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工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信阳药食资源特色原料供应商有哪些公司 忠县工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

忠县工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

2024-07-13 07: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忠县工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忠府办发〔2022〕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忠县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10日

忠县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忠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和重要支撑。忠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实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忠县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忠县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更重大作用、肩负更重要使命。根据《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时限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成效及主要问题,分析了迎来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紧扣全县“一地一城三区”总体目标,特别是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目标,发挥忠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明确“十四五”忠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提出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绿色资源加工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重点方向,以及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市场主体培育、先进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应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园区产业生态优化六大重点任务,并围绕重点产业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保障措施,以增强规划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自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县始终坚定特色产业、特色中等城市“双特”发展思路1,依托资源禀赋,突出高质量、集群化、绿色化发展,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绿色资源加工四大特色产业集群,聚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园区建设、主体培育、营商环境、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持续掀起大抓工业、促大发展的热潮,全县工业呈现“快、特、高、新”的良好态势,持续发挥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为“十四五”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前列,2018年、2019年民营经济发展成效考核分获市级一、二等奖。202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15.37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75.4%;全县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0.81亿元,是2015年的1.2倍,年均增长11.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7.61亿元,年均增长11.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94亿元,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5.1%提升到62.4%,年均提高5.46个百分点。共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海南海药西部(忠县)医药产业基地等工业项目160个、协议引资500亿元,年产10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一期等52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32.79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倍。

二是主导产业有特色。“十三五”期间,全县始终坚持产业特色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初步构建起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绿色资源加工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框架。2020年,规模以上四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4.36亿元。新能源方面,培育引进正极材料、隔膜、电芯、盖帽、圆柱形和聚合物电池等锂电关联企业13家,锂电全产业链雏形初步形成。生物医药方面,成功获批重庆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建设基地),总投资30亿元的海南海药西部(忠县)医药产业基地项目正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天地药业生产的氨曲南、头孢西丁钠、美罗培南等产品出口南美、欧洲,巨琪诺美拥有7个全国独家产品。智能装备方面,总投资40亿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新润星年产5000台数控机床、鑫锐诚新型智能制造等项目建成投产,宇豪光学、极达鑫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快速壮大。绿色资源加工方面,柑橘产业形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从“榨干吃尽”到“一网打尽”的产销研学旅完整产业链;随着年产2000万吨机制砂石生产项目获批以及总投资62亿元的三一绿建项目一期PC构件、海创环保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贝亨源预拌干混砂浆等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机制砂石、水泥、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砌块墙材、装配式建筑、资源综合利用等一体化发展。

三是发展质量效益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持续发力,全县工业效益明显提升。2020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税收收入4.95亿元,较2015年增长62.3%;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37.4万元/人提高到77.51万元/人,较2015年增长107.2%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3.6%,较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18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企业、12家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分别实现规模以上产值66.92亿元、72.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6%、52.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1.8亿元,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成长型企业9家、“专精特新”2企业6家,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6家、县级技术研发中心9家。派森百橙汁公司及“派森百”商标分别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评中国驰名商标;海螺水泥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市级能效领跑者,瑞竹公司获评市级绿色工厂;特瑞新能源等2家企业获评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巨琪诺美“丹益片”“天王补心片”、特瑞新能源2种磷酸铁锂产品被认定为重庆市“重大新产品”。

四是数字经济迸发新活力。坚持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上云用数赋智”3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数字制造业实现业务收入15.91亿元,同比增长51.1%;实现增加值4.58亿元,同比增长44.8%。电竞小镇荣获“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称号,瑞竹公司、忠味堂食品入选全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4试点企业名单,特瑞新能源、鲜果集橙汁等3家企业3个车间被市经济信息委认定为数字化生产车间,聚融集团运用ERP系统对工业化全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实施标准化生产项目入选2019年全市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东正电气开发的“天天发电”APP和“天天发电”水电站物联网服务平台分别荣获中新工业创新大赛第三名、2020年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不大。忠县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在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搬迁中,对101家淹没工矿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仅存8家企业能正常运转,工业经济几乎归零。直至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移民攻坚任务完成后,忠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转向产业发展,历经周折沉浮,直至近几年工业经济才有所起色。纵向看,与“十二五”末相比,全县工业增加值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长较快;但横向看,与主城、渝西工业大区相比,总体规模较小,差距明显。202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1.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排全市第27位,仅占全市1.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排全市第27位,仅占全市0.55%。

二是产业能级不强。从规模看,2020年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绿色资源加工四大产业分别完成产值15.1亿元、50.4亿元、13.23亿元、55.62亿元,尚无“百亿级”产业;从结构看,新材料、智能终端、高端电子、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占比较大,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多数企业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从产业链看,除锂电外,多数企业关联耦合度不高,不仅县内同一产业链上的纵向分工协作关系少,而且没有与全市电子信息、汽车等重点支柱产业形成配套联结关系,未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产供销配套、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态势。

三是创新层次不高。多数企业对自主创新认识不够,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导致竞争力不强,市场话语权弱。截至2020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分别为1.4%、20%,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仅15件,中国驰名商标仅有1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市处于中下游水平。

四是人才供给不足。我县仍处于“双欠”5阶段,具有一技之长的求职者为了追求更高的薪酬待遇、良好工作环境和文化娱乐享受,绝大多数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重庆主城就业,导致企业普通工人相对好招,但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研发人才引不进、招不来、留不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向研发型、技术型转型升级。

(三)面临形势

1.迎来的机遇

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6催生新需求。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庞大的市场主体,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同时,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7的正式签署、“一带一路”8和西部陆海新通道9等战略的深入实施,经贸合作和投资合作将形成新的市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旺盛需求,有利于忠县锂电、绿色建材、消费品等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提供新契机。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持续趋紧,企业成本不断提高,发达地区制造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包括忠县在内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日渐成熟。同时,工信部《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明确提出,忠县优先承接化学原料药、新能源材料、食品产业转移。这都有利于制药、电池材料、食品、装备制造等优质企业加快向忠县集聚。

