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素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体现奥运精神的奥运人物故事 热点素材

热点素材

2022-10-11 1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截至2021 年7 月25 日,施廷懋在女子三米板和女子双人三米板项目上赢得3 枚奥运金牌,7 个世锦赛冠军,6 个世界杯冠军和4 个亚运会冠军。

【人物主题关键词:拼搏】

施廷懋、王涵诠释坚持与拼搏的力量——三十而立 三十而已

施廷懋和王涵从不避讳年龄—— 30岁。同为 1991年出生的二人不时调侃自己“岁数大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需要比年轻人花更长的时间恢复,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康复治疗,甚至还要常备止痛片。

在东京奥运会赛场,施廷懋/王涵以 326.40分的成绩摘得女子双人 3米板金牌,“乘风破浪”的她们为中国跳水队顺利赢下首金。

在竞争激烈甚至残酷的竞技场,30岁夺冠的背后故事一定不简单。奥运冠军郭晶晶作为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来到东京,看着王涵和施廷懋,她十分感慨:“看到她们就想到我以前跳水时。东京奥运会推迟了一年,队伍很不容易。王涵、施廷懋都 30岁了,我在她们这个年龄已经退役,她们坚持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

“三十而立”的两个人诠释着“三十而已”的故事,对她们而言, 30岁不过是个数字,也许还是新高度的开始。奥运延期曾给施廷懋带来很大影响,这个始料未及的意外让她烦躁不安,甚至不能完成系统训练,身边人给了她很多鼓励。用她的话说“学会和自己和解”之后,她坚定表达了“选择也是一种力量”的信心和决心。当再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她感慨道:“一路走来确实很不容易,不光是我们两个,包括中国跳水队也很不容易。能让人变强的从来不是金牌,是通往这块金牌的路上的一次次直面困难、问题,并勇敢战胜它们。”

“这届奥运会很特别,十分耕耘能有一分收获就很不错了。”走过了这个艰辛的过程,施廷懋感慨地说出“金句”,“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我觉得人在顺境中做到相信自己很容易,但在逆境中同样做到相信自己并不容易,这个可能就是优秀与伟大的区别。”

在走进运动员村的一刻,王涵觉得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期待的心情愈发迫切。王涵曾与奥运会最近的距离是当奥运会的替补队员,但在跳水“梦之队”当替补,让梦想既近又远。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来临,眼泪是最直接的表达。现场大屏幕将她俩最后一跳的成绩公布后,大家知道这枚金牌稳了。两人激动相拥,说着感谢彼此的悄悄话,王涵忍不住哭了。“跳完第 4个动作,我觉得自己像在做梦,当真正拿到金牌时,我还有点恍惚。第一次奥运会拿到第一块金牌,意义非常重大,为我的事业增添了荣耀的光彩。感谢祖国对我的培养,让我在 30岁拿到一块金牌回报祖国,回报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梦想加上坚持,让这位 30岁老将守得云开见月明。

也许正是相近的年龄让她俩惺惺相惜,并成为好友。王涵说施廷懋是她的定心丸,站在施廷懋身旁很安心。介绍运动员入场时,她们紧握双手;每一跳前,她们习惯击掌给对方信心;她们携手站上最高领奖台,为对方戴上象征光荣与梦想的金牌。

对施廷懋和王涵来说,她们不仅是搭档,是朋友,还是共同经历过人生酸甜苦辣的战友。出征前,她们曾向对方诉说——

施廷懋:“虽然你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你已经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了。不用担心,有我在,咱们携手把比赛比好。奥运会只是一个开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很愿意陪伴在你身边,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王涵:“虽然训练很辛苦,有需要自己去冲破的事情,但是我相信你能做好自己,做好整件事,我相信你有这个勇气。我们共同努力,我希望能帮助你冲破最需要冲破的难关,你也可以带着我实现梦想。”

施廷懋和王涵的30岁只是一个新开始,人生的路还很长,而奥运会的金牌照亮了她们脚下的路。三十而立!三十而已!

