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自卑,是走向真正自信的必经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俞敏洪视频观后感200字 俞敏洪:自卑,是走向真正自信的必经之路

俞敏洪:自卑,是走向真正自信的必经之路

2023-12-29 17: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学生时代,如果说6月是离别的季节,那么9月的开学季就象征着蜕变与成长。

  然而,蜕变常常是痛苦的,其中最难以克服的痛苦之一,便是进入到一个强手林立的环境中滋生的自卑感。

  形容一个人“自卑”,在英语中有很多表达方式。

  可以说“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He feels inferior to other people.

  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自尊感很低”:

  He has low self-esteem.

  小到高三考上了重点班,大到从农村的家乡来到了大城市的重点大学,这种“跃迁”的背后,虽然有无数的鲜花、掌声和祝福,但其中的心理落差和在新环境中的煎熬,想必每一个过来人都深有体会。

  成长中的心理落差,常常会带来自卑感

  图源:unsplash

  就拿东方君自己的经历来说吧,从一个普通初中考到家乡省重点高中后,开学第一次英语考试全班倒数第二。当时那种雷霆万钧的灵魂暴击在很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苦涩犹存。

  后来,通过高中两年的努力,终于努力到了年级前10,有幸在高三分到了重点班“零班”,每天进校园仿佛都自带光环。

  但“零班”疯狂内卷的窒息氛围,让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荡然无存,高三一整年都处于精神内耗当中。

  高考的时候,虽然依靠仅剩的半口气考上了一所985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那种自卑的循环再次袭来……整个大一都在极度焦虑的情绪中度过。

  所以,东方君真的是太懂自卑带给人的折磨、扭曲、敏感和内耗了。

  但我们肯定不是第一个有自卑感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很多过来人早已经把如何从自卑到自信的方法论打到公屏上了,就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实践。

  自卑不是自信的反面,而是基本功

  图源:unsplash

  下面,东方君想给大家推荐俞敏洪老师在他60岁纪念之作《不负我心》中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

  作为从农村经过三次高考考上北大,最后赶上时代机遇,成功创业的逆袭典范,俞老师在这种巨大的跨越中,所经历的自卑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因此,谈自卑和自信这个主题,作为“10级自卑战斗员”的他,有120分的发言权。

  下面这篇文章,献给每一个身处新环境,深陷自卑泥潭的中学生、大学生们和职场新人们。

  只要按照这篇文章朴素但有效的方法来操作,我相信你大概率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逐渐找回自我,找回自信,认可自己的价值,成为虽不完美但是独特的自我。

  以下文章摘自俞敏洪新书《不负我心》,

  很多读者读完之后都大呼,如果早一点读到就好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卑是什么感受。在那片广阔天地里,难以存在让人产生自卑的土壤。

  从自然环境来说,所有的孩子都共同享受着田园风光和玩泥巴的乐趣,大家一起玩、一起脏、一起洗。

  从社会环境来说,大家的社会地位都是平等的。反正大家都很穷,你家是茅屋我家也是茅屋,不存在贫富差距,孩子之间除了比高矮,没有什么别的可比。

  那个时候学校也不太注重学生学习,大家不攀比成绩,即使全班最后一名也不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批判。倒是三天两头到地里比赛干活,但干农活每个孩子都是好手,即使输了也没有什么丢面子的。

  所以,直到高中毕业,我没有尝过自卑的滋味。

  后来,我经历了三年高考后考上了北大。我兴高采烈、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北大,以为有什么好事在等着我,结果进了北大,才知道掉进冰窟窿是什么感觉。

  大学期间,俞敏洪在颐和园留影

  北大是龙争虎斗之地,是人人自诩天才的地方,我进去才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一个农村小土鳖,仿佛进了龙宫,你想那日子会好过吗?

  我终于尝到了深度自卑的苦涩,而这一滋味差点让我命归黄泉。

  刚进北大我就发现自己的普通话不行,别人讲话我能听懂,我讲话别人听不懂。听不懂也就算了,还有同学模仿嘲笑我,我最后就只能闭嘴不说。紧接着,我发现自己的农村身份和其他同学形成了强烈对照。

  我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城市人,带有城市人见多识广的优越感,而我身上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农村的土布鞋。这种强烈对照所带来的自惭形秽,估计现在从边远地区来大都市上学的农村孩子也能够感觉到。

  而让人感到绝望的是不管自己多么努力,成绩总是赶不上别的同学。眼看别的同学轻松参加各种学校活动,组织诗社或竞选,男女同学之间还你来我往谈谈恋爱,看不出他们平时怎么认真学习,怎么一到期末考试就考到我前面去了?