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0等多重战略叠加带来新机遇。忠县全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一区两群”11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忠县获得“发挥垫江、梁平、丰都、忠县、云阳节点作用,带动双城经济圈北翼发展”“发挥丰都—忠县沿江通道作用”“建设长江绿色经济走廊”“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12等支持,同时,“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忠县产业特别是锂电、页岩气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等产业加速壮大带来了重大机遇。

四是忠县软硬环境的提速改善塑造新优势。硬环境方面,随着“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加快推进,“一港一机场二高速三铁路”对外开放通道加快构建,“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加快打造,乌杨新区产城融合加快完善。软环境方面,县委、县政府坚持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中等城市“双特”发展思路,始终秉承“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理念,建立了招商引资“四个一”服务13、“四上”企业直通车14、“三并联”审批15等系列尊商重商亲商体制机制。这都有利于忠县吸引重大项目、集聚优质资源。

2.面临的挑战

一是产业发展竞争加剧。从国际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部分西方国家与我国的经贸摩擦明显增多,少数国家加大了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对制造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从国内看,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已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各地纷纷将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拼区位条件、拼政策、拼资源、拼营商环境的态势加剧。从区域看,垫江、云阳等区县正集聚优势资源打造“千亿工业”,忠县工业实现赶超发展的压力更大、任务更重。

二是长江沿线工业发展面临更高要求。忠县地处三峡库区,长江横贯县境88公里,肩负着筑牢长江生态屏障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16年、2018年、2020年亲自主持召开了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和市级层面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重庆市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包括忠县在内的长江沿线地区产业发展面临更严的产业准入、更高的评价标准。

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企业数量占比达61.4%,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加之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对创新和技改投入重视不够,“上云用数赋智”主观能动性不足,应对市场消费升级、智能化发展、创新发展等环境变化反应不灵敏,部分企业原料或产品遇到市场波动后极易面临停产、半停产的不利局面。同时,少数企业“家族化”“亲戚化”管理现象比较突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综合来看,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深刻认识和科学应对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危中有机、化危为机”辩证思维,立足忠县实际,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举措,努力开创忠县“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16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动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工业立县、制造强县不动摇,聚焦特色化、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之路,做优做特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创新整体效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一批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三峡制造”绿色工业体系,打造全市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为全县建设“一地一城三区”17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各类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政府调控重点放在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和引导消费需求等方面,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强化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工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快新技术的植入渗透,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

立足优势,特色发展。立足忠县优质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稳固的产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水运物流优势,推动锂电、化学原料药、数控机床、绿色建材、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品牌效应,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打造若干个全市知名的“忠县制造”产业名片。

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推进项目集中布局、产业加快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不断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能级,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比较优势突出、链条完整、集聚度高的特色产业集群。

生态优先,绿色安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持续降低企业能耗水耗物耗水平、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不断提升工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主要目标

1. “十四五”发展目标

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全面形成,建设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绿色资源加工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成功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8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亿元。

——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到2025年,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绿色资源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5%以上。

——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达到5亿元,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达到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11件。

——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累计下降20%。

——企业培育取得新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2家、旗舰型企业2家、上市企业3家。

专栏1 忠县工业“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速

一、总量结构

1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137.61

350

20.5%

预期性

2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22.5

35

2.5个百分点

预期性

3

工业增加值(亿元)

100.81

180

12.3%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3.6

28左右

0.8个百分点

预期性

二、综合质效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77.51

79

0.3万元/人

预期性

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13.6

15

预期性

三、创新能力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亿元)

1.8

5以上

22.6%

预期性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1.5

1.9

0.08个百分点

预期性

9

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个)

10

15

预期性

1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

20

50

6个百分点

预期性

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

50

90

8个百分点

预期性

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0.1

0.11

10%

预期性

四、两化融合

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30

60

6个百分点

预期性

14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个)

1

2

预期性

15

数字化车间数量(个)

3

10

预期性

16

智能工厂数量(个)

1

预期性

1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

25

100

15个百分点

预期性

五、绿色发展

18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16]

约束性

19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20]

约束性

六、优质企业

2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家)

73

150

预期性

21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家)

6

12

预期性

22

旗舰型企业数量(家)

2

预期性

23

上市企业数量(家)

3

预期性

备注:1.现状数据以统计年鉴最终公布数据为准。

2.工业增加值增速目标按不变价计算。

3.涉及价格变化指标均为当年价,[ ]内为规划期累计数。

4.约束性指标以市上下达我县强制性计划为准。

2.二〇三五年远景展望

在实现“十四五”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努力,到2030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稳居“两群”前列,形成产业集聚度高、区域竞争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千亿工业”发展目标。

展望至2035年,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奋斗,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主城都市区平均水平,培育若干具有全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空间布局

(一)忠县工业园区

坚持“一园多区”发展思路,将乌杨新区打造成为忠县工业发展主战场、支柱产业集聚地、招商引资大平台、产城融合示范区,引导苏家、水坪现有工业企业逐步向乌杨新区集聚,有序将新生临港经济集聚区纳入园区规划建设范围,形成“一园四区”总体空间格局。到2035年,建成32平方公里的千亿级工业园区。在园区规划建设范围内,按照原则上不低于工业用地总规模10%的比例,规划建设若干个中小企业集聚区。同时,结合产业基础、用地空间、交通物流等因素,在新立规划一个中小企业集聚区,解决中小微企业入园难问题。

乌杨新区(含磨子拓展区)。加快乌杨新区母家坝片区产城融合一体化进程,积极向磨子土家族乡拓展。重点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绿色资源加工四大产业,做强做精锂电、化学原料药、页岩气综合利用、高端数控机床、电子元器件、绿色建材、绿色食品等细分领域。引导休闲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及绿色包装包材等企业向磨子拓展区集聚。

苏家楼宇工业集聚区。引导现有企业退城入园,适度发展楼宇工业。

水坪数字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数字产业,原则上不再承接重大工业项目。依托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主要发展电竞产业相关游戏游艺产品、软件、装备制造以及工业互联网。

