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傅斯年选角 James专栏

James专栏

2024-04-25 07: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此背景下,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批评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兴起,其作为西方内部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的文化批评方法与思潮,而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与发展。

后殖民主义研究学者认为,西方在殖民主义时期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形成了一套评判体系与观察视角,用一种文化霸权的姿态对东方文化进行审视与控制,造成了文化理解的误差。

在此思潮中,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提出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指出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法农(Frantz Fanon)认为知识分子实现民族解放应当积极捍卫“民族文化”的合法性,全力进行文化建设;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知识-权力”理论则着眼于权力的实施过程,提出历史写作的“话语”产生于“权力”斗争的世界……这些理论共同构成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霍米·巴巴(Homi Bhabha)等学者进一步推动后殖民主义走向成熟。

其中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著作中提出“东方主义”的概念,分析了西方社会对“东方”所展开的语言表征,认为西方出于对自身政治经济利益考量而施行了一套重构东方的策略,规定并误导着西方民众对于东方的理解,从而利用文本描摹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军事政治服务。萨义德的研究促进了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发展。

文化帝国主义与好莱坞电影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作为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分支,是指国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国民教育转化为文化优势,并且大力拓展并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从而将一国的文化优势转变成世界性的文化优势。

通过娱乐商品的出口,文化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要求占领文化商品市场,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图谋意识形态霸权。在此过程中,文化帝国主义呈现出霸权性、隐蔽性与渗透性的特征。

以好莱坞的漫威电影为例,出于对中国庞大电影市场的谋划,近年来漫威电影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与形象,同时也注意避免触及歧视亚裔的雷区。

但是影片中仍然无处不渗透着由基督教、资本主义与民主混合而成的白人文化的价值观,白人至上的原则也隐含在每一细节的设计中。

而那些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或是担当“跳梁小丑”,提升影片喜剧感;或是不痛不痒,只为博取明星粉丝买单;或是如同“满大人”一般,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对于东方的偏见和妖魔化的想象保留下来。

其中无论哪种中国形象,其本质上都只是西方现代意识形态谋划下的“他者”,一种服务于文化帝国主义霸权的参照物与陪衬。

《花木兰》:那些讲中国故事的美国大片

作者简介

James师兄:国内Top级新闻学院博士生,博士入学考试第一名,发表学术论文三十篇。学术成果在陈力丹老师主编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系列、李良荣老师主编的《新闻学概论》(第六版)等均有引用。2019年经典读书会、传播学教程带读课、新闻学概论带读课、范式与流派精讲课、新闻理论专题课主讲人。

本文中师兄为大家简明扼要地梳理了西方学术界“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兴起,作为分支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与案例。无论是前一段引起热议的“花木兰”造型,还是近期引发辱华指责的“满大人”选角,其讨论均离不开上述的核心要义。在此也提醒小伙伴们,千万不要迷失在各色热点中,读完记得迅速回顾下相关的知识点有没有记牢噢!

更多知识点,欢迎关注小小班【2020考研笔记】,免费赠送名额开奖倒计时2天👇

小小班2020版笔记预售!全套笔记免费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