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瓷业新时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元代青花瓷纹样意义和象征意义 开创瓷业新时代

开创瓷业新时代

2023-10-22 2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近年来考古挖掘的进展以及国外各大拍卖行有关精美元瓷的不断亮相,元瓷的风貌得以逐步的展现,其颜色之绚丽多彩、胎釉之缜密莹润、工艺之高超精湛、器型之厚重古朴,名副其实可称作陶瓷艺苑中的典范。故《饮流斋说瓷》也赞曰:“元瓷者,其晋人之古乐府欤!质直而有致,朴拙而不陋”。元代的陶瓷艺术,因其富于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和时代性,让它在世界艺术品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也使之成为海内外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家争相收藏的重点。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瓷业的继续和发展,综览元代尚存的几个市场生产规模较大的窑场(如磁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元代瓷业的突出发展和革命性的飞跃,也集中体现在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上:一方面,它继续烧制宋以来的传统产品(主要是青白瓷),另一方面,在南北瓷业大融合以及元帝国中外大交流的时代背景下,景德镇又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且很快风靡全球,创造了全新的瓷器审美标准;也由此奠定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使“china”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而元代虽短暂不足百年,却是景德镇窑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元代景德镇窑开启了陶瓷发展史从以东方汉文化圈儒道玄学为审美情趣的素瓷走向彩瓷的华丽时代,并承前启后地为明清景德镇窑的一枝独秀以及明清官窑御用瓷器的烧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本文试以对元代景德镇窑之概述,希冀可以窥探元代瓷业的整体风貌。

左上图 元青白瓷匜 首都博物馆藏

右上图 元青花莲花纹匜 江西省博物馆藏

左下图 元蓝釉描金彩匜故宫藏

右下图 元釉里红芦雁纹匜 高安博物馆藏

一、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生产的人文时代背景

1、在13世纪初,蒙古帝国陆续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还有大批穆斯林人包括优秀工匠(元代文献称之为“回回人”)也由此进入中国。另一方面,宋元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路也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要道(各海路遗存中以瓷器为最多,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作“海上陶瓷之路“,据《元史》记载,经海道和元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多达20余个);在元帝国的时代,逐渐形成了以蒙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高丽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且又互相交流影响的十分繁荣的历史局面,元代制瓷业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其中前三种主要的文化类型对其影响极其深远。

上图 宋元时期海上航线示意图 (采自《大元帆影》展)

下图 元帝国版图

蒙古族与古代中西亚各民族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和风俗,无形中对农耕民族汉文化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态度,但他们的手工业十分落后,若想体现自己的好尚,必须依赖穆斯林工匠和汉族工匠的精湛技艺;蒙古族对器物的审美取向更接近伊斯兰艺术审美(如尚白尚蓝),这对元代瓷业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元代制瓷业因此也蒙上了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的审美风格。此外,元代各种工艺美术品的多文化来源,也使绘画、丝织品工艺、漆器、玉石器、金属工艺等都以新异的面貌独树一帜,它们之间也出现了交互影响,其中戏剧和丝织工艺对瓷器的影响尤为显著。

左图 元金锦缠枝宝相花纹局部图案和元牡丹缂丝扇面(采自《元代工艺美术史》)

右图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 蚌埠市博物馆藏

左上图 元漆器剔红观瀑盒(采自《元代工艺美术史》)

右上图元青花凤首流扁执壶口部回纹(新疆伊犁出土)

左下图 元白玉贯耳盖瓶(采自《元代工艺美术史》)

右下图 元青白瓷贯耳扁瓶(新安沉船出水)

左上图 元青花凤首盖瓶(意大利那波利博物馆藏)

及 宋青白瓷花口凤首壶(海南博物馆藏)

右上图 元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伊朗国家博物馆)

及 元釉里红暗刻龙纹四系扁方壶(故宫藏)

左下图元青花凤首流扁执壶及局部(首都博物馆藏)

中下图 元青花缠枝花凤纹梅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美术馆编图录)缺盖

右下图 元青白瓷凤首瓶一对(安思远藏品)

鸟首壶具有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而四系扁方壶则带有游牧民族的色彩。

元朝结束了宋、辽、西夏、金长期对峙战争和分裂的局面,使中国走向大一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和商业交流。景德镇地处皖赣边区,受战争影响较小,社会经济状况相对安定,而北方窑工因战乱纷纷向南迁徙集聚至景德镇,在形成南北瓷业大融合局面的同时更为景德镇制瓷业注入了新的养分和活力,带动了制瓷技术的相互交流和进步;又由于各种产品类型的制作可以在全国南北窑口中找到工艺根源,南北窑工以及西域工匠在中外多种文化大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在景德镇新的自然生产环境中更有利于促成新品种的创烧;北窑南迁客观上还形成了无以数计的产业人口,从而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生产的规模和分工,开启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之时代。

左图唐青花塔形瓶2006年郑州市上街峡窝7号墓出土

右图唐巩县窑青花瓷盘黑石号沉船出水

左图 宋钧窑玫瑰紫斑长颈瓶 大英博物馆藏(动脉影)

