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古灶 陶城新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山南方教育文化培训怎样 南风古灶 陶城新篇

南风古灶 陶城新篇

2024-07-06 07: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曹 磊

  南风古灶的“前世”

  佛山市南风古灶窑址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镇,坐落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东平河畔,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于世。

  石湾古镇是中国陶瓷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石湾制陶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 据考证距今已五六千年。在石湾附近的河宕村,1972年发现了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晚期的贝丘遗址,出土夹砂陶和泥质陶片一万六千多片,陶片上的几何印纹有曲折纹、方格纹、云雷纹、编织纹和叶脉纹等30多种,专家们评定为“岭南地区几何印纹发达时期的典型遗址”。在石湾小帽岗、澜石镇以及南海、广州等地发现了上千座战国和汉代墓群,出土的陶器有屋、仓、井、灶、猪、牛、鸡、鸭、马车、舞乐俑等,其中最著名的“水田附船模型”为中国博物馆收藏,这些陶瓷可以认为是石湾艺术陶塑的雏形。

  石湾有窑址出土实证最早的年代是唐代。1957年在石湾大帽岗发现了唐宋窑址,唐代古窑遗物堆积层压在宋代古窑遗物堆积层下面,见证了这两个朝代石湾陶器生产的连续性。宋代遗物中一件直径约14厘米,眼嘴镂空,眉目以酱黄釉绘画的兽头,是石湾窑迄今出土年代最久远的陶塑。大帽岗出土的唐宋窑址,证实唐宋两代石湾已成为岭南陶器生产基地,并实行了革命性的改窑,将圆形的馒头窑发展成长形的龙窑。

  南风古灶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是我国现存罕见的最古老的龙窑,沿用四百余年至今仍在使用。近五百年来,窑火不绝,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

  明代艺术陶从宋代大量生产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为独立的行业,明嘉靖年间陶业行会分八行,其中花盆行是较大的行业。明代石湾艺术陶瓷从日用陶生产中脱颖而出。当时佛山商品经济发达,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广东石湾主要使用龙窑来烧制陶瓷器物。龙窑一般依山坡而建,取其倾斜向上顺应火势,宛似巨龙从天而降,因而把这种窑体称为“龙窑”。南风古灶窑体属龙窑,依山势而筑,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灶的燃烧室正向南方,窑尾榕树成荫,凉风习习,故名“南风古灶”。以前,当地居民大都以陶业为生,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与家里煮食用的炉灶同等重要,因而称窑为“灶”。现仅存三座,南风古灶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龙窑,窑址在石湾镇高庙路镇岗上。(见图二、图三)

  一、古灶的设计

  古灶始建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平河畔之高庙后,故窑尾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结构基本保持旧貌,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进修葺后的面貌。

  南风古灶从元代“文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而建的,从长度到投柴孔都作了变革。现在的南风古灶,窑体总长三十多米,窑墙外宽六米(窑内宽平均2.3米),通高约两米,亦以窑中段最高。全窑平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平均升高20厘米。窑膛头尾坡度被认为是世界之最。

  窑内结构大体上亦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窑内平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顶部呈圆拱券顶,壁和顶用砂砖砌成,窑顶厚约0.25米。窑炉前端的燃烧室俗称“灶头”,是用于预热升温。窑灶共有五个窑门,用于产品出入,西侧设四个窑门,约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东侧窑门现已封堵不用。从窑头至窑尾共29~34排火眼(投柴孔),作为烧窑时观测窑温和投放木柴之用(见图四)。火眼每排5个,相距0.85~1米,当烧窑师傅自下而上从火眼口投放木材时,燃烧的古灶就犹如一条火龙而下,最高时窑内温度达1300度。

  该窑属古代制陶业“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产品胎质厚重,釉厚而光润,善仿鈞窑,具有窑变和釉变的艺术效果。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建材及陶塑。

  二、陶瓷的烧制

  古时建窑习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朝正德年间澜石黎涌的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世代窑工遂将其与此吉日联系起来。

  南风古灶以木柴为燃料,烧制一窑产品需时约三天,俗称三日火。第一天是装窑,窑工师傅通过窑门把泥坯装进窑内,不同规格釉色各异的产品会放在相应不同的位置,然后用砖封住窑门。