新生临港经济集聚区。依托新生港集聚与辐射作用,重点发展面粉等大宗粮油加工,汽摩零部件、绿色建材、纺织服饰等临港加工和大宗物资中转交易、包装加工、商贸流通、仓储物流等配套、增值服务。

(二)中小企业集聚区

新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依托“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以柑橘全产业链精深加工为核心,同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柑橘衍生文创产品制造、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生态体验、赛事观光、商贸物流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四五”忠县工业空间布局图

四、重点产业

坚持一手抓四大产业能级提升,一手抓数字产业引育赋能。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绿色资源加工四大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围绕产业智能化变革、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培育新增长点。

(一)新能源产业集群

抢抓重庆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和氢能源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基地机遇,重点拉长补齐小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锂电池产业链,加快发展页岩气综合利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加注站设备、储能产业、光伏发电及设备,有序发展氢能源、其他新型电池及相关材料,打造重庆最大锂电材料基地。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

锂电池。围绕锂电全产业链,加快补齐填平空白点、关键点。锂电材料领域,做大做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规模,加快发展三元、钴酸锂、锰酸锂等正极材料,铜箔、铝箔、钢壳等辅材,陶瓷、新型聚合物、无纺布等隔膜产品,有序发展低能耗型负极材料。电池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小型动力类、储能类、消费类等电芯电池制造,加快向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锂电池智能模组生产线、点焊、包膜、配档、组装、测试、包装等设备制造延伸。再资源化循环利用领域,有序开展锂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再资源化,开发适用于基站备电、储能、充换电等产品。

其他电池。紧跟储能、动力、消费类电子、分布式能源等领域电池前沿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布局固态电池和钠电池等其他技术路线电池,同时集聚正极材料、隔膜、辅材、设备制造等上下游企业。

页岩气综合利用。依托丰富页岩气资源,加快构建集勘探、液化、储存、调峰、运输、加注为一体的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链。发挥长江黄金通道作用,积极发展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加注站设备制造以及液化天然气船舶、车辆动力系统油改气设计、改造、设备制造,建设特色页岩气综合利用及配套产业园。

光伏。依托阳光电源等企业,加快布局光伏储能项目,积极发展光伏玻璃、层压件、背板、焊带、边框、支架、汇流箱、逆变器等。加快推进阳光电源100兆瓦光伏电站和海螺水泥光伏电站及储能项目建设,引导现有企业利用厂区、廊道等构建筑物,建设建筑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光储一体化等项目。

氢能源。密切关注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应用动向,积极培育引进氢燃料电池材料、零部件、辅助设备等领域优质企业。有序推进氢储运和加注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探索加氢/加油、加氢/加气、加氢/充电等联合建站发展模式,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

专栏2 新能源产业集群提升

锂电。全力支持特瑞新能源做大做强,力争“十四五”末企业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达到100万吨。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引进一批三元正极材料、隔膜、模组、电池包和电池生产设备制造等优质企业,拉长补齐消费类、储能类、小型动力类电池产业链,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攻关力度,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降低成本。

储能。依托锂电产业发展基础及特瑞新能源、阳光电源等企业,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材料、电池、电池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变流器、电子元器件、储电站等领域。

重点企业招商。积极招引锂电池、储能、光伏电站设备、充电桩和换电站零部件以及电池梯级利用等领域的优质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延伸。

(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突出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附加值发展方向,贯通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制剂产业链,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稀缺型原料药、现代中药,积极发展化学创新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争创市级化学原料药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协同长寿等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化学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化学药。充分发挥可优先承接化学原料药产业转移、获批重庆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等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化学创新药、化学仿制药等。原料药领域,重点围绕海南海药西部(忠县)医药产业基地项目,以抗生素类、抗病毒类、抗肿瘤类等药物为重点,做专做精氨曲南、抗肿瘤类、头孢类、培南类等特色原料药,积极研发抗高血压、中枢神经型、降血糖等原料药。创新药领域,重点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救治药品,加强产学研医合作,开发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新药。仿制药领域,支持企业提前布局开发专利即将到期的化学药大品种,争取实现仿制药在国内首批上市。加快开展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实现一批重点品种在国内同品种中率先通过评价。

现代中药。发挥我县红豆杉、苦参、白芷、吴茱萸等道地中药材产业优势,加强特色优势中药复方与活性成分研究和二次深度开发,积极研发中药新药等产品,改善中药品种结构,推动中药产业快速上规模、提质量。中药新药领域,重点围绕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开发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新药。中药品牌药领域,支持企业对天王补心片、丹益片等临床疗效明确、品牌基础好的中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深入挖掘产品临床价值。中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产品领域,引导巨琪诺美等企业开发经典名方,大力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及生产,全面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工艺,打造智能化、标准化的生产与质控体系,提高中药材的保存技术,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药食同源领域,引导企业深入挖掘优势中药复方养生保健等功能,开发药食同源产品。

生物药。聚焦针对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疫苗、感染性疾病等治疗性疫苗和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临床急需产品产业化应用需求,积极承接生产定制、研发生产定制服务,探索在忠县建设共享工厂、研发和中试基地、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医疗器械。聚焦医疗机器人,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可穿戴、便携式等智能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加快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检测装备、医疗辅助设备。

医疗耗材及辅料。积极发展防腐剂、增容剂、助溶剂、潜溶剂、乳化剂、助悬剂、矫味剂、着色剂等液体制剂辅料,抗氧剂、抗氧增效剂、调节剂、抑菌剂等无菌制剂辅料,增塑剂等固体制剂辅料以及绿色可降解塑料、药用玻璃瓶、复合膜等药品包装材料。

专栏3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升

化学原料药。重点承接低排放、高附加值型原料药生产项目,积极发展药品定制生产、定制研发生产服务;争取海南海药更多产品布局忠县,加快贯通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制剂产业链。

