岸。电影的主要外景都发生在这里,占地规模达两百亩,前后修建耗时十八个月,才最终完成了苏州河两岸68栋建筑、30多万平方米的搭建,以及“苏州河”的挖建。

《八佰》的故事改编自淞沪会战中著名的「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历史事件,这场战斗虽然以最终“八百壮士”退入租界宣告结束,但却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谱写了一曲忠诚赞歌,也因此载入史册而广为人知。

早在十年前,管虎就曾计划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但因为投资太高,导致项目一直被搁置。好不容易找到了投资,结果在筹备过程中又经历了搭建工程拖期、原定演员撤离等等波折,以至于影片光是前期筹备就花了四年时间,原本该片的拍摄计划是在《老炮儿》之前,但但因为剧作、拍摄地等等原因,所以只能先拍《老炮儿》。

2018年4月27日,电影在苏州经历了230天、长达七个月的拍摄终于杀青,之后又经历了一年之久的的后期制作。因为该片是亚洲第一部全程数字IMAX电影,无论对特效还是拍摄都要求极高。在拍摄中,演员不能粘假胡子,因为在IMAX镜头下很容易穿帮,而由于IMAX镜头透视感极强,即使是拍一个远景镜头,远在百米之外的演员也得有所表演。而为了保证战争场面的水准,剧组还请来了《霍比特人》系列的特技协调师格伦·鲍斯威尔担任战争场面指导,《指环王3》《X战警:逆转未来》的特效指导蒂姆·克劳斯比来为影片的特效环节把关。

影片的演员阵容更是相当强大,主演有 张译、王千源、姜武、欧豪、黄志忠、杜淳、张宥浩、魏晨、李晨、余皑磊、俞灏明、郑恺、唐艺昕、辛柏青,客串出演的则有 黄晓明、姚晨、侯勇、梁静、刘晓庆等大腕,可说是众星云集。

如此大的手笔,让影片的制作预算高达近7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影片的票房至少得到20亿才有可能收回成本,而此前抗战题材的国产战争片票房最高的不过是《金陵十三钗》的6亿票房,所以《八佰》的制作俨然是国产电影的一次豪赌。

然而让导演管虎没有想到的是,影片的上映之路会如此艰难。影片原定于2019年的7月暑期档上映,并获选了第22届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确定于6月15日做全球公开首映。可就在电影节开幕的前一天,6月14日晚,影片因技术原因而被紧急叫停,十天之后,《八佰》官宣撤档。此后,影片多次传出定档的消息,但一直无法上映,最终成为2019年的内地院线又一部失踪电影。

一直到今年的7月,内地院线复工之后,《八佰》再次被传闻说即将定档上映。好在经历了多次狼来了的假消息之后,影片终于官宣定档今年的8月21日,瞬间就引爆了观众的期待值。

在风口浪尖里撤档重剪,在百废待兴时定档救市,《八佰》的戏里戏外都很悲壮。

Part

2

在看《八佰》之前,我特意去补了一下1975年台湾省出品的电影《八百壮士》,还专门去找了一下更早的1938年的默片版来看。

应该说1975年的台湾电影版,基本是在1938年的基础上进行的高清重制,虽然明星云集,场面更加宏大,但从故事情节和创作手法而言基本一模一样,都是诞生于特殊时期的宣传任务大于艺术创作的主旋律影片。前者拍摄于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的第二年,后者则拍摄于七十年代,属于台湾省当年流行的军教片。

所以《八佰》上映之前,我对这部影片的最大担忧是——

影片会不会拍成一部1975年版的升级加强版?

