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儒家礼仪的英文翻译 “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

“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

2024-07-12 2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春秋之后,深衣虽然在袖口宽窄,衣的长短,腰带等细节上有变化,但一直是主导服饰。如汉代以来的袍服,魏晋南北朝的垂髾杂裾服、唐代朝服及祭服的中衣,宋代仿古礼制作的深衣,明清时代的长衫长袍等等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中说:“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这一论述可谓恰当。深衣领袖群衣,成为华夏服饰的重要代表。

汉代曲裾和直裾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深衣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西汉早期以曲裾为主,曲裾是在深衣的前襟接出一段,穿时将衣襟绕至背后,甚至数道,衣襟边花饰显露在外呈盘旋状,形成“曲裾”。其形式较春秋时期的深衣更为美观、利落。东汉时直裾流行开来,男子多穿直裾。它与曲裾不同在于直裾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直裾因为穿着行动更为方便,且美观大方,所以适合在多个场合穿着,既可是日常起居,也可是祭祀、朝见。袍服在先秦时期多被用作内衣,多有绵絮,可以御寒。到了汉代,袍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外衣,形制上也日益多样,与直裾渐渐融合,并在袖、领、襟等部位饰以边缘,变成一种服装,统称“袍”。

魏晋玄学“越明教而任自然”的风气对当时的服饰,尤其是文人的衣着带来较大的影响。不拘礼法的竹林七贤喜穿褒衣博带的服装,逐渐影响到了权贵的士族阶级,也穿着宽松肥大、甚至行动不便的服装。之后,上自王公名士、下到黎民百姓,皆喜大袖宽衫、褒衣博带,色彩喜用素雅色,尤其是白色,形成了魏晋时期的服饰特色,而摆脱了两汉时期紧窄、刻板、凝重的风格。

唐服饰呈现出雍荣华贵、开放时尚、奢华亮丽的特色,富有创新开拓精神。“大唐依周礼,制天子之六冕”(《通典》)。重要礼仪场合中,仍以冕服为主要穿着。根据职位、等级不同,冕服的组成有所差减。皇太子衮冕九旒,衣服九章。群臣依据品级的不同,分为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元冕等。不同等级,在佩饰上依次差等递降,在颜色上也有所区别。隋唐时期女性的服装种类多样,富有个性,雍容华丽,为华夏服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服饰主要类型包括襦、衫、袄、裙等,以经典的上衣下裳制为主。其中襦裙尤为兴盛,上襦短小,领口发展出了圆领、方领、斜领、心形领等多种形态。

宋代服饰总的说来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追求庄重质朴之美,色彩也不如唐时那样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公服皆为大袖的圆领袍衫,次要的官职人员服用窄袖。依据颜色区分官职高低,黄色仍是天子专用,三品以上用紫色,五品以上用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穿紫服绯的高级官员还要佩戴鱼袋。妇女服饰,常服通常由大袖衣、罗长裙、霞帔、背子等服饰组成。大袖衣或称“大袖”是宋代贵妇最常用的一种服装。

明朝男子服装,一改辽、金、元时期紧身窄袖的基本样式,服饰以袍衫、团领衫、直裰、罩甲为主,以宽博为尚。明代女子服饰基本沿袭宋时女装,主要款式仍是衫、袄、褙子、裙子等,新发展的款式比甲,则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上衣。

华夏服饰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呈现出纷繁多彩的服饰风格,体现了服章之美。服饰的变化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服饰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人们文化认识的一种显现。

二、礼仪之大

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礼仪文化、儒家文化,彰显出了华夏之魂的独特魅力。

(一)服饰是礼制的重要标志

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是将华美的服饰与完备的礼制深度融合。历代统治者围绕着尊卑、等级等观念发展了以服饰治天下的思想,以服饰分尊卑、等级。故而,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反映了把衣冠政治化的思维方式。特定的服饰如“六冕”“六服”为尊者的标志。下层平民只能着布衣、以黑巾裹头,所以称为“布衣”“黔首”。即便是尊贵者的服饰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从而形成以帝王为首的官场秩序,成为一种礼治之道。

礼服制度是华夏中央集权社会的最明显象征。天子通过统治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服饰让他与别的社会人群区分开,成为不得僭越的规章。冕服制、弁服制、朝服是其中的代表。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又配以不同样式的冕服。如《后汉书》所说:“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在这种理念之下,人们承认自己所属的价值地位,形成了固定的以服饰差别来区分等级、阶层的标志。

华夏服饰延续传承了数千年,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推进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除了传统美学价值方面的审美意识、经济发展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礼制体系的推动。服务于礼制,是华夏服饰区别于其他服饰的重要特点之一。孔子“朝服而朝”,孟子“衣服不备,不敢以祭”,都说明了服饰对于“礼”的表现作用。而礼制其实质是权利等级的划分,表现在服饰上主要为样式、色彩、纹饰、服料的使用区别及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服制规定等。尽管在不同时代,礼制有所不同,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其内在的相互作用却是始终存在着。可以说,华夏服饰的发展历程,实质也是华夏礼制发展的体现。

(二)服饰是道德的重要载体

服饰被视为道德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反映了华夏自古以来“唯德是命”的文化特色。道德包罗万事,服饰威仪是其中极重要的部分。早期以《周礼》为基础形成的一整套服饰制度,明确将服饰与道德教化相关联,违反服饰制度或非约定俗成的服饰都被看成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如《荀子·非相》说:“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认为穿奇装异服、戴妇人首饰之人为“乱君”,是不道德的。再如,魏明帝燕居时衣着华丽,接见亲近大臣时戴绣帽、穿短袖青白色绸衣,有大臣就质问他:“你这是哪家的法服呀?”意在告诫魏明帝穿着不合礼度,不道德。这类记载在史书上有很多。

