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修身养性的文言文说法错误的是 2021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2021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2023-12-26 2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孔融被收,中外①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篇》)

注释:①中外:指朝庭内处。②惶怖:惊恐。③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薄戏。④遽容:恐惧的脸色。

1.解释下列红色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

(4)了无遽容__________________;

(5)冀罪止于身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3.依据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篇》,“言语”是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中体现“言语”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体现“言语”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关于甲、乙两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覆巢之下无完卵”出自乙文中的“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一句。

B.甲文“王凝之妻”与乙文“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两个“之”意思一样。

C.甲、乙两文中对话的内容居多,所以在表现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这一手法。

D.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

(乙)

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    )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義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5.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元方入门不顾

(4)我何如谢太傅

6.根据语境,乙文方框处填入的敬辞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贤 B.家 C.惠 D.舍

 

7.按要求答题。

(1)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公 高 太 傅 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题目。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①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②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③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①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②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③恶 (wū):哪里,怎么。

9.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乐趣

B.虚则敧            敧:倾斜

C.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D.满则覆            覆:倾覆

10.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喟然而叹曰

B.思而不学则殆     虚则敧

C.此盖为宥座之器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回也不改其乐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B.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都只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C.“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原因是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D.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诚子书》)

13.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1)不亦说乎(_____)     (2)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

(3)传不习乎(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5.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16.孔子提出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请你写出关于自己学习的体会。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节选自周怡《勉谕儿辈》)

17.解释文中红色词语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险躁则不能治性

(4)可办粗饭几日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19.“俭”是中华传统美德,(甲)(乙)两文中都以此劝勉后辈,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两则《狼》,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狼

蒲松龄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20.解释下面红色词语的意思。

⑴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________)  ⑵方缚以带  以:(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⑵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22.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乙)文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

B.两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C.作者通过两个故事,比较隐晦地说明,尽管屠户杀狼的策略巧妙高明,但其行为的正义性还是值得质疑。

D.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23.细读选文之后,你认为哪一个故事写得更好?说说你的理解。

 

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24.选出乙文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B.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C.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D.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25.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字词意义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

B.之:求闻之若此            夫市之无虎明矣

C.而:有闻而传之者          而谗言先至

D.得:丁氏穿井得一人        竟不得见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

27.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的“君”和乙文中的“寡人”,都是对国王的尊称。

B.甲文中丁氏说:“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

C.乙文中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是担心魏王听信谗言,对自己失去信任。

D.甲文告诉我们: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乙文告诉我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8.对于传言的态度,你更欣赏甲文中的宋君还是乙文中的魏王?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乙)沈屯子偕友入市,闻唱书者言:“杨文广①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从此悒悒②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③其意。又忽见道上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归而益忧。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刘元卿《贤奕编》)

(注)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yì):闷闷不乐。③纾:解除。

2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杨 文 广 围 困 柳 州 城 中 内 乏 粮 饷 外 阻 援 兵

30.解释下列红色的字。

(1)身亡所寄(_______)  (2)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

(3)闻唱书者言(_______)  (4)归而益忧(_______)

31.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2)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32.对于上面两则材料,人们有以下两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A.两则材料讽刺了那些杞人忧天的人。

B.两则材料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课内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33.下列红色字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学而不思则罔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及其家穿井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目似瞑,意暇甚

D.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

34.翻译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5.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除了淡泊外,还需要哪两个?为何要写这封信?

 

参考答案

 

1.(1)不久,一会儿。(2)大体可以相比。

(3)趁、乘。    (4)完全没有。    (5)希望。    

2.(1)谢安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2)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有完整的蛋吗?”

3.(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B

 5.(1)舍弃,丢下(2)“不”通“否”

(3)回头看(4)比,比得上

6.A

7.(1)公高/太傅深。

(2)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8.元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元方的回答逻辑性强,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的回答生动形象,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刘太常的回答比较委婉,思考问题比较全面。

 9.A

10.B

11.B

12.①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②哪里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13.(1)同“悦”,愉快。(2)竭尽自己的心力。

(3)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疑惑    

14.(1)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5.宽容对待别人,可以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不怨天尤人,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16.示例:无论做人,还是学习,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并要把思和学结合起来。(言之有理即可)

 17.(1)达到(2)懈怠

(3)修养(4)购置,备办

18.(1)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不饥饿不受寒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

19.[甲]文侧重闸述“俭”的价值,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修养德行。

[乙]文侧重阐述“俭”的养成,主张克制奢侈欲念,居安思危。

20. ⑴像狗一样坐着    ⑵用    

21.⑴屠户非常窘迫,害怕从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⑵只是仔细思考没有办法(能够用来)杀死它(狼)。(本句翻译通顺即可,不必追究字字对应落实)

22.C

23.选择【甲】文好更合理,其故事完整,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对屠户和狼的刻画富有个性特色。

24.B

25.B

26.①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②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

27.A

28.我更欣赏甲文中的宋君。因为甲文中的宋君对待传闻没有轻易相信,而是派人去调查实际情况。而乙文中的魏王自己明明已经知道“三人成虎”的道理,却最终不再相信庞恭,说明他轻信了谣言。

29.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

30.无,没有    同“释”,解除、消除    听说    更    

31.(1)你(在地上)踩踏,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忧它会崩坏呢?

(2)世上担忧过多的人就像这个人一样啊。

32.同意第一种观点。甲文中杞人担忧天地会崩塌,乙文中沈屯子担忧杨文广的困境和街上行人被竹竿梢头戳到,两个人都是没有根据地担忧,属于庸人自扰。

33.A

34.放纵懈怠则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则不能修养性情。

35.立志惜时;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还要珍惜时光,切记蹉跎。(意对即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