右上图 元釉里红转把杯局部 故宫藏

右下图 元釉里红玉壶春瓶 秋水堂藏

左图 唐长沙窑青釉红褐彩花鸟纹壶(残件) 长沙市博物馆藏

右图 元釉里红折枝梅菊纹高足转把杯 高安市博物馆藏

2、元政府加强对外贸易,设立船舶司管辖海外贸易、出口瓷器、丝绸和其他手工业品等。海外贸易的繁荣和北方战乱后几个重要窑口的衰退,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对瓷器商品的需求,刺激了景德镇陶瓷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同时元政府实行了“匠户”制度,对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比较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并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掌管烧造官府用瓷,也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和突破创造了必要条件。由于蒙古统治者固有的生活习俗难以迅速改变,所用器物仍以金属器及漆木器为主,以适应征战;因此,瓷器的生产对元政府来说仅具备单一的经济财政意义,致使瓷器的生产可以按照经济规律自由地发展,民间汉族的审美情趣得以在元瓷的造型、纹饰及风格上充分地展示。

左图 元磁州窑黑褐彩婴戏纹花口瓶 高88.9厘米 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

中图 元吉州窑褐彩双耳瓶 高44.8厘米 大英博物馆藏

右图 元青花龙纹象耳瓶 高63.8厘米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左图 元吉州窑开光鱼藻纹盖罐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右上 元青花鱼藻纹罐 土耳其托普卡帕博物馆藏

右下 金磁州窑鱼藻纹钵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3、元代的蒙古族统治者信奉的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五方佛中心的天,与蒙古族思想观念的“长生天”,汉地儒家文化中的“天之道”,就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合在一起。在藏传佛教思想观念中,青花之蓝色代表至尊佛的神圣与纯洁,釉里红色代表生命和长寿,这种象征意义是与汉族传统冥器的象征意义是近似的。因藏传佛教需要用瓷器这种汉族地区的传统工艺品作为宗教祭祀的供器并对其所作的某些特殊要求(包括蓝白红颜色和纹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德镇新品种瓷器工艺上的演进。

左图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花卉兽纽大罐局部 河北省博物馆藏

中图 西藏唐卡以蓝色为基调的装饰

右图 西藏建筑装饰

左图 元卵白釉爵杯 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

右图 元蓝釉堆双绳耳鼎式炉 1998年安徽繁昌县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

4、元朝廷对汉文化采用了压制的政策,作为雅文化载体的文人倍受排挤,使得市井文化的兴起在元代又有所提升,为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传统汉文化地区从当时的美学取向来看,由宋代的追求阴柔之美和含蓄之美,开始转变为吸纳异族的粗犷之美和华丽之美,成为这一时期手工艺术品的审美特征;在文学上,直率袒露外向的戏曲得到流行;在绘画上,“文人画”大为兴盛。在瓷器制作上,元代景德镇陶工们将传统与新的时代艺术结合,与外来的文化艺术嫁接融合,创造了陶瓷艺术的新风尚——在元代的雅俗文化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向来为文人所不屑的表现民间生活情趣的彩绘瓷(黑白花瓷、青花瓷、五色花瓷、红绿彩瓷),在继唐代长沙窑约三百年之后,再次“粉墨登场”,大行其道矣。

左图 元 柯九思《清秘阁墨竹图》故宫藏

右上图元青花竹石花果图盘局部 台北鸿禧美术馆藏

右下图 元青花庭院狮子纹盘局部 香港徐氏艺术馆藏

二、元代景德镇窑的制瓷工艺特点

1、胎釉工艺的改良及其特征

①瓷土配方:制胎原料采用高岭瓷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改善了产品的物理性能(即提高了烧成温度1300度以上,减少变形率),提高了胎质的瓷化程度,使之能够制作大件器;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也从软质瓷转变为硬质瓷;另外高岭土的加入也保证了元代胎质的纯白度,但由于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如对瓷石的清洗并不够仔细)的限制,胎骨的颜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随胎土的淘练程度、窑温等因素而有深浅不同的色阶,表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白而不细,制胎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不够细腻;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四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多呈偏狭形)。又因胎质中往往含有铁等金属杂质,这些杂质所导致的砂眼、刷痕、铁质斑点等在瓷器断面的瓷胎上清晰可见,在仅仅施以透明青白釉的器物上,也可看到细小的黑色颗粒。大件器物如罐、瓶、壶的胎体普遍厚重坚实,小件器的胎体则较轻薄。

元青花薄胎高足杯残件 采自张浦生讲课标本

露胎的表面特征为:色泽有深灰和土红或土黄的两种,露胎处显土红色,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时胎土中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也就是平常说的火石红,它的出现与否由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所决定。若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色斑点。有的素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若显土黄色则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

左图 元釉里红瓷片及元青花鸳鸯花卉纹碗残件 包头市燕家梁遗址出土

右上图 元蓝釉器瓷片(断面胎骨) 湖田窑址出土

右下图 出土瓷片(断面胎骨) 江西博物馆藏

②釉的配方及施釉工艺:

A. 青白釉是从宋代影青釉的基础上改进的,完成了石灰釉到石灰碱釉的过渡,属于釉灰加釉果(耐火度较低的瓷石)的钙碱釉,釉中含氧化钙量在8%-10%左右,其配方为:釉灰10%-14%左右,釉果86%-90%左右,烧成的釉发色青白, 透明度好(为青花和釉里红以及颜色釉的烧制创造了条件),流动性比宋影青稍差。而卵白釉的含氧化钙量在5%-7%左右,烧成特殊的失透状鸭蛋青色,也有一些器物釉面常与同时期青白釉器物混淆在一起,使人不易分辨。由于釉质玻化程度好,柴窑烧成等重要原因, 其釉面特征表现为釉面光滑、温润如玉、光泽柔和,釉层较厚、积釉厚的地方或“泪痕”处,呈淡青色或灰青色。