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培育。支持天地药业聚焦“抗感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抗肿瘤、血液系统”五大领域,在做强抗感染类拳头产品的同时,新增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及原研新产品,打造国内高端原料药生产示范企业;引导巨琪诺美做大天王补心片、丹益片等优势品种规模,加快药食同源功能食品、现代中药等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三)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及零部件、机器人零部件、汽摩零部件、工程机械零部件,加快水轮机产业再造,打造国内先进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基地。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高端数控机床及零部件。面向成渝地区消费类电子终端、汽车等领域加工需求,鼓励新润星科技加快研发动梁龙门式五面体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和多种适配主轴减速机构数控机床。以数控机床整机企业新润星科技需求为牵引,加快发展数控系统、丝杆导轨、刀库、主轴等重要零部件。

机器人零部件。加大机器人本体、伺服电机、高精度齿轮、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零部件企业引进力度,积极发展焊接、搬运、装配、涂装等工业机器人和安防、巡检、排爆、抢险探测、医护等特种机器人。

汽摩零部件。聚焦汽摩高端化、轻量化、节能化发展趋势,积极发展高精度齿轮、开关阀体、减震器、轮轴、紧固件以及陶瓷电容、电阻、电感、二三极管、片式厚膜电阻器、片式厚膜网络电阻器、汽车电子等零部件。

工程机械零部件。围绕绿色建材等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三一集团,积极发展混凝土机械、混凝土泵车、数控钢筋加工装备、装配式建筑吊装机械、特种运输车辆、凿岩机械等工程机械零部件。

专栏4 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提升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依托新润星科技,引进数控系统、丝杆导轨、主轴、刀库等数控机床制造核心部件和精密制造、消费电子等下游应用企业,做大拉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等先进装备,加快“机器换人”和“上云上平台”,提高工序、车间、工厂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停产企业盘活。依托企业优质资产,引进优势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人实施并购重组,盘活长帆公司、云河水电等企业。

(四)绿色资源加工产业集群

突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推动精品机制砂石、水泥、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装配式建筑、资源综合利用等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市级绿色建材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柑橘、竹产品、大宗粮油等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提档升级。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1.绿色建材

石灰石加工。引导海螺水泥开发高铁、油井、大坝、道路等专用水泥,低热水泥、膨胀水泥等特性水泥,以及建设机制砂石生产等项目。鼓励聚融集团、曼子建材等企业发展超高性能混凝土、功能化混凝土等。引导企业加强装备、工艺与岩石匹配性研究开发,扩展可用石灰岩种类。支持海螺水泥等企业开展废石、尾矿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加快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全面推行绿色开采、绿色运输,建设绿色矿山、数字矿山、智慧矿山。

装配式建筑。依托海螺水泥、三一绿建、聚威建材等企业,针对现代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工程等对装配式建筑的不同需求,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品的通用性、预制率和抗震性能,加快发展梁、柱、板、墙、阳台、楼梯等预制混凝土部件,高性能、多功能的混凝土部品部件、预制混凝土墙板、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等外围护部品,有序向模具、套筒紧固材、钢结构以及生产类、工程类机械装备、运输类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延伸。积极发展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等装修部品。鼓励企业利用建筑垃圾、脱硫石膏、磷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作为替代原料,提升循环发展水平。

石材加工。积极发展人造石、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石、砂石加工等,大力推动循环发展,实现矿渣、锯底泥等有效利用和变废为宝。

2.特色农产品

柑橘加工。推进柑橘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开发、智能化赋能,供给优质原料,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档升级商品化处理和高效安全保鲜、冷链仓储等设施,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加快开发饮料、果酸、橘糕、柑橘酱、柑橘酒、柑橘醋、柑橘饼、柑橘粽、柑橘茶、橙皮丝等系列产品,实现从皮到渣、从花到果、从枝到叶榨干吃净和全株利用,建成全国一流的柑橘加工基地。利用柑橘加工企业的特殊工艺、特色产品,推动与文旅、科普教育、商贸等深度融合。

竹加工。坚持发展食用和竹材相结合,加快发展竹精深加工,培育引进一批航班、高铁等高端餐饮配送餐具餐盒制造和竹家居产品、竹工艺产品、竹笋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创新型企业。

粮油加工。充分发挥新生港大宗货物集散、中转作用,重点发展面粉、粮油等大宗粮油和米面主食精深加工,加快金沙河面业年加工100万吨小麦项目达产达效。引导忠州酒业等企业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聚焦品牌文化建设和年轻消费群体需求,加快传统高粱酒向年轻化、利口化、时尚化迈进。做优有机粉丝、阴米、汤圆粉、绿色有机大米等传统优势产品。鼓励忠州腐乳企业开发低盐、养生、健康、易携产品。围绕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等需求,供给腐乳、粉丝、花椒、辣椒等优质原料、食材。

肉制品。加快50万头生猪项目饲料加工厂、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厂建设,推动饲料生产、标准化屠宰、肉制品精深加工、副产物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依托德康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猪、牛、兔及畜禽等冷鲜制品和低温制品,速冻方便肉制、营养餐类肉制品。

绿色包装。加快发展可降解塑料、纸质、玻璃、陶瓷等绿色包装包材,进一步提升本地配套水平。

专栏5 资源加工产业集群提升

绿色建材循环发展。引导企业应用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完善抑尘收尘、水处理和降噪等设备设施,实施废水、细粉和沉淀泥浆回收再利用、节能减排改造和余热余压利用,实现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海螺水泥年产1000万吨无机非金属环保功能材料、三一绿建装配式建筑、聚融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推动精品机制砂石、水泥、商品混凝、预拌砂浆、砌块墙材、装配式建筑、资源综合利用等一体化协同发展,促进企业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

消费品工业柔性发展。引导派森百橙汁、鲜果集橙汁、忠州腐乳、忠味堂等企业探索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加工新模式,积极发展加工体验、个性定制等新业态。

(五)数字经济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市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为契机,依托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重点发展光学镜头、电竞及相关衍生品、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智能家居。

光学镜头。做大镜头、玻璃镀膜、镜片镀膜、光学滤光片等光学元器件和摄像头模组、手机和医疗摄像头等产品。招引一批模组组装优质企业,推动产业链向车载镜头、医疗镜头、照明显示、工业镜头、数位相机、数位摄影机、投影机、影像手机等延伸。