  第二天,陶工首先在灶头点火,用大的木柴不断燃烧,这个过程称为“挤火”,火势会沿着龙窑的斜坡慢慢向上升。12小时以后,灶头的温度已经比较高了,师傅就会转移到窑背上继续加柴。在窑背上是用小木柴来烧,师傅揭开“火眼”盖观测火色。如果火候不够,师傅就会把准备好的小木柴投放进去继续增温,哪里需要加柴,加多少,什么时候加,这全凭师傅的丰富经验。在窑背上加柴的这个过程俗称“上火”,需时约6小时。上火工序完成后,师傅就会停止加柴,让窑内的高温继续酝酿,约30个小时后,窑温慢慢下降,就可撬开窑门砖搬出成品。(见图五)

  南风古灶窑身的上、中、下段有高、中、低三种温度火力,从900℃~1300℃。有经验的装窑师傅,能根据需要把一批作品烧成件件不同。甚至在同一件作品中,上部是生的下部是过火的,左边是还原焰,而右边是氧化焰,让人惊讶叫绝。南风古灶的烧成带是移动的,即在同窑产品中哪一段哪一部分需要什么温度,文火还是武火,面火还是脚火,都由看火师傅运用技能掌握尺度。一批产品中大小厚薄,是红釉还是绿釉,蓝釉还是白釉,不同的要求,装窑师傅会根据各种特点装在不同的窑位上。行距间隔应疏则疏,应密则密;天面还是脚位,炉心还是窑边,胸有成竹,烧出来的作品能达到预期目的。

  古老的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沿袭古法生产,以木柴为燃料,全由烧窑师傅操纵龙窑炉火。据了解,南风古灶呈抛物线状,避免了灶火往上直冲,使得火温均匀,因此烧制出来的陶器品质上乘。泥、灰、釉在柴火的作用下完美结合在一起,经长时间的高温熔融,形成自认的灰釉陶,偶有"窑变"的效果,色彩神韵千变万化,其效果是现代窑炉无法替代的。

  南风古灶坚持着亘古不变的手工艺操作。装窑师傅不依靠现代的气窑、电窑,而仅凭金睛火眼测定温度而随机应变,这一手绝活让人惊讶。三日一窑,速度不快,但古龙窑依然坚持保留传统的手工制作,这也给石湾龙窑带来了极好的声誉。俗话说“石湾龙窑,每窑一件宝”,就是因为柴烧温度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龙窑特有的“窑变”现象,而获得罕见的、釉色变化独特的稀世珍品。

  澳大利亚陶艺专家、著名柴烧理论家凯文?格瑞力(Kevin Grealy),根据他的考察结果,南风古灶是龙窑中的巅峰之作。他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南风古灶设计的科学性:1. 地面的倾斜角度。一般的窑都需要烟囱来通风,但是南风古灶不需要烟囱,它从灶膛到出口地面的倾斜可以实现通风功能,还可以调节通风的速度,使得南风古灶非常高效,这也是南风古灶可以称为最好的龙窑的原因之一。 2. 用作燃料的木头尺寸。在前端灶膛使用缓慢燃烧的大块木段来温窑,大约12小时后从侧面的窑口使用不到5厘米的木头来烧窑,温度在6小时后就能达到1260摄氏度。 3. 预热二次风。南风古灶的侧面窑口在烧窑时能够保持空气流通,这些空气在接触燃料之前已经预热,从而使窑内燃料完全燃烧。 4. 持续性。世界上大部分的窑是断续性的,而持续性的窑在达到既定温度后会继续保持,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更换新陶坯,既高效又节能,佛山用于烧制瓷砖和洁具的现代窑炉使用的就是持续性的窑炉,而南风古灶是介于持续性和断续性之间的窑炉。从一定意义上说,南风古灶是现代窑炉的先驱。

  三、古灶的发展

  据现藏于佛山博物馆的石湾《霍氏族谱》记载,在南风古灶之前,南方各地的窑灶都不能有效地控制窑温。原来的文窑两旁设有两个用于添柴的火眼,而南风古灶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火眼增加到五个,这样一来既克服了窑灶火候不均的缺点,又能很好地控制窑温。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据有关资料记载,南风古灶窑为当地镇岗霍氏家族所建。霍氏始祖从山西迁入,原在山西经营陶器烧制,后南迁,辗转来到石湾,在元代龙窑(文窑)的基础上建造了南风灶。

  在清朝的全盛时期,石湾共有龙窑107座,从事陶业人员达到六万多人。清末时霍氏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

  据清顺治《三院革私抽缸瓦税饷示约》碑载:“南海石湾一隅,前际大江,后枕岗阜,无沃土可耕,无货物贸易,居民以陶为业,聚族皆然,陶成则运于四方,易粟以糊其口。”说明了石湾居民长期以业陶为生计。

