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官网 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2023-09-06 1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三次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影响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驱动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有力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促进三农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三农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一是粮食生产连续十四年增长,一产增加值多年保持全省前列。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53.6 亿元,居全省第3位。二是农民收入稳定增加。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基地托管、进园务公等方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941元,比2015年增加2800.6元,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且呈现出增收多元、增长加快的良好态势。三是美好乡村建设起步迅速。各种农业利好政策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农村延伸。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逐步改善,涌现出一批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城乡统筹等农村改革试验,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二)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5年—2018年,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逐渐增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为我市产业提档升级、结构调整奠定了较好基础。2018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1.7:41:37.3调整为15.6∶36.8∶47.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0.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农业虽然占的比重较大,但是其比重明显处于下降趋势;随着现代服务业快速推进,特别是物流、中介信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实现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处于上升趋势,发展比较稳定。初步测算,这三年我市因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市经济增长的动能增强,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三)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集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形成了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一是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得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低效向高效转变,吸引资金大量投入,汇源、海升、强英鸭业等工商资本“下乡”,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引擎。以砀山海升公司为例,共建果蔬生产基地3.75万亩,提供近10万吨的优质绿色果蔬,满足55%的生产原料,带动农户5000户,户均增收突破5.5万元。二是农业科技支撑明显进步。产业融合促进传统农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重点建设了一批农业生态科技园、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农业人才加快培养。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提速,我市2018年城镇化率比201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为解决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边缘化的窘境,全市按照“知识化改造农民”的要求,培养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45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900人。

三、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不足,融合规模较小、程度较低,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1×2×3=6”的乘数倍增效益。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农产品加工业对第一、三产业的带动能力依然不强。作为推动农业三产融合主要力量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规模不够大,带动能力仍不够强。2018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21.3亿元,增长5.2 %,低于全省2.3个百分点,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个百分点。户均产值 1.33 亿元,低于全省0.1亿元。我市缺乏像双汇集团(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昆山统一食品、南京雨润肉食品等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工业企业。虽然各县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初见成效,但大多数主导产业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异性,竞争激励,效果不显著。

(二)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当前我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偏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1:1,居全省第10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二是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多数农业经营主体是以“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进行二次产业简单融合,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参与融合能力差。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市596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287户没有经营活动,占调查单位的38.4%。三是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产业链条不长。在农产品加工业内部,40%的企业为面粉加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瓶颈制约突破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设施互联互通、服务高效便捷、要素支撑有力。目前,要素瓶颈制约仍较突出,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供给不足、支撑不力。就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而言,明显偏低。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我市农业从业人口中小学及其以下学历人口占比为91.9%,高中以上学历仅占8.1%,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如,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因经营者受文化学历、知识视野的限制,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缺乏新意、设施简陋等现象,深层次的挖掘开发不够。

四、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抢抓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建议市委市政府应紧紧围绕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的改革春风,积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总体谋划,研究制定系列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政策,避免各县区单打独斗。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收外来资金,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对乡村振兴的反哺功能,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产业融合支撑。强化政策引导,建议各级政府要及时跟进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制订我市“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支持、规划引导。强化组织保证,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强化要素支撑,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三)积极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根据各县区农业特点和发展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区域板块的协作联动,推动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进一步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大力培植农业发展新业态。依托“互联网+”和“旅游+”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能力;依托各地特色物品,推进“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新高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