  当然,像我这样的人,要得到女同学的青睐,是太阳从西边出来的事情,我只能在水房里独自难过。

  就这样,自卑感在我的心中茁壮成长,我把同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注入了本来并不存在的意义,心灵变得极其敏感和脆弱,以至于时时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

  到了大学三年级,我那脆弱的身体和神经同时崩溃,终于因严重的肺结核病被送进北京郊区一个偏僻的传染病医院。

  一年后,我从医院出来,有了劫后余生的感觉,回到北大过着麻木的生活,接受了成绩永远不会好的现实,也接受了不会被女生青睐的现实。

  由于病休一年,远离了同学的竞争,我反而有了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而正是这一空间使我起死回生,孤独而与世无争地度过了大学的最后两年时光,最后以刚刚及格的成绩默默无闻地从北大毕业。

  后来常常有学生问我是不是因为成绩优秀留在北大当老师,我只能笑着告诉他们,不是因为成绩优秀,而是当年国家要求所有大学生学两年英语,结果导致大学英语老师紧缺,只要是英语本科毕业的学生都有资格留下来当老师。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俞敏洪在课堂上

  正是因为老师这一职业,把我从自卑感中拯救了出来。首先,大家都毕业了,因此不用再面对面和同学比成绩。其次,大家都刚开始工作,工资和社会地位的差距还没有被拉大。同时,北大的环境相对宽松,只要每个星期上完八小时的课,其他时间就可以躲进小楼自成一统。

  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上课经验的丰富,我发现自己尽管大学四年在公开场合没有讲过几句话,但上课居然能够用不靠谱的中英文把下面的学生给糊弄住,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学生当不好,当成了好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对于自己的看法日趋稳定,尽管离优秀人士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自己不把自己当人看大可不必,让自己慢慢成长是最重要的。

  后来,我离开北大成立了新东方,厚着脸皮去马路上贴广告,去与各种相关机构打交道,终于把自己从内心到外表都磨成了犀牛皮一般的坚韧。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经历过深刻自卑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

  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从小到大没有经受过任何的挫折,一直很聪明,成绩很好,才华出众。这样的人一般都会表现得非常自信。如果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有才艺、有能力,也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当然很幸福。

  但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不可能一直这样,不管你是天才还是全能,都一定会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当这些人遇到挫折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就会开始变得很颓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社会不公,变得怨天尤人,仿佛原来整个世界的阳光都是他的,但现在是一片黑暗。这样的人到最后,极有可能因为没法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慢慢地陷入抑郁、痛苦、绝望的状态。

  我真的看到过一些这样的人,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等到步入社会、走向中年后,发现自己的人生处处是困境,最后就变得十分颓废和忧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少年时的自负和自傲,其实是一种表面现象,只不过是因为年少时成功来得太容易而产生的一种错觉。我把这种自负叫作“虚假的自信”,它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且经历了世事风云以后,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能否应付社会上的风云变幻和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同时也能够深切理解自己的内心,并且把能力用到恰当地方的一种人生态度。

  俞敏洪老师做万人大演讲,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还原了这个场景

  回忆我自己从自卑到自信的转换,我发现自己做了两件重要的事。

  首先是自我思想解放。所谓的思想解放,其实就是“我不跟你们比了”。自卑的根源就是总和别人比较,当你意识到“我就是我,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不会跟别人比成绩、才能和其他东西,自卑的感觉就会慢慢减少。

  其次要做的就是建立自信的支撑点。所谓建立自信的支撑点,就是你要在某个方面慢慢地做到跟别人一样好,甚至比别人更好。

  我在北大的时候,最后两年我就拼命背单词,结果背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词汇量已经是全班第一了。有同学来问我单词,我不用查字典,就跟他们解释这个单词的词义,同学们就开始用一种赞赏的眼光看我,我就这样建立了一点自信。

  此外,我在北大读了大量的书,以至于在知识积累方面,不会比我的同学差到哪去。除了背单词和读书,我还一直坚持写东西,大三、大四的时候就有一些诗歌、散文在报刊上发表。虽然我在其他方面比我的同学还差很多,但是我已经建立了几个自信的支撑点。

  大学毕业后,我又开发了一些其他的才能,比如说教书的才能;创办了新东方之后,我又发现自己有领导、管理才能。这些加起来,就把我从一个自卑的人慢慢地转变成一个自信的人。

  俞敏洪老师与山区的孩子们在一切

  经历过自卑,经受过打击和挫折,你才会变得理性和自信。所以,即使现在我对某些领域依旧感到一无所能,但是因为我知道我擅长什么领域,所以我一直能保持自信。自信为我带来了我做事情的乐观态度和对前景更加积极的判断。

  也许有些人天生优越,他们长相出众,家庭背景好,成绩又很出色,处处受人追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辈子在各个方面都会处于劣势。生命的长河向前流动,在各种痛苦、打击和自卑之后,如果我们依然能够脱颖而出,那我们就有了大河奔流的气概和壮阔的风景。

  我也终于发现,一个人的成长有两个条件:一是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没有任何人会在一天之内成长起来,就像一棵树一样,要10 年过去才会发现长成了参天大树;

  另一个条件就是对生命的热情永不熄灭,不管你眼下多么卑微,内心的种子一定要向往天空,要尽力伸展自己的枝叶去触摸蓝天,去追逐天空的云彩。

  像上面这样充满启发性文章,书中还有很多

  最后,还是超级向大家推荐俞老师的新书《不负我心》,这本书目前在网上被读者疯狂“划重点”,首发4小时就卖出10万本。

  这本书可谓浓缩了俞敏洪老师60年风雨人生的智慧精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写给年轻人的金玉良言,早一天了解这些经验,人生就多了一分勇气和通达。

  毕竟,踩在优秀的人肩膀上,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