电竞产业及衍生品。积极发展益智类、教育类、体感类、健身类、竞技类游戏游艺产品,即时通讯、视频互动、竞技解说、赛事录播、现场渲染类网络通信服务类软件,5G技术产品、VR18(虚拟现实)/AR19(增强现实)/MR20(融合现实)眼镜、头盔、鼠标、键盘、电源、机壳等配套产品。

电子元器件。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产业链需求,做大金属结构件、玻璃盖板、电源变压器、铝电解电容、高频低阻电解电容规模,加快发展连接器、充电器、开关电源、直流转换器、LED电源、超小型电解电容、固态铝电解电容、大功率变压器、高电流滤波电感、电源电感器。

智能终端。依托忠县已有的高端数控机床、摄像头、电源变压器、玻璃盖板、金属结构件、锂电池等基础,有序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显示、车载智能终端等。

智能家居。加大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家用控制终端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引育力度,积极发展全屋控制系统、暖通环节、能源管理、智能家电、家用安防、智能照明等高附加值智能家居。

专栏6 数字经济产业培育

产业数字化。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加快数字化技术、装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升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数字产业化。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依托忠县锂电、智能制造、电竞、电子等产业基础,培育引进一批高端电子、智能制造装备、汽车电子、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企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

五、主要任务

(一)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以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创新型县为契机,紧扣四大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前沿发展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构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主导产业加快迈向价值链、创新链中高端。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准备金补助资金、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落实研发场地、组建研发队伍、增购更新研发设备,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机构,提速推进天地药业、新润星、聚融集团等重点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设立培育专项资金,用好用活科技创新券,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政策,支持新润星、三一绿建等科技型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达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有率达5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0家以上。

培育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天地药业、特瑞新能源、聚融集团、瑞竹公司等企业与天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国际竹藤中心等加强合作,加快建设三一研究院、国家竹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忠县分中心、重庆大学·聚融集团低碳绿色建筑材料联合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忠县竹产业研发中心、甘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打造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智慧柑橘创新研究中心、柑橘新品种研发中心、柑橘专家大院等,建成集产、学、研、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柑橘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天地药业、三一绿建、派森百橙汁等有条件的企业剥离研发部门组建法人化独立研发公司。到2025年,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

增加关键产品技术服务供给。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围绕化学药、智能制造、绿色建材、锂电池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承担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加快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积极搭建“政企研”协同创新交流平台,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合作建设联合研发基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心),加快研发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化学创新药、中药新药、药食同源产品、高强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电池及材料、动梁龙门式五面体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和多种适配主轴减速机构数控机床、超高性能建材等新产品。引导忠味堂、盛馔食品、龄童米业等消费品工业企业与重庆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研究院、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等深入合作,围绕高附加值产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食品营养成分提取、食品保鲜保质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打造一批“忠县造”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支持企业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艺装备和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可靠性设计等质量管理方法,建立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企业形成覆盖研发设计、供应、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全链条质量管理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深化县长质量管理奖评选活动,支持天地药业等企业争创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21,做大做强橙汁、忠橙、豆腐乳、笋竹、乌杨白酒、忠味堂、竹纤维餐具等品牌。鼓励品牌企业“走出去”,支持忠县品牌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国家级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参与智博会、西洽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品牌成果发布;发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作用,加强融合传播、营销传播、国际传播,形成品牌传播的扩大累加效应。到2025年,力争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提名奖1个。

专栏7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重点方向

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天地药业化学药技术研发中心、巨琪诺美药食同源功能食品研发中心、三一绿建PC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新润星数控机床研究中心、聚融新材料研究院、庆之都建材新型墙板研发中心、忠味堂甘薯研发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新产品研发。鼓励天地药业、特瑞新能源、新润星等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快研发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化学原料药,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中药新药,高强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电池及材料,净化空调机组、甘薯糖蛋白系列产品、特种砂浆等新产品。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鼓励巨琪诺美、特瑞新能源、新润星、宇豪光学、三一绿建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借力忠县特色产业专利导航中心挖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保护,增强核心竞争力。

消费品品牌培育推广。进一步提升“忠橙”区域公共品牌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支持“忠橙”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传承创新忠州腐乳等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派森百NFC橙汁”“乌杨白酒”“忠味堂”“瑞竹”“新橙元NFC橙汁”“龄童大米”等优势品牌。

(二)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工程

坚持“龙头带动”“成龙配套”两手抓,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持续发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在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引进配套企业,持续增强产业间、企业间的关联性、耦合度,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

加快补链延链强链。聚焦全县“十四五”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缺失部分和薄弱环节,积极引进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加快形成上下游贯通、配套服务齐全、专业协作便捷的产业生态。推动现有锂电、化学原料药、中成药、高端数控机床、绿色建材等骨干企业进一步扩大在忠投资,形成更大规模效应。发挥我县丰富的石灰石、页岩气等自然资源和水运物流等比较优势,积极引进行业优质企业来忠布局项目的同时,建设一批专业产业园。发挥龙头企业集聚带动作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集聚更多关联企业。引导有条件、有实力、有市场的存量企业立足自身积累,有序向主营业务关联度较高环节延伸布局,增量提质加快发展。到2025年,力争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以上。

保障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积极探索推行“链长制”22,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需求对接、项目引进、要素保障、企业帮扶、困难化解等问题。围绕全县前30户工业企业、拟升规培育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指导企业建立重点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链动态监测清单和供应链备链计划、“备份”企业清单,提升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加强国际经贸摩擦、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监测预警,引导企业适时增加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储备,确保生产持续稳定。引导同行业企业及主要工序(工艺)相似度较高的企业深化供应链信息共享,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加快协同发展。

促进各类企业融通发展。全面落实“专精特新”企业大手牵小手”23三年专项行动,支持大企业为中小企业给资源、给技术、给订单,引导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回流大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引导锂电、绿色建材、绿色食品等骨干企业组建行业协会,通过相互采购、配套集成、抱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科技攻关、产品互供、信息互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引导特瑞新能源、天辉能源、天地药业、新润星、三一绿建等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加强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系统集成、总装测试,将一般零部件制造、非核心业务扩散到配套企业,通过标准、技术采购合同和参股等形式与小微企业形成协作配套产业链群。