元卵白釉瓜棱罐及其表面特征 故宫藏

B.元代景德镇对器物施釉工艺主要是蘸釉和刷釉的方法,此外还有荡釉、甩釉和浇釉等方法,依据不同器物品类和造型大小来确定采用哪种方法,有的单用一法,有的多种结合使用;大器如梅瓶、大罐等外部用刷釉和浇釉。小器一般是单手蘸釉,中、大器双手蘸釉,然后口部以浇釉的办法补釉。元器罐瓶等物的内部分不单独施釉,多是利用蘸釉时进去的釉浆荡一下釉,因此里釉多严重不匀,甚至大面积无釉。

浇釉、甩釉、蘸釉模拟图(采自黄云鹏、黄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

这些施釉方法,形成了器物的表面特征:一般元器釉层较厚,釉面不甚平整,常有橘皮纹、针眼和缩白釉斑,在漏釉、缩釉露胎处易呈现一线火石红色;个别的还见大面积火石红且较重的情形,中大型罐瓶类口部或肩部出现“泪痕”。瓶内多无釉,罐内多漏釉或半截釉。有明显的荡釉痕迹。罐瓶底部多无釉,但玉壶花瓶较特殊,多数底部施釉,只露圈足。有的是整体蘸釉后再抹掉圈足的釉水,以防粘连。由于器底的处理比较粗糙,施釉后器底往往粘釉,或因上釉工艺中手沾釉所致,因此瓶罐底部烧成后往往留下少量釉斑。凡蘸釉产品,往往浸釉不到底,胫或足下部有一圈不规则的露胎,上面往往留有3~4个指头抓坯的痕迹。

器内部及底部表面特征图例

2、成型工艺及胎饰技术

①元代瓷器的主要采用的是印坯工艺(模制),即先用瓷土烧制好种模,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即印坯),再将分段(大件器物如罐类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瓶类胎体多数是五段四接)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器物外部比较平整光洁,内部则留有较明显的泥浆挤压的粘结痕迹,呈粗细不匀的滚圆状叫“护接头泥”。瓶口内下部可触摸到扎手的痕迹;而在高足杯的底部,由于湿胎相接,留有泥团。

玉壶春瓶成型模拟图(采自黄云鹏、黄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

底足的处理上,一般是采用先粘合平底,然后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圈足分宽矮和深高(如象耳瓶)两种。宽足平底的切削,一般是由外向内逆时针运行,中心收刀,故往往留下螺旋痕和收刀痕。外圈底,常在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圈足多不甚整,底部多有旋痕,并在中心往往呈有乳钉状突起。

一组馆藏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之底足特征

②胎饰技艺主要有刻、划、印、贴、堆、镂、绘等多种方法(详见青花和釉里红瓷部分),并善于综合运用这些装饰技法。

3、装烧工艺及窑炉烧成技术

①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得知,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主要有珠山、湖田、市区落马桥、戴家弄、观音阁、中渡口、曾家弄、塘下、银坑坞、瑶里、丽阳、厉尧等处。从这些窑址遗存来看,景德镇元代瓷器烧造的窑炉形制主要有马蹄窑、龙窑和葫芦窑。其中龙窑的使用较为普遍,为该时期瓷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开始使用的“分室龙窑”(即葫芦窑)也是在其基础上演进的(参见《湖田窑》篇)。龙窑在热利用方面比北方的馒头窑技高一筹,它有效的利用了烟气热量和产品带走的热量,使废气热损降到极小,并将烧成温度提高到1300度左右;具有升温快,降温也快,可速烧,还可维持还原气氛等优点;又由于以松柴为燃料(故当地俗称柴窑),火焰长而灰分少,且不含硫黄或者含量极少,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传统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适合多品种生产的条件。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清代督陶官唐英也说:“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由此可见,元代景德镇的窑炉技术是决定元瓷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景德镇窑遗址分布示意图

1.黄泥头2.白虎湾3.塘下4.湘湖5.盈田6.灵安7.凤凰嘴8.灵珠9.柳家湾10.寿安11.南市街12.朱溪13.丰旺14.宁村15.大屋下16.西溪17.凉伞树下18.月山下19.富坑20.外小里21.银坑坞22.杨梅亭23.湖田24.中华南路25.珠山26.董家坞27.南泊28.瑶南29.瑶里30.内瑶31.长明 A.五代、两宋时期的中心区域B.元代的中心区域C.明、清时期的中心区域(引自权奎山《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移动》,《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龙窑遗址及龙窑构造示意图(采自《昆明都市时报》)

②元代采用用匣钵装烧瓷器,遗址中发现有两种匣钵:一是漏斗式匣,底不甚平,都必须在匣底铺一层垫渣。此垫渣是用早稻谷壳灰拌深酱色(含铁、锰较高)的匣土渣或高岭土渣,用瓷质圆形“拍子”拍打平整后装坯的。有的直接置于垫渣之上,“底空处以沙实之”,如大盘底内用此垫渣填满,顶住底板,使在烧成时底不下沉。所以,器足端和底部多有粘渣痕。还有的“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即用匣泥饼垫烧,遗址中的垫饼较宋代的大且薄,匣装的是碗、盘、碟等,多为圆器,均一匣装一器;另一是直桶形平底匣,底较平,匣装的是瓶、罐、觚、壶等,多为琢器,有的一匣装一器,有的一匣装一大件,下部插装小件,有的一匣内满装相同或相似的多器,以提高装烧密度和节省烧窑成本为目的。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

