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溯源◈元宵节和“花灯”不得不说的秘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元宵节到底是什么 传统溯源◈元宵节和“花灯”不得不说的秘密

传统溯源◈元宵节和“花灯”不得不说的秘密

2024-07-14 01: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史记·乐书》所言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正月上辛日” ,根据中国的干支纪年来推算, 是指正月上旬的一个吉日。在不同的年份, 这一天可能是初一到初十的任何一天 ,但绝不可能是正月望日。当然,我们可以接受古老的节日最初没有固定的日期,后来慢慢被固定在这一时间段内。那么,接下去的问题就颇为严重了,因为从祭祀主体、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看,汉武帝时期的太一神祭祀与民俗意义上的元宵节有着较大的差异。

太一神,是汉代国家祭祀的天帝、至高神。原为先秦时期代表宇宙元气与星宿的神祗。《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天神,贵者太一”,明确说明太一神是天神中最为尊贵的一位大神。《汉书·天文志》提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汉书·郊祀志》中则更为详细地解释说:“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因此,太一神的祭祀活动是非常严肃的“国家级”祭祀活动,其祭祀主体与活动内容均是从祝愿国家风调雨顺和证明皇帝政权合法性出发的。而自汉唐以来的“元宵”相关的民俗,无论是灯会、游园等庆祝活动,均有着明显的群体性、非礼性、世俗性和娱乐性。就以上四大特性来看,元宵节由“皇家祭天”活动发展而来的说法,略微有些牵强。但是,也不能排除,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庄严肃穆的祭天大典变成了老百姓的“狂欢节”。

道教“

三官”起源说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与“中元节”“下元节”一起,被认为是道教“三元”“三官”信仰的节日。在道教神系中,“三官大帝”是神阶很高的尊神,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因此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由于天官被封为赐福紫微大帝,中国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与禄、寿二神并列。至于三官神的职掌范围,宋明以后又自于三清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一般认为掌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但中国民间信仰仍然很普遍。明代以来,各地建有许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庙等。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

然而,道教作为一种成熟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早已为学界所公认。而相关于元宵节的民间祭祀活动则早于这个时间。而明确的,围绕“三元日”开展的祭祀活动,则出现于唐宋,至早在南北朝时期。更有意思的是,道教开山祖师的生日在后世的道教典籍中被挪到了正月十五,与赐福的天官为同一天。而《神仙传》没有明言他是正月十五日出生的。笔者推测,道教典籍很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神化了张天师出生的日子,将张天师出生与“天官赐福”联系在一起,以便借重元宵节突出张天师的地位,宣传道教。

但是,不可否认,广泛传播元宵节出于道教的说法,赋予了后世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之一,特别是在唐宋之际。

燃灯供佛说

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岁时广记》卷一0引《僧史略 ·汉法本传》云 :“西域十二月三十日 ,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 。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这句话被认为是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直接证据。但仔细考量,这一说法多有漏洞。第一 ,《僧史略》为宋代高僧赞宁所著,其身份为佛教人士。第二 ,《汉法本内传》学界多认为是伪书 ,如梁启超认为, 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佛道斗法”一事为“愚秃之附会, 而习非成是”,汤用彤认为, 《汉法本内传》“当系南北朝末伪造之书”,四川大学刘林魁认为 , 《汉法本内传》是“一部专门为应对佛道论争而编纂的佛教伪史”。笔者认为上述说法不无道理。

但是,也不得不说,佛教“燃灯”之所,似乎与我们“放花灯”的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不能完全排除佛教对元宵节形成的影响。

元宵节放灯的传说

关于灯节的起源,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

起源传说一: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中国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起源传说二: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起源传说三:元宵灯会源于中国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以上几种说法,自然多半是民间的传说,而学术上依然留有疑问。

富有狂欢精神的元宵节

从节期来看,元宵节的节期正月望日与上古时期元日祈谷的时间孟春元日同为农历正月里的一个吉日; 从文化内涵来看,元宵节与元日祈谷的祭祀活动都具有祈求丰收的文化内涵;从活动内容来看,元宵张灯与燔燎祈谷都有灯火娱神的内容。因此,元宵节的起源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关系,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为元宵节的滥觞。

但是,元宵节的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受到儒家、道教和佛教等不同理念的影响,又杂糅着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民间行为,最终慢慢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元宵节”。

说到元宵节的实质, 彭恒礼先生在《狂欢的元宵———宋代元宵节的文化研究 》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元宵节的基本性质,文章认为: “我国传统岁时节日元宵节具有狂欢性质。宋代元宵节已初步具备以僭越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价值取向、以诙谐文化为内容的民间表演形态 , 有着以物质和肉体为中心的生命诉求, 因而成为与欧洲中世纪狂欢节相映成趣的中国式狂欢节的代表。” “狂欢现象并不局限于宋代,狂欢文化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持类似看法的还有陈熙远先生, 他在《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 一文中也指出: “百姓在 `不夜城' 里以 ‘点灯 ’ 为名或在 ‘观灯’之余,逾越各种‘礼典’ 与‘法度’,并颠覆日常生活所预设规律的、惯性的时空秩序———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 男女之防到贵贱之别。事实上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的挑衅与嘲弄,正是元宵民俗各类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轴。”

任何民俗的背后都潜藏着无数时间与历史的积淀,

并最终落实到日常的实在与朴素中。

学者们惯以从琐碎中以小见大,

推测文明的源流与绵延,

而作为非专业人士且不用写论文的我们,

还是安心的享受节日的欢乐与买买买的乐趣吧!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