【人物事迹】

30 岁第一次登上奥运赛场并夺得冠军的王涵

拼搏18 年,终圆一个梦

7 月25 日,30 岁的王涵第一次站在了奥运会赛场上,与队友施廷懋搭档,获得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3 米板冠军。

当沉甸甸的奥运金牌挂到脖子上时,许多人通过电视镜头看到了王涵发自内心的笑容。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名中国跳水队年龄最大的“ 奥运新人” ,是如何破茧成蝶的?

两次与奥运梦想擦肩而过,这次格外珍惜

“ 跳完第四个动作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做梦一样。真正拿到金牌的时候,我甚至还有一些恍惚。” 赛后,王涵如此描述那种圆梦的感觉。

当日的女子双人3 米板比赛,王涵/ 施廷懋经历了前两轮的谨慎适应之后,从第三轮开始一步步甩开对手,最终以领先第二名25.62 分的明显优势夺冠。

为了这一天,王涵已坚持奋斗了多年。

她2000 年接触跳水运动,2003 年首次进入国家队。“ 第一次进入国家队时,我就产生了参加奥运会并夺取金牌的梦想。” 王涵说。

有梦想,就有可能。2009 年,王涵第一次出战世界大赛——2009 年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就夺得女子1 米板铜牌;2009 年跳水大奖赛深圳站,她与何姿搭档获得女子双人3 米板冠军,并获得个人项目亚军;2010 年跳水大奖赛德国站,她与屈琳搭档夺得女子双人3 米板冠军,并获得个人项目3 米板季军;俄罗斯站与加拿大站,两度摘得女子3 米板冠军,两度与屈琳搭档斩获双人冠军……

而后,她的职业生涯终于与奥运挂上了钩——2012 年伦敦奥运会、2016 年里约奥运会,她连续以替补身份随中国跳水队出征,但两次都没能获得上场机会。

所以,对于东京奥运会的参赛机会,王涵格外珍惜。

尽管与施廷懋搭档以来,两人在世界大赛上几乎无一失手,王涵还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特别是进入东京奥运会选拔赛后,她练得更苦了,终于如愿获得东京奥运会“ 门票” 。

“ 终于迎来了7 月,让我们一起为实现梦想努力吧!”7 月2 日,王涵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奥运赛场的渴望。

大约半个月后,她的脚步踏进东京奥运村。那一刻,她心里无来由地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终于轮到我上场了” 。当然,她也不忘时刻提醒自己:全身心投入训练,以在比赛中保持最好状态,而不要受什么其它情绪的干扰。

“ 她跟我说,到东京后一直觉得心里很平静,不是很兴奋,也不是很紧张,就感觉和平时的训练没什么两样。” 经常与王涵保持联系的河北跳水队总教练李芳认为,王涵首登奥运赛场就表现近乎完美,与她的心态平和有很大关系。

东京奥运赛场上,当最后一跳结束冠军到手,与施廷懋紧紧相拥时,王涵才终于释然了,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30 岁了,经历过太多酸甜苦辣,终于拿到人生中第一枚奥运金牌。没忍住,感性了一回。” 王涵赛后笑着回忆说,“ 拥抱的时候,我和施廷懋感谢了彼此,她感谢我和她搭档,我感谢她带我拿到人生中第一枚奥运金牌。”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拿到一枚金牌,王涵说,这对她意义非凡——“ 这是我回报祖国、回报所有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人的最好礼物” 。

精益求精,两度重塑自我,终于大器晚成

颁奖仪式上,王涵和施廷懋互相为对方挂上金牌,王涵脸上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阳光总在风雨后——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如果不是她两度坚持不懈重塑自我,真不知道今天的这一刻会属于谁。

