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被撕裂的“边疆”:俄乌问题的由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分裂势力 乌克兰,被撕裂的“边疆”:俄乌问题的由来

乌克兰,被撕裂的“边疆”:俄乌问题的由来

2023-11-03 2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战争实际上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影响力枯竭的最终结果,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希望用强硬的手段证明西方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只是空头支票,迫使乌克兰重新审视对俄关系,但每一次行动实际上都让乌克兰更加向西靠近。

2月24日,来自顿巴斯地区的难民通过一处边境检查站进入俄罗斯罗斯托夫州。(新华社 安德烈/图)

在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中,我们会注意到乌克兰经常强调其首都基辅在“大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据此与俄罗斯进行“法统”上的争夺。

而实际上,俄罗斯国家的名字“罗斯”是古代维京人(瓦良格人)一个部族的名称。罗斯人留里克家族在公元9世纪左右控制着拉多加湖畔的贸易据点拉多加城,后经东斯拉夫人邀请入住诺夫哥罗德建立统治,然后征服了南方的基辅,建立基辅罗斯,成为俄罗斯国家的重要历史来源之一。

谁的边疆

古代的基辅罗斯政权对现代俄罗斯国家的确历史意义重大,但在古代东斯拉夫语中,“乌克兰”却是“边疆”的意思,在文明的中心从拉多加城到诺夫哥罗德又到基辅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使曾经的“中央”变成了“边疆”,并且四分五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势力。

历史上的“乌克兰”,或者说“乌克兰”的一部分不仅是俄罗斯的边疆,也是波兰-立陶宛的边疆,甚至奥斯曼土耳其的边疆。基于这种四分五裂互相撕扯的历史中形成的近现代乌克兰国家,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沙俄的暴力“整合”和苏联的强力“构建”,本身就带有浓重的“缝合”意味,这也正是普京为何对乌克兰历史嗤之以鼻的重要原因。

因此,当“缝合”乌克兰的强大外力不复存在,在历史上被东西两股外力互相撕扯的乌克兰就不可避免的再次陷入分裂,因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乌克兰再次成为了欧盟、北约和俄罗斯的“边疆”,再次被撕扯了起来。

西方与乌克兰

趁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无暇西顾的间隙,欧盟对乌克兰进行了一系列拉拢,1994年,乌克兰与欧盟签署《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2003年,乌克兰获得"欧洲邻国政策"的地位;2004年,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签署《通过欧洲一体化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战略》的总统令。2005年,乌克兰与欧盟签署了《欧盟-乌克兰行动计划》;2007年,欧盟与乌克兰签署《简化签证和重新接纳条约》;2008年俄格战争之后,欧盟加速了这一进程,2009年,欧盟推出了针对前苏联加盟国的《东方伙伴计划》,并进而推动《深入与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即自贸协定),一旦签署自贸协定,乌克兰将逐步实现与欧盟之间的深入的经济一体化,建立深入和全面的自由贸易区。2011年,乌克兰与欧盟的入盟联系国协定谈判结束,2012年5月草签联系国协定,2013年5月,欧盟决定将于2013年11月底在立陶宛东部伙伴关系峰会上正式与乌克兰签署联系国协定。

在如此密集又迅速的攻势之下,与欧盟的经济影响力一起与日俱增的,还有乌克兰内部亲西方的政治势力,“东方伙伴计划”不仅是一项经济计划,也是将前苏联“边疆”纳入“西方俱乐部”的政治计划,欧盟在对乌克兰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在着手改造乌克兰的国家意识形态。不管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实际上处于什么水平,他们都获得了欧盟的部分政治认可,在事实上开始“融入欧洲”。

俄罗斯与乌克兰

俄罗斯对乌克兰这一系列变化的担忧主要来自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担心乌克兰变成欧盟和北约反俄“桥头堡”,将俄罗斯的“边疆”进一步向东推进,进而危害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其次,俄罗斯担心欧盟商品通过乌克兰进入俄罗斯市场和关税同盟的市场,令俄罗斯的凋敝的经济雪上加霜。

因此,俄罗斯尽管在经济上与欧盟的实力相去甚远,但依然竭力调动手里有限的资源将向西渐行渐远的乌克兰向回拉扯,为了反制欧盟的“东方伙伴计划”,俄罗斯于2011年组建欧亚经济联盟,吸纳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加入,并希望乌克兰也一并加入,普京本人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说服乌克兰在维尔纽斯峰会前放弃签署联系国协定,俄罗斯领导人使用大量精力游说乌克兰决策者。2013年1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总理梅德韦杰夫分别非正式会晤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和总理阿扎罗夫,给予乌克兰150亿美元的贷款,并签署协议,从2014年1月1日起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乌克兰出售天然气。