根据制品不同等级选用不同方法: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等高级品种都是采用一匣装一器仰烧法,青白瓷圆器采用支圈覆烧法,民用粗瓷侧用涩圈叠烧法;此装烧法会给器底带来以下特征,器底足均有粘渣或渣痕,又因胎体在装匣之前,必须将足端上的釉用刀(竹、铁质刀均可)刮去,景德镇俗称“取釉”,使圈足留下了工人操作时迅速、干脆利索的刀痕。

左上图为瓷质圆形拍子 中上图为直桶形平底匣

下图及右图为装烧法示意图

三、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主要品类

1、传统单色釉瓷器

①元青白瓷:详见本刊《浮梁倩影—宋元湖田窑概述》一文

②元卵白釉瓷:目前考古发现元代景德镇的烧造卵白釉瓷的地点大致有两处,湖田窑窑址和市区中华南路窑址。部分高质量的卵白釉瓷属枢密院定烧瓷器,故又称“枢府窑器”或“枢府瓷“,史料记载,元代枢密院对其定烧的专供瓷把关严、档次要求较高。但它又有别于景德镇的明清官窑,明清官窑所烧产品专供皇帝使用,而元代枢密院定烧产品属部门需求行为,其余大量瓷器可对民间销售。从已发现的卵白釉瓷器得知,卵白釉瓷在十四世纪初已经烧造,元代盛烧不衰,一直延烧到明代早朝,并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 卵白釉螭耳衔环瓶 安徽桐城元代窖藏出土

元卵白釉三供器 广东藏家收藏

卵白釉瓷为石灰碱釉,胎质灰白细润,釉层厚润,乳浊失透,无开片。釉色均匀,色似鹅卵。早期釉色接近青白瓷白中闪青灰,中后期釉色乳白失透(优质卵白釉瓷莹润如羊脂美玉,在湖蓝朦胧中,闪玉石般淡雅乳光),无影青釉的玻璃光,胎质敦厚。造型规整,以小件器居多,碗、盘和高足杯多见,其中以折腰碗最具特色,也有大罐、炉、壶、碟、瓶等,大都为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规整。底足均为露胎。纹饰以印花为主,也见贴花和堆塑装饰,少有宋代的阴刻细划装饰(因釉失透难显),印花常见有龙纹、荔枝纹、芦雁纹、菊纹等。字款除了有“枢府”字样,亦有印有“太禧”或“福禄“、“真福”等。

左图 元卵白釉贴花串珠纹玉壶春瓶 首都博物馆藏

右图元卵白釉贴花月下影梅纹罐 天津市艺木博物馆藏

左图 元卵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馆藏

右图 元卵白釉印花云龙纹撇口高足杯 上海博物馆藏

上图 卵白釉印花纹枢府款折腰碗 歙县博物馆藏

下图 卵白釉印花纹枢府款盘 歙县博物馆藏

秋水堂旧藏元卵白枢府釉刻穿花凤海水龙纹罐

秋水堂藏元卵白枢府釉印纹分格花风卷荷叶型盘

③高温颜色釉瓷:高温钴蓝釉和铜红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又一新创品种,它们是明代霁蓝釉霁红釉的前身。元代蓝釉器色泽浓艳明丽,给人以静穆幽谧的美感。器型主要有梅瓶、匜、盘、高足杯、爵、折腰碗、壶等。

左上图元蓝釉描金爵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出土 杭州市历史博物馆藏

中上图 台北故宫藏元蓝釉白龙菱口大盘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右上图 元蓝釉把杯 台北故宫藏

左下图 元蓝釉白龙纹盘 故宫藏

右下图 元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菱口大盘 托普卡帕皇宫藏

元代蓝釉器的装饰方法有三种:一是蓝地白花,是在坯体上先堆塑或刻划好纹样,然后在纹样上罩一层透明釉,其余的地方施蓝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蓝白对比鲜明,有相互衬托,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二是蓝釉描金,先烧成高温蓝釉后再在其上描金彩纹饰,再经低温二次烘烤而成,由于蓝釉上金彩附着力低,出土器物容易出现脱落现象,因此传世蓝釉金彩器显得十分珍贵;三是蓝釉釉下印花装饰,为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器使用最多的装饰方法之一。纹饰常见有云龙纹、飞凤纹、海马纹、麒麟、鸿雁、折枝梅、菊纹和缠枝莲纹等。

元蓝釉金彩月影梅杯 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

左图 元蓝釉堆塑螭龙胆瓶 1998年安徽繁昌县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

右图 元蓝釉白龙梅瓶 扬州博物馆藏

高温铜红釉瓷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和邛窑,学界有一说认为宋元的红釉瓷是承长沙窑而来的。又一说认为元代景德镇铜红釉是在南北瓷业大融合的背景下再次被创烧出来的。元代高温红釉器是初创阶段的产品,大都发色不够鲜艳,或深黯或灰红色,装饰常见釉下暗刻划花和模印花纹。因其烧制难度较蓝釉大,传世和出土的红釉器亦较蓝釉器少。元代高温红釉器的诞生在颜色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元末明初还开始出现了内外施不同色釉高低温二次烧成的工艺,这种“二色釉”装饰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也标志着景德镇对呈色剂的应用技术趋于成熟。