王涵曾3 出4 进国家队。

“ 被国家队退回省队,对任何一个运动员都是很大的打击。” 李芳说,每次的“ 出” 对王涵来说都像刀割一样,她甚至会产生一些自暴自弃的想法。

特别是2016 年里约奥运会后,结束了又一次“ 陪跑” ,休整完,国家队队友们又到北京相聚了;而王涵,又一次黯然回到了省队。

“ 因为当时感觉那可能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了,所以有点消沉。” 王涵回忆说,那段时间,自己感觉就连最熟悉的跳水动作都不会了,于是产生了退役的念头。李芳却很坚定地告诉她:再坚持一下,你一定能够大器晚成。

正是这句话,让王涵开始了一次难忘的重塑自我。

王涵4 岁开始练体操,快10 岁才改练跳水。虽然改练之初“ 上手” 特别快,但却留下了基本功不扎实的隐患,这导致她的技术动作完成质量无法与吴敏霞、施廷懋等队友相比,所以始终无法更进一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她是老运动员,练多了体能跟不上,练少了起不到作用,所以不能用常规方法。” 李芳说,她为王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先让王涵弥补最薄弱环节,进而重拾信心。

25 岁的王涵,再次从基本功开始练起!

巧的是,没过多久,因为吴敏霞退役,国家队需要为施廷懋寻找一个双人项目的新搭档,王涵再次受到征召。

基本功还练不练?当然要练,这一次,短板必须补齐。但国家队肯定不会再练这些初级内容了,李芳便当起了王涵“ 私教” 的角色。

国家队每周只有周日一天休息时间。每到周日,李芳就从秦皇岛赶往北京,为王涵补课。每天3 个小时的训练,王涵练的都是十多岁的小师妹才练的基础动作。就这样,用了4 个月时间,她基本功不扎实的短板得到明显改善,还学会了独自练习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后来,她又坚持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完成这次重塑自我。

另一次重塑自我,是为了能与施廷懋成为最佳搭档。

2019 年,王涵成为施廷懋的双人项目搭档。双人比赛最重要的一条,是两人动作的同步。然而,这两位老将都已经有固化的技术风格,就连起跳高度都不尽相同—— 施廷懋的起跳高度低,王涵的高,王涵不得不降低起跳高度来适应施廷懋。

这看似不大的改变,对已经动作定型的王涵来说,可想而知有多难。

“ 刚开始压低起跳高度的时候,我感觉动作都快完成不了,整个空中翻腾的感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她回忆。

为了能与搭档实现完美同步,王涵天天用心观察施廷懋的动作。施廷懋训练,她就看她做动作;训练结束后,她就看施廷懋训练的视频回放,然后在空荡荡的场馆里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施廷懋的动作特点。

“ 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还好我坚持下来了。” 王涵说,与此同时,施廷懋也在进行改变,两人相向而行,终于找到了最完美的契合点,这才有了在东京奥运会女子双人3 米板上珠联璧合、近乎完美的表现。

接下来,王涵和施廷懋都将出战女子3 米板个人项目比赛。对此,王涵说:“ 刚刚完成了一个梦想,接下来我会享受比赛。我们两人不管谁夺冠,金牌还不都是咱中国的!”

东京奥运会中国队第五金:李发彬“金鸡独立”破纪录

【人物简介】

李发彬,1993 年1 月15 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市南安,中国举重运动员,奥运冠军,效力于中国男子举重队。

2011 年,李发彬获得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冠军。2012 年,李发彬获得2012 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季军。2017 年,李发彬获得举重亚锦赛男子56kg 级亚军和2017 年天津全运会举重男子56 公斤级冠军。2020 年获得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模拟赛男子61 公斤级冠军。2021 年4 月,在举重亚锦赛男子61 公斤级的比赛上,李发彬以抓举142 公斤,挺举170 公斤,总成绩312 公斤获得三枚金牌。2021 年7 月25 日,李发彬夺得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61 公斤级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人物主题关键词:千锤百炼】

从调皮少年到新科冠军,李发彬――千锤百炼“奥运梦”