  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图六) 

  民国时期逐步走向衰落。目前整个佛山只存有两条半龙窑,其中两条就分别是南风古灶和高灶。而就整个中国而言,除佛山的这两条古灶外,也只有江西景德镇的龙窑和台湾省的龙窑还能保存下来。高灶在南风古灶西侧,依山坡及筑台而建,历史也有四百多年了,也是同类龙窑。在高灶灶尾,原有石湾人拜祭北帝的高庙,它曾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只留下偏厅。

  近年南风古灶重塑北帝像,1.8米高的塑像一次烧制成形,这是非常少有的,因为一般塑像达到1.5米便需要分段烧制再合拢。这显示了南风古灶制陶工艺独到之处。

  传说中南风古灶烧制的作品中有三宝:一是乞丐钵。昔日有一乞丐,捧着南风古灶出产的一个小盆子行乞,用它盛放饭菜食物而久不腐臭。二是喂鸡钵。有一苏氏居民,用石湾瓦钵喂鸡,饲后隔日,饲料依然满钵。三是完美无瑕的过海八仙。

  南风古灶的出现,是石湾制陶业繁荣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产物,是陶瓷生产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也是中国南方陶瓷生产技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认为:“南风古灶及高灶,确实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奇迹”,“对研究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我国陶瓷文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我国陶瓷史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南风古灶窑址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国务院公布南风古灶(包括高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烧龙窑”载入大世界吉尼斯大全。

  我国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被誉为“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             

  南风古灶的“今生”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南风古灶不仅是一个孤立的文物古迹,它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包围中获得了新生,而且生存得非常健康,非常蓬勃。这体现在规模和深度两个方面。

  一、 南风古灶的建设规模

  近年来,以南风古灶为中心,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经不断的开发建设,南风古灶旅游区的面积已近四百亩。集旅游、观光、生产、习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1. 南风古灶主景点 

 考察时我们还以为古灶只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但越往里走,越发现里面包容了太多的岭南文化。其中还有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家厅、高庙偏厅,生态奇观古灶榕风,石湾古老制陶场景的古寮场等。在古寮场,游人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制作陶具。(见图七)

  在幽雅的古村落中,我们发现这里隐藏了一批古旧民居,竟然是国际艺术家村:明清古屋式的国际大师工作室,岭南民居创意村,艺术家工作、生活的场所。让人目不遐接,流连忘返。据当地人介绍,要租一套民居做工作室,月租也只要一千多块钱。

  经过曲折的小巷,我们在古灶侧面的一间石屋子看到了霍流芝先生。这位74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正是南风古灶第十八代传人,从事南风古灶研究长达30年,画出300幅呈现古灶历史的彩画,是目前佛山唯一一位研究古灶的民间学者。30年如一日专研南风古灶,收集了众多见证古灶的历史资料并整理成了文字,为了解南风古灶的人们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佐证。

  林家厅是明朝时石湾一个林家大户的住宅,现在是南风古灶的展厅,游客在这间有着南方三进厅格局的老民居里,可以了解石湾的陶艺历史。(见图八)

  南风古灶窑尾生长着一棵古榕树,奇伟豪雄。据说此树的种子由鸟粪传来,落在温度十分高的灶后墙壁上顽强地生长着,形成大树抱灶的奇特景观。它植根于窑灶基础之中,窑工们高温劳作之余,精心呵护,从未间断,与窑灶的高温相伴数百年。窑火常旺,榕树长青。树长在窑顶上,根扎在地下,露出地面的根和窑一样高,足有四五米高。这株古榕树就好像是从石头中爆出来一样,但见它上则绿荫参天,下则盘根错节,总觉得是那么高大,像一位保护神,守卫着明代龙窑。古灶古榕相辉映,成为一个奇特景观?——古灶榕风。当地居民则称它为“风水树”,也有人说这大榕树是“飞来榕”,从清凉世界而至,保护着当地老百姓安居乐业。这真是一个谜,一个奇迹。树下有碑,其中一句“有榕乃大”最让人玩味不已。(见图九) 

  2. 陶塑公园景点

  陶塑公园是以陶瓷雕塑为主题的公园,园内绿树成荫、水波荡漾,沐浴在树木葱茏、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之中,处处散落着世界知名陶艺家的陶塑精品,更可观看到目前世界最大的陶瓷人物雕塑《陶女》、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之光》陶柱群,展示中外名家户外陶塑作品的陶趣园等。