而乌克兰也对此作出了回应,与俄罗斯签署了哈尔科夫协定,乌克兰允许俄罗斯黑海舰队使用塞瓦斯托波尔港的期限从2017年延长至2042年。作为补偿,俄罗斯向乌克兰出口的天然气在2010年至2019年间享受30%的优惠价格。2010年7月,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乌克兰国内与外交政策基础法》,明确表示乌克兰不加入北约的立场。

2014年政变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东西方对乌克兰的争取,或者说撕扯主要还是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形式不同,欧盟基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优势,对乌克兰国家的影响力是全社会性的,从上至下的,渗透到政治和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

而实力不济的俄罗斯走的是上层路线,通过拉拢部分亲俄的头面人物,来保障自身的政治利益得以贯彻。

两种“撕扯”模式的优劣不言自明,但都取得了一些进展,而对东西两方来说的“进展”,对乌克兰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撕裂”,这种现实中的撕裂又和历史上乌克兰东部和西部,母语为俄语人群和母语为乌克兰语人群,东正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撕裂”交织在一起,使乌克兰局势不可避免的从经济和政治对抗走向军事冲突。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众人皆知,即2014年政变。在俄乌商讨天然气问题期间,乌克兰已出现大批民众抗议,在俄罗斯承诺低价向乌出售天然气的第二天,乌克兰宣布暂停签署联系国协定。大批“民主运动教官”出现在乌克兰街头,抗议迅速转变为暴力示威和武装冲突,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并最终导致了一场使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的政变,无论是之后的克里米亚危机、持续多年的乌克兰东部问题,还是激战正酣的俄乌战争,都是这场危机的延续、发酵和周期性爆发。

谁是赢家

因此,当我们将目光从扑朔迷离的战场移开,再次回顾这场战争最初的起源——“撕裂的边疆”时,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深思的事实。

尽管俄罗斯与欧盟经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撕扯”的初期,俄罗斯依然竭力调动了其有限的资源去“争取”乌克兰,然而受到其实力限制和路径依赖,俄罗斯无法像欧盟一样对乌克兰施加全面的影响力。简而言之,相对欧盟来说,俄罗斯能给的太少了。

而俄罗斯“上层路线”的受益者主要是乌克兰一部分领导人,不乏贪腐和滥权丑闻;普通的乌克兰百姓感受不到俄罗斯的“善意”和“努力”,自然也不可能心向俄罗斯。无论是历史联系、同胞之谊还是宗教情感,都抵不过乌克兰人对融入欧洲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且不说这种向往是真实还是虚幻的),更何况作为沙俄和苏联一部分的边疆,乌克兰在历史上与中央的关系也并不和睦,而是恩怨交织。因此,乌克兰的人心不在,也不可能在东边。俄军大举进攻乌克兰无论取得如何的优势,都不能掩盖俄乌战争实际是俄罗斯用经济和政治手段争取乌克兰失败结果的事实。

此外,尽管在2014年的政变中,外部势力的介入明显,尤其是美国介入乌克兰危机后,大量资金的支持,本地精英阶层的进一步分裂,舆论话语符号的塑造,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信息战队伍,专门培养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街头少数派在夺取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也应当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外部势力得以展开的基础,是在西方旷日持久的经济和政治拉扯下,大部分乌克兰民众支持与欧洲的一体化战略,认为“向西”比“向东”更值得向往。暂停联系国协定打破了乌克兰人的欧洲梦想,导致乌克兰民众的大规模抗议,并导致这个被撕裂的国家“向西走”人群和“向东走”人群的彻底决裂,才让外部势力有机可乘。

因此,战争实际上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影响力枯竭的最终结果,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希望用强硬的手段证明西方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只是空头支票,迫使乌克兰重新审视对俄关系,但每一次行动实际上都让乌克兰更加向西靠近,在俄罗斯夺取克里米亚之后,乌克兰的新《军事学说》将俄罗斯确定为乌克兰的军事对手。乌欧自贸协定生效后,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相互进行贸易制裁。

自2014年3月乌俄关系恶化以来,俄乌贸易一落千丈直至近乎断绝。乌克兰通过法案,全面去俄化。禁止俄罗斯电影在乌克兰的播放,禁止在各大火车站出现俄语,全面切断与俄罗斯的历史联系。同时放弃不结盟政策,全面倒向欧美和北约。

相比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危机,俄乌战争是一个矛盾的总爆发,战争的结果是让撕裂的乌克兰结束撕裂,还是变得更加撕裂,俄罗斯和西方的“边疆”究竟在哪里,依然在各方角力的迷雾之中。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场战争中的胜者可能并非真正的胜者,战争中的败者却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输家。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