7 月25 日,当李发彬成功挺举起172 公斤,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再添一金,在福建泉州,鼓掌声、欢呼声响彻南安市体育学校―― 这里是新科奥运冠军的母校。“ 欣喜若狂!这是学校乃至泉州市历史上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校长杨再发难掩激动。

当日中午,学生们举着国旗和加油海报,坐到电视机前等待着,学校第一任老校长吕联皆也赶了过来。“ 发彬挺举第一把就来了个‘ 金鸡独立’ ,我们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好在白灯亮起、顺利通过。他的第二把明显放开了,稳稳举起172 公斤,打破挺举和总成绩奥运纪录,也是圆了自己的奥运梦。” 杨再发说。

看着领奖台上意气风发的得意门生,杨再发不由得想起当年那个在铁皮训练房里挥汗如雨的举重少年。2002 年,杨再发到南安龙门小学选苗子,一眼就相中了李发彬,“ 他身材精瘦,肌肉线条突出,爆发力很强,一看就是个练举重的好材料。”

小时候的李发彬很调皮,但训练特别认真,每天早上6 点,就到训练房里做速度、力量、耐力等基础性训练。杨再发回忆说:“ 这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尤其擅长数学,每次考试都有八九十分。”

怀揣梦想,手把杠铃,无数次举起放下…… 李发彬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据杨再发介绍,南安市体育学校目前共有近700 名学生,设举重、篮球、田径等9 个运动项目。在很多学生心里,李发彬就是榜样,登上奥运舞台、最终成为冠军的故事,激励他们刻苦训练、努力追梦。

杨再发也很清楚:“ 莫说奥运冠军,就是全国冠军,都是站在金字塔尖的少数,一定要用文化课为体校学生兜住底。” 为此,学校坚持走体教融合发展之路,市教育局派遣文化课教师,保证学生每天上够文化课,确保优秀体育苗子能被选进、留住、拔尖、送出。“ 发彬是我们的骄傲,更多孩子因为体育考上大学、寻个好出路同样令我们自豪。” 杨再发说。

【人物事迹】

奥运举重冠军有两种,一种是用两只脚发力的,一种是用一只脚发力的。

李发彬就是第二种。

7 月25 日,在东京国际论坛大厦的记者们都被李发彬的“ 金鸡独立” 惊呆了。

李发彬在挺举比赛第一次试举中,发生了让人惊呼“ 这样也能行” 的一幕:在翻站完成、随后上举的过程中,由于没保持好平衡,李发彬的重心偏向身体左侧,于是,整个人的重量就压在了左腿上,右腿高高抬起,身体呈现“ 金鸡独立” 的造型。

眼看就要失败,李发彬很快调整好了姿态,成功完成了这次试举,为接下来的夺冠打下了基础。最终,他以抓举141 公斤、挺举172 公斤、总成绩313 公斤的表现,为中国军团再夺一金!

赛后,李发彬在社交媒体上发声:“ 我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很开心能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 中国力量” 是怎么来的?“ 当时重心偏了,这是个错误动作,当时已经没办法了,只能这么调整…… 好在我核心力量强,硬掰过来的。” 赛后,李发彬对这个让观众惊叹的调整作出了如此“ 平心静气” 的解释。

重心偏了还能拿冠军,充分证明了李发彬的绝对实力。

这样的实力来源于天赋——9 岁时身高1 米28 、体重27 公斤的李发彬,立定跳远就能跳到2.1 米。确实是好苗子。

天赋加上汗水,成就了今天的奥运冠军。

东京奥运周期伊始,李发彬和很多队友一样,遭遇了国际举联突如其来的级别变动新规,必须从56 公斤级升到61 公斤级。

变动的是规则,不变的是拼搏。“ 我要做的就是放开吃、放开练。” 李发彬在之前接受采访时坦言,“ 必须把自己的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拥有绝对的实力。”

这一点,李发彬做到了。

东京奥运会中国队第六金:大逆转!恭喜谌利军一把逆转11公斤差距夺冠!