左上图长沙窑铜红釉执壶 长沙市考古研究所藏

左下图 长沙窑铜红釉执壶 《长沙窑》图录

右图 元红釉梨形壶 故宫藏

左图 元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首都博物馆藏

右图 元红釉高足杯 故宫藏(孙瀛洲先生捐赠)

元末明初外蓝里红釉印花龙纹碗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2、釉下彩绘瓷器

①铁褐彩瓷:在施青白釉的坯体上,用一种赭褐色的紫金釉(富含铁元素)加以装饰,经过高温烧成,褐色点彩出现晕散,青白釉烘托的褐斑十分醒目。铁绘则多采用涂绘点染方法,构图疏朗。

左图 元青白瓷铁褐彩连座双耳瓶 新安沉船出水

右图 元青白瓷褐彩荷叶形盖罐 首都博物馆藏

元景德镇窑铁褐彩绘盘 新安沉船出水

②元青花瓷:即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目前发现景德镇元青花遗址以湖田窑、落马桥与珠山三地最为典型。元代的景德镇借鉴和融汇磁州窑吉州窑的工艺使得褐彩绘画工艺在元青花上得以创新发展。青料色浑散晕而具有水墨画效果,效果艳丽明快,绘画生动精美,是中国青花艺术史上第一座高峰。有学者依据纪年墓出土物以及纪年字款的器物统计,按时间顺序,将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初创期(元初1278年到元至正七年1347)、成熟期(至正七年1347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以及元末明初期(朱元璋占领浮梁时期1361-1368)三个阶段。

元釉下彩绘花卉纹塔式瓶(延祐六年1319纪年墓出土,经上海博物馆科技部测试,没有钴元素,应为釉下铁褐彩)

左图 元青花铁绘观音瓷塑 杭州纪年墓出土(1336年)

右图 元青花纪年字款盖罐 四川雅安出土(1347年)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除了直接彩绘的形式,还有结合印花、刻划花和瓷塑的应用。平面彩绘有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两种。按构图风格又有细笔、工致、严谨的“密体”和速画、疏简、率意的“疏体”之分。“密体”具有繁缛密满的伊斯兰文化特征,多见于中大件器物;“疏体”均为白地青花,表现了简约疏朗的汉文化风格,多见于小件器物。

上图 元青花菊纹压手杯(疏体) 青州博物馆藏

左下图 元青花松竹梅纹盘(疏体) 首都博物馆藏

中下图 元青花月影梅纹高足杯(疏体) 日本东部ヅャワ·トウバソ沖海扬リ遗品

右下图 元青花折枝花卉纹鼎(疏体) 故宫藏

左图 元青花大盘(密体蓝地白花)大英博物馆藏

右图西亚地区细密画(伊斯兰风格)

左图 元青花花果飞凤纹大盘局部图(印花) 伊朗博物馆藏

右图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局部图(刻划) 河北博物馆藏

上图元青花船形水注(结合瓷塑)广州市博物馆藏

下图元青花海鳌山形笔架(结合瓷塑)浙江杭州历史博物馆藏

元青花的釉主要有青白釉和卵白釉二类。青白釉白中闪青,卵白釉的釉面失透,白中略闪青灰。据已知资料,使用卵白釉的元青花大多是小型器,数量也较少。

左图 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青白釉)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中图 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青白釉)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右图 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卵白釉) 2006年芜湖县出土

元青花造型丰富多样:A.大器胎体厚重,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小器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小罐、小瓶、小炉、杯盏等,国内和东南亚地区发现得较多;B.出现一些新颖的造型以及中西合璧的造型,如凤首扁壶、凤首盖梅瓶、半球形、船型水注等;C.八棱形器及带座器多见,有带座的净水瓶、蒜头瓶、胆瓶、梅瓶、三足炉等,瓶通常独立插在镂空的六棱底座上,炉则与座连在一起;D.器制造型多变,一式多样。如大罐中有直口矮罐、直口高罐、盘口高罐等几类形制,又有圆罐和八棱罐的区别。

左图元青花海水开光纹花口折沿大盘 口径45.5厘米(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藏)

右图 元青花花卉纹双系小罐 高4.9-7.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左上图 元青花双耳梅花纹带座瓶 湖南省常德市博物馆藏

右上图 元青花兔纹带座吉字瓶 安徽省青阳县出土

左下图 元青花八棱罐 辽宁博物馆藏

右下图 元青花八棱葫芦瓶 土耳其托普卡帕博物馆藏

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一说认为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国产钴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有哑光,仅用于中、小型器;进口料“苏麻离青”为低锰高铁型青料,来自西亚,呈色靛蓝浓艳,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晕散重。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另一说认为元青花只有进口青料一种,其呈色与烧成气氛以及青料调配有关,有三种情况:多数是青翠沉着为正烧产品;二是靛青泛紫扬艳,为过烧所致;三是青蓝偏灰,多是欠烧所致。

左上图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局部

右上图 元青花凤首流扁执壶局部 新疆伊犁出土

左下图元青花龙纹梅瓶肩部 湖北省2006年在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右下图 元青花双兽耳牡丹纹盖罐局部蚌埠市博物馆藏

元青花釉面特征图例以及苏麻离青青料发色特点:有的发色凝重幽艳,由于成分中铁含量较多,会出现斑斑点点的黑色结晶痕迹,即是铁锈斑。如②③;有的发色略显淡雅,如①④.

