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养】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之要素关联大总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图 【地理素养】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之要素关联大总结!

【地理素养】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之要素关联大总结!

2023-05-11 1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

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背风坡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如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或带状特征。

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谷处易形成河流,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山区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平原水流平稳,航运价值大。

地形与农业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平原:宜粮则粮;山地:宜林则林;高原:宜牧则牧;河湖:宜渔则渔。地势低平处,如冲积平原和山区的盆地、谷地,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大于25°的坡地一般不宜耕作,缓坡可以发展果园或建设梯田;不同的高度和坡向对农业生产方式有较大影响。

地形与交通

地势低平处,节省建筑与交通建设投资,是居民点及城市发展的首选地形。山区往往交通不便,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般的公路应避开陡坡,沿等高线修建,爬坡时选择“之”字形线路;高速公路与铁路则应尽量平直,在山区要多建隧道和架设桥梁。港口应考虑建在避风的港湾,港阔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地形与经济建设

河流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快,水能丰富。水库宜选择“口袋形”地形(山间盆地、谷地),大坝宜建在“口袋形”出口处(峡谷地段);引水渠道宜大致沿等高线延伸,由高处向低处顺流。

地形与日常生活

疗养地应选在地势坡度较缓、光照充足的阳坡,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地方;地质地貌景观是自然景观的主体,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气象观测站应选在地势适中、地面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屏障事物的地点。

地形与人口分布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如欧洲西部平原地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分布较稀疏,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形与城市分布

一般平原地区由于地势低平,人口分布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山地、高原地区,因地势较高,人口分布稀少,不利于城市的形成。

例题精讲

例1.(2016·山东淄博中考)读我国东部地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与丁地的相对高度是670米

B.乙地坡度和缓

C.丙地位于图中山峰的西南方向

D.丁地海拔高于其东西两侧地区

(2)图中四地中,最适合发展种植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海拔为670米,丁地海拔为200~3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不超过670-200=470米,故选项A错误;乙地是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坡度陡峻,故选项B错误;根据指向标判断,丙地位于图中山峰的东南方向,故选项C错误;丁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其海拔高于其东西两侧地区,故选项D正确。第(2)题,从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图中甲处为山峰,乙处是陡崖,丁地是山脊;丙地海拔低,地势平坦,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种植业发展条件最好。

答案:(1)D (2)C

气候

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气候与服饰

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对人们的服饰影响很大。如:西亚、北非地区,居民喜欢穿长袍、戴头巾,服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这与那里炎热干燥的气候、太阳辐射强烈有关。极地周围地区,因纽特人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与他们生活在北极圈内,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环境密切相关。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形成了藏族牧民的特色服饰——藏袍。

(2)气候与饮食

气候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类型,农业类型影响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如我国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西北和青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羊肉、牛肉为当地居民的主食等。

(3)气候与民居

气候与人口分布

一般而言,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地区。气候过于寒冷、干旱、湿热的地区人口稀少,如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和干旱的沙漠地区。

气候与人类生产

(1)对作物熟制的影响:热带作物一般一年三熟,亚热带作物一般一年两熟到三熟,暖温带作物一般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中温带和寒温带作物一般一年一熟。

(2)对农业类型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北方是旱地,南方是水田;西北和青藏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欧洲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气候与交通

(1)雨雪、大雾、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条件对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产生严重影响。

(2)气候不同,传统的交通工具也不同。如,东西伯利亚气候寒冷,狗拉雪橇为当地亚库特人的传统交通工具;沙漠地区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我国南方水运发达,而北方地区以陆路交通为主等。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1)影响河流的水源(补给)和水量

一般季风区河流多为外流河,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水量较大;内流河河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小。

(2)影响河流的结冰期

河流结冰期的长短与气温的高低有关,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河流无结冰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河流有结冰期,且冬季越长、气温越低,结冰期越长。

(3)影响河流的水能资源

河流水量丰富且地势落差大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例题精讲

例2.(2015·山东烟台中考)2015年5月,印度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东南部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甚至达到48℃以上,部分地区因高温已导致上千人死亡。读印度孟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读图可知,孟买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点是(   )

全年高温 全年温和 降水年际变化大 降水季节变化小

A. B.

C. D.

(2)造成印度2015年5月持续高温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西南季风来得晚,势力弱

B.西南季风来得早,势力强

C.东北季风来得晚,势力弱

D.东北季风来得早,势力强

答案解析:

南亚绝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年际变化大;2015年5月,孟买此时处于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或者来得晚,势力弱。