专栏8 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重点方向

延伸产业链。充分挖掘天地药业、特瑞新能源、三一绿建、新润星等企业资源,积极引入企业上下游、配套及关联项目,同时,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支持企业有序向上下游延伸布局。

稳定供应链。引导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和供应链运输管理,建立健全供应链关键环节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等级较高的供应链储备“备份”企业,对不可替代的提前增加相关原材料和零部件储备。

(三)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工程

坚持“抓大、壮小、扶微、育新”统筹发力,因企施策精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发展格局。

旗舰型企业培育。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资源加工四大特色产业中分别遴选1-2户品牌知名度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一企一策”全力支持企业强创新、拓市场、抓重组、促融合、提质量,通过兼并重组、产业链延伸、集团化发展、商业模式创新、“走出去”、上市扩张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和效益裂变式、突变式发展,促其尽快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大、吸纳就业人员多、产值规模上50亿元的行业“领头羊”。到2025年,力争培育旗舰型企业2家、上市企业3家。

成长型企业培育。对新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型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企业、高技术制造业企业,通过给予政策扶持、人(力)智(力)帮扶、要素保障等精准措施,引导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质量效益,力争将天辉能源、派森百橙汁、鑫锐诚等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成为产值规模上10亿元的行业“小巨人”。到2025年,力争培育10亿元级成长性企业10家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深入实施企业“升规上限”专项行动,每年筛选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纳入升规培育库,制定培育计划,通过入企培训、运行监测、精准服务、政策扶持、问题化解等措施,持续推动企业“无照转有照”“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帮助企业做大规模、发展壮大。到2025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以上。

小微企业孵化。按照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等为契机,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用好30万外出务工人员资源,进一步完善忠州创业谷、时代创业梦工厂、天子山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功能,高质量举办“双创”24品牌活动,定期召开忠县籍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吸引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创业机构孵化一批优质小微企业,着力增大县域企业总量和可持续发展后劲。

专栏9 市场主体培育壮大重点方向

存量企业做大盘强。开展深度服务工业企业专项行动,及时解决政策落实、手续办理、招工用工、资金融通等困难问题,做大盘强海螺水泥、特瑞新能源、聚融集团、曼子建材等企业。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综合运用扶持政策,在新能源、化学原料药、高端数控机床、装配式建筑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

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培育。全力支持天地药业、海螺水泥、特瑞新能源、三一绿建等领域骨干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集团化发展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

加快企业上市。抢抓国家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全市实施“千百十”工业企业上市五年育苗工程机遇,综合运用证监部门及辅导(保荐)机构的专业辅导、企业股改挂牌及首次融资奖励等措施,加快挂牌、上市。

(四)先进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应用工程

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导入先进生经营管理模式,加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积极对接硕睿科技、“树根”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重庆分联盟等服务机构,加快引入有实力、有实绩的上云服务商,提升智能制造服务支持能力。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围绕四大产业着力培育建设“行业云”,以新润星等企业为主体建设“智能装备云”,以海螺水泥、三一绿建、聚融集团等主体建设“智能建材云”。大力开展数字化装备普及、信息应用系统集成,加快运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指导新润星、海螺水泥、鑫锐诚、天辉能源等企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加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培育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市级相关支持政策,推进南泰电子、鲜果集橙汁、忠味堂食品等企业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25率达100%,建成数字化车间15个、智能工厂1个,新认定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

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新兴产业,严控“两高一资”项目26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大力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壮大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固危废规模,支持海螺水泥、三一绿建、曼子建材等企业开展尾矿、粉煤灰、电石渣、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实施综合能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电机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推广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工艺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水耗,加快向行业能效基准水平、标杆水平迈进;推动化学原料药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持续降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量,创建绿色工厂。持续推进能耗环保安全技术方面达不到标准、生产不合格产品或属于淘汰类的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水耗下降20%,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达100%,力争创建绿色工厂5个。

推广应用先进管理模式。引导农产品加工、机械、建材、电子等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治理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锂电、医药等行业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优化管理流程,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依托全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以及“百名忠商进高校”学习培训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企业家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决策经营能力水平。引导企业加入行业联盟、协会,利用行业相融相通的优势,实现先进组织管理方式共享共用。

专栏10 先进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应用重点方向

“上云上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引进工业互联网企业,推动企业将信息基础设施和物资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生产制造、流程控制等业务逐步向云平台迁移和部署,加快数字化转型。

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快运用数控机床、机械手、自动翻转台、自动装配机器人、智能检测装置、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DCS(离散控制系统)、ESD(紧急停车系统)等新技术、新装备,持续提升工序、车间、工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五)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工程

大力实施“工业+”“+工业”,深入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等区县产业协同协作,持续提升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加强产业融合互动。深化工农融合,充分挖掘柑橘、甘薯、笋竹等农产品食用、饮用、康养等功能,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化工旅融合,依托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和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知名目的地为契机,支持消费品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线路和研学项目,打造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普等一体化精品工业旅游线路,建设“观光工厂”;优化派森百橙汁、忠州腐乳等企业厂区消费体验场景和内容,扩大企业与县内外旅游、酒店宾馆等合作力度,吸引旅客到企业观光、消费,做大工业旅游。深化工商融合,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支持特色产品入驻大型商超、连锁超市、便利店;争取设立三峡柑橘交易所,加快建设国家级柑橘交易市场;积极参与“渝见美品”重庆消费品品牌产业融合集中推广主题活动,鼓励企业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探索“网红营销”“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扩大电商营销比重。