元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绘画精美。人物故事题材深受元剧影响,情节性和感染力强;动物题材也十分丰富,飞禽、走兽、游鱼、鸣虫等无所不包,以龙、凤、雁、马、鹿、兔、鱼、海马、螳螂、鸳鸯、瑞兽等传统题材为多见;植物纹则最应用最普遍,如牡丹、莲花、栀子、菊花、蔓草、芭蕉、松、竹、梅等。大件器的纹饰还盛行在局部区域用云肩纹和开光来开辟独立的装饰空间,以丰富构图视角。另外元朝蒙古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器物常用仰、覆莲瓣纹等佛教纹饰作为重要的辅助装饰。

元青花缠枝牡丹天马纹兽耳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器身上的装饰有: 1.肩部饰对称贴塑兽耳 ,2.瓶口饰冰凌花纹和颈饰忍冬纹,3.足部是忍冬纹和莲瓣纹,4.腹部饰如意形海水天马纹,5和6是缠枝牡丹纹.

元青花上的杂宝边饰纹及方形莲瓣纹

③釉里红瓷器:即以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在瓷坯描绘,再罩以一层透明釉,以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的瓷器。有线绘、涂绘、拨白(也叫“红地白花”)、涂绘雕塑装饰手法(俗称“加彩”)。

左图元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线绘手法)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右图 元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涂绘手法)首都博物馆藏

左上图 元釉里红暗刻兔纹玉壶春瓶 故宫藏

右上图 元釉里红暗刻飞凤纹玉壶春瓶 日本松冈美术馆藏

下图 元釉里红暗刻花卉纹玉壶春瓶 故宫藏

元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加彩手法)江西省博物馆藏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江西省博物馆藏1974年景德镇市郊出土

元代釉里红瓷主要有以下特点:A.与元青花相比,釉里红烧成的范围狭窄,受窑烧气氛的影响变化大,还原呈色不稳定。红艳纯净,线条清晰的成品少,而紫褐、暗红、淡红、灰黄、灰褐、灰绿的却较多,或出现绿苔斑或飞红现象,红色晕散成朦胧一片。

元釉里红云凤纹玉壶春瓶 江西省博物馆藏

B.元代釉里红装饰的器型以小件器物居多,偶见大型盖罐、双系扁壶、梅瓶,主要有玉壶春瓶、高足杯、匜、小罐、砚滴等,构图简约疏朗,大多采用白描手法,纹饰简朴,主要有花卉、云龙、云凤、芦雁、花鸟、玉兔、人物、祈雨图等。往往只有寥寥数笔,有的线条较生硬粗拙,较随意,红料涂抹也草率,许多色块不能准确的涂抹在纹样轮廓线上。纹饰线条常见晕散。

左图元代釉里红花草纹玉壶春瓶 1978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

右图元釉里红卷云纹小罐 菲律宾出土

C.受当时生产条件、工艺及水平的制约,涂绘和拨白是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段。

元釉里红暗刻龙纹四系扁方壶 故宫藏

从景德镇窑址元釉里红瓷片出土较少,和传世品亦罕见的情况来看(同时,还有同时施用了钴蓝和铜红两种釉药的青花釉里红瓷,存世特别稀少),当时釉里红瓷器的生产,大概处于初创阶段,但其发展繁荣期应是元末明初,元代釉里红的出现,是景德镇窑工在吸收消化长沙窑、宋代钧窑彩绘装饰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的再突破创新。标志着中国陶瓷烧造从此进入釉下彩瓷烧制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着景德镇陶瓷生产装饰工艺改造与升级,使陶瓷装饰艺术更加日臻成熟。

元末明初 釉里红凤穿花纹梅瓶 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3、釉上彩——红绿彩瓷及五色花戗金瓷

元代景德镇开始出现在高温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元代红绿彩存世极少,目前已知的传世器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红绿彩狮子戏球纹玉壶春瓶和根津美术馆藏的红绿彩宝相花纹玉壶春瓶,其余偶见一些小件多为海外公收藏,国内标准器和考古出土器极匮乏。

元人蒋祈在《陶记》中曾提到当时瓷器装饰技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及关于元代“青花、红绿古彩、五色花、炝金”的记载,元末孔齐的《至正直记》卷一中也谈到“红绿古彩古来有之,金以来时为上物,多定烧、限烧为上用,非市烩所能得也”,明人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古饶器出今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有青色及五色花者……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曾记载:“元之进御器,民所供造者……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花者”。元代五彩瓷制品至今的考古研究成果还相当贫乏。为了展现元代景德镇瓷业的整体风貌,兹特举几例,供同好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左图元代五彩民窑瓷片 杭州出土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图录》