   3. 绿舟孔雀园景点

  绿舟孔雀园占地40亩,是目前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天网式孔雀生态观赏园,放养有绿、蓝、白、花孔雀1500多只,与孔雀零距离的接触,幸运的游客可看到数百只孔雀竞相开屏的壮观场面。

  二、 南风古灶的文化深度

  南风古灶并不满足于它的规模、范围,更进一步挖掘深化其文化内涵,打造了批一大型陶瓷艺术作品,建设了一批艺术长廊、博物馆、陶塑公园,将陶瓷艺术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不但可以看陶,还可以玩陶、买陶。

  我们参观了大型陶瓷艺术作品:用五千年古陶片镶嵌的巨型文物壁画《瑞龙献宝》、《古镇陶源史画》,由十多个亚洲陶艺家和文化部长参与制做并签名留念的《亚洲艺术墙》等。这里更有规模宏大的设施: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艺术长廊公仔街,石湾陶塑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整个博物馆气势恢宏,内容丰富,设计精美,是目前广东最大一间陶瓷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大陶瓷博物馆之一。(见图十)

  人们爱称石湾美术陶瓷为“石湾公仔”,有人物、动物、器皿、微塑四大系列。在陶艺荟萃的公仔街,既有当代陶瓷美术大师和名家的珍品,也有一大批后起之秀的作品,传统型的、现代派的,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旅游区还兴办了石湾陶艺研究院、玩陶玩釉欢乐厅、少儿陶艺培训基地。陶艺师傅亲自教授陶艺制作,有助于陶艺爱好者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意识和掌握制作技巧,亦有助于少年儿童发挥其艺术潜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见图十一)

  三、南风古灶的社会影响

  南风古灶不断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例如2006年5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曾荫权及夫人到南风古灶参观,2006年11月,泰国公主玛诗琳通参观南风古灶,并在陶坯上刻上“泰中友谊”,2006年12月中国当代陶瓷美术馆馆长魏华陪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陶瓷协会委员会副主席韦恩.海格比参观南风古灶,2009年6月德国环境部国务秘书米米勒一行在佛山市副市长邓伟根的陪同下参观南风古灶。

  2010年的大型活动更频繁:春节黄金周期间,南风古灶举办了五百年华诞展,吸引了很多珠三角和本地游客。10月,又举办了中国(佛山)陶瓷节,在各种创意活动的吸引下,开幕式首日吸引超10万市民,接下来的几天,平均每天有5万人次以上的人流量。闭幕式当天主会场举行系列创意活动,内含神秘面具、草根乐队、激情街舞、啤酒美食、创意评选、佛山名人等多种元素的活动,草根音乐节在开幕式上激情上演,所有市民戴面具进场狂欢。30支来自北京、广州、深圳、佛山本地的草根乐队将在“1506创意城”与10万市民一起狂欢。南风古灶有关负责人称,资源整合后,今年入园人数创下历史新高。11月,由广东省政府主办的“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会”在佛山举行。除了有柬埔寨、菲律宾、泰国等东盟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外,来自国内及东盟多国的文化官员和专家学者,也聚首禅城。“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也于佛山南风古灶的展厅举行,展出项目都是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共有115项,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南风古灶向东盟的文化官员赠送广绣。

  南风古灶的启示

  一、关于深度的思考

  陶瓷是最能代表佛山历史文化的,这座见证了中国陶瓷业风雨历程的古灶,五百年来窑火不断,薪火相传。尽管佛山历史文化博大,有音乐、戏曲、美术、剪纸、木雕、建筑等一系列文化遗产,然而在全国全世界,它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陶瓷。

  首先,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性。创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直接原因就是南风古灶的出现。其影响力首屈一指,海内外认可;其次是它的经济影响力,当今佛山的建陶业那么发达,市场份额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中国的百分之六十,举世闻名。佛山人应清醒地自信地充分地看到这一点,从深度去思考。

  令人遗憾的是,在各种文化、传媒的宣传上,佛山对南风古灶的力度远远不足。以图书为例,1991年出版的22万字《佛山市文物志》中,陶瓷部分只有一千多字,南风古灶的介绍,不到两百字。同年出版的28万字《佛山市文化志》中,古窑址不到两百字。南风古灶的介绍只有一行字。2009年出版的50万字《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漂亮的精装图书中,整个石湾陶瓷部分不到一万字,南风古灶的介绍,只有几行字,几张图片。这种文化现象,与当今南风古灶的影响,形成巨大反差,实在令人费解。

  我们认为,应加大对南风古灶的宣传力度,包括在考古、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应在大学、文史、出版等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引起重视。充分认识南风古灶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大力加强南风古灶在历史、经济、学术等方面的重要地位的宣传。将南风古灶摆在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首。