【人物简介】

谌利军,1993 年2 月8 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中国举重运动员,效力于中国举重队。

西南大学2014 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2016 年8 月9 日早上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举重男子62 公斤级比赛,谌利军在试举中因为抽筋不得不提前退赛。2021 年,谌利军入选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举重项目运动员名单。

2015 年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62 公斤级比赛,谌利军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世界纪录,夺2 金1 银。2017 年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举重62 公斤级冠军。

2021 年7 月25 日,谌利军夺得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67 公斤级金牌。并创造新的奥运记录。

【人物主题关键词:逆袭】

五年,孤注一掷的谌利军把失去的夺了回来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7 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谌利军以抓举145 公斤、挺举187 公斤、总成绩332 公斤夺冠,打破挺举和总成绩奥运纪录的同时,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本届奥运会的第六金。图为谌利军在颁奖仪式上摘下口罩。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这是一个属于谌利军的夜晚,冠军需要消化。5 年前里约的那个伤心之夜,也需要消化。

那个伤心之夜是2016 年8 月8 日,里约奥运会开幕后的第二个比赛日,在连续两把抓举失败后,谌利军退出了男子举重62 公斤级金牌争夺战。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里约奥运会前的2015 年休斯敦世锦赛,谌利军打破62 公斤级世界纪录夺冠,风光无限。

顶着光环出战里约奥运会的谌利军,原本被视作中国举重队最稳的冲金点之一,谁都没想到意外会发生。

赛前热身环节,谌利军遭遇双腿抽筋,用教练于杰的话来说,他的双腿“ 硬得像石头” 。经过简单按摩治疗,谌利军感到腿部稍有放松,于是上场尝试抓举143 公斤。“ 但是一抓杠铃,我的腿就又硬起来,真是没办法。” 谌利军赛后无奈说道。

面对镜头,这个坚强的举重汉子眼眶泛红,一连哽咽着说了好几个“ 对不起” 。

从里约赛场遗憾告退后,谌利军进入新一轮奥运周期的备战,但相比单纯地去夺金,把就要到手的东西夺回来显然更难。

在世界大学生举重锦标赛中重新回归,到全国锦标赛中夺冠,再到全运会夺冠,谌利军慢慢找回了心气。“ 东京奥运夺冠才算扬眉吐气。” 一年过去,里约之殇依旧在谌利军心头。

2018 年7 月,国际举联对举重项目级别进行了调整,62 公斤级调整成了67 公斤级,增重后的谌利军依旧表现稳健。

2018 年举重世锦赛上,谌利军以332 公斤打破男子67 公斤级世界纪录成功夺冠。“ 接下来就是全心备战新级别,我希望能在东京圆梦!” 谌利军每次接受采访,似乎都脱离不了东京圆梦这个话题。

2019 年举重世锦赛男子67 公斤级比赛,谌利军进一步突破,以337 公斤夺冠,他当时不会想到,挺举中完成的187 公斤,给他的圆梦之旅埋下了一大伏笔。

2020 年,疫情之下,东京奥运会被迫推迟一年,10 月份,谌利军遭遇手部伤病,需要做手术。“ 那是一次很大的打击,我从来没想到会在职业生涯做手术。” 谌利军说。

好在,遭遇伤病的谌利军没放弃。5 个月后,他从伤病中复出。4 月的塔什干亚锦赛,谌利军以挺举和总成绩夺冠。这次东京奥运“ 模拟考” 的出色发挥,彻底让谌利军走出伤病的顾忌。

站在梦想的舞台之上,谌利军抓举第二把、第三把连续试举失败,这不得不让人的思绪穿越回5 年前的里约。要知道,抓举145 公斤,这个成绩仅排在10 名选手中的并列第4 位,落后哥伦比亚选手莫斯奎拉6 公斤。

而在挺举环节,莫斯奎拉依旧强势,试举180 公斤成功,这意味着谌利军必须要在最后两次试举中,孤注一掷地举起187 公斤才能实现逆转,这比前一次试举足足抬高12 公斤。