然而电影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管虎的《八佰》无论是影片风格基调,还是故事侧重的角度都与此前的两版电影截然不同。

在1975年版的台湾电影中,虽然对于四行仓库战事惨烈的描写,但大多数层面还是站在老式战争片的定位上来拍摄,将领们如何统帅指挥身先士卒,士兵们如何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爱国人士们如何冒死支援前线等等,这些情节固然很戏剧很感人,但对于战争的描写过于简单且模式化,片中所有的情节和角色都是历史的演绎,而留给电影本身的艺术加工和创作空间极小,因而显得故事非常单薄。

但《八佰》则截然不同,这部电影拍得非常单纯,没有淞沪会战的大场面,没有总体的战略设计,没有高层人物的复杂形象,没有政治博弈的阴险狡诈,只有一个任务——守住四行仓库,只展现一件事——这四百多人怎么打这场仗。

影片的主角不再是伟光正的将领,或是高大全的英雄主角,反而是一群立场并不坚定的逃兵,他们贪生怕死、面对烧伤抢掠的日军的时候一心逃命,以至于这些角色出场时很难让人将他们同民族英雄这样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但影片的戏剧冲突恰恰在这里,编剧透过这群小人物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战争的残酷与伤痛,同时也透过这群小人物在战争中的立场转变,展现了军人们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在历史书里,我们通常只看到八佰壮士奋勇杀敌与日军血战的英雄事迹。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保家卫国的军人们,几乎是在被作为弃子的绝境中展开殊死作战,他们是真的不怕死吗?

当然也未必,这个世界上没有没有人生来英勇,只因为有人为了责任、为了担当、为了保护更多的人选择无畏。而这正是《八佰》最动人的地方,在影片中,八佰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透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被具象化成为一个个的人。

也因此,在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中,他们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奋不顾身,也就有了一种伟大的力量蕴含在其中。

所谓英雄,不过是因为平凡人挺身而出,《八佰》的主角正是如此。

全片有多达十几个主要角色,他们来自天南海北,说着各式各样的方言俚语,有的是从没摸过枪的军队会计,有的是农民出身拖家带口逃命的半路士兵,有的是痞气十足欺软怕硬的老兵油子,有的是还未成年就被卷入战争当中的单纯少年。

但战争的残酷就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被裹挟其中,从一开始的仓皇逃命,到无路可逃时的恐惧绝望,再到意识到作为军人的使命与责任,一直到最后奔赴战场舍生忘死的英勇无畏。

尤其是穿插在那些惨烈战斗之余的,是角色们对于生的希望和死的恐惧、对世俗生活的动心、对战事不利的悲愤,与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目睹战友牺牲时的泪水,这些细节上的刻画,保证了片中大小角色都基本做到了形象的饱满和真实,即使你并不了解真实的四行仓库战斗,但一样会被带入进故事当中,为片中角色的壮举而动容。

《八佰》是一部歌颂英雄的电影,也是一部展露战争状态下多种人性状态的电影。

一如片中姚晨饰演的何香凝所说的那句台词一样:

国人皆如此,倭寇怎敢?

Part

3

电影的故事结构很简单,围绕着国军八十八师524团奉命驻守四行仓库的四天四夜为故事主干,同时片子又分为两条线:仓库内的战斗与仓库外的群像。

战争场面无疑是影片的重头戏,历史上的四行仓库战役有着极为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

一方面,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北岸,而五十米河宽之隔的南岸,正是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云集了市民、难民、学生、各国媒体及驻军等。这使得四行仓库保卫战成为了人类战争史上第一场“被围观”的战争。

北岸血战之时,南岸依旧歌舞升平,犹如这场战争的看台一般。一如片中的台词所说:一条苏州河,隔着两个世界,一边是天堂,一边就是地狱。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无形中更加深了这场战役的悲壮感。

仓库外不仅有日军的猛烈进攻,还有租界区无数中外人士注视的目光,壮士们深知,这场战斗早已经上升到了民族尊严的层面。他们坚守的每一秒,都在向世界宣告着中国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但另一方面,524团奉命坚守四行仓库,是为了证明当时中国坚决抗日的决心,想要以此获取国际社会的支援。所以,这一仗本身就是一场政治表演,是打给国际友人看的。而被下令死守“四行仓库”的524团,则是弃子。

更何况这群弃子不仅人数没有对外宣称的800人那么多,而且有很多还是没上过战场的杂兵以及只想逃命的老兵油子,让这样一群小人物组成的队伍临危上阵对抗训练有素的敌军,简直是以卵击石。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他们只有四百多号人,却对外称有八百人,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不少人壮烈牺牲。

这里面主要引发争议的地方,是有 观众认为切入角度不对。

在一篇讲述为什么抵制《八佰》的文章中,“影片情感色彩不符合历史”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们认为, 个体牺牲固然值得赞颂,但不能完全不提当时国民政府的不作为。