答案:(1)A (2)A

河流

航运

从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河道特点(深、宽)、通航里程、地势起伏、水运网(支流、运河)、有无结冰期、经济腹地等考虑航运价值。

(1)我国南方河流比北方河流航运发达的原因

流经湿润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利于通航;河道深、宽,通航能力大;大小支流多,河网密,深入广大地区;河流冬季不结冰,四季可通航;工农业发达,货运量大。

(2)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平原地形,水流平稳;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形成发达的运输网。

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孕育古代文明,便利现代生活。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几乎都位于大河沿岸,像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依托河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河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因此河流两岸常常是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

(2)旱涝灾害,水环境问题。我国季风的影响导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使河流水量不稳定,易产生旱涝灾害。河流附近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往往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例题精讲

例3.(2016·山东东营中考)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以亚洲为例探究“地形、气候和河流之间的关系”,请你与该小组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主题:地形、气候和河流之间的关系。

探究资料:亚洲地形图(图1);亚洲气候类型图(图2);黄河、长江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图3)。

图1

图2

图3

探究过程:

(1)亚洲的大河多呈放射状注入周边的海洋,是因为     。

(2)结合图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黄河、长江流量差异大的原因。

(3)黄河、长江下游都形成了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这种现象表明(填自然因素)对地形有塑造作用。

(4)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主要受     因素的影响。

(5)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亚洲气候具有哪些特点?

探究结论:地形、气候和河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解析与答案

解析:

第(1)题,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的影响,亚洲的大江大河多呈放射状流入周边的海洋。第(2)题,黄河、长江流量差异大的原因是黄河流经地区降水少,流量小,长江流经地区降水多,流量大。第(3)题,黄河、长江下游都形成了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这种现象表明河流对地形有塑造作用。第(4)题,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第(5)题,亚洲气候的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黄河流经地区降水少,流量小;长江流经地区降水多,流量大。 (3)河流 (4)地形 (5)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植被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掉。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比如,铁芒萁(qí)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原因即在此。

植被破坏的影响

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

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植被(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自然带的表现主要是植被、土壤类型,其差异主要靠结合气候类型来识记,但形成原因分析则与区域白然环境都相关,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地形起伏水热差异植被、土壤差异;积温温度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干湿状况。

植被丰富原因

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核心知识必备]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例题精讲

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解析 第(1)题,“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此地树木落叶,为落叶阔叶林,因此D项正确。第(2)题,图中的防寒措施采用了一面封闭一面敞开固定的做法,封闭是为了挡风,敞开是为了采光,C项正确。第(3)题,根据防寒棚应在树木北侧,开敞面朝南的特点定出图中方向,再根据图示影子朝向西北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应为上午,再根据新叶发芽可以判定此时为春季,因此A项正确。

答案 (1)D (2)C (3)A

2.(2019·山西太原二模)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 140~2 21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Ⅰ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Ⅱ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季雨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苔藓、地衣

(2)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

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3)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

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 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解析 第(1)题,苔原带在海拔2 000米附近,那么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不可能是苔藓、地衣和热带季雨林;苔原带下面几百米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再下面即山麓地带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图示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2 160米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则A正确。第(3)题,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易被蒸发,而土壤含水量越少。图示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则随着入侵,土壤空隙减小、水分增加。

答案 (1)A (2)A (3)C

(2019·全国卷Ⅲ,6~8)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 第1题,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

答案 1.A 2.D 3.C

(2019·内江模拟)读自然景观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4~5题。

4.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纬度

5.图中甲植被最有可能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稀树草原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第4题,该模式图反映的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乙方向东西更替,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为水分变化,选择B。第5题,图中甲与雨林在同一纬度,属于热带地区,介于雨林与荒漠之间应该是草原,所以说最有可能是热带稀树草原,选择B。

答案 4.B 5.B

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图3.47)。特别是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地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土壤的成分构成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

1、矿物质是指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士壤固体颗粒,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矿物质经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中的一些养分元素,如钾、磷、钙、镁等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因此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2、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虽然它在土壤中的含量并不高,但却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能够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两者的组成比例常常随着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就会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如果空气过多水分缺少,则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成土母质、风化壳对土壤的影响

成土母质或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成土母质就是风化壳,它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刚刚能释放一些矿物养分,而土壤是具有肥力的。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这也是热带雨林的脆弱性的表现之一。

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

(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地形对植被、土壤的影响

山地的坡向要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

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

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山麓冲积扇分布的地区往往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尤其是陆生植物与土壤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性。