快速走上台、抓起杠铃、奋力一抬,谌利军稳稳将187 公斤举起。这是2019 年世锦赛后,谌利军从未在比赛中举起的重量,靠着从里约到东京的一口气,他从绝路中杀出重围,创造奇迹。

“ 有时候想起这一路的辛酸,有点想哭,但是后边想想拿冠军也就过去了。” 刚刚走下领奖台的谌利军兴奋地说。

但显然,等待5 年的个中滋味,并没那么容易被消化。半个小时后新闻发布厅里又一次谈到这个话题时,谌利军哽咽着说:“ 一路走来确实很不容易,这些年一直憋着一口气想要拿冠军,这次比赛对手很强,但我更强!”

5 年,又一个落泪的夜晚,谌利军的圆梦故事,以一种跌宕起伏的方式画上圆满句号,这也如谌利军5 年备战奥运的缩影。

【人物事迹】

“ 抓、挺、举!” 这一次,谌利军稳稳地站住了。

他以总成绩332 公斤,有惊无险的将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7 公斤级金牌握在了手中。

举重是一项拿起、放下的运动,对于谌利军而言,这种拿起、放下似乎也是他的人生轨迹。

01 家贫

1992 年,谌利军出生在安化县杨林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遗传了父亲的大块头,他又天生有劲儿,谌利军12 岁被老师蒋益龙一眼相中。当时蒋益龙兴冲冲地跑到谌利军的家里,动员他的父母送孩子去体校训练。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谌利军的父母有很多顾虑。

结果益阳市体校开学了一个星期,谌利军还没来报到。急在心里的蒋益龙第5 次翻山越岭,到杨林做谌利军父母的思想工作。当时,谌利军在山里帮爷爷扯花生,晚上6 点才回来。蒋益龙怕谌利军的父母再反悔,当机立断,把谌利军拉上拖拉机就走。

开始训练后的谌利军迅速展现了天赋,年少的他能一口气做50 个俯卧撑,是队里重点培养的好苗子。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天才选手,也曾在青年时有两次险些放弃。一次是看到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因生活所迫到澡堂搓澡的新闻,母亲担心儿子的未来也会重蹈覆辙。另一次则是由于爸爸脑瘫在床,家里的经济拮据,实在供不起儿子的开销。

谌利军的父亲身患重病,还有一个先天残疾的叔叔,全家靠他母亲一人在砖厂做工维持生计。交不起生活费,谌利军的母亲多次到体校,含着泪要让谌利军退学。幸运的是,谌利军有一个好教练。蒋益龙每次安慰谌利军的母亲说:

“ 谌利军是个好苗子,不能荒废了。你家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我们一起来克服。学费、生活费你有钱时就交一点,剩下的我来垫。”

2004 年秋天,谌利军的母亲又来了。看着蒋教练,她实在抹不开嘴,拉着孩子就走,因为欠蒋教练太多,不能再欠下去。蒋益龙拦着不让走,耐心地劝道:“ 谌利军很有天分,是国家的未来之星。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毁了孩子的前程,这对孩子、对国家都是犯罪啊!你放心,有我教练在,就有谌利军的饭吃。我们一起用肩膀扛,用头顶,也要让他有出息。”

从此,迎接谌利军与田园般的农村彻底告别,迎接他的是一片崭新的世界。

02 高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 年,谌利军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中夺得冠军,初露锋芒。2013 年,他又先后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和世界举重锦标赛中加冕,逐渐被世人熟知。2015 年,他以打破男子62 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的成绩,在休斯顿世锦赛中夺冠,一扫2014 年仁川亚运会亚军的阴霾。

彼时的谌利军刚刚在夏训时迎来质的飞跃,减重也进展的较为顺利,在平时的训练中,非强项抓举还举出过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可以说是处在人生的波峰之上。转过年来的奥运队内选拔赛,谌利军依然稳如泰山,轻松夺冠。

选拔赛后,谌利军心态松弛同时信心很足,他在采访中既谈笑自如的和记者们唠着家常,“ 我之所以有劲儿是遗传了我爸的大力气,我爸力气是我们那个村最大的!” 又淡定表态:

“ 能去里约的话,我有信心继续赢!”