真实的“八佰壮士”

历史上,这支军队被国民党高层扔在四行仓库打“表演战”以表示“抗日诚意”,从而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种幻想。军队撤入租界后,也没有获得英雄礼遇,副团长谢晋元被刺杀,幸存的士兵还是成了日军的俘虏。这又是当时政府无能的一个表现。

《八佰》在歌颂不该歌颂的群体,歪曲了历史,是影片上映前很多人坚持的看法。

之前导演管虎还给自己挖了个坑,去拜访了时任当时国民革命军88师师长的孙元良之子——台湾著名电影演员秦汉,这被 很多人认为是要正面表现孙元良的形象。但历史上的孙元良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历史资料关于他的生平介绍里有十分醒目的四个字——“贪财好色”。

总之从故事选材和情感走向来看,《八佰》明显 “立场不对”。

其实可以先从 历史大局观来看这个问题。故事背景在淞沪会战时期,这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不可否认,当时的国民政府的确心存幻想、抗战不力,但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确实有重大意义。

同样是反侵略,同样是为民族解放而牺牲,这个价值就应该被承认。作为淞沪会战中的知名事件,“八佰壮士”的故事也值得搬上大银幕。

至于一些细节上的质疑,大多数是没有看到影片时的猜测。事实上《八佰》如果要说有“立场”,那么表现普通士兵的家国大义、老百姓目睹国人牺牲后唤起的民族团结,就是最大的立场。

虽然 没有用“常规角度”切入,但《八佰》的确是一部真正表达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电影。

先来谈所有人都好奇的第一个问题: 《八佰》到底删改了哪些地方?

目前的上映版片长147分钟,相较于之前资料显示的165分钟减少了18分钟。这个“删减”算是幅度很大的了。但全片看下来,这并不足以成为扭转影片导向的所谓“补救措施”。电影要表达的主题,自始至终没有改变。

【 影片里比较明显的几个改动有↓↓】

影片开场阮经天饰演的“金丝镜”一角戏份被整体删除,他因为会说日语被打为“汉奸”,遭到群攻;

“青天白日旗”和相关图案不再有清晰镜头及特写,这个改动也影响了国军士兵保护旗杆不被日军击落的桥段,比如欧豪在这场戏的镜头有删减。

其余很多是小细节上的调整,比如某些人物称谓被重新配音,换以更淡化身份的词汇。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细心观众发现 去年未公映版本的龙标是2019 888号,今年上映版龙标改成了2019 800号,这个定制版龙标看起来像是一种“特殊照顾”。

阮经天戏份被删除

阮经天当初可是《八佰》曝光的第一位演员,想想真是唏嘘。3月份时,《八佰》发布了预告片,导演管虎发长文讲述《八佰》背后的故事,阮经天还转发微博替《八佰》做宣传来着,没想到最后演了个寂寞,宣传了个寂寞。

阮经天《八佰》剧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公映版将阮经天饰演的角色——一名租界里生活的日本人,完全删除,连豆瓣条目上都没有他的名字。据说他在用日文制止日军的暴行时被人们发现,最终被吊死。这样一个角色就将苏州河南岸的众生形象变得更立体,前后的转变也更加有讽刺意味,大大增加影片深度。

阮经天这个角色虽然出场不多,只有几分钟镜头,但是反映出了人性,揭露了意识形态矛盾,有一定的批判作用,很值得引起深思,就这样被删掉实在是有些可惜。

一般来说,演员戏份被删无非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为保持时长而把不重要的删掉。第二种是拍的不好对剧情起不到作用会成为拖累,所以删减。第三种,太敏感,无法过审,只能一剪没。

虽然网上有声音称阮经天戏份被删是因为记者这个角色拍的太乱,节奏不好,删掉可以更好的铺平剧情,推进故事发展。但小编更倾向于敏感不好过审这一说法,因为阮经天这个角色真的很立体,不仅立体,还很尖锐。

一个反屠杀的日本人,站在普通民众这边,最后却死于民众之手,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从某种程度而言,其实等于批判了极端爱国主义,狠狠扇了小粉红的脸。很多人喜欢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挂在嘴边去实行网络暴力,这种行为简直不要太常见。