土壤剖面

土壤常见特征及其冻土介绍

1、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 、冻土

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2、冻土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对温度极为敏感,分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

影响冻土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

纬度因素(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

海拔因素:中低纬度高山高原,如安第斯山脉,乞立马扎罗山、青藏高原。

(2)非地带性:

受海洋和洋流影响:冻土较不易形成。

从沿海向内陆,多年冻土的最南边界逐渐南移。在蒙古和我国东北达到最南界限。在北美,海洋的影响较亚欧大陆更强,南界在52°N附近。在阿拉斯加西海岸,由于强烈的海洋性气候影响,即使纬度很高也无多年冻土。

土颗粒粗细及含水量:粗颗粒土导热率高,透水性大,含水量小,不利于冻土发育,细颗粒土则相反。

中国的多年冻土分为高纬度和高海拔多年冻土。高纬度多年冻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在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等。

例题精讲

(厦门市2018届5月二检)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季为4-10月。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图3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该果园生草覆盖下7-9月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 )

A、土壤蒸发较多B、草类生长耗水

C、径流流失较多D、果树生长繁盛

2、夏季晴天时,该果园白膜覆盖区较黑膜覆盖区( )

A、白天气温高B、气温日较差大

C、白天土温高 D、土温日较差小

3、该果园土壤有机含量最高的是( )

A、清耕区 B、黑膜覆盖区

C、白膜覆盖区 D、生草覆盖区

解析:

1.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结合土壤水分在不同月份的变化情况可知,7-9月该地降水丰富,但充沛的降水也使得草类生长旺盛,因此果园生草覆盖下7-9月土壤水分较少。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夏季晴天时,太阳光照旺盛,白膜透光而黑膜吸热,因此白天黑膜覆盖区气温高于白膜覆盖区,但土温白膜覆盖区高于黑膜覆盖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

植物残骸等受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有机质,因此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生草覆盖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19福建厦门上学期质检)图7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据此完成4-5题。

4. 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 )

A.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C. 使地面反射率变小

D. 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

5. 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 )

A. 冻结时间较迟

B. 获得光照较少

C. 水分蒸发较弱

D. 上空气温较低

解析:

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少。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因秸秆遮挡阳光,获得光照较少。

4、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少,D对。秸秆不能改变大气逆辐射,A错。秸秆遮挡阳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B错。使地面反射率变小,但不是土壤温度较高的原因,C错。

5、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因秸秆遮挡阳光,获得光照较少,B对。与冻结时间较迟无关,A错。水分蒸发较弱是土壤温度低的结果,C错。空气流通,同一地区上空气温差异不明显,不是主要原因,D错。

(2018届佛山一模)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分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回答6-8题。

6.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C. 基岩性质D. 降水多少

7.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B. 山丁子C. 久保桃D.山桃

8.该地区最可能是( )

A.黄土高原B.四川盆地

C.长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解析:

1.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的相关知识。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壞湿度,即土壤湿度的变化可能使土壤到达凋萎湿度,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即为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

C项,基岩位于土壤之下,且几乎不含水,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故C项正确。

A项,气温高低尤其是温度升高会减少土壤湿度。故A项错误。

B项,土壤颗粒大小会影响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湿度产生影响。故B项错误。

D项,降水会增加土壤湿度。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信息的能力。

结合图表信息可知,山桃凋萎湿度最低,即当土壤湿度减少到3%以下时,山桃植物叶片才会开始呈现萎蔫状态,在以上树种中,山桃抗旱能力最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本题考查作物的分布。

因为当地有苹果、核桃、山桃等典型的温带树种,所给的四地中只有黄土高原处在温带的暖温带区域,最适合这些树种存活生长。答案选A。

(厦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140-2220米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下图);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

(1)判定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并说明判断依据。

(2)与坡度角小20°的部位相比,说明坡度角大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原因。

(3)分析草本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

(4)分析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解析:

(1 )根据图示曲线,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处和高坡度处,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比灌木具有竞争优势,更适宜该生长环境。判断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是较低海拔处陡坡。

(2 )坡度角大30°的部位土壤较薄;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而草本容易生存。

(3)草本不能制造水源,只能从消耗量减少分析。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所以士壤水分增加。

(4)草本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 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所以有机质来源量减少。

答案:

( 1 ) 较低海拔处陡坡。依据 :草本易入侵的部位 是低海拔和高坡度 ,说明在该自然环境 下草本较灌木具有竞争优势

(2)土壤较薄 ,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

(3 )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

(4) 草本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 ,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 量减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