可以说,在重量的磨练下,谌利军一直发挥稳定,心态和实力的双加成也让谌利军被誉为中国举重队里约奥运会上最保险的夺金点。直到比赛正式开始前,谌利军的状态都非常好,在朝鲜名将金恩国被禁赛的情况下,能够对谌利军构成威胁的只有他自己。

03 意外

但竞技体育就是存在不可预知的变数,在赛前热身时,谌利军遭遇了双腿抽筋的状况,尽管后来他两次登台试举,却根本无法提起杠铃,最终被迫退赛。赛后,中国男子举重队总教练于杰表示,“ 他上去以后,根本没法正常做动作,小腿硬得跟石头一样。”

看着儿子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远在湖南老家观看比赛的谌利军母亲也忍不住掩面哭泣,但她依然为儿子加油鼓劲:“ 无论儿子拿不拿冠军,家里做好的腊肉,照样给他吃” 。

赛前急降体重成了这次意外的归因,但对谌利军而言,这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第一次感受从波峰到波谷的痛苦,事后,谌利军坦言:“ 心情很沉重,那种苦说不出来” 。

三年的苦楚时光,让谌利军成长了很多,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凡事都要细心,提高要循序渐进。他的心态变得更加成熟,奥运夺冠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04 出发

2018 年7 月,国际举联对东京奥运周期举重项目级别进行了调整,62 公斤级调整成了67 公斤级,对此,谌利军需要增重。面对变化,他积极应对,努力适应,并在2018 年举重世锦赛上,再次以332 公斤打破男子67 公斤级世界纪录的方式摘金,他也成为这次级别更改后,在新旧级别世界纪录中都榜上有名的第一人。“ 我现在完全从阴影中走出来了,对自己的把控能力也提高了,接下来就是全心备战新级别,我希望能在东京圆梦!” 谌利军说。

看到他从低谷中涅槃重生,看到他为梦想不懈奋斗的状态,有人说“ 最好的谌利军回来了” 。

此言非虚,2019 年举重世锦赛男子67 公斤级比赛,谌利军以337 公斤获得分量最重的总成绩冠军。

似乎,他又一次站上了波峰。

正当人们憧憬他在东京奥运会的圆梦瞬间时,重伤却又找到了谌利军。

2020 年10 月,在全国锦标赛上,谌利军肘部肌腱撕裂。他的举重生涯第一次经历大手术,手术之后还能行吗?谌利军既害怕又担心。但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积极应对,低谷已经无法挡住谌利军前进的脚步。

尽管术后肌肉萎缩严重,但他没有丝毫懈怠,一切从零开始,重新积累力量、重新强化体能、重新“ 学习” 举重。“ 刚开始摸杠铃还有些不适应,心里发虚,术后甚至有点不太敢发力去举,但试了几次发现没问题,心里的大石头也就落了地。” 谌利军说。

按照科学的康复节奏,谌利军系统性的训练很快有了成效,回炉重塑的他甚至弥补了此前的技术短板。

经过5 个多月的康复、训练,今年4 月的塔什干,谌利军再次在亚洲举重锦标赛男子67 公斤级决赛中,以挺举180 公斤、总成绩333 公斤的战绩,夺得两枚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决赛对决堪称史诗级的较量,谌利军和黄闽豪,两人12 次试举全部成功,最终的总成绩谌利军也只以1 公斤险胜。

北京时间7 月25 日18 点50 分,2020 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7 公斤级A 组比赛在东京国际论坛大楼进行。谌利军在抓举表现糟糕的情况下,依靠挺举上演大逆转,挺举187 公斤和总成绩332 公斤均打破奥运纪录,上演惊天逆转夺冠,谌利军终于可以大声说出:我是奥运冠军!

End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本文由资料整理整合,内容来源于网络。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