阮经天并不是《八佰》唯一一位被删戏份的演员,欧豪,唐艺昕等人的戏份也有删减,区别在于这些人比阮经天更幸运,即使被删还有不少镜头,阮经天只惨淡留下一个模糊认不出的影子。

虽有删改,但影片整体的故事架构、情感表达、人物塑造,保留得都相当完整。增加的背景科普、抒情类字幕,只是更直白地点明主题和立场。实际上没有这些辅助,依然能感受到《八佰》绝不是所谓的“洗白片”,而是拍给所有国人的一部“精神提振片”。

83年前,“八佰壮士”明知政治大人物们的意图,仍然以身许国。在当时抗战形势一直不利的情况下,这个举动极大提振了国人信心,团结起来保家卫国。

在今天的国际形势下看《八佰》,同样有相似意义。追求和平是大目标,但我们也不惧怕对抗。

影片结尾有个意味深长的画面:镜头视角从四行仓库的弹孔中慢慢推出,如今仓库周围已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1937年那些成片的废墟已消失,被西方国家划“租界”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

比起几十年前,我们有了更强的能力和信心去面对一切矛盾。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爱国宣传吗?

如今的四行仓库也是一个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景点

当然,《八佰》毕竟只是一部文艺作品,我们仍然需要排除政治因素,只从电影角度来分析优劣。

放在战争片的大类型中,《八佰》绝对是一部有水准,也符合当下国际制作潮流的好片。这不仅体现在制作标准——影片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更具体表现在叙事、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每一个涉及内容的方方面面。

战争大片要“好看”,必定要做到“爽感”: 一是氛围强,能调动紧张感,有视听冲击。二是动静结合,有笑有泪,看片时情感得到宣泄。在这两点上,《八佰》并没有让人失望。

先说氛围,影片以来自湖北保安团的几个小人物为切入视角,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 成片的废墟与尸体、难民的拥挤,以及初次与敌人枪战交锋的恐惧,短短几分钟的开场,就刻画出了上海战场的肃杀气氛,观众情感得以迅速代入。

电影中对于场景范围的选取也比较巧妙。除了最大的主场地四行仓库,河对岸的租界一角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 视觉上能够形成一种震撼——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却形成尸横遍野与灯红酒绿的两个世界。一暗一明,对比强烈。

这种对比也在 情感上带来另一种震撼——绝望对面就是希望,士兵们却因为军人身份和日军的炮火阻隔不被允许越过河道。片中有不少士兵们的“望远镜视角”,以及看着对岸的观察视角,羡慕与渴望的眼神中,是作为人对美好生活的本能渴求。

而对面的老百姓起初隔岸观火宛如看现实戏剧,之后再逐渐被对岸的牺牲唤醒爱国精神,想尽办法越桥、空投给军队送物,用大字指示牌提示他们敌人的进攻目标,代表的是战场之外普通民众真实的心态变化。

在租界的这边,还有不少处在战争之外“第三方”的外国记者在进行评论,观众也可以从多重视角来看同一事件中不同立场的人会如何理解。这种“吃瓜”视角,也更加深了上文所说的战争的“作秀”讽刺和普通血肉之躯的悲剧性。

相比《芳华》《集结号》等叙事情感与战争场面交杂的方式,从头打到尾的《八佰》,是一部更为纯粹的战争电影,描述这场抵抗本身,是绝对的主体内容。再加上 把故事放置在一个相对小的场景中,对整体节奏的把控有着更高要求。这一点,导演管虎的处理可谓出色。

从保安团主角小团体进入四行仓库开始,观众就不得不随时提着一口气看完全程。 “仓库保卫战”基本可以切割出三个高潮:日军水中偷袭,集中火力发誓3小时攻下仓库大战,国军为振奋士气升旗、再保护旗子不被日军炮火轰倒。 水陆空各种战场全都被拍了一遍。

战斗难度不断加码,士兵牺牲越来越惨烈,对岸百姓的爱国情怀被一点点唤醒,观众情绪也在不断往上顶。

略可惜的是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悬念,观众最终渴望的高潮没有到来,情感也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落点。