中上 元代红绿彩碗残器修复件 景德镇出土

中下及右图 元代沥粉堆花戗金瓷片

元代卵白釉沥粉堆花五彩戗金高足杯修复件 冯先铭采集

元代卵白釉沥粉堆花五彩戗金碗 上海博物馆藏

左图 金代河南窑口红绿彩玉壶春瓶 秋水堂藏

右图元景德镇窑红绿彩狮子戏球纹玉壶春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藏

4、孔雀绿釉瓷器

亦称“法(珐)绿釉”、“法(珐)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孔雀绿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其釉光华丽,釉色透亮深翠,艳而不浮,古穆静雅。将蓝色称为绿,马未都先生用白居易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来作以解释;又一说认为,因其呈色极似孔雀羽毛上之一种蓝绿相间色,釉色偏绿的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称孔雀蓝(法蓝),“孔雀绿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北宋时期因商贸往而传入中原并在北方民窑开始制作,从金、元产品工艺看,在磁州窑及磁州窑系的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在借鉴磁州窑的工艺下,采用芒硝即硝酸钾用作釉色的低温熔剂,从而使釉色美丽而匀称,能够闪烁出宛如蓝宝石的光彩。早期孔雀绿釉瓷器的制作,是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温烧成,釉面易开片剥落,元代后期是先在高温中烧成涩胎或白釉瓷,再在其上施孔雀绿釉后,入窑二次低温烧成,釉面剥落者少。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在明宣德孔雀绿釉烧制成熟以前,呈深暗蓝绿色);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孔雀绿釉色无论深浅,都是以蓝色为基调的。从整体发掘情况看,元代景德镇孔雀绿釉制作尚未成太大规模,但其制品已具一定的水平。

左上图 孔雀羽毛上呈现出一种蓝绿相间的颜色

左下图及右图 孔雀绿釉砚盒修复件 景德镇斗富弄元代堆积层出土

左图 元磁州窑孔雀绿釉下褐彩菊花纹梅瓶 日本京都书院藏

右图 元末-明初景德镇窑孔雀绿釉罐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四、历史地位与艺术成就

1、历史地位

(1)浮梁瓷局的历史地位及其运作机制:在元代,政府集中使用着大批来自欧亚的优秀工匠,垄断着精良的生产原料,在各地设置许多官府作坊,进行着大规模的生产······按照隶属关系,官府作坊可分作两类:一为中央性的,归相关院、部、司、监管辖;一为地方性的,归所在路、府、州、县管辖·····(以上引自《元代工艺美术史》之《生产的格局》);而于元代瓷业方面,泰定(1328年)以后,官府明令各窑采取“有命则供,否则止,税课而已”的贡瓷政策(引自《浮梁州志序》),并严令:“窑有尺籍,私立者刑“(意思是没有登记在册而私立的窑场是要受刑法处理的);元代用景德镇创烧的贡器卵白釉瓷作为祭器,据元人孔齐的《至正直记》卷二之《饶州御土》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著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

由此可见,元王朝确实在景德镇烧造宫廷用器,可以推测官府督陶机构就是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又据《元史·世宗记》记载,全国统一后,元朝即向海外传谕:“诚能来朝,朕将礼宠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因此,浮梁瓷局监造的瓷器除了御用贡瓷外还包括有外交礼仪所需要的赏赐瓷、贸易外销瓷和一些精美的内销商品瓷。从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元代所谓的“官窑瓷器”或是“官搭民烧”的模式,采用“御土”在景德镇选择包括湖田窑在内的技术条件较好的民窑窑场定点监制烧造的,这些浮梁瓷局所属窑场又称为“御土窑”; 另一说认为,浮梁瓷局是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准官窑机构,直接管控工匠的生产活动,但相较于明代御器厂的严谨,元代浮梁磁局的管理制度与物料产品流通相对松散,也不像明清官窑那样集中于市中心的珠山建厂来统一管理,而是由各地俘虏的能工巧匠将其入籍匠户(官匠)分散至景德镇各定点监造的民窑窑场,在元廷下达生产任务的情况下,无偿提供贡品瓷,即所谓的“元之进御器,民所烧造“(《景德镇陶录》卷五)。

又据《元史·舆服志》中规定:“双角五爪龙纹臣庶不得使用“,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得知,珠山明清御窑厂遗址北侧、湖田窑刘家坞中段、市区落马桥、中渡口、曾家弄等处,皆出土有元青花五爪龙标本。因此浮梁瓷局所属景德镇各定点监造的瓷窑很有可能属官窑性质。

左图 元末-明初青花五爪龙纹玉壶春瓶 1958年河南阳楚出土

中上图元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修复件景德镇官窑博物馆

中下图 元卵白釉印花云五爪龙纹高足碗 1952年上海重固镇出土

右图 景德镇珠山出土元青花五爪龙残件一组

(2)元代的景德镇窑烧造史反映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和分水岭:它结束了传统青瓷、黑釉、白釉、酱釉、低温色釉陶和彩绘瓷的格局,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瓷器新定义和高温釉下彩瓷成为主流的新格局。

高安窖藏出土的一组元青花梅瓶

2、彩绘艺术成就

青花和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彩绘技艺的两株奇葩。在内容上集异域风情、戏剧话本、历史典故、吉祥寓意、民间喜闻乐见于一身,在时代风格上既有对前朝的继承又有西域和游牧民族的融合,并形成了沉稳遒劲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讲究用笔刚柔劲健、毛涩圆厚、快慢轻重、提按顿挫的变化,追求浓淡枯润的墨趣韵味,极大丰富了中国瓷器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元青花凤首流扁执壶首都博物馆藏

造型别致,采用青花与瓷塑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壶流作高昂的凤首,颈羽飘散添加了几分野逸,青花彩绘笔意活泼自然。绘画富丽雄浑豪放。