  石湾——南国陶都,蕴涵着五千年陶文化而扬名世界。自明代就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而石湾公仔美名海内外。深厚的陶文化底蕴也就酿就了石湾新时期的辉煌,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城”、“陶艺之乡”,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5年度“最佳中国魅力名镇”。

  南风古灶是我国现存罕见的最古老的龙窑,近五百年来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龙窑旁边相依为命了数百年的大榕树,是种奇迹,在佛学上说是至高境界;明清古建筑群又保存得很好。南风古灶是陶文化的图腾,工业文明里的活化石。如果仅作为一个文物被保护下来,或者单纯作为一个旅游产品开发,都远远未能体现它的价值,太可惜了!

  二、关于规模的扩张

  深度的发掘,也依赖规模的扩张。不少有识之士已看到这一点。有人提出,将南风古灶进一步建成世界一流的产业园,使得佛山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级文化、产业相对接。用文化去增加制造业的附加值,让石湾陶艺谋求国际话语权,南风古灶打造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陶瓷文化圣地。

  1.建好“佛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

  将初建起来的佛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尽快经营好。南风古灶及周边片区,包括如今仍存在的一些工厂旧厂房,建成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会展交易于一体的占地达一千多亩的国际创意产业园区,可以打造多个板块:南风古灶传统文化艺术区,中小企业总部基地,艺术商业街、艺术公园、生态公园、美食城等。可以把佛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成佛山市乃至广东、全国著名的一张城市名片。

  精心建设国际艺术家村,重点建造明清古屋式的国际大师工作室,并利用园区现有古旧民居开发成岭南民居创意村,建立适合艺术家、创意者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利用南风古灶现有的制陶与柴烧窑等设备,打造全世界最大的玩陶中心,并与世界知名艺术院校共建实习基地,在各地建立连锁陶吧。

  2.建立“大型国际企业总部集聚地”

  在佛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建立大型国际企业总部集聚地。建设国际商务公寓、五星级多功能酒店、会议中心、展览中心、旅游中心,国际创意人才、创意活动、创意企业、创意者村、创意产业基地等多种交融的国际创意产业园。在综合以上所有设施配套的基础上,打造成企业总部的聚集基地,多种元素交融的国际创意航空母舰。

  国际上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是巴黎的“拉德芳斯”。拉德芳斯位于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是世界三大顶级CBD之一。1958年开始规划开发,建成了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建成后占地25万平米的公园,种植有400余种植物,建成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环境的绿化系统。拉德芳斯已具备小型城市的基本功能,成为巴黎次中心区,优美的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每年吸引游客200多万人,成为全世界艺术家的聚集地,享誉世界。在全球艺术家眼中,拉德芳斯创意者的城市雕塑(见图十二)、摩天大楼代表着现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整个拉德芳斯就等于是一个露天博物馆,一个艺术家的天堂。

  建立大型企业总部集聚地,南风古灶是具备条件的。第一、南风古灶主要旅游区的面积已近400百亩,和博物馆、古灶、陶瓷厂、石湾公园和艺术家村等单位整合后面积达700亩。新的南风古灶——国际创意产业园已初具规模。第二、佛山位于珠三角中心,是经济高度发达区。第三、佛山离广州很近,广佛同城化发展迅速。只要注入大量文化元素,相信五年时间可以实现。

  文化是魂是根,相信南风古灶能通过五百年的厚重文化底蕴,注入全新的活力。吸引大量国内外精英人士到南风古灶参观、创作甚至定居,成为艺术家、创意者、企业家的天堂。

  起步是艰难的。20世纪30年代,当全世界的艺术家刚刚来到拉德芳斯的时候,呈现在他们前面的是一片荒芜。这些艺术家虽然享受着巴黎千年文化的熏陶,但是他们要在这片荒芜上完成自己的创作,条件必然是非常艰苦的。而南风古灶的起步条件好得多,国际创意产业园在挂牌成立的最初便致力于打造艺术家天堂。目前,南风古灶已吸引了国内外30多个艺术、设计院校的培训基地落户,几百名艺术、设计院校的大中小学生不定期在南风古灶学习、交流、创作,30多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的国际陶艺家协会副主席温?海格比在南风古灶建立个人工作室。相信南风古灶如拉德芳斯一样,很快也将成为大型国际企业总部集聚地——一个国际的企业总部,一个露天的博物馆,一个艺术家的天堂。               

来源:《岭南文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