不过 这个没有明显获得胜利和解脱的结局,在战争爽片中也有些独特。 “奇迹”逆袭不是战争常态,将士们未知的命运,也留给银幕内外更多思考。

在战争戏中,“软硬结合”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管虎并不吝啬用“大尺度镜头”,从大场面到细节,都做足氛围。血浆喷溅、爆炸、枪战、拼刺刀、尸体小山,都是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刺激,全方位表达战争的残酷。

但他也 有意使用了另一种“柔情视角”来表达战场上的爱、希望,与勇气。比如一直在奔跑的白马,没成年的“小湖北”听着戏曲想象哥哥欧豪化身戏中的大将,姜武唱戏给自己壮胆,唱词也非常契合当时的氛围。

这些意象化的文艺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刚柔并济”的调和,让紧张的战场气氛有喘息空间。

在战斗中夹杂的文戏部分,则用来刻画人物。作为一部典型的“群像电影”, 全片出现了大量角色,每一个都拥有鲜明的性格,即使不能完全记住名字,也会想到他们的高光场景或者有代表性的事件。

比如欧豪年少无知但有正义感,姜武的怂和油腻中年男个性,张译小心思多但卑微,王千源的土味粗暴气息,魏晨和李晨的热血青年气质....

但当看到战友一个个血溅当场,壮烈牺牲,看到平民亲友被日军当众惨无人道地杀害,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骨子里的男儿血性被逐渐点燃了,之后这些人陆续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悲壮桥段也就成为了影片中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名场面。

他们能被记住,都因为足够真实,真实到甚至有点喜剧色彩。 在“英雄”的称谓之外,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所有角色都操着天南海北的方言,这也大大增强了人物“接地气”的真实性。

面对这场必输的战役,求生”是很多人起初最大的愿望。

欧豪饰演的新兵端午一心想带着年幼的弟弟小湖北一起溜之大吉,张译饰演的文职会计老算盘根本没拿过枪,用他的话说“打仗嘛,这么多人呢,多了自己不能胜,少了自己也未必会输。这仗总会打完,可自己死了就是真死了”,姜武饰演的东北兵痞老铁贪生怕死,王千源饰演的老兵羊拐空有好枪法,可在一次次的败仗中早就失去了军人血性,打仗时只惦记如何保命。

以欧豪这个军队中的“主视角”为例,他代表的是普通士兵的典型成长路径。从开始的怂、想家想妈妈,被迫扛起枪克服心理恐惧杀敌,到带着仇恨与勇气主动跑上战场, 这个心理转变才是属于“人”的成长,也符合他农民出身,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背景。

与他一个阵营的“散兵游勇”们,无不是 在被逼迫中开始逐渐变坚强,在一次次目睹同胞死亡后才知晓反抗的意义。和主旋律伟光正的抗日剧不同,这才是普通人面对战争最真实的感受。

魏晨、俞灏明、李晨、杜淳等代表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精锐部队。他们视死如归,但也有柔情一面,人物塑造同样丰富立体。

这次管虎启用了很多年轻演员,有的在观众眼中是演技不值得期待、也不够硬汉的流量小鲜肉。

但惊喜的是,这批“流量”倒是稳稳接住了角色。 欧豪、魏晨有不同类型的硬汉风,俞灏明则把身上的伤疤和角色经历集合,真情实感地演绎了一个火场中的幸存者,戏内外的呼应很令人动容。

相比之下,张译、姜武、王千源等老演员反而缺少惊喜,角色形象符号化,“工具人”的作用更明显。

河对面的“老百姓阵营”,也有个性突出的角色。侯勇饰演的大学教授被梁静饰演的老婆每天“管制”,典型上海小市民夫妇的特质刻画生动,而关键时刻他又显现出“真男人气质”。刘晓庆和李九霄这对“赌场姐弟”几乎没有台词,但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家国大义。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私心,再在被逼至绝路时爆发出惊人潜力,这比绝对的伟光正要动人得多。

李九霄饰演的小弟“刀子”

除了真实,《八佰》在人物塑造上的另一大优点是善于抓细节。 人物背景融于叙事,一笔带过却有想象空间。像是刘晓庆房间里有一张军人遗像,立刻交代了她遗属的身份,其中未说的故事值得细品。