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

腹部主题纹饰采用青地白花和刻划相结合的装饰技法,白花中刻划的龙纹鳞片含釉较多而泛淡青色,龙体则呈现青白色,在线描的海水青地里翻腾;肩部和胫部的开光则采用白地青花的形式,使整器青白映衬得趣,并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月梅纹高足斗笠盏 1972年河北定兴窖藏出土

构图简约疏朗,幽蓝的花纹与青白莹润的釉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青料浓淡相宜,寥寥几笔,颇具宋元文人画的墨韵笔趣,充分发挥了蓝白色彩洁净明朗的艺术效果以及展现陶瓷材质的美。

上图 元青花松竹梅纹梅瓶及主题纹饰展开图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下图 元青花松竹梅纹双耳瓶(耳残) 江西省博物馆藏

元代景德镇青花彩绘“岁寒三友图”开创性的将文人画的笔意墨韵融合到陶瓷装饰上,把工艺与艺术有机地相结合起来,随着运笔的轻重,快慢及含色料和水分的多寡而自然晕散,烧成后使瓷画产生一种类似传统水墨画那样的浓淡干湿的墨彩烟晕的艺术效果。

左图及局部图①②③④:出土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湖北省博物馆藏)

右图及局部图⑤⑥⑦⑧:传世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武汉市博物馆藏)

人物画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线条流畅飘逸,色泽幽蓝浓艳;“四爱图”皆是喜闻乐道的古人雅事,梅兰菊莲又象征着君子的美德,体现了元瓷文化的雅俗合流。

元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 高安市博物馆

以勾线为主要装饰手法,局部花卉叶子兼有点染,边饰及开光中的四季花鸟主要采用线描,细腻流畅,生动自然,图案极具民间剪纸艺术效果,代表了元代釉里红瓷烧造水平。

元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 高安博物馆藏

釉里红瓷除了通过绘画来表现热闹的场面,还能利用色料在高温烧成中呈色的天然变化,刻意营造一种特定的艺术意境。如绘画泼墨般酣畅淋漓、气势恢宏。

元釉里红白云龙纹盖罐 苏州市博物馆 1976江苏吴县通安华山出土

龙体上下之间的空白处以艳红的呈色衬托,似为飘动的彩云。两条白龙蜿蜒升腾在片片红云之中,红云白龙,以强烈的色调对比,烘托出白龙升腾在云宵中的动态美,堪称元代釉里红器拨白涂绘结合影青刻花技法应用的典范。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花卉兽纽大罐 河北省博物馆藏

将青花和釉里红相结合的这种瓷器装饰手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青花清雅通透,且有浓重深浅之变化,可用于勾线渲染,也可细腻工笔;釉里红深沉浓艳,温暖亮丽;青花的细致繁密弥补了釉里红层次变化的不足的缺憾,釉里红质朴温暖更加衬托青花的清新雅致。红花蓝叶两相呼应,争妍斗丽,绚烂多彩。

大维德爵士旧藏 元 青花云龙纹象耳盘口对瓶

该器现藏大英博物馆,颈部记有62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而另一只则为61字,内容几同。是研究至正型成熟元青花的最著名标准纪年标准器。

参考书目与文献:

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编著《景德镇湖田窑址》

2、何俊主编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编著《湖田古窑》

3、彭涛 彭适凡 石凡 合著《湖田窑》

4、浙江省博物馆 主编《大元帆影——韩国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华》

5、周荣林 主编《千年瓷韵——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

6、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 主编《中国陶瓷鉴赏图典》

7、台北艺术家出版社《景德镇古陶瓷》

8、汪庆正《中国陶瓷研究》

9、张浦生《青花瓷鉴定》 、 马希桂 《中国青花瓷》

10、上海博物馆《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器特集》

11、黄云鹏 主编《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孔六庆 《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

13、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

14、方李莉《元代陶瓷的审美解析》2009年《文物天地》第四期

15、安徽省博物馆 王丹丹 《元瓷之珍》

16、梅亚民 陈玉文《中国古陶瓷鉴定标本参考图典》(青花瓷卷)

17、故宫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瓷器》上下册

18、故宫出版社《冯先铭谈宋元陶瓷》

19、赵宏《中国陶瓷文化史》

20、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

参考书目与文献:

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编著《景德镇湖田窑址》

2、何俊主编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编著《湖田古窑》

3、彭涛 彭适凡 石凡 合著《湖田窑》

4、浙江省博物馆 主编《大元帆影——韩国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华》

5、周荣林 主编《千年瓷韵——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

6、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 主编《中国陶瓷鉴赏图典》

7、台北艺术家出版社《景德镇古陶瓷》

8、汪庆正《中国陶瓷研究》

9、张浦生《青花瓷鉴定》 、 马希桂 《中国青花瓷》

10、上海博物馆《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器特集》

11、黄云鹏 主编《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孔六庆 《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

13、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

14、方李莉《元代陶瓷的审美解析》2009年《文物天地》第四期

15、安徽省博物馆 王丹丹 《元瓷之珍》

16、梅亚民 陈玉文《中国古陶瓷鉴定标本参考图典》(青花瓷卷)

17、故宫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瓷器》上下册

18、故宫出版社《冯先铭谈宋元陶瓷》

19、赵宏《中国陶瓷文化史》

20、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

tigerarts∣猛虎文化公众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