引导区域协同协作。围绕锂电、化学原料药、高端数控机床等细分领域,积极挖掘合作契合点,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鼓励特瑞新能源等锂电企业,瞄准成渝地区电子、新能源汽车等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为成渝地区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供“动力源”;依托天地药业、巨琪诺美等企业,探索“成渝研发+忠县转化”模式,提供合同研发生产、合同加工外包服务,建设“飞地”和“反向飞地”生产基地,同时,携手长寿力争创建国家级化学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引导新润星探索“忠县总部+川渝加工基地”模式,在成渝地区布局一批加工中心,更好地服务周边地区承接电子等产业转移。用好“一区两群”区县协同发展机制,吸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到忠县建设配套产业基地、原材料供应基地。以产业链分工协作为纽带,深化与涪陵区、长寿区、大渡口区等合作,协同做精重庆小面、化学药、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肉制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工业设计+”工程,推动鲜果集、忠味堂、盛馔食品等消费品工业企业加强与行业内知名创意设计、视觉传达、品牌文创策划企业合作,丰富产品创意、设计、文化内涵。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君子林、普来克汽摩等企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聚焦智能制造需求,推动新润星等企业推出一批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加快三一绿建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工程设计、工程造价、施工方案等优质服务输出,提升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水平。培育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知识产权等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壮大专业技术服务、信息中介、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第三方服务,引进一批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助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专栏11 产业融合协同发展重点方向

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打造。围绕柑橘、笋竹等领域,以“原产地特色+原材料加工”的消费驱动模式,实现特色农产品种植、工艺体验、旅游观光、研学交流、科普教育、电商直播一体化发展。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延伸。聚焦智能制造、装配式建筑等需求,引导新润星、三一绿建等企业加快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招引培育工业设计、营销策划、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代理、投融资服务、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等专业服务供应商。

(六)园区产业生态优化工程

聚焦产业特色化、发展集群化、服务综合化目标,以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产业承载功能、构建完善产业生态,全力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城市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

深化产城融合。加强园区内涵式建设,精心编制实施乌杨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在突出生产功能的同时统筹好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布局,一体化推进生产、生活设施规划建设。聚焦中小企业培育发展需求,以标准厂房为载体规划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集聚区。进一步推动乌杨新区扩规模、齐配套、促融合,加快乌杨新区拓展研究,有序将用地条件较好的区域纳入拓展区用地范围。提速推进忠信大道、乌杨一区和二区公用码头、绕镇路、忠县工业园区货运枢纽、应急事故池、职工公寓、沪渝高速普乐收费站改造、标准厂房、物流园、西部拓展区、郊野公园、新区中学、新区小学、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步完善水、电、气、路、通讯、管网、公共交通、物流、医院、酒店、商业综合体等生产生活配套,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构建完善产业生态。加快园区企业孵化中心、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建设,积极引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27、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创新服务体系,快速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生态系统,不断增强对产业的吸引力。加强新型智慧园区建设,积极对接紫光南方云等全市智慧园区服务联盟优质企业,积极融入智慧城市,整合物联网、时空信息等新ICT技术28,集成运行监测、产业分析、政策服务、能耗监测、安全监管、物业管理等功能,同步开发应用智慧园区APP,积极引导企业接入管理平台,建成功能集成完善、运行调度有力、管理精准到位、服务企业高效的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园内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园内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创建市级绿色园区。

提升园区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明晰工业园区管委会和通瑞公司职责,做精工业园区管委会服务职能,做强通瑞公司运营能力。积极探索与社会资本深度合作,创新PPP29、EOD30、REITs31等投融资模式,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债券资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社会资本或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共同建设运营标准厂房、倒班公寓、公用设施、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等。提升园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和水平,适时启动行政服务中心园区分中心建设,最大限度便民利企。积极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方式,加快开展新型产业用地类型、存量厂房转产生产性服务业一定期限内土地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结余工业用地分割转让等探索,强化土地出让合同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全面落实“区域评价+承诺制备案”改革举措,降低企业落地后前置成本。严格准入与有序退出,优化入园企业退出机制,有序推进停产停建、低产低效企业退出、盘活。

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抢抓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县可开展“以认促建”试点32机遇,积极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扣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基础、创新能力、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指标评价体系,实施“以认促建”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年行动,抢抓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科技型创业载体建设、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孵化、引领性创新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将忠县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到2025年,建成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专栏12 园区产业生态优化重点方向

乌杨新区产城融合。加快新区公共交通、餐饮商业、物流中心、娱乐休闲、医疗服务农贸市场等产城融合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企业及员工稳得住、留得下。

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照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加强考核评价,高质量推进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

严格项目准入与有序退出。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坚决防范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产能向园区转移,研究制定园区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税收、研发、能耗等控制性指标体系。加强入园项目考核评价,有序推进停产停建、无效低效项目退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定工业立县、制造强县不动摇,强化县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加强工业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队伍建设,将发展工业的主战场作为培养、发现、选拔干部的重要渠道,广泛选配品行好、懂经济、善管理的干部充实到工业发展一线,对业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予以优先提拔重用。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目标任务,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二)精准招商引资

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和“一号工程”,持续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质企业等优势,大力开展以商招商、情怀招商、资源招商,持续招大引强。支持骨干企业扩能增产延链,深挖骨干企业“以企引企、以企聚企”作用,集聚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焦“十四五”时期全市、全县重点发展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前景好、效益高、影响大的补链延链强链重大工业项目。鼓励引导有条件、有实力、有市场的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加快重组盘活云河水电、长帆汽车等企业,推动产业再造。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四个一”服务机制,加大招商项目落地转化力度,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及时兑现政府承诺,打造务实、高效、守信的良好投资形象。

(三)加大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激励引导作用和引导性基金带动作用,全力争取部委专项资金(基金)、中央预算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资金、工业和信息化、中小微发展等资金支持,全面落实支持制造业发展、社保降费减负等各项政策,激发企业发展潜能。探索建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资金,引导县属国有企业与发展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合作,助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加大风险补偿力度,用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大力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持续提升金融机构放贷信心。抢抓全市实施“千百十”工业企业上市五年育苗工程机遇,综合应用股份制改造、上市培训、项目路演、市场拓展、技术研发、融资等帮扶措施,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挂牌与直接融资。常态化开展银政企对接活动,引导银行进一步树立不随意抽贷、断贷意识,指导企业用好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信易贷、善担贷、商业价值信用贷、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转贷应急周转资金、创业担保贷、“税银互动”等融资工具,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四)加快人才引育