刘晓庆饰演蓉姐

优点说了很多,但《八佰》也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再用高一点的标准来看, 结尾从内容到情绪都差一口气,也没有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提出一个“灵魂一击”的命题。

但放在国产片,甚至像《决战中途岛》那样套路的好莱坞片里,这样的工业水准已经给出了很多惊喜。

如果战争片必须要承载什么意义,《八佰》也成功让观众感动、感恩,年轻一辈也具象认识到什么是先烈。

它甚至还有一些拍摄时始料未及深远意义。 “八佰壮士”中,很多都来自湖北,在今年这样的情势下上映,也是对湖北英雄精神的致敬。

与这群贪生怕死的小人物相对的,则是从坚守第一天开始就奋不顾身的524团老兵们。他们在团长谢晋元(杜淳 饰)的带领下,一次次击退的日军的突袭。但因为敌我强弱悬殊,524团的每一次击退敌人,都需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年仅21岁的士兵陈树生(郑恺 饰) 身上绑着炸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只留下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为了炸掉日军的装甲车,士兵们一个个绑着手榴弹,依次报出自己的名字、籍贯,毫不犹豫排队赴死的场面,简直让人泪崩。

这一声声人体炮弹,也炸醒了对岸沉睡的人民:

原来还有一支中国军队在和日本人苦战,哪怕战至最后一滴血,也不让国土分毫。

战争刚开始时,生活在租界的人们因为炮火打不到所以只是麻木不仁甚至有点幸灾乐祸地隔岸观火;可随着战事的惨烈,看着对面的国军将士们不断有人壮烈牺牲却依然死守这最后一道防线,人们开始悲痛、激愤,并为将士们呐喊助威。

随后,国人们也被国军将士们的精神所感染,上至名流学者,下至贩夫走卒,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支持前线,甚至有女童军、黑帮马仔、热血学生等人冒着枪林弹雨以命相博,前仆后继地为北岸提供各种支援。

然而即使524团在绝境中完成了驻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的任务,可最终他们等来只是一句撤退的命令。当一心守卫国土的谢晋元从南京派来的官员口中得知四行仓库的浴血奋战,实际上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秀”时,他的愤怒和沮丧可想而知。

在冰冷的政治面前,士兵们滚烫的献血变得一文不值,无形中更加深了八百壮士命运的悲剧底色。

Part

4

仅就笔者个人有限的观影经历而言,《八佰》可以说是——

目前华语战争片的最高工业水准。

如果纯粹从技术层面而言,《八佰》拥有顶级的制作与视听表现力,其战争场面的激烈火爆程度、战斗场景的写实感以及对于战争残酷的悲壮表达,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这样的评价绝非过誉。

历史上四行仓库守卫战规模比较小,而电影里把惨烈程度放大了十倍。影片前半段利用多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完整构建出了一个严酷惨烈、时刻紧绷的战争情境氛围,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枪林弹雨中有人冒死反击,有人惊慌失措,让人看得简直目不暇接,完全喘不过气来,完全不输欧美战争片的动作场面。

不过,尽管影片在工业技术上的水准值得称赞,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影片在文戏上的薄弱和欠缺也相当明显。影片的创作野心极大,但受限于篇幅,对南岸生活的描写没有和战争场面实现很好地平衡,导致严重削弱了战争场面的情感表达,显得剧情有些走马观花。

电影多次出现了白马的意象,是用马来象征四行仓库的军人们的状态。一开始白马受惊四处逃窜,如同刚刚入驻四行仓库时惊魂未定的守军战士,胆怯畏战;而后白马重新出现来到四行仓库就好比国军战士坚定信心,誓死守卫;最后出现的白马则或许意味着新的民族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但这种设计反复出现,就会显得过犹不及,显得刻意。

还有影片因不可抗力因素的存在,目前的版本在故事细节上有很多修改的痕迹,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片观感上的落差,尤其是电影的开头部分存在画面情节不连贯的情况,应该确实是有一些改动。

比如:欧豪所饰演的湖北保安团逃兵是怎么被收拢回四行仓库的?黄志忠这个角色后来又是如何在混入难民后被日军吊起来进行凌迟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