服饰中蕴涵的道德内涵比较丰富,有君子规范、忠孝之德、仁义之德等等。具体表现在服饰中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通过服饰以示敬意。其中最能表达敬意的是祭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之所以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通过祭祀表达对天地、鬼神、万物和祖先的敬畏和崇拜。重视祭祀表现在盛装的祭服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历代帝王皆重视祭服,视祭服为最尊贵的服饰,做工精细而美观,以示敬天法祖的美德。如,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赞美禹的美德,其中一件就是禹“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平时穿衣破烂,而祭祀中的冕服却很精美,显现出节俭和恭敬的美德。

周礼“以纹为贵”,冕服纹章尤为丰富。冕服的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每一部分皆绣有不同的纹章,每一纹章皆有其内涵和深意。以天子冕服的“十二纹章”为例,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中单、蔽膝均织藻、粉米、黼、黻纹。纹章表征意义为: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表示能适应济众以配天;火明,强调明理崇礼精神;虎,严猛;黼,象征割断能决。可以说,纹章之表徵,冕服之设计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的深厚意蕴。

所以,冕服作为吉服、礼服的代表,是在吉礼时所穿着,以表达祭者的敬意和崇敬之情。同时,服饰也显示出祭者的谦卑恭敬之德。

服饰是穿戴在身上的道德规范。深衣是具有道德规范的重要代表,其每一个细节无不是道德的告诫。深衣不仅设计典雅美观,而且每一细节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深衣由十二幅布做成,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袂圆以应规”,圆形的袖子象征圆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衣领像画方的矩,以象征方正。“负绳及踝以应直”,背缝长达脚后跟,象征直道而行。“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裳的下辑像称及秤锤,象征公平。

深衣的“规、矩、绳、权、衡”的形制设计有其劝诫作用。“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以袖子象征圆规,是因为人们的行动举止都以举手来表示,提醒人们行为要守规矩,依礼而行。背负着绳,胸怀着矩,是要让人依道而行,为政不偏,行事以义。举手投足间都在告诫人们要合于礼仪规范,行之无过,广生万物,直而且方。“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裳的下辑提醒人们安定志向、平衡心情。如此,人们穿着深衣便会自警自诫,久而久之便养成美好的品德。

深衣的滚边设计象征着孝德。“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父母祖父母都在,深衣用花纹来滚边。父母健在,深衣用青色滚边。未满三十父亲去世,深衣用白色滚边。通过滚边的不同设计形式表达对于父母亲人的孝敬之情。

如此,为人处世、为政处事的规范,仁义、孝道等道德都寄予在深衣的形制之中。可见,深衣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可谓深厚矣。圣人穿其有德,王候穿以自律,世人穿以无过。所以,自圣人帝王到平民百姓都喜欢着深衣,且可在多个场合穿着,而没有界限、等级之分。

不仅仅服装,佩饰中也含有道德的内涵。以古代的佩玉为例。《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古人喜欢佩玉,在于玉不仅具有晶莹剔透的外在美观,还含有众多美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五经通义》),玉包含智、仁、义、礼、信等内涵。君子想要“温婉如玉”,具有这些美德,则佩玉以自省。行走时,佩玉所发出的“锵鸣”声如“正声”提醒人们学习玉的美德,不致产生邪念,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通过服饰体现人的美德内涵。《礼记·曲礼》言:“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贵族男子在公开场合免冠、袒衣露体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既要重视内在思想的充实端正,也要注意外在服饰的得体庄重,内外兼修,协调发展,才是道德水平与素质品位最好的展现。

(三)服饰体现“天人合一”观念

华夏服饰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反映了“唯天为大”的天人合一思想。最为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礼记·郊特牲》说:“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则天数也……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冕服采用上衣下裳的形制,以应天地乾坤;上衣为玄色,代表黎明之前的天空,下着纁裳,象征薄暮之地;冕冠上的装饰物綖板,形状前圆后方、颜色上玄下纁,象征天地;綖下垂挂十二旒,每旒十二彩玉,长十二寸,以应一年十二月;穿玉的藻和玉均为五色,以应五方;按照朱、白、苍、黄、玄的顺序排列,以及冕服上取自天地万物的十二纹章的图案,皆是与十二天时相呼应。可见,天子的衣着顺应了天地之气、合于四季之时,充分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再如,上面提到的深衣。深衣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可以说,深衣充分象征了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身穿深衣,自然能使人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通过服饰来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是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总之,中国蔚为壮观的服饰体系,不仅集历代完备的服饰制度、丰富的服饰品类、独特的着装艺术及精湛的制作工艺之大成,而且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紧密相连,具有深邃的儒家文化内涵。它可以用来分尊卑、治天下,作为礼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体现礼制的特色。它含有浓重的道德意味,对人具有劝诫警醒的作用。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展现,通过服饰来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

三、小结

综上所述,华夏服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显著特色,呈现为纷繁多彩的景观,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史书。华夏服饰不仅是蔽体取暖的衣物,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它即是等级、长幼、尊卑之别的标志,也是道德规范的训诫,还是审美观点的显现,并以其巨大的魅力影响了周围国家服饰的发展。华夏服饰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孔丽,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孔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