加大“西部之光”33“三峡之光”34等人才项目申报推荐力度,强化与知名孵化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发平台、成果转化中心、“候鸟型”人才工作站,集聚一批研发人才。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积极参加重庆英才大会35等活动,吸引“重庆英才计划”36“博士服务团”37等人才来忠服务。持续加大忠县籍在外人才回引力度,引导忠县籍在外成功人士、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全面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忠州英才”服务卡制度、人才安居保障工程、人才健康体检等配套服务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县职教中心、重点企业与市内外高校、技校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解决技能人才紧缺难题。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员工成长晋升等激励机制,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归属感,形成“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文化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要素保障

积极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工艺、先进节能技术产品,减少控制碳源、增加碳汇,挖掘能耗潜力、腾出能耗空间,优先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发展。深入落实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强化用地保障支持产业发展9条”,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和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加大页岩气资源本地自用和就地利用力度,优先保障县内民生和企业用气需求。加快220千伏黄谷变电站、110千伏高营铺变电站、乌杨工业园区第二电源及通道、中石化气源燃气管网等电力燃气设施建设,加强用气用电形势研判,扎实应对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全力保障重点企业能源供应。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中小企业集聚区水、电、气、路、通讯、环保处理、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需求。

(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对标世界银行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深化“三集中三到位”38,实现“一窗综办、集成服务”,不断扩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范围。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对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推荐参加市级优秀企业家、领军企业“十大杰出人物”评选,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全面落实“降成本”系列举措,持续降低企业物流、融资、用能成本。加强停产半停产企业帮扶,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竭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落实好县领导和县级部门定点联系重点工业企业(项目)、驻厂服务、民营经济“四上”企业直通车等机制,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及早解决企业困难。

(七)抓好安全环保

压实企业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督促持续加大安全环保投入,加快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高危环节机器换人作业,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进一步减少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消除事故隐患,降低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做实12350举报奖励制度,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液化石油气、醇基液体燃料、电力、城镇燃气的安全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环境准入,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和登记管理制度、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39等制度,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依法严厉处罚企业偷排、直排、乱排、违法排污、生态破坏等恶意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失信联合惩戒和失信制约。

附件

名词解释

1.“双特”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2.“专精特新”。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专”(即专业化)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的专用性强、专业特点明显、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精”(即精细化)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心设计生产的精良产品;“特”(即特色化)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化;“新”(即“新颖化”)指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3.上云用数赋智。“上云”是指企业要完成数字化和网络化,“用数”是指企业要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建模,及时监测经营管理的运行状态和发现经营管理中的关键规律,“赋智”是指企业在掌握状态和发现规律之后,可以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最终实现降本增效。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即贯彻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2017)的过程。

5.“双欠”。指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

6.“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指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

8.“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9.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通道利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由重庆向南经贵州等省份,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1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11.“一区两群”。“一区”指主城都市区,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其中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区县。

12.“三峡库心·长江盆景”。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调研忠县时指出:立足自身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坚定不移护生态、因地制宜谋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推动产城景、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强与周边区县协作互动,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以忠县、石柱县沿江区域及万州区武陵镇共11个镇乡、5个街道为主体的区域,涉及长江岸线140公里,共约978平方公里。

13.招商引资“四个一”服务机制。指县委县政府建立的对招商项目实行“一个部门牵头跟踪、一张清单交接办理、一个项目秘书服务、一月定期通报考核”服务机制。

14.“四上”企业直通车。县委县政府建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及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困难问题及时高效化解机制。

15.“三并联”审批。指并联评价、并联评审、并联审批。其中并联评价即通过一个并联评价组完成原来需要多个技术咨询机构完成的评价评估;并联评审即通过一场或者多场并联评审会取代传统的多场评审会;并联审批即通过一个中心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同步审批,取代传统的按顺序逐项审批。

16.“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两点”即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两地”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即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17.“一地一城三区”。指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18.VR。指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19.AR。指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20.MR。指混合现实技术,是通过在现实环境中引入虚拟场景信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的技术,具有真实性、实时互动性以及构想性等特点。

21.消费品“三品”行动。即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

22.“链长制”。“链长制”由“链主”和“链长”两个部分组成,“链主”是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能够协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活动,在产业链协调中会利用其主导地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淘汰产业链落后环节,引领产业链发展;而“链长”是产业链倡导者、支持者、维护者、守望者,往往由地方政府高级公务员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

23.“大手牵小手”。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搭建双创平台,在大小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为大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使中小企业的创新更有针对性,助力小企业加速成长,提高生产效率。

24.“双创”。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5.“上云上平台”。指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建立产业资源池,解决需求侧、供给侧的问题,同时培育技术、产品、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供应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26.“两高一资”项目。指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项目。

27.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一个具实质性资产的企业公司对其他公司提供物流相关之服务,如运输、仓储、存货管理、订单管理、资讯整合及附加价值等服务,或与相关物流服务的行业者合作,提供更完整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领头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提供共享及发布信息服务,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力量。

28.新ICT技术。指5G、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29.PPP。指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30.EOD。指EOD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31.REITs。指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REITs是一种以发行股票或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

32.“以认促建”试点。《重庆市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和管理办法(修订)》提出,对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内的区县,在基本达到认定条件的前提下,可通过“以认促建”的方式加快建设市级高新区。

33.西部之光。是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的一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部地区选派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到中央国家机关所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

34.三峡之光。指定期选派库区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重庆市委有关部委、市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市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以及库区区县对口支援地区,进行脱产访问学习,进一步提高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决策水平、战略思维、开拓市场的能力。

35.重庆英才大会。每年举办一届,是集思想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对接于一体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和国际性招才引智盛会,致力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聚智汇力、聚势赋能。

36.重庆英才计划。指重庆市从2019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遴选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高层次人才2000名、团队500个,示范带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7.博士服务团。是支持西部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培养锻炼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主管。

38.三集中三到位。“三集中”是指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三到位”指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39.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